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中國,一個華為還不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8年,中國的科技企業發生了許多大事。

首先是中興被美國制裁,差點「休克」。

接下來是華為聯想的5G標準投票風波。

再接下來,是中美貿易戰正式開始,華為撤出美國本土,中興繳納巨額罰款後,繼續存活下來。

7月份,因為未獲中國政府的批准,晶片巨頭高通收購恩智浦失敗,損失了20億違約金,比中興的罰款還高一倍。

8月16日,美國總統川普簽署了2019財年「國防授權法案」——美國政府和政府承包商將禁止使用來自華為和中興通訊等中國科技公司的部分組件和服務。

在此之前,華為早已戰勝思科等一系列對手,成為美國路由器市場第一供應商。

整個上半年,華為、中興、聯想、小米這四家中國科技企業的新聞最多,華為、中興都捲入了貿易戰,而聯想獨善其身,發布了新手機Z5,據說將來還會在國內首發高通855的手機,小米成功在港股上市,估值超過500億,。

就在這個空隙中,華為完成了一點小目標,2018年第二季度,華為當季智慧型手機出貨總量達到5420萬部,同比增長40.9%,超越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智慧型手機製造商,僅次於三星。

余承東當年吹過牛,說華為五年超過蘋果,目前,暫且領先了一小步。

蘋果在5000元以上高端產品上的銷售量依然碾壓華為,利潤率同樣遠遠超過華為,但無論如何,華為都讓大家看到了一點希望。

上半年,世界手機舞台成了華為的主場,華為P20PRO橫空出世,一舉奪得DXO拍照排行榜世界第一,p20系列出盡了風頭,上市兩個半月,賣出了600萬台,四個月全球發貨量超過900萬台,華為Mate 10系列全球發貨量超過1000萬。

此後華為榮耀系列又拿出了「嚇人的黑科技」GPU turbo,一舉突破了華為麒麟970 的性能瓶頸,自主研發的麒麟970,成為了第一款實現了從1999到近萬元價位覆蓋的晶片。

而榮耀系列手機,成為國內出貨量和銷量的雙冠軍。

華為手機在中國市場排名第一,在歐洲市場已經是第二大安卓智慧型手機品牌,在日本公開市場排名第一。

2018年7月,華為手機三季度累計發貨量已達1.12億台,同比增長19%,收入同比增長超過30%。

當年華為手機業務的掌門人余承東誇下海口的時候,國內輿論一片嘲諷,現在,且不論華為做到了沒有,但我們可以看到,如今能夠和蘋果、三星一戰的中國科技企業,只有華為了。

替換高清大圖

手機業務,只是華為的一部分,自主設計的海思麒麟晶片,已經是全球手機晶片的主流產品,實現了高、中、低全覆蓋。

其中華為旗艦手機晶片麒麟970在六月份的全球出貨量,達到了410萬片,比高通的旗艦晶片驍龍845,多了242萬片。

(排名第一的是展訊公司的產品,同樣是國產晶片,他們的手機產品是「傳音」,價廉物美,暢銷非洲,表中SC開頭的,都是展訊晶片,麒麟開頭的,都是華為的晶片,驍龍開頭的,都是高通的產品,MTK開頭的,都是聯發科的晶片)

除此之外,華為的安防晶片,已經是全球霸主,海思的視頻安防晶片占據約全球70%的市場。

海思還為華為3000億銷量的營運商產品提供晶片,還給華為伺服器等產品提供存儲主控晶片等。

正是自主設計、研發晶片,讓華為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活路。

華為上半年收入3257億,同比增長15%,營業利潤率14%,去年同期營業利潤率為11%,這也是國內唯一一家利潤率上可以和國外科技企業抗衡的公司。

華為2017年全年營收為6000億,是阿里巴巴的4倍,是小米的6倍,你要知道,華為不是一家上市公司,但它的真實體量之大,可能已經是BAT之和!2018上半年,華為實現銷售收入325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上半年營業利潤率14%。

3257億元的銷售收入是什麼概念?比網際網路三巨頭騰訊、阿里巴巴、百度加起來都多,不僅多,而且多了整整1000億人民幣!

