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英特爾50歲!開啟下一個科技紀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8年7月18日,英特爾這家科技(晶片)巨頭迎來了自己50周歲生日。

50年前,英特爾創立的初衷便是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而今天,又是下一個50年科技創新的開始。

夢的開始

1968年,戈登·摩爾(Gordon Moore)和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在美國矽谷創辦了英特爾。

據說,當年兩人原本希望新公司的名稱為兩人名字組合——Moore Noyce,但當他們去登記時卻發現名字已經被一家連鎖酒店搶先註冊。

不得已,他們採取了「Integrated Electronics(集成電子)」兩個單詞的縮寫。

後來,安迪·格魯夫(Andy Grove)從矽谷仙童半導體公司離職,也加入他們,英特爾最初的「三位一體」時代開啟。

在IT行業,他們的名字就是矽谷精神的象徵。

集成電路之父諾伊斯是英特爾第一任CEO。

1927年12月12日,他生於衣阿華州東南的登馬克鎮,父親是公理教堂的牧師,使家庭也得跟他四處遷移。

12歲時,他與二哥自造了一架懸掛式滑翔機,這隻碩大的風箏差點將兄弟倆的命送掉。

戈登摩爾則是出生在距離舊金山以南的一個鄰海小鎮。

家庭環境並沒有給他的成長帶來多少薰陶。

十一、二歲時,他忽然對化學產生興趣,立志要當名化學家。

這項愛好成全了他日後的遠大夢想--成為一名科學家。

中學畢業後,摩爾如願以償考入計算機重鎮--加州伯克利大學,學習他嚮往以久的化學專業。

1950年,摩爾獲學士學位,繼續在加州工學院深造,1954年獲物理化學博士學位。

過了兩年平靜的學院研究生活。

摩爾準備放棄「不著邊際」的基礎研究。

諾伊斯身高1.77米,頭髮烏黑,而摩爾的長相和個性與諾伊斯完全不同。

摩爾身高超過1.8米。

摩爾的性情相當沉著、平靜。

每次在晚會上,諾伊斯都是熱情奔放,全身心投入,摩爾卻總是同幾個最親近的朋友圍坐桌旁,輕聲細語地閒聊。

他有兩大愛好:一是在岸邊執杆垂釣;一是在湖上滑船遊憩。

摩爾曾講過一個關於微處理器的寓言:我們需要為晶片找尋一種基質,因此我們考察了地球的基質。

它主要是沙粒,所以我們使用了沙粒。

我們需要為晶片上的線路和開關找尋一種金屬導體。

我們考察了地球上的所有金屬,發現鋁是最豐富的,所以我們使用了鋁。

1965年,摩爾提出了「摩爾定律」,正是信息產業的這一定律,幾乎以指數方式領導著全球整個經濟發展的步伐。

在摩爾主導Intel的十幾年時間裡(1974~1987年),以PC為代表的個人計算機工業萌芽並獲得了飛速發展。

摩爾以其敏銳的眼光,準確地預測到了PC的成功。

他果斷地做出決定,Intel進行戰略轉移,專攻微型計算機的「心臟」部件--CPU。

戈登·摩爾正是這場變革和進步的最大推動者和勝利者。

在英特爾創建初期, 諾伊斯扮演了關鍵角色,奠定了公司文化,開創了沒有牆壁的隔間辦公室新格局,取消了管理上的等級觀念。

70年代末期,諾伊斯開始游離於公司的日常經營之外,開始活躍於國內、外的舞台上。

摩爾和格羅夫開始主導公司的經營管理。

另一個關鍵人物格魯夫,出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一個猶太人家庭。

如果說摩爾提出了「摩爾定律」,那麼是格魯夫讓這一定律變成了現實。

1987年到1997年,擔任英特爾CEO,十年間,公司每年返還給投資者的回報率高達44%。

這個小個子猶太人成為了全球商業領袖仰望的一個傳奇。

1992年,英特爾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公司。

在英特爾兩位創始人性格溫和的情況下,格魯夫的雷厲風行和果斷決策就顯得尤為關鍵。

1994年,英特爾奔騰晶片出現嚴重缺陷,一度遭到IBM的全線棄用。

在公司陷入恐懼中,格魯夫果斷耗費了近5億美元,召回所有晶片進行重新設計,挽回了這次災難性的危機事件。

格魯夫從當時晶片行業巨人摩托羅拉手裡搶下了2500家客戶,其中還包括IBM。

但進入八十年代,隨著美國經濟陷入衰退,在日本低價產品的衝擊下,英特爾的存儲晶片遭遇困境,陷入了成立以來最大的危機。

1985年,格魯夫果斷放棄了主營業務存儲晶片,將英特爾業務重心轉向屬於未來的微處理器。

正是這一壯士斷腕的果敢決策,成就了英特爾全球微處理器霸主的地位。

經過50年發展,現在的英特爾在晶片創新、技術開發、產品與平台等領域奠定了全球領先的地位,並始終引領著相關行業的技術產品創新及產業與市場的發展。

英特爾三位一體:格魯夫(左)、諾伊斯(中)、摩爾(右)

「教科書」式成長

Intel公司的發展史,其實就是美國晶片的發展史,甚至可以說是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史。

