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海龜」歸國創業代表人物——楊崇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年12月,瀾起科技聯合清華大學、英特爾公司發布津逮CPU生態系統。

瀾起科技從2004年成立至今,有著傳奇的前世今生。

而這個如今能夠與中國高等學府——清華大學以及全球大型半導體公司——英特爾合作的公司背後有位不得不提的人物,那就是瀾起科技董事長——楊崇和。

今天,與非網《芯領袖》系列就帶大家去認識認識這位國內晶片設計行業的「海歸第一人」。

瀾起科技

「史前海龜」歸國

楊崇和於1981年赴美,1989年獲得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微電子學博士學位。

彼時擺在楊崇和面前的有三個選擇:一是去紐約的飛利浦實驗室,二是去德克薩斯的德州儀器,三是去矽谷的國家半導體。

前兩家是赫赫有名的大公司,待遇條件十分優厚,但他最終因為矽谷的創業環境和學術氛圍而選擇了矽谷。

楊崇和

在矽谷一工作就是5年,後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楊崇和認為,在矽谷的5年對他來說是一個快速積累知識和能力的過程,除了這些之外,有兩條經驗更是令他受益匪淺:

一是矽谷的高科技精神,也是一種對工作的態度。

楊崇和介紹,這種對高科技事業執著的工作態度在矽谷以外的地方是看不到的。

矽谷的工程師在接到一項任務時不管有沒有壓力都會儘快完成,而不會為自己的加班費斤斤計較,也不會介意自己的付出老闆是否看得到。

那時做項目的時候通常是兩天才睡一次覺。

二是對市場的敏感度。

在矽谷的公司跟隨市場,什麼有市場就去做什麼,沒有市場就算技術再牛逼,也只是紙上談兵,根本無人問津。

再者風險投資公司的耐心非常有限,一年半年做不出有市場的產品就支撐不下去。

在矽谷講求速度,時間拖得越長成本就越高。

楊崇和曾表示,在矽谷的5年學到的東西讓自己受用一生。

在矽谷工作的第5年,也就是1994年,楊崇和作出了一個令朋友們意外的決定——回國。

要知道當時矽谷正值IC設計火熱時期,相關人才待遇豐厚,而當時中國半導體產業卻不甚明朗。

楊崇和卻不這麼看,雖然隔海相望,但他認為自己在看中國的IC發展前景時,較為宏觀和理智。

他相信中國的優秀人才和巨大市場終將帶動整個IC業。

而且從日本、韓國、台灣、新加坡等地IC產業的發展過程來看,中國大陸沒有理由不能將IC產業發展起來。

抱著這樣一顆「中國芯」,以及對中國古代藝術的濃厚興趣,楊崇和義無反顧的踏上了歸國之路。

歸國之路

後來,在2002年的一次採訪中,楊崇和提到,「在前兩年矽谷最熱的時候,同事朋友們都笑話我回國走錯了。

上個月我去矽谷開會,他們又認為我回國走對了。

其實我從1994年回國以來一直就沒有後悔過,因為我堅信中國的半導體產業一定會發展起來,中國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楊崇和歸國的本意是創業,由於當時條件不成熟,缺人,缺環境,更缺具備國際視野和經驗的協作者。

因此,他在上海一家合資企業——上海貝嶺微電子蟄伏了幾年。

楊崇和的創業之路

適時抓住創業時機

1996年,國家啟動微電子投資的重點項目——909工程,並因此成立了上海華虹集團。

楊崇和「嗅」到創業的時機到了,他與當時的電子部領導交流了以矽谷模式在中國發展IC設計企業的想法並得到了肯定的答覆。

有了天時地利之後,就剩下人和了,楊崇和找到了自香港留學的岑英權博士及自台灣留美的黃浩明先生,三人合作,經過半年多的準備,新濤半導體在矽谷註冊成立。

新濤科技可以說是內地第一家合乎「國際慣例」的IC設計企業:率先引入風險投資,定位自主設計。

1999年4月新濤便拿下了日本松下公司的訂單,開啟了中國IC出口已開發國家的先河。

新濤的成功是來的很快的。

在2001年,也就是成立的兩年後,它就被美國IDT公司以8500萬美元現金高價收購,相當於當時新浪和搜狐在納斯達克市值的總和。

這樁併購給投資人帶來了近10倍的回報,名列當年中國10大併購案,刺激了其他海內外資本的神經——國內晶片設計業由此進入快速膨脹期。

2004年,也就是新濤被併購、楊崇和依據協議在IDT工作三年之後,他又開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創業。

創辦了第二家公司——瀾起科技。

瀾起科技

一個初創企業要生存下來要麼靠產品,要麼靠融資。

IC設計作為高科技產業,剛成立就有成熟的產品線是非常困難的,那麼融資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當年,楊崇和帶著剛開發出來的晶片去美國拜訪英特爾。

實測數據讓對方嚇了一跳:在不犧牲其他指標的前提下,瀾起晶片的功耗比業界頂尖水平低了四成!

