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技戰升級,全面精準打壓,這次華為能否絕地求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華為遭受全面打壓

隨著近期美國科技戰的升級,中國的華為又一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甚至是生死存亡的路口。

在「實體清單」一周年之際,美國商務部升級了對華為的「晶片管制」:

只要是華為設計、代工生產的晶片,使用了美國商業控制清單上的軟體和技術,或者是美國半導體設備的直接產品,在交付前都必須要得到美國的許可證。

可見,美國打壓華為的手段「層層加碼」,從列入管制清單,這次到全面限制購買採用美國軟體和技術生產的半導體及其設備。

這意味著,從上游的EDA/IP、半導體設備/材料,到下游的封裝測試,華為所需晶片在產業鏈條上的各個環節都遭到狙擊、遏制。



美國為什麼要這樣做?

從近期來看,這是遭受新冠病毒肺炎肆虐和競選壓力的美國川普政府的策略體現,也即「甩包袱」。

從遠期來看,這是美國實施「新羅馬帝國」發展戰略的體現。

這個戰略由科技、金融和法律「三位一體」構建而成。

推行科技戰、貿易戰,是實施這個戰略、鞏固美國「世界最中心國家」位置的一個環節。

打壓華為,則是美國維護自身利益和中美「大國博弈」的一個縮影而已。


顯然,在這個宏大的戰略背景之下,華為作為一個弱小的個體,企業利益微不足道,受到美國漠視甚至碾壓是自然之舉。

這也就意味著華為這次凶多吉少,命運堪憂。

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5月18日在華為公司第十七屆全球分析師大會上的回應,也證明了這次的危機之重:

過去的一年,對華為來說是很艱難和挑戰的一年。

求生存,是華為現在的主題詞。

那麼,這次華為逃生的機會有多少?絕地反擊以及奇蹟般地生還幾率有多大呢?

華為能否不依賴於美國而生存?

美國屢次打壓華為,人們總會反問:華為的存亡發展離不開美國嗎?

答案是肯定的。

從過去到現在,以及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

從產業鏈的角度看,全球公認的三大EDA軟體廠商全部在美國。

從分布看,全球前十大集成電路裝備公司基本是美國、日本、歐洲企業。

全球前五大設備廠商中,美國應用材料公司和美國泛林半導體就占據了全球市場份額的近1/3。

而從全球產業鏈格局來看,與華為合作的晶圓代工廠,都離不開這兩個公司的設備。



華為自然清楚技術、產品的差距和產業鏈格局的現實。

華為海思晶片的生產,需要依賴於美國的設計軟體和半導體設備。

因為美國在這兩個領域已經實現了高度壟斷。

因而任正非曾說:「(晶片)即使能做,也要多採購美國的,這才是高明的策略。



對於中國的半導體產業鏈來說,目前IC設計層面大多已實現自主化,但在設備和製造方面仍受制於人,華為海思正在其列。

在半導體設備領域,高壁壘使市場份額高度集中,而國內自足率低、需求缺口極大。

雖然目前已在中端設備實現突破,初步產業鏈成套布局,但攻克高端產品仍是難題。

從自給率來看,據中國電子專用設備工業協會統計,2018 年國產半導體設備的自給率僅約為12%。

在5月18日的華為公司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也再次強調了當前的艱難處境:

「產品的設計、集成電路的設計之外的很多能力,我們並不具備。

可見,華為對美國技術的依賴度至今依然很高。

這等於是被美國用繩索勒住了脖子,想緊就緊,想松就松,全在於美國掌控。

華為如何逃生自救

當然,華為也並非一味依賴於美國,坐等受縛。

而是很早就在積極布局謀發展,尤其是在遭受美國打壓之始,在盡最大努力尋找解決方案。

去年5月起,華為就開始逐步替換美國晶片。

替代方案包括外購和自研。

同時,為了爭取更多的緩衝時間,華為還耗資187億美元,囤積了大量的美國晶片,夠半年之用。

按照目前的生產流程,華為的下一代手機晶片麒麟1020 SOC應該已經在生產階段。

再加上120天的緩衝期,Mate 40的晶片還是供應得上的。

而且華為已經做出完全沒有美國產品的5G基站,絕大部分通信系統設備對於晶片的要求沒有手機高,國內企業進行代工也可勝任。



同時,華為前期已和世界知名的意法半導體的晶片設計合作。

也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外包方式解決EDA難題。

據行業資料顯示,華為Mate 30 5G中國產零部件占比達41.8%,提高了16.5個百分點;而美國元件占比從11.2%降低到了1.5%。


調研機構ICInsights近日公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半導體廠商」銷售額排名中,華為海思首次進入前十名,第一季度銷售額接近27億美元,同比增長54%。

