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de I/O與HMC標準帶動 3D IC矽穿孔製程需求看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3D IC矽穿孔製程將是實現下世代記憶體/邏輯晶片堆疊標準的關鍵技術。

隨著Wide I/O與HMC等新興記憶體規格邁向立體堆疊結構,矽穿孔技術的重要性也跟著水漲船高,全球半導體標準組織及供應鏈業者無不積極投入研發。

未來,製程技術與標準之間的發展也將相輔相成,讓3D IC在2013年後逐漸放量。

電子產品與應用不斷推陳出新,功能升級需求也推動半導體技術進步,其中,三維晶片(3D IC)矽穿孔(TSV)製程即為突破摩爾定律(Moore』 s Law)的關鍵技術之一,新方案可大幅縮短晶片訊號傳送距離,提升頻寬效能、降低功率逸散並節省面積;同時還可將異質晶片垂直整合,得到更快的處理速度與運作頻寬。

這些優勢已吸引如高速運算系統處理器、行動裝置系統單晶片(SoC)及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影像感測器(CMOS Image Sensor)供應商等皆投入研發,而使用矽中介層(Interposer)連結異質晶片的產品也已接近量產。

近期,從材料設備商、IC設計公司、晶圓廠到封測廠,在3D IC技術上都持續發表許多成果,並宣告預估的量產時間;為避免市場百家爭鳴且各自定義標準,而不利彼此溝通的情況發生,國際標準組織須從設計到產業鏈上下游制定統一標準,才能順利推動產業分工規畫,並進一步協助供應鏈業者控制量產成本。

Wide I/O成為記憶體產業新寵

在現今資訊爆炸的年代,從數據處理、資料庫管理到行動通訊處理等,都需要強大的記憶體應援。

記憶體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為揮發性記憶體、另一類為非揮發性記憶體。

以揮發性記憶體而言,其主要以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為目前市場的主流產品,其應用主要是在個人電腦(PC),大約占七到八成。

儲存型快閃(NAND Flash)則是目前市場上的主流非揮發性記憶體產品,其主要應用在智慧型手機、數位訊號控制器(Digital Signal Controller, DSC)等。

目前在市場上許多專家、分析師一致認為,若記憶體產業(尤其以DRAM為主)要在市場上生存,其關鍵就是要開發核心技術。

以DRAM產業而言,目前主要的核心技術,將是以Wide I/O及第三代低功耗雙倍資料率(LPDDR3)規格為發展的兩大主軸(圖1)。

圖1 DRAM技術未來發展趨勢

推動3D IC標準 JEDEC/SEMI扮先鋒

目前聯合電子工程學會(JEDEC)與國際半導體設備材料產業協會(SEMI)都正戮力進行相關標準制定,其中,JEDEC下各委員會主要針對3DIC元件、封裝、可靠度與測試等方面研擬標準,而SEMI則專注薄晶圓承載、晶圓堆疊、測試、中段製程與量測著手制訂規範。

2012年,SEMI已通過第一項3DIC國際產業技術標準「SEMI 3D1」,初步訂出對矽穿孔幾何量測的術語標準,其他標準也持續進行中。

同時,JEDEC所訂定的Wide I/O,以及美光(Micron)等廠商所提倡的混合記憶體方塊(Hybrid Memory Cube, HMC)等標準亦已具雛型,將有助推進3D IC產業發展。

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度大增,人們已養成即時將影片、音樂等大容量檔案分享給朋友的習慣,不僅帶動行動記憶體市場,也使得記憶體對頻寬的需求愈來愈高。

例如目前iPhone 5等高階手機所搭載的LPDDR2,正迅速往LPDDR3及Wide I/O發展。

據Yole Developpement調查指出,2014年起,Wide I/O產品將開始量產,相關的邏輯及記憶體堆疊產品將逐年快速成長(圖2);主要應用則以行動裝置為主,將在2017年占矽穿孔製程產品超過一半的比例(圖3)。

