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oNews 專欄:聯想與華為,通往神秘花園的交叉小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80年代中期,兩個1944年出生的男人幾乎同時創業,在那通往未知命運的泥濘小路上跋涉探索。

那時候的他們,並不知道,聯想與華為的命運會在接下來的30年中出現數度的交叉。

最開始的聯想,起點是相當不錯的。

聯想的前身是北京計算機新技術發展公司,由中科院計算機所創辦,可謂是國家隊。

柳傳志擔任副總經理,其實是話事人,在技術方面,則由國內頂尖的計算機專家倪光南掌舵研發部,他的手裡有一個秘密武器:LX-80漢字圖形微型機,也就是後來知名的聯想漢卡。

這是一款具有詞彙聯想功能的漢字輸入系統,從技術層面而言,比當時市場上的漢卡領先了一個時代。

倪光南從1968年開始 就在中科院計算所做漢字輸入的研究,到1985年的產品出世已經積累了整整16個年頭。

也就是說,聯想的起點,其實並不是1984年,而在更早的時候,那 是一個厚積薄發的結果。

聯想漢卡一推出市場,就顛覆了整個市場的格局,前三年帶給公司的利潤超過1200萬元,十年間超過上億元,可以說是聯想 崛起第一階段的核武器。

到1990年前後,聯想已經幾乎等於是漢卡的代名詞,包攬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等諸多獎項,成為中國人心中 的科技之光。

而同期的華為,則要低微的多。

1987年創業時的任正非,手上只有2萬元,技術人員基本沒有。

任正非雖然也讀過大學,但學的是建築工程,後來當兵、退伍,乾的一直都是建築。

可以說,任正非如果不轉行做通信,很有可能今天將成為一個有名的房地產大亨。

但一個契機,讓任正非最終進入到了高科技的通信設備行業——他們獲得了某香港公司的程控交換機渠道代理權。

從渠道切入, 是當時本土民企的普遍出路,在各行各業,這樣的代理商有太多。

「技工貿」還是「貿工技」,是當時市場上的輿論熱點,其實對於99%以上的本土企業來說,由 於與生俱來的技術短板,貿易起家幾乎是一個不需要思考的必由之路。

他們從來沒有奢望過,獲得聯想那樣的技術統治力。

但是到了1994年前後,聯想與華為,開始了命運的第一次交叉。

隨著電腦技術的進步,聯想漢卡逐漸到了產品生命的末期。

1995年的銷量,萎縮到了0.5萬台,那一年的六月,倪光南被解除了總工程師的職務,徹底失去了影響力。

在漢卡產品的黃金十年里,聯想一直高速膨脹,卻始終沒有找到一個可以接棒的戰略業務。

接下來要做什麼呢,他們並不知道。

在1992年的戰略會議中,柳傳志定下了「多種經營」的思路,到處撒種子,看看哪一顆能夠得到好收成。

他們做過房地產,做過農業,做過租車,甚至還做過程控交換機。

是的,你沒有看錯,1992年的聯想,在倪光南的堅持下,曾經投入過數十萬元的經費開發程控交換機,而代理了幾年程控交換機業務的華為,也終於決定要做自己的產品。

那一年的聯想,營收為17億元,而華為,剛剛突破了1億元。

但是他們的研發投入資金,完全相同,都是100萬元左右。

不同的是,聯想的這部分資金分散到了不同的產品上,而華為,只有C&C08交換機產品一款。

在C&C08的成功之前,華為曾經經歷過JK1000交換機的失敗。

在通訊設備行業,當時的華為只是一個三線末 流小廠,產品的性價比是立足的唯一本錢。

華為沒有選擇,要麼生,要麼死,於是只能硬著頭皮往上走,集中了300多名研發人員去集中開發。

如果再一次失敗, 公司清盤就是必然的結果。

對於這種冒險的行為,柳傳志是不認同的,在一次訪談中,他曾經表示:1980年代,電腦行業最大的公司是IBM,後面是 DEC、王安、HP。

可是今天,IBM的硬體業務已經不存在了,DEC因為開發alpha晶片,花光了積蓄卻沒有效益,最終也把自己拖垮了。

技術是很重 要,但是企業的發展是一場長跑,只有活下來,才能談理想。

也就是說,在柳傳志的心中,安全性是最重要的考慮對象,而高風險的技術行業是不符合他的收益預期的。

如果以投資風格來描 述的話,柳傳志應該是屬於巴菲特那一個派系的。

他們最大的愛好就是追求長期穩定的現金收益,喜歡金融、食品、消費品這些擁有悠久歷史的行業,如果不是身在 中科院計算所,可以自由選擇的話,我相信柳傳志一定不會幹計算機的。

