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可以解決富士康頻現員工跳樓的煩惱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溯游尋

【人工智慧機器人聯盟專稿】蘋果新一代手機發售在即,而其全球最大的代工廠富士康近期再次發生員工跳樓自殺事件,在距離蘋果7發布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這次跳樓自殺事件也再次引發傳媒對「血汗工廠」的關注。

那麼,如何解決這種在高強度工作下出現不可控變量的影響呢?這次契機是否會加快富士康機器人來替代產線工人既定戰略?

機器換人解決用工荒

作為代工的主要成本,人力資本的劇烈消耗讓富士康產生了用機器來替代人的衝動。

在過去的10年間,富士康充分利用了中國從高收入國家取得高質量設計然後將其轉變為廉價量產品的能力,通過120多萬人的代工隊伍將富士康打造成為全球最大的代工廠商,其中僅中國大陸就有超過100萬的工人。

富士康之所以大力開發工業機器人,主要是近年來安全擔憂加劇以及人力資源短缺所致。

事實上為了降低人工成本,富士康很早就開始布局用機器人來代替人工。

按照計劃,今、明兩年,富士康將在廣東惠州工廠投放400台機器人,目前,該廠區投用的機器人已經有七八十台。

富士康總裁郭台銘在年初聲稱,未來3年投資至少1000億元,引入100萬台「機器人」。

從人力資源漲價的背景和機器人高自動化生產效果來看,用機器人來替代人不僅可以解決用工荒難題,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生產成本。

據了解,富士康目前使用的機械臂每個成本在十萬元人民幣以上,機器人的成本在百萬元人民幣以上。

簡單地看,機械臂能夠24小時連續工作,其工作時間是工人的三倍。

機械臂的成本相當於雇用三個普通工人一年的成本(目前富士康普通工人的年薪約為3萬~4萬元),這樣一個機械臂一年就可以收回成本,第二年就可以創造大量的利潤了。

事實上,機器換人戰略被看做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舉措之一。

數據顯示,2015年前三季度,廣東省2萬家定點監測企業的平均員工缺口達38人。

以 「世界工廠」的東莞為例,近兩年來,東莞一度遭遇「招工難」的困擾。

東莞市經信局最近則表示,東莞在實施「機器代人」後,企業招工難的現象得到極大緩解。

機器人崛起順應工業4.0時代潮流

如果從當事者和政府的角度來衡量機器人取代人,絕對不是好事,下崗就意味著巨大的社會包袱和隨時可能爆發的社會矛盾,尤其是在經濟不景氣時,工作更不好找。

但對富士康來說,這條戰略是絕對正確的,隨著中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用工荒逐漸到來,用機器人無疑會節省大量的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還能順便摘掉「血汗工廠」的帽子。

即使富士康不這麼做,未來也會有其他公司這樣做,背後的趨勢已經不可阻擋。

這個趨勢叫工業4.0,這是德國的叫法,美國叫工業網際網路,中國工信部稱之為兩化融合(信息化、工業化),物聯網腦殘粉叫萬物互聯,此外,中國還提出了自己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

中國政府也意識到了其中蘊藏的巨大機遇。

事實上,中國傳統的依靠相對廉價的勞動力支撐中國製造業的老路正越來越走不通,一方面是機器自動化的衝擊,一方面是人口紅利的消退。

在此背景下,以智能裝備和機器人為核心的工業製造體系被當做未來中國未來轉型的重中之重,機器人將替代更多重複枯燥的勞動。

然而,對勞動者來說,機器人也並非完全意義上的敵人,某些工作在不管多遠的未來都無法實現100%的自動化,比如教學生如何做人;而一些工作的被替代,另一些工作就業機會卻在增多。

波士頓諮詢公司認為工業4.0,未來10年,研發和人機介面設計、物流、銷售和服務、IT和銷售整合、機器人和自動化、研發設計和裝配等行業就業將增加,而維修、質檢、生產等工種吸收就業的人數將減少。

此外,機器人將幫助人類從低薪、危險、重複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來,讓人類用同樣的錢,以更高的質量做更多自己喜歡的事情。

由此看來,從開始機器人替代工人的那一刻起,富士康就已經走在了摘除血汗工廠的路上。

本文屬中國人工智慧機器人產業聯盟(CAIA)原創專稿,轉載請註明來源、出處,如轉載後惡意刪除或篡改文章來源者,一經發現,CAIA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智能製造用工需求減少 工人的出路在哪裡?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12月2日電(記者 薄冬梅)在「中國製造2025」的大背景下,智能工廠、自動化工廠、關燈工廠越來越多,與之相對應的是工廠對工人需求的減少。近日,來自東莞市經信局的數據顯示,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