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和華為有什麼不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聯想與華為都是中國出名的國際化大品牌,公司都是同一時代成立的,但發展至今,兩家公司的處境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到底是因為什麼導致這樣的結果?

早期選擇

先說一下聯想,由柳傳志創立於1984年,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院投資,借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扶搖直上,在 96年主營業務電腦的銷量就穩居國內第一,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之前聯想內部還有一場在現在看來是直接造成聯想如今狀況的爭鬥,那就是在中國企業史上出名的「柳倪之爭」柳自然是柳傳志,倪是倪光南時任聯想總工程師,在94年,雙方開始為走市場還是技術起了分歧,柳傳志認為要發揮「中國製造」的優勢,打造自己的品牌。

而倪光南則認為要走自主研發晶片的技術路線。

這也是在當時時代背景下,中國企業普遍存在的「貿工技」與「技工貿」之爭的縮影。

最終柳傳志在95年的時候趕跑了倪南光,高層統一之後,聯想開始在市場營銷方面奮力奔跑,最終通過努力取得了較大的成就,甚至收購了以前的老大哥IBM。

接下來說一說華為,現在的華為已經成為了民族驕傲,他的成立要比聯想晚三年,1987年成立的。

開始也是做的銷售,不過一直沒有放棄技術,領導人任正非也是堅定的技術派,認定技術才是根本,對技術的投入非常之大。

在2013年研發投入就達到了300多億萬元,占當年收入的12.8%。

並且每年的投入都在遞增,2016年甚至超過了蘋果和思科。

從研發經費的投入上來說,聯想十年的投入,沒有華為一年多。

不同的選擇,不同的結果

在今天看來,聯想似乎當時的選擇是很大錯誤,為了市場逐漸降低了對研發的投入,導致自己的核心技術越來越少,誇張一點說,如今的聯想和華為相比較就和富士康差不多。

其實這也並不能全怪聯想,因為當初的時代就是這樣,中國的科技積累很薄弱,開拓市場是大部分公司唯一的選擇,畢竟自主研發很耗費資金周期又長,像任正非借高利貸搞技術的瘋子,當時恐怕不多。

不過正是因為任正非的瘋狂、堅韌,華為才能2016年與高通在5G主導權戰場一較高下,而不是只能在下面投票。

其實聯想和華為都是中國企業的驕傲,聯想也一直在轉型,但是因為早期「買辦思維」太嚴重,買了摩托羅拉,擯棄了自己處於上升期的手機品牌ZUK,結果丟了夫人又折兵。

聯想現在就像一個巨大胖子,想要快速轉身,但是又缺乏動力(核心技術)。

導致了每次轉身測試都不及格。

最近都在流傳聯想關鍵時候捅了華為一刀,從而得到了高通的信任,聯想最近也發文件要保衛聯想榮譽,知得失希望最後聯想能自證清白,能和華為一起繼續為國爭光。

科技是企業發展的神兵利器, 也希望中國能有千千萬萬個華為這樣的科技型公司,讓中國的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加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