圖2 2017年採用矽穿孔技術的晶片出貨量預測

圖3 2017年採用矽穿孔技術的終端產品分布

另一方面,HMC標準則包含記憶體控制器與多層記憶體堆疊的架構,以達成高速運算系統對高頻寬與低耗能的需求,目前美國與韓國記憶體大廠亦正如火如荼布局相關技術生產。

顯而易見,3D IC矽穿孔與Wide I/O、HMC標準的發展息息相關,將是實現高頻寬及縱向堆疊晶片架構的必經之路,因此,關於Wide I/O與HMC規格、3D IC矽穿孔製程技術,以及如何將矽穿孔方案應用在Wide I/O與HMC標準中,均是半導體業未來發展的關鍵考量。

轉攻Wide I/O技術 DRAM產業找到新出口

根據JEDEC在2011年12月所制訂的JESD229規格書,目前Wide I/O規格為四通道,其單通道傳輸率(SDR)高達128位元,且每一通道包含三百根I/O,總共一千兩百根I/O。

若DRAM在200MHz的I/O匯流排時脈下(I/O Bus Clock),搭配其512位元數據介面,傳輸速率可達100Gbit/s,記憶體頻寬則達到12.8GB/s。

因此可藉由矽穿孔製作這一千兩百根I/O,將此製程的高速與低功耗特色應用在Wide I/O產品上。

賽靈思(Xilinx)宣稱使用矽穿孔技術連結其上下邏輯晶片,晶片與晶片間的連結頻寬可提升一百倍;而三星(Samsung)也指出,使用矽穿孔技術的Wide I/O晶片可降低40%消耗功率。

表1為Wide I/O與DDR2、LPDDR2、DDR3、LPDDR3及DDR4的功能比較。

其中,Wide I/O可在較低的I/O匯流排時脈運作下,達到與其他技術相同的頻寬效果,進而減少功耗,大幅提升行動通訊裝置電池續航的時間。

舉例來說,Wide I/O與LPDDR3-1600 64位元比較,雖擁有相同頻寬,但Wide I/O匯流排時脈僅是LPDDR3-1600 64位元的四分之一。

圖4則可清楚看出Wide I/O擁有512位元數據介面的優勢。

圖4 Wide I/O DRAM訊號傳輸示意圖

2011年12月,ST-Ericsson、CEA-Leti、意法半導體(ST)和益華電腦(Cadence)合作開發以Wide I/O為記憶體介面的下一代產品,利用Wide I/O規格將邏輯晶片和DRAM之間以立體堆疊方式連接,藉由矽穿孔上的凸塊(Micro-bump)來連接上下晶片,再利用覆晶封裝(Flip-Chip)方式,連接矽穿孔下層的系統封裝(SiP)基板和印刷電路板(PCB)。

益華還在2012年提到未來的技術藍圖規畫,屆時Wide I/O規格將如圖5所示,從本來12.8GB/s頻寬進階到51GB/s,甚至1TB/s的水準。

此外,Wide I/O規格也提及新內接晶片互連法(New Inter-die Connection Method),此方法利用矽穿孔技術發展出兩種不同方式。

第一種利用業界稱為2.5D IC的矽中介層連接SiP基板,並將DRAM堆疊在矽中介層上,如圖6(a)所示。

圖5 未來JEDEC可能制定的Wide I/O規格範例

圖6 新興內接晶片互連法示意圖

第二種方法則利用晶片對晶片直接堆疊(Direct Chip to Chip Stacking)技術,也就是上述ST-Ericsson、CEA-Leti、意法半導體和Cadence合作開發案的進階版,如圖6(b)所示。

由這些技術發展藍圖可看到Wide I/O產品的發展與矽穿孔技術已緊密扣連在一起。

無獨有偶,2011年日本記憶體製造大廠爾必達(Elpida)(現已被美光收購),也成功利用Wide I/O規格搭配矽穿孔堆疊、30奈米製程,正式量產第一顆Wide I/O DRAM產品,厚度足足比原本利用堆疊式封裝層疊(PoP)生產的記憶體晶片減少0.4毫米(mm)(圖7)。