華為同樣有很多負面新聞,比如說:「奮鬥者協議」、「辭退45歲員工」、「調低公積金」、「疏油層事件」、「內存門」。

我們不去講一個企業的好壞,企業沒有好壞,只有賺錢和不賺錢,值得慶幸的是——華為如此龐大的一個企業,是賺錢的,17萬員工,大家收入都不低,華為的產品,賣到了全世界,大家覺得還不錯。

這就足夠了,在中國,能夠既賺錢,又能養活員工,還能生產不錯的產品,這就是最好的企業了。

一個不盈利的公司反而是可怕的,因為他們必然要從別的方面吸引投資,吸引社會財富去支撐它們的發展和擴張,它只有吸血能力,沒有造血能力。

中國房地產龍頭企業掌門人楊國強說過一句話:「我死後,只希望自己的墓碑上寫著『這是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其實,我相信這可能是一句真心話,這世上,又有哪一個人不希望自己在未來人們的眼中,是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呢?

我相信所有企業家的初心,馬雲、雷軍、劉強東,他們都曾有過類似的表達,網際網路時代的富豪們彈指間建立了自己的帝國,網際網路經營的本質都一樣,留住用戶,你就贏了。

但是中國的科技企業,從一開始的方法論上,就是有分歧的。

這個分歧,就像是聯想和華為的分歧。

23年前,聯想的體量是華為的17倍,聯想成立於1984年,在1993年銷售額就超過30億,1992年銷售達到17.67億。

而華為成立於1987年,在1992年銷售額才超過1個億,甚至於因為銷售突破1個億,任正非在年終大會上,哽咽著說出「我們終於活下來了」。

到了2017年,華為全年凈利潤475億人民幣,聯想全年凈虧損1.89億美元,這是多少倍,沒有辦法算了。

當然,聯想集團不等於聯想控股,聯想控股還是盈利的,現在的聯想,與其說是一家科技公司,不如說是一家投資公司、房地產公司、金融公司。

而華為,似乎還在做他們的老本行,搞通信、做硬體、賣手機。

最初的聯想,是中科院計算機所創辦的北京計算機新科技公司,它是以轉化所內科技成果為宗旨的「所辦公司」。

創始人是柳傳志和倪光南,柳傳志是總經理,技術上的頂樑柱是國內頂尖的計算機專家倪光南,當年的聯想,是靠技術和產品打天下的,倪光南院士手中有一款改變歷史進程的產品,叫做「聯想漢卡」,倪光南也將即將開發完成的聯想式漢卡成果帶入到了計算所公司。

1985年,第一型聯想漢卡誕生。

前三年漢卡就為公司創造了1200多萬元利潤(包括退稅)。

在聯想式漢卡的10年壽命期中,總共銷售出16萬套,利稅上億元。

1990年前後,聯想是中國的「科技之光」,包攬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談起聯想,那就是國產品牌的驕傲。

而現在,我們都知道了,聯想收購了IBM,卻讓ThinkPad國內賣得比國外更貴,聯想收購了摩托羅拉,卻讓這個經典的手機品牌扯淡沉淪。

後來,聯想只有在國內市場是盈利的,股價五年暴跌56%,被踢出恒生指數,人稱「史上最垃圾的科技股」。

1987年創業的任正非,已經43歲,手上只有兩萬元,琢磨著轉行做通信。

他是個建築專業出身的工程技術人員,1944年出生於貴州的一個小鄉村,在大學時期,他經歷過「文革」,看望過「牛棚」中的父親,當過建築兵,所有有關計算機、通信方面的知識,都是他業餘自學的。

1990年前後,中國所有的企業都走到了十字交叉路口,人們都在考慮「技術」和「銷售」兩件事情,搞技術是個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在科技突飛猛進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時代,你苦心孤詣做出了產品,很可能沒有上市就被淘汰了。