也即,華為一方面與海外其它晶片公司合作,另一方面積極備貨、保證後續供應。

另外,還在不斷提升產品的國產化比例。

這些,都是化解、規避美國制裁,提升風險承受能力的出路策略。


郭平在華為公司第十七屆全球分析師大會上


當然,華為可以暫時用國產軟體替代,但效果將打折扣。

例如晶圓代工和封測,需要和供應商中芯國際合作。

但是華為旗艦機目前使用7nm晶片、下一代使用5nm晶片,而中芯國際實現的只是14nm製程。

目前能量產5nm工藝的代工廠,只有華為的老供應商台積電公司。

蘋果新機iPhone 12、華為P40都將使用5nm製程。

因而,華為也在與台積電積極洽談持續性合作。

另外,有一點算是生機消息:這次美國全面制裁華為的政策,也並未完全把路堵死。

華為並非陷入被世界孤立的絕境。


美國國務院一位高級官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暗示:「這項規定就是要求企業申請許可證,並不一定意味申請會被拒。

曾擔任美國商務部官員的Kevin Wolf表示,由華為以外的企業設計並採用美國技術製造的晶片,仍可以在未獲得許可的情況下出售給華為。

在禁止美國供應商向華為供貨之後,美國商務部給華為在美國的部分合作夥伴發放了許可證,允許它們繼續向華為出售產品。

同時,也允許規模較小的農村電信運營商繼續購買華為設備,以保持其網絡的正常運行。



這與此前美國給予華為寬限期的做法一致:堵住了門,但留下了窗子。

為什麼美國會這麼「仁慈」?

因為他們也懂得「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兵法道理。

在全球化經濟的今天,制裁華為的同時,也會使美國的晶片設備製造商遭受利益損失。

美國這次修改規則,影響的不僅僅是華為一家企業,更會給全球相關產業帶來嚴重衝擊。

其後果從長期來看,晶片等產業全球合作的信任基礎將被破壞,產業內的衝突和損失將進一步加劇。

美國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打壓他國企業,必將削弱他國企業對使用美國技術元素的信心,最後傷害的是美國自己的利益。

而且事實上,世界上也會有更多企業採取全球化、多元化的供應策略,來保障業務的連續。

何況,美國川普政府的發展戰略目標宏大,並不是把中國華為公司置於死地。

貿易戰只是美國的策略和手段之一,而不是最終目的。

制裁中國華為公司,就是多了個談判、博弈的籌碼,留了斡旋空間。



因而,華為這次也不會是死路一條。

但是,我們決不能因此而鬆一口氣。

畢竟,脖子上的繩索被對方掌控著。

要想甩脫這根致命之索,唯一的出路就是—加緊自救。

具體而言,就是提高技術和產品的國產化水平。

而且,華為的遭遇,再次給民族產業敲響了警鐘。

我國一些產業長期存在的客觀現實是:國內企業的研發投入與國外企業相比,差別很大,投入嚴重不匹配;我國的半導體產業起步較晚,人才匱乏,而且人才還經常被挖走。

所以,我們要儘快彌補研發投入、人才這兩塊短板。

中華民族具有不屈不撓、自力更生的優良傳統,而且在科技產業人才培養、成長方面已有很多經驗。

加之如今國力日益富強,科研資金投入也不是大問題。

那麼,在以華為這樣的優秀企業帶動之下,想必假以時日,我國會改變受制於人的局面。

甚至彎道超車,後來居上,引領全球科技水平,也不是沒有可能。

畢竟我國已有不少成功案例,例如兩彈、衛星發射、高鐵、基建等技術。


美國的制裁,對我們既是嚴峻的挑戰,也是倒逼我們快速成長的機會。

這已被歷史事實所證明。

當然,這一切,需要國家和社會團結一心,不懈努力。


#華為能繞開美生產晶片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從制裁華為升級制裁海思,美國的陽謀與陰謀

從貿易摩擦到現在,中國的高科技企業一直承受著無「芯」之痛,也因此被美國一步步卡脖子。本以為在第一階段的協議和疫情之下,美國對華為的打壓會有所緩和,但是反而以升級的態勢進一步上演。5月15日,美國...

產業鏈人士:華為庫存準備至少夠緩衝1年

來自美國總統川普的一個「響指」,撥動著全球通信企業的神經。據第一財經網5月17日消息,當日凌晨,針對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把華為列入「實體名單」,華為旗下的晶片公司海思半導體總裁何庭波...

斷頭鍘向華為落下,可能是這些美企身首異處

在距今19年前,中國還沒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時代,美國全世界傳播的是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但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尤其是2008年美國遭遇金融危機之後,美國和中國的劇本發生了變化,中國成為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