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都在給自己養「備胎」,你憑什麼沒有危機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美國禁令;

谷歌封殺;

極限施壓;

從硬體到軟體,

把華為送上風口浪尖。

任正非和華為公司又一次迎來極限挑戰。

在華為被列入出口「實體清單」後,

美國方面又出人意料的給出了「緩刑期」。

面對美國的制裁和禁止貿易,

華為該怎麼辦?

一、什麼是「實體名單」

所謂「實體清單」是美國為維護其國家安全利益,作為出口管制的一個重要手段。

實體名單於1997 年2 月由商務部首次發布,被認為參與擴散活動的最終用戶都進入榜單,以此明確告知出口商,在未得到許可證時,不得幫助這些實體獲取受本條例管轄的任何物項,同時,有關許可證的申請應按照《出口管理條例》(美國)第744 部分規定的審查標準接受審查,且向此類實體出口或再出口有關物項不適用任何許可例外的規定。

簡單地說,「實體清單」就是一份「黑名單」,一旦進入此榜單實際上是剝奪了相關企業在美國的貿易機會。

雖說企業有正常程序可走、也有脫離清單的可能,但前提是契合美國的國家安全利益和外交政策需求(一切由美國政府說了算)。

並且由於歐盟、日本等國往往與美國的出口管制步調保持一致,所以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也會受到較大的衝擊。

二、華為執行「Plan B」扭轉局面

面對美國的打壓,華為啟動極限「備胎」應戰!隔日凌晨2點,華為就發送內部信,不懼美國極限打壓,保險柜里的備胎晶片,一夜之間「備胎轉正」,國產晶片概念股也迎來大漲。

面對突如其來的封殺颶風,華為做到了有備無患,因為早在十幾年前他們就有預判,並為如何「極限生存」作了長期艱苦和充分的準備。

公司迅速啟用花費十餘年投入研發的方案,從而確保了華為大部分產品的戰略安全與連續供應。

面對美國的極限絞殺,華為憑藉長期以來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戰略遠見和奮鬥創新精神,預先謀劃,棋先一著,一下子就扭轉了局面。

當然,我們在為華為大聲稱讚的同時,其實也無需過分驚訝於「為什麼華為可以洞察先機」。

畢竟華為是一家成熟的大型跨國企業,在公司的日常運營中,一定有一套非常完善的風險管理系統。

而企業風險管理給華為帶來的價值,也在華為海思「備胎轉正」的那一刻得到了極致體現。

三、任正非的極限時刻

創建華為時,任正非所經歷的極限時刻有兩次。

任正非後來說:「我是在生活所迫,人生路窄的時候,創立華為的」。

當時43歲的任正非正度過人生中一段艱難的時期:被騙200萬,被當時工作的國企開除,妻子與他離婚,因為沒錢租房,甚至帶父母住在窩棚里。

但後來事實證明,這還不是任正非與華為最艱難的。

1987年,任正非集資21000元人民幣創立華為技術有限公司,1988年任華為公司總裁。

之後的2001年—2002年,才是任正非與華為最艱難的時期。

被最欣賞的人背叛,母親遭遇車禍意外身亡,通訊巨頭思科在美國提起專利訴訟,自己身患癌症和抑鬱症。

2011年,任正非在一篇內部文章中回憶華為經歷的艱險時刻。

「問題集中到你這一點,你不拿主意就無法運行,把你聚焦在太陽下烤,你才知道CEO不好當。

每天十多個小時以上的工作,仍然是一頭霧水。

2002年,公司差點崩潰了。

IT泡沫破滅,公司內外矛盾交集,我卻無力控制這個公司,有半年時間都是噩夢,夢醒時常常哭。

2002年,華為歷史上出現了第一次負增長。

任正非最欣賞的愛將,華為歷史上著名的技術天才李一男背叛了他。

任正非後來回憶說,公司很多人效仿(李一男所創建)港灣,在風險資本的推動下,合謀偷盜公司的技術和商業秘密。

當時的華為,很多人喊著「資本的早期是骯髒的」口號「叛逃」了。

此前的任正非已是心力交瘁。

2001年1月8日,任正非的母親在昆明買菜時遭遇車禍。

當時任正非跟隨國家領導人在伊朗訪問,得知消息日夜兼程回到昆明時,病床上的母親已撒手塵寰。

之後的2003年1月,通訊巨頭思科在德克薩斯州聯邦法院對華為提起專利訴訟。

思科在全球的近百位新聞發言人,也在第一時間將不利於華為的信息發布給媒體,並警告華為的潛在客戶,不要購買華為的產品,以免帶來連帶賠償。

華為的國際化之路瀕臨滅頂之災。

有評論稱任正非是極具性格衝突的人,「順風順水時充滿危機意識;身陷絕境之後,又表現出無可救藥的樂觀。

想不到的是,在醫生的幫助下,任正非的抑鬱症得以康復,華為也迎來了一場絕地反擊。

四、美國究竟在「怕」華為什麼?

美國對華為的種種制裁,真的像他們所說的是源於對「安全」問題的擔憂?恐怕中國公司快速發展的腳步才是真正的原因。

以全球ICT產業為例,從企業市值排名來看,中國的總體技術水平和產業規模在世界上居第二位,僅次於美國,這也是中美貿易衝突先在ICT領域上爆發的原因。

尤其是華為在未來5G上的諸多優勢,讓美國感到壓力甚至恐懼。

PC時代誕生了英特爾,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造就了高通和蘋果,5G和人工智慧時代,誰又能成為霸主呢?我們預期中是「華為們」,而美國害怕是「華為們」。

華為作為全球最大的通信設備供應商,全球市場份額占比28%(數據來源:IHS Markit),獨攬了5G標準的1600多項核心專利,最新推出的5G晶片巴龍5000,更是讓華為名聲大噪。

華為2018年年報披露,2018年華為的研發費用為1015億元,較2014年增長了149%,投入占比銷售收入14.1%。

截至2018年底,華為在全球累計獲得授權專利超過8.78萬件。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數據則顯示,僅在2018年,華為就向其提交了5405份專利申請,位列全球第一。

三流的企業賣產品,二流的企業賣技術,一流的企業賣標準。

對於中國ICT企業來說,1G時代是空白、2G時代是跟隨、3G時代是參與、4G時代是追趕、5G時代是同步。

在5G最新標準的議定上,主角就是高通主推的LDPC碼作為數據信道的編碼方案和華為主推的Polar碼作為控制信道的編碼方案。

業界普遍預計,未來5G晶片大機率會有兩大玩家:高通和華為。

很多時候,

我們所面臨的最大風險,

就是樂觀地認為風險永遠都不會到來。

華為的未雨綢繆與深謀遠慮,

則是用正面例子給我們上的生動一課。

無論如何,

在危機還沒發生的時候焦慮,

總要好過危機已經到來時候才焦慮。

未雨綢繆,居安思危,

已經是我們在危機到來之前能做的最好準備。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華為正面「剛」美國,底氣何在?

「美國限制華為,不會讓美國更安全,也不會使美國更強大,只會迫使美國使用劣質而昂貴的替代設備,在5G網絡建設中落後於其他國家,最終傷害美國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如此霸氣的回應出自華為被美國「封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