英特爾的技術發展往往從大名鼎鼎的4004處理器提起。

但在創業初期,英特爾的主要開發方向其實是半導體存儲器。

採用半導體內存之前,計算機安裝的是磁芯內存,這種存儲文件的製造工藝費時費力,產品體積龐大,存取速度也很慢。

研製新內存是當時業界的迫切要求。

不過,在Intel做存儲產品時,據說遇到日本企業的競爭,拼不過價格戰,壯士斷腕痛下決心,停掉存儲器的業務,一心轉型往處理器上發展。

業界對英特爾處理器的關注始於1974年8008的後續產品8080,它包含了內存功能,處理速度比4004快了20倍,開始有具備小型機經驗的工程師為其編製程序。

1978年,英特爾生產出了著名的16位8086處理器,有媒體稱,這是所有IBM PC處理器的祖宗。

從8086處理器開始,Intel帶動了整個PC行業的發展升級。

1985~1986年成為了英特爾內存劫難的死亡谷,而格魯夫稱之為「戰略轉折點」。

英特爾開始覺醒,技術領先並不一定能解決所有問題。

在格魯夫主導下,英特爾的技術路線轉向副業——處理器。

「歡迎來到新的英特爾!」他在放棄存儲器業務後的會議上說。

80286是英特爾推出的最後一款16位處理器。

而後,英特爾就開始研究32位處理器80386。

從16位過渡到32位,看似順理成章,可當時英特爾為此付出了很大代價。

唯一一款16位軟體兼容的32位處理器80386

1995年,Pentium Pro問世,革命性地採用了動態執行和獨立雙總線控制。

這款處理器不僅用於個人PC,也開始用於伴隨網際網路興起的工作站和伺服器。

後續產品上市也使英特爾的業務具備了向新領域擴展的可能。

1997年,摩托羅拉轉產、IBM轉型等一系列事件,也間接促進了英特爾在微處理器行業霸業初成,它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後續較量中,AMD也成為最令英特爾困擾的競爭對手。

AMD推出的K6系列處理器目的就是狙擊Pentium系列,AMD還曾一度搶走了x86桌面市場及伺服器市場不小的份額。

隨著個人電腦普及,英特爾公司成為世界上最大設計和生產半導體的科技巨擘,為全球日益發展的計算機工業提供建築模塊,包括微處理器、晶片組、板卡、系統及軟體等。

這些產品為標準計算機架構的組成部分。

業界利用這些產品為最終用戶設計製造出先進的計算機。

2002年初,英特爾前CEO貝瑞特表示,如果將英特爾帶入通信領域,那麼英特爾未來10年將是輝煌的。

而英特爾在當年IDF上提出的「擴展摩爾定律」,也是試圖將摩爾定律從計算領域延伸到通信領域。

然而,在這一市場上,英特爾要面對的不僅僅是老對手AMD、摩托羅拉、高通等老牌廠商,還有後來者NVIDIA。

2006年,英特爾和AMD主要產品都採用65納米的半導體技術,但是英特爾在最新45納米技術上明顯領先於AMD,並且已經開始研發集成度更高的32納米的晶片。

從那時起直到今天,英特爾對AMD一直保持絕對優勢。

2008年11月17日,英特爾發布四核core i7處理器。

2012年,英特爾宣布重返移動終端市場。

2014年英特爾收購了可穿戴設備公司Basis。

這一收購交易顯然是英特爾進軍可穿戴設備市場努力的一部分。

英特爾把Basis品牌整合進其NDG(新設備集團),目標是大踏步進軍新興的可穿戴設備市場,同時打壓高通。

2015年6月,英特爾收購了頭顯設備廠商Recon 。

資料顯示,2015年12月英特爾斥資167億美元收購了Altera公司,這是英特爾有史以來金額最大的一次收購,意味著英特爾要考慮CPU之外的新技術應用,在PC市場不斷萎縮且移動市場遲遲難以打開的背景下,英特爾希望布局物聯網市場。

2017年3月,英特爾又以15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Mobileye, "算法+晶片"整合成AI制勝關鍵,CEO科再奇表示收購Mobileye是為了自動駕駛的安全。

2018年4月,英特爾宣布2019年大規模交付10nm晶片。

從微米到納米製程,從 4 位到 64 位微處理器,從奔騰® 到酷睿 TM,從矽技術、微架構到晶片與平台創新,英特爾不間斷地為行業注入新鮮活力,並聯合產業合作夥伴開發創新產品,推動行業標準的制定,進而為世界各地的用戶帶來更加精彩的體驗。

慶生,新的開始

科技行業在不斷變化,矽谷企業在不斷更替。

或許,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不久前,在英特爾總部的慶典活動中我們挖出15年前的記憶。

同時還埋下新的種子,包括一塊英特爾® 傲騰™固態硬碟,這個時間膠囊預計於公司75周年慶之際啟封。

50年前,英特爾創立的初衷便是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而今天,又是下一個50年科技創新的開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PC傳奇的誕生,致敬英特爾X86處理器問世40周年

中國老百姓憧憬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現代化生活,美國人早在二戰前就實現了,二戰後美國科技也迎來大爆發,尤其是半導體科技,20世紀60年代誕生了一大批公司,推動了半導體產業日新月異地發展,其中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