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工技」的聯想VS「技工貿」的華為?成王敗寇的結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對於中國的科技企業,一直存在著一種價值觀對立,該重視研發,還是更該重視營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技工貿」還是「貿工技」。
而在這兩個領域,各有兩個代表性的企業,柳傳志的聯想代表著「貿工技」,任正非的華為代表著「技工貿」。
早期的聯想與華為
聯想的前身,是中科院計算所創辦的國有企業,但運營機制與民營企業類似,華為是個人創辦的民營企業。
兩者機制相似。
聯想、華為均實行「技工貿一體化」,同為中國著名高技術公司,發展路徑相似。
兩個公司的領導層水平相仿,但是聯想有中科院計算所的支撐,可無償轉化所內成果,具有「產學研相結合」的獨特優勢。
正是憑藉這一獨特優勢,1995之前的聯想,幾乎是完爆華為。
聯想的劇變
憑藉著基因優勢,聯想遙遙領先於華為,但1995年中,聯想撤掉「總工程師」倪光南,從此聯想的發展方向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1996年柳傳志接受中青報的採訪,把「提倡了十年的『技工貿』道路改了一個順序,變成了『貿工技』」。
1998年《計算機世界》刊登柳傳志宣揚「貿工技三級跳」的文章,聯想從此由「技工貿」轉到「貿工技」,走上一條以貿易為先導的,企業發展之路。
而華為作為一家民企,依舊在走著「技工貿」的慢車道。
「貿工技」VS「技工貿」
學雷達出身的柳傳志,確定了「貿工技」的戰略選擇之後,先後終止了程控交換機、ASIC中心,聯想-Office等等高技術項目或業務,同時為了抬高「貿工技」,又投12億巨資興建大亞灣「亞洲最大的板卡生產基地」。
聯想實行「貿工技」,最擅長的是市場營銷。
1996年聯想電腦首次超越國外品牌,在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2004年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2008年首次入選《財富》500強。
柳傳志曾說他最佩服和欣賞的是任正非。
「聯想是根據市場做事,十步一紮營的做市場。
但華為不是跟著市場做事,而是引領市場,拚命做事;有困難不停的調整做法,建立自己的品牌。
」
華為堅持「技工貿」,把強化自主創新研發作為重中之重、聚焦中高端市場、與國際先進技術接軌,將技術研發國際化,以不斷的技術創新,開拓市場,贏得用戶。
2011年華為銷售總收入達2039億元,以15000項專利領跑中國企業,是《財富》500強唯一的非上市公司——是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中國民企。
成敗功過
華為在技術上的投入,一直都可以說是不計成本。
近十年來華為在研發上的投入達2400多億元。
1996年,華為就給自己定下了紀律,按照銷售額的10%提取研發費用。
拿這麼多錢幹什麼不好?做金融、做房地產,收益絕對又高又快。
華為的「可怕」就在於,總能自我約束、管住自己。
華為可以說是一直用工匠精神做研發、做產品、做市場,從不急功近利。
「做企業和做人一樣,堅守這些東西,不拋棄這些東西就是最簡單的成功。
可以說,華為倒不倒下完全取決於自己。
」吳春波這樣分析。
再看聯想,自1995年撤銷了總工程師的職務崗位,作為新增長點的程控交換機等項目紛紛中止,大批技術骨幹離開聯想,從此聯想集團從「技工貿」逐漸轉向了「貿工技」。
而近年來,聯想在研發投入(包括聯想研究院)不少,也開發出了高性能計算機,其CEO楊元慶提高聯想技術創新能力的決心很明顯。
但「貿工技」耽誤了聯想七年。
吳春波認為,華為可以摒棄浮躁、等得及,和華為堅決不上市的戰略也不無關係。
因為華為將利益看得不重,只為理想和目標而奮鬥。
而如果上市,「股東們」看著股市可賺幾十億、幾百億,難免逼迫企業變得浮躁。
如果有任何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關注959創業名人堂,更多有態度的內容,每天為你放送!
聯想與華為:不同戰略選擇的啟示
聯想與華為,為什麼結局分別是一個做大一個做強?答案是:因為發展路徑不同。第一階段:聯想「技工貿」vs華為「貿工技」(1985-1995)聯想:「技工貿」戰略創造無數IT輝煌聯想在創辦初期的前十年...
他,洞見了聯想和華為的今天
雞年伊始,聯想和華為兩家公司就牢牢占據了科技類的熱點話題榜。聯想是因為業績不斷下滑,還要給CEO發高薪,還要吃軟飯拉硬屎,小雞吃綠豆——硬努著在MWC上放話決戰5G,華為則是被清除老員工的話題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