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要安靜看待小米松果處理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看到很多人將松果澎湃S1捧為「中國芯」巨大創新,甚至都關聯到製造業升級時,不禁啞然。

同時,看到一些人在那裡反覆貶低小米,稱它涉足手機晶片業只是依靠聯芯馬甲搞營銷策略、只圖摘掉沒有核心技術帽子的,這讓人難以置信。

老實說,一些人真的不懂或無法理解晶片業,只憑感覺瞎說。

反正也沒人來收稅。

有幾個問題,需要解決,才能真正讓人看到這件事對於小米以及整個手機產業的價值。

它不但伴隨著我們對於晶片業的重新認知,也能理解小米等中國企業的內心。

小米當初涉入手機晶片的背景

很多人只關注到28日的結果。

由於之前一段(至少一年多),小米手機出貨遭遇巨大挑戰,處理器的誕生,成了一些人眼中的「應景」作品。

好像這個時間點推出來,屬於不得已而為之。

而他們明明知道小米涉足晶片已至少28個月,卻不去認真體會這個時間窗口的邏輯。

28個月之前,小米產品雖處於爬坡期,但品牌勢能、商業模式的影響力如日中天。

那時,幾乎所有手機廠家都在學習小米。

當然也有很多對它進行持續攻擊。

如此聲名遠播的時刻,小米涉足晶片業,一定有雷軍等人的長遠考量。

他至少看到了全球前兩大巨頭商業模式里的核心要素之一:蘋果、三星都有自己獨立的應用處理器。

而那一窗口期,衝刺同樣甚猛的華為,其母體旗下海思半導體也已於2014年5月發布4核麒麟910T(kirin910T),當時搭載於華為P7,這是海思發布的第一款麒麟系列手機處理器。

之前,它主要用於網絡系統等2B業務線,讓然也有機頂盒等產品。

我曾就職的百視通,小紅高清智能機頂盒就曾採用海思處理器方案。

我相信雷軍不可能看不到這趨勢。

同時,還有一幕,更讓人緊張。

那就是全球手機處理器巨頭高通在中國遭遇調查,可能引發後者對於本地手機廠家的處理器與專利價格。

我觀察雷軍很久了。

他身上有種特質,就是不甘受制於任何一方,非常擅長平衡博弈。

關於手機業務,他公開說過,這是自己後半生的事業。

這透露著某種強烈的意志。

他一定不願看到小米在技術層面遭遇巨大挫折,或持續矮化。

不是矯情與誇飾。

我應該是最早提醒小米需要提前應對專利危機的媒體r人之一。

2013年11月,我寫過一段提醒的話。

2014年愚人節當天,我也再次做出過提醒,如果小米再不強化專利布局,消除供應鏈風險,會遭遇很多危機。

我記得很清楚,當年傳聞要參加世界移動通信大會的小米,沒有現身。

時任聯想CMO的魏江雷當時接受採訪時幽幽地說,小米進軍國外將面臨西方專利挑戰。

小米隨後有諸多動作。

比如2014年4月25日,小米、金山、TCL等在中關村發起設立中國首支專利運營基金,預計募集3億,一期重點圍繞智能終端、移動網際網路等領域匯聚專利資產,希望5年儲備大批核心發明專利。

這絕非緣於我的呼籲。

雷軍與小米其他創始人一定有自己的通盤考量。

我還記得,早在2012年,雷軍就說過,手機上有45萬項專利,專利戰不可避免。

他並同時強調,沒有哪個國際化公司只躲在中國做生意,一定要到全世界去打。

「所以小米要融資,需要錢。

我也準備和HTC學,一步步打,過了這道坎就好了,已有一套完整的應對機制。

」他當時說。

所以,我從來就不認為,那些動輒就「小米沒有核心專利」、「雷軍不過是個商人」的說法完全不能苟同。

雷軍這個人,確實有他非常強烈的危機。

風光之下,諸多內外危機的信號刺激著他與團隊。

所以才會有當年牽手大唐聯芯,並以獨資的松果獲得了聯芯的授權。

這一部分,我其實想表達出來的意思是,小米涉入晶片業不是緣於出貨危機,而是更大的全球化夢想。

它是通盤的考量,根本不是這兩天有人說的所謂「公關策略」。

為什麼澎湃S1不值得過度拔高?

