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梟雄謝幕:再見了,台積電張忠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來源:文茜大姐大

晶圓代工廠台積電18日下午舉辦法說會,董事長張忠謀親自現身主持,他在公司法說會尾聲表示這是他任內親自上陣的最後一場法說會,以「我會想念你們」這句話感性向法人告別。

作為全球晶圓代工產業的開拓者,台積電的締造者,張忠謀在半導體產業界擁有不可磨滅的地位,讓我們回顧一下這個不世天才的成長過程。

最值錢的創新是商業模式的創新

張忠謀,一個可以定義一個產業的人,被譽為台灣「半導體教父」「晶片大王」。

今年 6 月,他將正式從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台積電」)退休,不再擔任任何董事職位。

懷念一個時代,也懷念一個典範人物。

三十年前,張忠謀的一個理念改變了全球半導體行業的運作模式,就此開啟了半導體專業代工的時代。

其實,人生很難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去規劃。

張忠謀 1931 年出生在浙江寧波,生長於大時代的他為了躲避戰亂,十幾年間被迫輾轉遷徙;1949 年赴美留學,沒有成功考取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只能出來找工作;因為1 美元的薪資差距,他放棄了心儀的福特汽車,機緣巧合進入了半導體行業。

年輕時候的張忠謀

可能是經歷過戰爭的殘酷和離鄉背井的煎熬,他有著異於常人的膽識和睿智,也非常喜歡接受挑戰。

他的人生充斥著意外和變化,但不變的是,他始終堅信,機會來了就好好把握,專注走好每一步。

儘管一度做到了德州儀器公司副總栽和資深副總裁,是僅次於董事長和總裁的第三號人物,但他還是在 54 歲的時候放棄了美國的舒適圈,到台灣接受新的挑戰,擔任當時工業技術研究院的院長一職。

上任才兩個禮拜,就有一位政務委員提議辦一家半導體公司,也就是現在的台積電。

在張忠謀看來,這是作為院長的責任,但機會成本太高,冒的是名聲的風險,賭的是餘下的年華。

執掌台積電三十年的張忠謀

張忠謀知道,走老路子,又做設計又做製造,顯然無法跟規模較大的傳統半導體公司競爭,無非是夾縫中生存的小公司,沒什麼意義。

所以,他想出了一個新的商業模式:首創半導體晶圓代工服務。

讓半導體公司專注於設計,而製造就交給台積電。

跟普通的代工不同,台積電也要自己開發新技術,並保證製造水平一直保持領先地位。

其實,就是在老路子上兩者取其一,選擇了製作。

因為張忠謀覺得當時「最大的長處就是沒有長處」,相較設計而言,製造正好就是不需要長處的環節。

提出商業模式後,政府承諾持一半股份,另外一半得靠他自己去籌資。

起初,張忠謀覺得先找一家世界級的半導體技術公司,讓他們持股 25% ,然後再在台灣找另 25% 的持股人就會相對容易。

然而這一路卻是四處碰壁。

不管是德州儀器,還是英特網,沒有公司願意入股,因為那時候大的半導體公司都會自行生產晶圓,不會分羹給別人,小的公司又少得可憐,寄希望於那些只設計不製造的公司,可全世界只有二十幾家,大部分都是搖搖欲墜的公司。

不過,張忠謀的運氣確實不錯,正好趕上了當時的新潮流。

許多就職於半導體大公司的設計工程師陸續出走創業,考慮到成本問題,他們通常不會再造一個製作工廠。

所以,找一家靠譜的製作公司合作成了他們的首選,這正好與台積電的商業模式對上。

台積電的生產車間

十年時間,同類型的設計公司就從二十幾家擴張到數百家,也給台積電帶來了無限商機。

這也證明了張忠謀最初並不被看好的全新代工模式,事實上是可行的。

不僅帶動了 IC 設計業者的興起,也引導產業走向設計、製造、封測的專業分工模式。

無心顛覆整個行業,卻憑藉商業模式的創新意外創造了奇蹟。

如今,台積電已經是全球十大市值的高科技公司,去年的市值首次超越了半導體的龍頭英特網,成為世界第一,在全球晶圓代工領域的市場占有率也超過 55% 。

拓墣產業研究院去年11月公布:2017年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業者排名

不過,人工智慧時代,很多人看不起商業模式創新,認為技術創新才是核心競爭力和長遠發展之計。

張忠謀卻認為,最值錢的依舊是商業模式的創新。

美國的 eBay 、谷歌、亞馬遜,大陸的騰訊、阿里巴巴這些成功的企業都是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商業模式創新,也是最能市場化的。