聯想的漢卡,在計算機大規模升級之後,失去了自己的作用。

還不如直接買進技術和產品,再打包銷售出去。

後來幾乎所有的中國企業,都走向了銷售為主這條路,不管產品好不好,不管有沒有掌握技術,賣出去,掌握現金流,擴大地盤,才是王道。

1991年9月,華為租下了深圳寶安縣蚝業村工業大廈三樓作為研製程控交換機的場所,開始做程控交換機。

他們花了100萬的研發投入,去做一款叫做C&C08的交換機,孤注一擲,不成功即成仁,因為他們是一家三流小工廠,必須做出自己最拿手的產品,才能有立足之地,所以必須賭一把。

1992年的聯想,營收是17億元,華為只是它的十七分之一。

倪光南也要投入數十萬去研發程控交換機,但柳傳志不同意,他認為,技術雖然重要,但企業的長遠發展才是第一位的,先活下來才是最重要的。

柳傳志和倪光南的矛盾,已經成了「貿工技」和「技工貿」的爭論,最終,倪光南出局,離開了聯想。

後來的聯想,就徹底放棄了在技術方面的投入,研發投入降低到了2%,把全部的力量,拿去PC渠道的建立和聯想品牌的打造。

柳傳志的風格,更像金融投資家,他喜歡長期穩定的收益,而不是去獲得什麼虛無縹緲的「核心競爭力」。

如你所知,聯想成功了,成了本土PC第一品牌,當年所以的年輕人,都以擁有一台聯想電腦為榮。

2006年,我剛上大學的時候,就花7000元買了一台昭陽系列筆記本,很開心,那台機器的正面還有奧運五環的標誌。

那時候,聯想是民族企業,我們都知道聯想收購了IBM,實力強大。

現在,我想賣聯想的好產品,得走「八通道」,去買美國的聯想,可以節省近一半的錢。

2006年的時候,我真不知道華為是什麼,華為在做什麼,我用的第一台手機,是諾基亞的功能機,耐摔,半個月不用充電。

但我不知道,當時我已經在享受華為成熟的通信服務了。

在C&C08程控交換機成功之後,任正非堅信——只要技術過硬,沒有做不到的事情,不能和國際一線品牌比水平和質量,難道還不能和他們比性價比嗎?長槍兵克制不了弓箭手,但是可以克制騎兵啊!C&C08交換機價格比國外同類產品低2/3,功能與之類似,所以市場前景十分可觀。

也這是這個自主研製的策略,讓華為在冒極大風險的同時也奠定了適度領先的技術基礎,最終成為華為的一大資本。

從此,華為把每年的研發投入固定在15%。

當年的中國電信市場,群雄環伺,壓力重重,國際電信巨頭大部分已經進入中國,盤踞在各個省市,華為要與這些擁有雄厚財力、先進技術的百年老店直接交火。

最嚴峻的是,由於國內市場迅速進入惡性競爭階段,國際電信巨頭依仗雄厚財力,也開始大幅降價,妄圖將華為等國內新興電信製造企業扼殺在搖籃里。

從小熟讀《毛選》的任正非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先占領國際電信巨頭沒有能力深入的廣大農村市場,步步為營,最後占領城市。

1999年,華為員工達到15000人,銷售額首次突破百億,達120億元。

已經在國內市場站穩腳跟的華為,先後在印度班加羅爾和美國達拉斯設立了研發中心,以跟蹤世界先進技術走向。

再到後來,華為開始做手機了,2004年以後,華為就開始大量做3G手機了。

直到2011年前,華為手機基本都是以定製形式銷售給運營商,不直接賣給消費者,也很少廣告宣傳,所以鮮為人知。

2011年,余承東卸任歐洲總裁職位,接任手機公司CEO。

由此,華為手機的時代開始了,那時候,也剛好是安卓智慧型手機風靡的開端。

其實從2006年開始,華為的海思麒麟晶片公司就開始試著研發智慧型手機晶片了,雖然了經歷了多次的挫折,還有K3V1這樣的失敗產品,但華為自主研發的腳步一直沒有停下,從K3V2,到麒麟950、960、970,再到現在萬眾期待的7納米的麒麟980,海思麒麟的手機晶片,終於可以和高通、蘋果、三星一戰了。