松果澎湃S1出來,確實值得點讚。

28個月的努力終於有了成果,而且一誕生就是量產的局面。

這確實不容易。

但當我看到一片謳歌時,尤其是關聯到這一刻的中國製造業升級云云,我覺得都沒有上面提到的小米危機意識。

我當然相信雷軍試圖鍛造一個國際化的小米,成為國家名片。

但我真不覺得,在微觀面,小米涉足晶片是「為國爭光」,更難相信是為了中國製造業升級。

就算有這種溢出效應,也都不應這麼拔高。

要看到,小米涉足手機晶片業的背景。

2014年,就手機應用處理器(AP)來說,涉入的門檻已經遠遠不如10年前。

現在2017年就更不用說了。

為了這個話題,我專門請教了曾多次採訪、受益良多的ARM中國首任總裁譚軍先生。

他是當年ARM落地中國乃至大中華區、成就偌大生態的核心人物。

他說,首先要給小米第一顆SOC方案點讚。

但他同時強調,小米要繼續堅持初心,無須高調宣傳。

因為,在他看來,與15年前的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相比,今天,一個廠商要做晶片,「是一個門檻很低的事情……摩爾定律在15年內完成了2的10次方的增長(1024倍)。

手機廠商的更大挑戰,是如何使用廉價的電晶體提高用戶體驗,而不是造更多的電晶體」。

小米涉入其中,一種說法是可以做出差異化的產品,並有助於提升毛利。

譚軍直言,智慧型手機晶片,特別是AP,已供過於求,不是手機廠商差異化競爭的手段。

「AP加上一些4G/5G通訊合成,也許會實現功耗優化,但是遠遠不如作業系統的優化更重要。

」他說,蘋果終端體驗出色,不僅是有AP,再通過包裝其他公司的4G/Wi-Fi等晶片,更是因為獨立地從iOS底層做整體優化。

而最關鍵的,則是蘋果能實現「OS+硬體+應用」的深度融合。

「為了擁有晶片而做晶片的手機廠商,要考慮自己的第一差異化,到底是不是晶片?否則是欺騙自己(或者某些人)。

」他說。

至少4年沒有認真請教過他。

不過,過去10多年裡的不斷接觸,他一直給我灌輸不同於外界的「創新」理念。

他始終堅持,儘管專利很重要,晶片很重要,但是創新必須結合商業、面向應用、尊重用戶的體系,那些在作業系統、應用層面、用戶體驗、商業模式等環節的創新,同樣非常重要,尤其是對龐大的中國來說。