即使是網際網路還不發達的七八十年代,麥當勞、星巴克等企業也早已體現了商業模式創新的成效。

尤其星巴克,可以將低廉的咖啡一夜之間變成高消費,還能進行規模化的複製,覆蓋全球。

翻開台積電的發展軌跡,第一個十年,奠定了美國市場,第二個十年,奠定了電腦市場,第三個十年,奠定了行動電話的市場。

它跟星巴克的共通之處都是走出去,不同的是,台積電從創業一開始就走出去了,因為絕大多數客戶在美國,但接下來卻要慢慢走回來,因為大陸的半導體發展成長快,前景樂觀。

台積電南京12寸晶元廠簽約儀式

但跟大多數台灣企業看中大陸低廉的勞工成本不同,張忠謀覺得大陸的潛力在於設計,不一定要依靠歐美輸出的核心技術,完全可以獨立發展。

而大陸製造方面的崛起也確實給了台積電一些壓力,這方面的競爭不可避免,但張忠謀並不擔心。

引用學業曲線的理論,企業投入研究,把成本降低,累計產量增加,成本就可以進一步下降,因此,這個產量和經驗是不容易被替代的。

換句話說,只要自己不糟蹋機會,憑藉累積的經驗,保證每年的技術升級,依舊可以長期保持優勢。

也有人質疑,根據摩爾定律,半導體行業有一個可能減速的趨勢,張忠謀卻不以為然,他覺得半導體的市場依舊在成長,而且是超過 GDP 的增長,台積電的任務就是要超過世界半導體的市場的成長。

這種趨勢並不是短時間內能觀察到的,就好比九十年代,筆記本電腦成長非常快,這是之前十年、二十年根本看不到的;2000 年到 2007 年,手機成長也非常快,尤其是 IPhone 引領的智慧型手機的發展,也是十幾年前看不到的。

張忠謀與妻子張淑芬

「一個讓對手發抖的人」,國際媒體曾經這樣介紹張忠謀,這個年近九旬的強人註定是一個時代的符號。

他把年華給了台積電,但餘年想要保留給自己以及家庭。

好創意都是在家想出來的

2017 年底,台積電迎來 30 周年慶之前,張忠謀宣布在 2018 年 6 月會正式退休。

縱有再多的不舍,他選擇回歸自我與家庭,江湖風雲雖免不了波瀾,他卻早為後輩布好棋局。

安排好公司在他退休之後的制度,是他對公司的重要貢獻之一。

張忠謀說:「美國最大的 500 個公司,差不多有一半都是董事長和總裁併行,但我現在設計的『雙首長制』有點不同,我退休之後,對股東、政府,是以董事長為代表的台積電,對客戶、對供應商。

就是以 CEO 總裁為代表的台積電。

全公司都報告給 CEO 總裁,總裁報告給董事會,而不是董事長。

2017 年 10 月的台積電記者發布會上,張忠謀宣布劉德音將接任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將接任總裁。

對於這兩位共事多年的接班人,張忠謀很有信心。

除了他們的業績之外,張忠謀判斷一個優秀接班人的標準,「第一是傳承公司的四個價值觀:誠信正直,承諾,創新,客戶的信任。

「其實我們的大客戶並不多,其中有 20 個客戶,貢獻了我們 80% 的營收,另外 10 個客戶,貢獻了 2/3 的營收。

最近幾年,我把這些高層客戶的接觸,都交接給了兩位聯席 CEO了。

我總是跟他們講,一定要跟這二三十個客戶保持密切的聯絡,讓他們感覺到,一旦有問題可以隨時找到你。

現代企業最重視的就是制度的建立,很多中國的公司在初創的階段確實非常成功,但達到一定的規模之後,就很難往再成為一個全球性的企業,就是因為制度這關沒有做好。

在過去的 30 年,張忠謀認為,自己留給台積電最寶貴的財富就是價值觀、經營理念和制度。

其中最讓他引以為豪的,就是人才管理制度,這些都是他認為要成為一個世界級的企業需要具備的元素。

張忠謀說:「整個幕僚組織,如何定產能,如何核定資本支出,如何溢價,這些我都建立了制度。

比方說薪酬待遇的制度,我們是蠻顧到員工的,分紅比較高,我們的員工流失相當低,全部員工的流失率大概在 4% 左右,高級員工的流失率是 1%-2%,非常低。

我想,這跟報酬是蠻有關係的。

在員工的選擇上,張忠謀「留住了很多性格、趣味不太相同的人。

每個人都有缺點和弱點,主要是要多看看他的優點,少看看他的缺點跟壞處,就會留得住人。

」總之,「我的哲學是,假如一個人能夠做他喜歡做的事情,又有相當好的報酬,他不會走的。

張忠謀先生最後一次參加員工運動會

從雙首長制到人才維繫,張忠謀把制度的建設滲入了公司的每一寸肌體,使制度成為公司內部的骨架。

而在外部,台積電也搭建了基金會,有組織有計劃地履行企業社會責任。

張忠謀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很廣義,是「使得社會更好」,「要提升社會的道德的水準,提升社會的法制水準,也要使得社會的經濟更好。