即使是干計算機,他們也會選擇最容易形成品牌護城河的終端領域來發展。

正是在這種風險偏好之下,聯想很快就放棄了在技術方面的投入,研發占營收中的比例降低到2%,而重心全面投向了PC渠道與品牌的打造。

如果說,電腦行業作為一個面向消費者的行業,只要擁有品牌和渠道就可能獲得成功,而通信設備作為一個面向企業端的行業,品牌的意義則要小得多。

企業在招標時,往往會考慮很多因素,品牌通常是最不重要的一個。

這決定了華為,沒有退路,必須在技術上有所作為。

任正非也並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他崇尚冒險,數次背水一戰,將企業置於極為艱難的困境中,也難怪,華為的寒冬論總是不絕於耳。

但任正非並不是一個盲目的人,作為一名軍人,他對毛的戰略熟捻於心。

首先,華為非常專注,講究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

在1993年的C&C08交換機研發中,華為處於風雨飄搖的動 盪之中,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員離職,但華為不為所動,將所有的資源都傾注其中,整整花了一年半時間打磨。

就像聯想的那個交換機,雖然你的資源背景更強大,但 落到交換機這個產品上,肯定不如華為投入的心血多。

其次,華為避開高端市場,開展「農村包圍城市」戰略。

華為的產品定價比進口同類要低一半以上,這樣在農村市場就有了廣闊的生存土壤,再加上營銷和售後服務的完善,就完全站穩了腳跟。

第三,任正非的技術水平或許並不高,但他相信專業。

早在依靠通信設備獲得第一桶金之後,華為就開始了引入IBM的管理體 系。

並且不是生搬硬套的,而是在不斷的磨合中,反覆嘗試和修改。

關於研發投入方面,華為也參照跨國科技企業的比例,將研發與營收的占比定為15%左右,這 遠遠高於當時的本土企業水平。

科技行業雖然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但也往往是一個贏家通吃的行業,誰的產品技術最優秀,誰就將獲得所有的蛋糕。

也因此,這給了那些對技術有信仰的冒險家不斷成功的捷徑。

最開始的時候,華為只是一個毫無技術基礎的渠道代理商,但是90年代初行業格局的大洗牌讓他看到了機會,一頭扎了進來。

不過即使是C&C08交換機獲得了成功,華為也只是當年的「巨大中華」中排名最末的小弟。

但華為始終堅持著這種技術的高投入,在模擬、數字、 3G、4G的一輪一輪洗牌中,慢慢站到了最中央。

這讓任正非更加確信,只要專注於技術,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於是當他們進入手機行業的時候,也是唯一一個願意,並且敢於投入重金去做晶片的本土企業。

這種路徑依賴越來越強化,以至於成了華為的信念。

毫無疑問,任正非是一個非凡的企業統帥。

他的冷靜、堅韌、格局與眼光都是不世出的,這使得他能夠帶領華為在科技行業不斷進取。

但是未來呢,如果任正非退休了,華為還能繼續取得這樣的成就麼?我們並不知道,但在高科技行業,這樣的風險是永遠都存在的。

如果從投資風格的角度而言,華為其實算是趨勢投資者,雖然目前為止的每一步都走的非常精準,導致了遙遙領先同行的收益率,但是風險,同樣不得不提防。

這正是任正非說的迷茫的意思所在。

相對來說,聯想目前的業績要平庸的多。

收購摩托羅拉的整合失敗,讓聯想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這個鍋,首先應該背在楊元慶的身上,如果柳傳志還在位,勝敗猶未可 知。

當年聯想收購IBM的PC業務,開始也是虧損不止,如果不是柳傳志重新出山,只怕不會有後來的大團圓結局。

楊元慶的管理能力,離柳傳志還是有一段距 離。

但是,作為一個類似於傳統消費品的品牌,聯想顯然不會死。

他只要能夠找到一個有成長價值的新市場,很快就能夠再次煥發生機。

未來的命運是不可預測的,通往神秘花園的交叉小徑有無數條,誰也不知道哪一條會突然讓人迷失,陷入泥淖之中,但是從風險控制的角度,巴菲特的思考仍然值得我們學習。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聯想的對與錯

▌一、捅刀華為?這幾日,關於 「聯想反對華為,站隊高通」的傳言,讓聯想被千夫所指。這本是發生在2016年的一則舊聞,如今卻又被翻了出來,聯想的澄清稿雖然放出來了,但效果不大。各路「愛國小粉紅們」...

他,洞見了聯想和華為的今天

雞年伊始,聯想和華為兩家公司就牢牢占據了科技類的熱點話題榜。聯想是因為業績不斷下滑,還要給CEO發高薪,還要吃軟飯拉硬屎,小雞吃綠豆——硬努著在MWC上放話決戰5G,華為則是被清除老員工的話題刷...

聯想的「芯」情往事

最近因為中興因為晶片禁運一事,鬧得網上沸沸揚揚,引發國人又一次的大討論:「芯」情往事!既然討論芯情往事,我們就免不了把中國ICT領先公司聯想拉進來討論一下。柳傳志的演講讓所有國人都已經耳熟目詳了...

如今的中國,一個華為還不夠

2018年,中國的科技企業發生了許多大事。首先是中興被美國制裁,差點「休克」。接下來是華為聯想的5G標準投票風波。再接下來,是中美貿易戰正式開始,華為撤出美國本土,中興繳納巨額罰款後,繼續存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