芯電易:中國大陸半導體企業為何一直追不上台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大陸和台灣的半導體製造企業之間的差距為何很難追上?或許該好好思考這方面的原因了。

中芯是僅次於台積電、格羅方德和聯電的全球第四大專業晶圓代工廠。

但是從2017年的統計數據來看,前兩名占據了全球70%的市場份額,中芯排在第四位,市占率才6%。

更為嚴重的是,當中芯還在為28納米心力交瘁的時候,台積電7納米的晶片已經開始了量產,5納米也已提上了日程。

這真是一場噩夢,台積電的技術已經遙遙領先中芯三代!

2000年就建成的中芯,除了賠錢,這將近20年的時間,為何絲毫都沒有縮短與台積電的技術差距,甚至還越來越遠?

競爭激烈,無法靠當地市場扶植

一方面,華為等大陸企業的第一桶金,都是來自高度保護、且技術要求較低的國內市場,嶄露頭角之後,才向海外進軍。

由於半導體產業鏈的高度全球化, 而且因多數客戶價格較不敏感的其產業特性,讓中芯很難依葫蘆畫瓢。

拿近期大火的比特幣為例,儘管比特大陸等挖礦機晶片廠商清一色是中國公司,但中芯作為本土企業中的領頭羊,對於挖礦的商機卻是「只能遠觀」,廠商的訂單幾乎都湧向了對岸的台積電。

據台積電2018年第一季度的財報顯示,公司有9%的營收來自挖礦,規模高達7.5億美元,而這一數字,已經接近中芯一個季度的總營收金額。

分析中芯無法拿下比特幣礦機業務的原因,應該是中芯的製程技術完全跟不上挖礦需求。

挖礦晶片對於運算效能要求極高,採用的都是28納米以下的製程,中芯的28納米良率不高,很難勝任礦機業務。

當比特幣熱潮退去,28納米製程因為沒有太多的盈利空間而被擱淺,轉而攻占16納米以下製程,而中芯因為在28納米上消耗了過多的精力與時間,錯失了市場機會。

地方競爭,無法形成產業集群

另一方面,中芯進步緩慢的背後有一定的體制原因。

中芯在上海和北京各有兩座12寸廠,深圳和天津各有兩座8寸廠,相隔千里,難以形成半導體產業集群,不利於管理,可能導致各地勢力、各種背景的股東意見不合,互相爭鬥,影響效益。

半導體的製造特別艱難,必須要大量燒錢,長時間燒錢,需要領導者有非常強的個人能力,比如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

在具體的產業方面,技術門檻最低的是封測,大陸與國際領先技術之間的差距最小,江蘇長電科技在這一領域的規模已經躋身世界前三。

在IC設計領域,華為旗下的海思,去年全年營收47億美元,已成為全球第七大IC公司。

而中芯主攻晶圓代工,在幾個半導體領域中技術門檻最高,中芯一直追趕台積電,卻很難望其項背,獲的利潤也很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芯國際仍需努力,落後台積電至少五年

據《天下雜誌》報導,中國中芯國際發展多年,但仍然捉襟見肘的情況。雜誌稱,高盛半導體分析師呂東風(Donald Lu)在去年一場演講分析時表示,晶圓代工是幾個半導體領域當中,技術門檻最高的。「中芯...

「礦潮」涌動!三大中國晶片新貴逆襲上位

說起讓中國 IC 設計產業在全球走紅的關鍵,要感謝三年前海思的一鳴驚人,然而論起眼前最火熱的議題,非比特幣莫屬。全球比特幣挖礦機 ASIC 三傑比特大陸、嘉楠耘智、億邦通信聯手吃下 90% 市占...

台積電遇天險 張忠謀如何神解?

競爭對手英特爾動作頻頻、三星技術逐步進逼,大客戶高通又琵琶別抱,加上中國政府支持本地企業;三壞球加上滿壘,如何不失分?正嚴格考驗全球半導體業最資深的老帥張忠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