他說,要對小米誕生以來的商業創新報以敬意。

過去幾年,小米的創新更多在於商業模式的創新。

但之後它也有作業系統的崛起。

我個人認為,沒有MIUI,絕不會有小米的成功。

它是小米過去一段整合手機產業鏈、重塑價值鏈、構建生態體系的核心要素之一。

小米快速激烈地蕩滌了山寨市場,除了性價比,靠的就是MIUI與硬體的匹配,它為「效率至上」的山寨灌注了一種品質感,從而成就「效率+品質」的一段傳奇。

我也堅持不要過度誇大松果澎湃s1的價值。

本質上,它是雷軍等人危機感的產物,也是小米打造未來生態的要素。

對於它的價值判斷,當然要點讚、褒揚,但那種宏大敘事、太多紅色的帽子,仿佛它生來就是要顛覆什麼,報效國家啥的,這種種論調,實在要不得。

3澎湃S1不該獲得更多祝福?當然不是

我搜集過雷軍過去幾年對晶片業的零星言論。

他最初是個典型的門外漢,一些話甚至有些不尊重晶片業。

不過,28個月之後,我覺得他已把握住了這個行業的某些本質。

有幾段話,需要仔細體會。

一段是雷軍將晶片業視為軟體業。

在晶片研發人員眼裡,這應該是常識。

但從雷軍口中再度說出來,伴隨著一些理念的變化。

他本身在軟體業浸淫多年,肯定理解深於常人。

真正的理念變化,或者說一種非常明朗的趨勢,就是硬體雖然仍在持續創新,在材料、工藝層面甚至還會有革命性的進步。

但是,很大程度上,它會日益標準化、同質化,真正決定著應用、終端個性體驗的要素,主要在於軟體要素。

我這裡完整貼上雷軍兩段話,希望不要覺得囉嗦,你要仔細體會他對晶片業的理解。

「……我們引用了一些獨特的設計,這也叫後發優勢。

就是說我們起步比別人晚,但其實我們的起點比別人高。

我們高在什麼地方呢?我們可以用全新的技術方案,比如說基帶,就是我們平時講的Modem,基帶這玩意,如果你是用硬體做的,某個協議有錯,某個場測出問題,你改起來很困難,你要不停的流片去改。