那種都是很大的事情,另外我們也有兩個基金,一個是文化教育基金,捐錢給學校、文化機構,另外一個就是張淑芬在組織的志工社,在台灣有 4 萬多個員工,有 9000 人是用他們自己的時間,來做慈善工作。

除了富有洞見和對行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很少有一位企業家能在社會上享有這麼高的聲譽,備受社會各界的尊重。

一代宗師隱退,除了引發人們對公司未來走向的關注,也挑起了人們對這位傳奇人物退休後生活的好奇。

張忠謀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一星期工作不超過 50 個小時。

而且他也提倡員工這樣做,作為一個老闆對員工的要求,這還是非常少見的。

張忠謀覺得,「在我 60 多年從業以來,我在公司里的時間確實很少每個禮拜超過 50 個小時,但我在家思考、閱讀的時間,不算在這 50 個小時之內。

不過,我的很多好的決定、好的創意,其實都是在家裡想出來的。

「家裡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你可以聽音樂,你可以把腳擱在桌子上,你可以穿著睡衣。

假如我太太在旁邊畫畫,她叫我過去一下子,我就可以過去。

也有時候她會到我這邊來,打斷我的思考,我的閱讀。

這完全是一個比較放鬆的狀態。

而在公司,總是比較緊張。

2001 年,時年 70 歲的張忠謀與 57 歲的張淑芬低調完婚。

然而消息傳出時,仍然引發了台灣各界巨大的反響。

張淑芬性格開朗,為人直爽,完婚後的張忠謀默默支持妻子培養興趣愛好,而妻子張淑芬也一直為張忠謀提供最溫暖的港灣。

張忠謀覺得,妻子張淑芬「是我最重要的伴侶。

伴侶就是,你隨便什麼話都跟她講,她也可以跟你講她的問題。

這是非常重要的。

在張忠謀的辦公室中,掛的都是張淑芬畫的畫。

他覺得,一張畫只要是喜歡的,就是看懂了,不然就不會喜歡了。

夫妻二人一同參觀張淑芬自己的畫展

退休之後,張忠謀覺得他最想要維護的,是自己的健康,他甚至把健康當做經營事業一樣在維護。

比方吃什麼東西,幾點睡覺。

另外他也有好幾個興趣,比如旅遊,比如打橋牌。

「三十幾年前,是我橋技的巔峰,那時候我的排名是可以進入全球前五六百的。

最近幾十年,在台灣參加世界級橋牌比賽的機會不多了。

當然,音樂和閱讀的習慣還是會繼續保持的。

除了 IT 界的書,張忠謀最喜歡看的,「大概是歷史、傳記類,歷史類的書籍,近二三百年的中國史看得最多,美國其次,英國再次,另外還有世界經濟。

張忠謀說,「我是有紀律地、有計劃地終生學習,每一個人生階段都不一樣的。

開始從業的時候,以職業為主軸,那個時候就看半導體的書。

三四十歲以前,除了主科半導體之外,我也看金融股票市場,《華爾街日報》是老早就定了。

有了股票,當然要想開始看季報、年報,這些東西到後來當董事長創業了很有用。

50 歲以後,專業的金融類已經看得相當多了,於是歷史傳記類的就慢慢看多起來。

其實張忠謀在 40 歲之後,已經不需要再為錢去工作了,驅使他一直不停往前走的,就是「做我喜歡做的事情。

現在倒並不是因為不喜歡在台積電工作了,而是我覺得我還有別的興趣,那我就為那些興趣保留點時間。

「我不以輝煌不輝煌來做我的人生的目標了,而是健康跟快樂。

我對財富的這個要求標準是相當低的,只要我能夠很舒服地過生活,就夠了。

而我老早就達到這個目標了,我的生活支出總是長期落後於我的收入。

他不僅是要把企業做成一個世界級的企業,他還把自己的健康當做一項事業去經營,他連他的業餘愛好打橋牌也希望打出世界級的水平。

他閱讀更是認真,不僅要給他讀過的書打分,書里不認識的字要查證。

「活到老學到老」也應該有規劃,他的認真和高要求,延伸到了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這不僅是一種純粹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成功之道。

本文源自格隆匯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晶圓代工帝國台積電是這樣煉成的

台積電,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商,而本身晶圓代工這個行業也是台積電首創的。而張忠謀,作為台積電的創始人,是怎樣一步一步把一個台灣企業,乃至一個行業發展到巔峰的呢?我們來看一下這個晶圓代工龍頭的發展...

張忠謀:商業模式創新最值錢

以下內容來源於鳳凰衛視對張仲謀的採訪記錄:「騰訊、阿里巴巴都是商業模式創新,這是在大陸。那在美國,又有谷歌、亞馬遜這些公司。所以我是覺得商業模式的創新是最值錢的。」——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