圖7 Wide I/O與PoP的封裝結構示意圖

HMC加速實現記憶體/邏輯晶片堆疊

除了Wide I/O之外,另一個具有極大發展潛力的標準則是美光等公司,將DDR3規格結合3D IC堆疊技術所提出的HMC方案。

若將HMC與DDR3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SRAM)比較,HMC具有高達十五倍傳輸速率,但功率消耗卻只要DDR3的30%。

如此優越的性能,主要歸功於利用矽穿孔將所有的DRAM及邏輯電路層以垂直方式堆疊,不僅減少布局繞線(Routing)空間,且能有效降低功耗及提供較高的記憶體匯流排頻寬,並藉由邏輯電路層做為記憶體控制器,以超高頻匯流排的方式與中央處理器(CPU)連接,架構如圖8所示。

未來,HMC可望應用在超級電腦或高階伺服器產品上,但在目前價位仍比原來的記憶體高出許多。

圖8 HMC封裝結構示意圖

矽穿孔製程分三類型

由前述Wide I/O與HMC的介紹可看出,兩者皆能提供高頻寬的資料傳輸介面及應用在垂直的堆疊架構。

因此在同質晶片上,藉由矽穿孔技術來連結不同晶片,達成Wide I/O及HMC的規格需求是再適合不過,在效能上會遠高於PoP封裝。

3D IC主要是以矽穿孔技術取代傳統封測廠應用的打線封裝技術,以更短的訊號傳遞距離整合晶片,依製程流程先後次序可分為Via-first、Via-middle以及Via-last三種類型(圖9)。

Via-first製程是在CMOS元件製造之前,即完成矽穿孔製程,但因後續元件製程將遭遇超過400℃高溫,目前尚未有產品規畫使用此製程流程。

圖9 Via-middle與Via-last簡要製程流程示意圖

Via-middle是將矽穿孔製程放在CMOS元件製程步驟之後、後段製程之前,目前技術已能克服後段製程對矽穿孔的衝擊,因此多數製程選用此流程。

中介層架構(一般稱作2.5D)的製作,也與此流程接近。

Via-last則是在元件與後段導線都已完成之後才製作矽穿孔,主要分為由晶片正面或晶片背面挖矽穿孔兩種流程。

由晶片正面製作矽穿孔,須蝕刻數微米甚至大於十微米的介電層,再繼續矽穿孔製程(圖10)。

圖10 由晶片正面製作矽穿孔,須穿過數微米的BEOL介電層,此範例為約7微米。

由晶片背面的流程,則須先將晶圓薄化,再蝕刻矽穿孔使其停在正面的金屬層背面(圖11),這兩個流程對製程整合的挑戰性都很高,但Via-last卻是對設計衝擊最小、也最適合於跨廠分工模式的流程,因此近期也有不少廠商投入研發。

Wide I/O及HMC的記憶體堆疊,採用Via-middle或Via-last都是可行的方案,以下將分別描述這兩種不同製程流程及其挑戰。

圖11 由晶片背面製作矽穿孔,蝕刻矽穿孔停在正面的金屬層背面。

半導體大廠力挺 Via-middle技術進展最快

若採用Via-middle製程方案,元件、矽穿孔與後段製程均由記憶體製造廠完成,晶背製程及封裝則可透過記憶體廠或封裝廠完成。

當CMOS元件製作完成後,在適當設計位置以Bosch蝕刻法進行矽穿孔,再以次大氣壓化學氣相沉積(Sub-atmospher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SACVD),或其他低溫CVD製程,在矽穿孔側壁形成一層絕緣襯墊(Isolation Liner)(一般為氧化矽),確保與基材電性絕緣;接著以大馬士革法(Damascene),進行銅製程金屬化與化學機械研磨(CMP)製程。

緊接著則開始進入M1(Metal 1)以後的後段金屬層製程,在最後一層金屬層與凸塊完成之後,將晶圓接合至載片(Carrier),進行矽晶背研磨(Grinding),研磨至接近矽穿孔的位置時,改以矽干蝕刻完成晶背矽穿孔的突出(Protrusion),藉由CMP移除矽穿孔底層絕緣層,來達成銅的裸露(Revealing)。