半信半疑的英特爾在幾天後派人飛到上海考察。

認可瀾起的能力之後,它決定投資,同時停止研發自己的內存緩衝晶片。

楊崇和

這個過程看起來簡單,但是要知道的,英特爾在2006年投資瀾起,而直到6年後,瀾起才真正開始觸摸成功。

這個過程需要很大的耐心去堅持,就像楊崇和說的:「就中國的晶片設計行業而言,耐心和踏實的價值,並不亞於技術的精進。

2013年,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瀾起科技在美國斯納達克交易所上市。

瀾起科技

2014年,在經歷被指業績造假的集體訴訟,將遭遇納斯達克啟動強制摘牌程序的尷尬之際,瀾起很合時機的抓住了浦東科投和中電投資(CEC旗下投資公司)伸出的橄欖枝,成功下市,完成私有化回歸。

瀾起科技

到2014年內存緩衝晶片營收占據公司整體營收過半,十年磨一劍,瀾起終於在全球內存緩衝晶片領域取得了一定成果。

楊崇和創業心態總結

平和的心態

資本和創業者都喜歡「速勝」。

楊崇和表示,新濤有實力,但成功得這麼快,有運氣成分。

運氣不可捉摸,一味求「速勝」,會浮躁。

楊崇和辦公室中央的明式方桌上,擺著幾摞古代藝術品畫冊。

在某次媒體採訪中,他不時提起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說:「古人的東西看多了,心比較靜。

然而心靜不容易。

湧入的資本,在晶片設計業迅速點燃了創業之火,但也一度讓行業內浮躁瀰漫:燒錢,炒概念,賺虛名。

楊崇和常借明清家具給年輕工程師們講道理:明代的家具簡練、質樸、敦厚,為幾個不起眼的細節,工匠不惜用上整段木料來做;而清代家具雖繁紋重飾、表面熱鬧,用材卻多是拼接。

楊崇和

2008年,瀾起經受了一次巨大的正面衝擊:英特爾突然大幅調整了內存緩衝的架構規劃。

晶片業的生態就像一個艦隊,業內巨頭是旗艦,其他唯首是瞻。

英特爾這次猛打方向舵,讓大部分內存緩衝晶片企業不得不把技術推倒重來,這難度極大,許多公司因此「翻船」。

2008年時,瀾起剛把上一代低功耗內存緩衝晶片做成熟,還沒享受到利潤,卻要重新開始,並且這一熬就是3年。

天道酬勤,雖然技術架構發生巨變,但瀾起最終憑著巨大的性能優勢活了過來——楊崇和開玩笑說自己是「剩者為王」,如今內存緩衝晶片行業僅剩「三四條船」了。

敏銳的市場嗅覺

當年新濤創立伊始,楊崇和覺得通訊類產品是一個很大的固有市場,隨著英特網的出現,數據網絡通信也會有新的增長點和發展趨勢,是一個很值得切入的市場。

同時通訊是一個非常保守的行業,需要嚴格的測試,一項傳統通訊產品的標準可能20年不變。

根據對市場的分析和評估,楊崇和決定專攻數字模擬混合電路為主的通訊產品。

在幾年後,新濤科技被IDT併購,完成了近10倍的增值。

而瀾起科技在創辦之初,就採取了兩條腿走路的方式,即同時開發用於數位電視機頂盒晶片和高端計算機的內存緩衝晶片,避免政策和市場的不確定性帶來的經營風險。

在研究的高端內存緩衝晶片沒能給公司帶來盈利的前幾年,憑藉著市場需求比較大,相對比較低端的數位電視機頂盒晶片支撐著瀾起科技的正常運營。

正是楊崇和對市場需求和自身技術的判斷讓瀾起能夠堅持下來,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端核心技術積累和企業生存之間找到平衡點。

踏實做事的態度

關注IC設計行業的人可能都會知道,這個行業的整合已經開始了,國內晶片設計企業數量的增長開始放緩。

雖然晶片產業降溫,楊崇和卻表示這樣讓他感覺更加自在。

楊崇和認為,國內晶片設計業必定要走向高端,加入「主力艦隊」。

這就更得踏實做事。

否則,哪怕落後半步,就會錯過一個「航次」,失去整整一代產品的機會,只好眼巴巴等上三四年。

目前,瀾起科技與清華微電子、英特爾之間保持著戰略合作關係;積極尋求與國內知名企業(聯想、新華三等)合作;成為惠普的內存緩衝晶片的供應商之一.......這些似乎都在說明瀾起科技這顆中國「芯」正在冉冉升起。

「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大方向對了,跟著大的潮流走又沒有太大的失誤總會取得成功,關鍵是你看到的潮流確實是潮流。

」楊崇和始終堅信,緊跟潮流的步伐,發揮個人的優勢,從更高更遠的角度發現機遇、把握機遇,成功也會隨之而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老杳:從新濤到瀾起看大陸半導體銳變之難

2000年,美國IDT公司以8500萬美元購併新濤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這應當是大陸半導體產業的第一筆國際併購案,雖然是被併購,卻開創了有史以來大陸半導體產業的先河,因為經歷過文革的中國大陸半導...

中國集成電路行業研究報告

當前中國集成電路行業發展已經提速,產業規模也已有以往的1600億提升至2300多億元,市場空間增速很快。近年來中國電子工業持續高速增長,集成電路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2014年,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完...

巨頭收購傳聞頻現 晶片行業整合加快

3月27日,英美媒體傳來消息,英特爾正在洽談收購Altera,按目前Altera的市值估算,這樁可能成為英特爾史上最大規模的收購案價值將超過100億美元。此前,英特爾將其第一季度的營收預期下調將...

揭秘人工智慧晶片亂象:搞噱頭挖對手牆角

深度學習技術,猶如一管強大的興奮劑,讓中年遲暮的半導體產業整個沸騰了——「它能讓現有的晶片性能提升1萬倍」。正在經歷「摩爾定律失效」危機的從業者們喜出望外,終於因深度學習而柳暗花明。隨之而來的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