當國內重多手機品牌被上游供應商卡脖子的時候,只有華為,靠他自家的晶片,可以「為所欲為」。

他們從沒有「缺貨」這種事情,你要買大屏手機,有970的榮耀Note10,你想要拍照,有970的P20,你想要商務,有970的mate10。

你想要打遊戲,就有970的榮耀Play,你要「爵士尊貴」,有mateRS。

全線產品,都用上了自家的麒麟晶片。

有了晶片,有了獨立自主的技術,他們就不會仰人鼻息,「銷售」和「技術」,誰更重要?都重要,但只有建立在核心技術基礎上的「銷售」,才能走得長遠。

中國許多的手機廠商,在3G、4G時代和5G時代,都是要給高通交專利費的。

在4G時代,華為並沒有對國內廠商收取專利費,但在5G時代,也是要向全世界收專利費的。

華為在中國,算得上是一家非常另類的企業,因為這麼多年來,創業神話和短期利益讓所有人興奮欲狂,如果有人告訴你,靠埋頭苦幹,靠艱苦研發也會成功,你肯定是不相信的。

但是你知道,三星之所以這麼強大,之所以富可敵國,是因為它掌握了上下游所有的關鍵技術嗎?三星在整個供應鏈中,從螢幕到基帶,沒有半分短板,所以它是世界第一。

那些創業神話中,總是在吹噓阿里的眼光,騰訊的魄力,華為的「奮鬥者精神」,卻沒有人關注到華為最核心的研發!華為2017年研發投入為104億歐元,超過蘋果排名全球第六,這才是華為強大的真正原因。

任正非最了不起的,是他的憂患意識,和「被迫害妄想症」精神,他總覺得華為明天就要倒閉,他總覺得明天就是「華為的動天」,他曾說過他為什麼堅持自主研發晶片,乃至於自主研發終端作業系統——他怕「別人斷了我們糧食!」

《笑傲江湖》小說中有一個故事,說華山分劍氣二宗,前十年,劍宗進步極快,氣宗不是對手;後十年,二者並駕齊驅;再十年,氣宗超凡入聖,劍宗望塵莫及。

雖然這只是一個段子,但也能說明一個問題,打好了基礎,才有資格站到食物鏈的頂端去收割他人。

中國不是美國,我們起步晚,底子薄,核心技術大部分都在人家手上,我們沒資格靠金融收割全世界!我希望中國的企業家,多學比爾蓋茨和賈伯斯,少學巴菲特,先掌握核心技術,再去考慮翻雲覆雨

現在是貿易戰周期,我們更多華為這樣的企業,去掌握話語權,去占據市場上游優勢。

國際社會還是個弱肉強食的黑暗森林,競爭大於合作,中國科技企業的競爭力,就是中國的競爭力。

大家有核心技術,才可以為所欲為!

一個華為還不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今的中國,一個華為還不夠

2018年,中國的科技企業發生了許多大事。首先是中興被美國制裁,差點「休克」。接下來是華為聯想的5G標準投票風波。再接下來,是中美貿易戰正式開始,華為撤出美國本土,中興繳納巨額罰款後,繼續存活下...

聯想的對與錯

▌一、捅刀華為?這幾日,關於 「聯想反對華為,站隊高通」的傳言,讓聯想被千夫所指。這本是發生在2016年的一則舊聞,如今卻又被翻了出來,聯想的澄清稿雖然放出來了,但效果不大。各路「愛國小粉紅們」...

聯想和華為有什麼不同?

聯想與華為都是中國出名的國際化大品牌,公司都是同一時代成立的,但發展至今,兩家公司的處境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到底是因為什麼導致這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