最後則須製作晶背的晶圓重新分布層(RDL)繞線及錫球下層金屬(Under Bump Metallurgy, UBM)/凸塊,即可將載片移除,如此便完成一層薄化晶圓製程。

接著依照堆疊製程的不同,還可選擇晶圓對晶圓(Wafer to Wafer, W2W),或先將晶圓切割成個別晶片,達成晶片對晶片的堆疊。

由於堆疊製程非常耗時,且一片晶圓上動輒數百到數千顆晶片,以晶片對晶片的堆疊方式將耗費極大時間與成本;因此,選擇晶圓對晶圓的堆疊法,將是完成Wide I/O或HMC規格的最有效方式。

也因此,目前Via-middle為半導體界投入最多,也最接近量產的一套3D IC矽穿孔流程,許多整合問題都已有廣泛研究資料並已大致克服,如矽穿孔內銅金屬在後段高溫製程過程中的凸起、後段製程對矽穿孔與元件的衝擊等。

與Via-middle流程類似的中介層,已率先被應用於整合異質晶片的高階產品上(如賽靈思的Virtex 7 FPGA)。

影響供應鏈變動幅度小Via-last量產成本較佳

至於Via-last則分成晶片正面與背面兩種製程。

若採用正面Via-last製程,系將矽穿孔製程移到後段製程之後,其餘晶背製程與Via-middle相同;因為此製程在每一個前層皆須為矽穿孔位置預留空間,因此會增加設計與製程負擔。

背面Via-last製程則具有較多優勢。

首先,在晶片正面的所有前、後段與凸塊製程,皆依現有晶圓廠製程完成,之後將晶圓接合至載片,進行晶背研磨,由晶片背面直接向晶片正面對準進行矽穿孔,蝕刻將停在晶片正面的金屬層底部(如M1或其他導體層);絕緣層覆蓋之後,再將底部的絕緣層以干蝕刻打開,接著以大馬士革法填銅與CMP製程完成矽穿孔金屬化。

最後製作晶背的RDL繞線及UBM/凸塊,即可將載片移除,完成一片晶圓的製程。

此製程流程可避免矽研磨以及矽穿孔突出造成的均勻度問題,及使用Via-middle會遇到的矽穿孔銅凸起的問題。

此外,如果使用晶背Via-last製程的無載片(Carrier-less)多片晶圓堆疊技術,還可藉由晶背矽穿孔與其他金屬層的製程,完成多層晶圓堆疊與互連,進而節省載片接合、上膠材與去除膠材的製程步驟。

這個無載片多片晶圓堆疊技術所堆疊出來的晶圓,在晶片切割之後,就能直接形成符合HMC規格的堆疊記憶體晶片,可大幅節省製程時間與成本。

當然,這個技術也同時適用於堆疊Wide I/O晶圓。

整體而言,Via-middle製程中的後段製程仍屬於晶圓廠,矽穿孔製程不易委外,使得供應鏈無法有效切割。

而晶背Via-last製程因對設計者衝擊較小,再加上封測、組裝廠可和目前運作模式類似,最適合半導體供應鏈運作。

一旦供應鏈建置完成,Wide I/O及HMC等含有矽穿孔製程的產品成本將可大幅下降,促成3D IC堆疊產品的普及。

標準的訂定是實現商業生態系統的關鍵角色,目前在Wide I/O及HMC標準的定義下,提供產品高頻寬、低功耗的選擇,而矽穿孔製程正好是實現這個規格的主角。

下代記憶體規格加持 3D IC生產成本下降可期

依各家廠商技術發展腳步來看,從2013年開始,在市面上就可發現愈來愈多利用矽穿孔製程的Wide I/O及HMC產品,足見半導體界在設計與製程上正不斷進步,新的概念不斷被提出,新的問題也很快獲得解決。

然而,Wide I/O與HMC產品雖可望在今年亮相,但成本將是能否商品化的重要依據;因此,未來業者也須大幅提升製程效率,並讓相關設計技術更加成熟,才能進一步邁入量產。

事實上,從3D IC技術問世至今,成本便一直是最令人詬病的問題,要使成本降低,必須要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規格,造成大量投片需求,因此業界也須積極尋求合作,期望能建立起完整的商業生態系統,迎接量產與商品化的到來。

現階段,Wide I/O與HMC標準,就是能帶動產品需求的新規格,搭配3D IC的關鍵矽穿孔製程技術,將有機會促成3D IC大量出貨,降低生產成本,進一步促進產業蓬勃發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半導體商導入意願濃厚 TSV應用加溫

TSV技術應用即將遍地開花。隨著各大半導體廠商陸續將TSV立體堆疊納入技術藍圖,TSV應用市場正加速起飛,包括影像感應器、功率放大器和處理器等元件,皆已開始採用;2013年以後,3D TSV技術...

物聯網應用使各種感測器需求大幅攀升

分析師指出,經過4年的不懈努力,我國物聯網基礎標準研究工作在組織建設、規劃協調、標準研製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尤其是國際標準化工作實現跨越性突破,整體研究已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物聯擁有業界最完整的專...

一文看懂晶片的設計和生產流程

大家都是電子行業的人,對晶片,對各種封裝都了解不少,但是你知道一個晶片是怎樣設計出來的麼?你又知道設計出來的晶片是怎麼生產出來的麼?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有大概的了解。晶片製造的過程就如同用樂高蓋房子...

3D IC內埋式基板技術的殺手級應用

台灣為全球封測產業重鎮,日月光、矽品、力成與南茂等在全球封測代工市占率高達56%,SEMI指出,預估2013年台灣封裝材料市場達59.3億美元。IT IS預估3D IC相關材料/基板至2016年...

半導體產業轉移至更大尺寸晶圓的腳步趨緩

較大的晶圓直徑能在每片晶圓上生產更多的晶片,也能因為能減緩材料與製程成本增加幅度,使得晶片成本降低;在歷史上,轉移至更大的晶圓直徑帶來了每單位尺寸20%以上的成本降低幅度。不過龐大的財務與技術...

10nm SRAM、10核心晶片亮相ISSCC

一年一度的「國際固態電路會議」(ISSCC)將在明年2月舉行,幾乎所有重要的晶片研發成果都將首度在此公開發布,讓業界得以一窺即將面世的最新技術及其發展趨勢。三星(Samsung)將在ISSCC ...

終於有人講透了晶片是什麼了 (電子人必讀)

複雜繁瑣的晶片設計流程晶片製造的過程就如同用樂高蓋房子一樣,先有晶圓作為地基,再層層往上疊的晶片製造流程後,就可產出必要的 IC 晶片(這些會在後面介紹)。然而,沒有設計圖,擁有再強製造能力都沒...

從晶片量產流程看iPhone 6S晶片門事件

蘋果的A9晶片門事件延燒至今,似乎並沒有要落幕的意思,網路上諸多科技網站的相關評測也不斷冒出來,甚至更燒出了台灣與韓國之間的國讎家恨。但這次事件本身,或許可以從晶片量產流程來思考一番。在正式討論...

高速發展的SiP封裝擠壓Fan-In的發展空間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新電子》和《digitimes》,如您覺得不合適,請與我們聯繫,謝謝。研究機構YoleDeveloppement發表最新研究報告指出,由於終端應用對晶片功能整合的需求持續增加...

集成電路技術產業及技術介紹梳理

本文從概念入手,從幾個維度全面解讀集成電路產業鏈和相關的一些技術介紹,務求讓大家看完此文,對集成電路的一些基礎的流程和技術有簡單的了解:集成電路:從發明到應用集成電路( IC)是指經過特種電路設...

台積電:我們的10nm沒問題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威鋒網,如您覺得不合適,請與我們聯繫,謝謝。三星和台積電都在積極完善自家的 10nm 製作工藝,但三星似乎已經搶先一步了,不過台積電也沒有落後多少。在分析師還在擔憂台積電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