我們用的是方案是軟硬體結合的方案,我們在底層用一個高性能的矢量處理器,95%以上的算法,這樣的話,場測用有什麼問題我就改什麼。

只要基礎打牢了,上面怎麼裝修,其實改動非常快,所以我們非常快的支持了VoLTE,也做了高鐵模式。

今天我覺得我們整個在基帶方面的升級,就算你這個產品買回去了,將來支持新的協議,都有可能性。

原來全是硬體做的,你改不了,軟體方案的優勢是什麼呢?實際上那也是一個CPU,實際上再跑軟體。

」他說。

「大家說晶片業也是軟體業,本質上它是用軟體把晶片的設計原理寫完以後,直接固化到電晶體上的。

我不知道大家知道晶片是怎麼做的嗎?晶片其實也是寫軟體,寫完以後,他用編譯器給你編譯成電晶體,最後全部做成電晶體。

我們的做法是什麼呢?沒有全部固化,只固化了一部分,用了一個通用的高速的矢量處理器,在上面再做算法。

所以,它的速度快,所以我們有很多的創新在裡面。

」他說。

連續兩段是太長了。

但我們應該尊重雷軍的表達。

這一段里,有小米涉足晶片業的某種自信。

它也是譚軍提到的行業演進成熟度。

很多人老在那裡對比小米與華為,說澎湃無論工藝製程還是整體功耗都遠不如麒麟新一代產品,前者號稱一款中端,而麒麟已經高端了云云。











確實要考慮到雙方的歷史積澱。

華為涉足處理器已經14年之久。

如果算上華為集成電路設計中心,可能20年也不止。

但雷軍並沒有神化晶片業。

他談論軟體更多。

因為,硬體是軀殼,軟體才是靈魂。

未來的世界,很大程度上,就是軟體定義硬體,軟體定義網絡,軟體決定更多用戶體驗。

這說明,小米在晶片業一起步,就具有這樣一種姿態:它是站在用戶角度、應用角度、體驗角度、商業化角度來談論它,沒有從純技術角度渲染一個新世界。

松果是比不上海思更有實力,但最終產品是要結合商業成效,匹配應用、消費者體驗,當然還有性價比等要素,站在行業巨人肩膀的小米松果,一樣有自己獨立的氣質。

有人在那裡說,澎拜是當初聯芯的馬甲。

而麒麟是華為完全自主的獨立的創新。

我們可以不斷說自主,但若美化到完全不依賴全球的技術,那是胡說八道。

拿麒麟來說,它的ARM架構,在指令集方面,也是人家的啊,這跟小米澎湃沒有什麼區別。

說說澎湃吧,希望看到它的某種價值。

它工藝卻是不如高通、聯發科、華為演進更快,但它起步是個SOC方案,跟三星、蘋果並不一個路數,後兩個更多是獨立的AP然後包裝其他模組單元,在基帶晶片方面採用外掛。

當然不是它們沒這個能力,而是產品策略問題。

華為在度過最初的AP路徑後,後來的麒麟就走上了SOC方案。

SOC不等於有成本優勢,但通常具有效率優勢。

小米過去一段創下「效率+品質」的傳奇,新的周期,澎拜有望為它帶來新的先機。

我要說,同樣是SOC方案,就未來長尾效應來說,澎拜可能比麒麟更有潛力。

這與它們的生態體系有關。

小米的生態,更多集中在消費類智能硬體,尤其是圍繞個人與家庭所作的布局,已經展示出智慧家庭強烈願景。

當很多人攻擊小米過度多元的時候,他們沒有看到,小米已滲透許多家庭的客廳與臥室,甚至居室的環境,並開始形成依賴感。

這種趨勢下,澎湃的誕生,可能隱含更大的願景。

你知道,智慧家庭這類市場,之所以沒有真正普及,除了家庭與公共網絡之間有太多政策與行業壁壘之外,還有,這個領域涉及的產品形態很多,技術路徑、標準也很複雜,無形中形成了更多壁壘。

截至目前,市場上根本沒有什麼統一的解決方案,而呈現出孤島局面。

我個人認為,這個領域的關鍵統籌者,一定誕生在具有家庭場景又有強大的移動端業務的企業。

不是刻意表揚小米,但我確實一直有預感:小米會是未來中國智慧家庭的核心玩家。

雷軍當然沒有講到這一層,他更多還是集中在小米手機上。

但我們想一想,如果澎拜與MIUI深度整合,再與其他行業夥伴合作,形成一種交鑰匙的方案,也許會有更強的效應。

據說,這個階段,小米MIUI賺錢很多,已經滲透許多智能終端,尤其小米生態。

我還是有這種強烈的預感。

雷軍雖然繼續集中談手機,但澎湃的意圖不可能只為手機而生。

智慧家庭、物聯網未來都有可能實現更多滲透。

我們當然還是要回到手機層面看待澎拜。

最後,我想讓讀者看到,這顆SOC方案的布局路徑,其中裡面有一種「賽馬」技巧,涉及產品策略、性價比、隱蔽的毛利訴求。

有人早就注意到,當天推出的小米中端手機小米5C,用了澎湃S1,而另一款紅米低端產品,用了高通產品。

你可能立刻想到雷軍當初與高通、聯發科博弈的策略。

紅米2013年銷售大火爆,可也讓聯發科一邊狂喜一邊緊張。

因為它的高端MT6589T被用在紅米這種所謂低端產品中,可能抑制它家處理器尋求高端布局的用心。

據說聯發科一開始確實有些惱火,但是後來就理解了小米商業模式與產品策略的用心:小米雖然也談低端、高端,但從來不是體驗與品質的區隔,也不是價格的區隔,而是性價比的結合。

聯發科所謂高端處理器被小米「錯配」,促成了紅米系列的成功。

至今紅米仍是小米的出貨主力。

你能體會到,這裡面也有小米品牌的塑造用心。

澎湃S1誕生,並沒有定位於所謂低端,而是中端產品小米5C。

這裡面不但有品牌訴求,更有性價格與毛利的訴求。

因為,小米知道,澎湃S1不是來跟高通、聯發科打架的。

雷軍說,小米不是來跟高通、聯發科在晶片行業競爭的,而是要做好產品體驗。

在晶片維度上,論綜合實力,它確實不可能是高通、聯發科的對手。

單說運營成本,人家都是幾億幾億的發貨,你一個小米,去年總出貨不過4000-5000萬部,單款產品也就是千萬級,怎麼可能能夠驅動晶片業具有更高的成本效應。

當然我們要祝福小米5C大賣,但現實估計,總量不太可能超越紅米。

這裡的尷尬是:小米5C越是大賣,小米會虧到哭。

因為,處理器研發前期投資,澎湃的成本,都貼不回來,賣越多虧越多。

小米明白中高端產品出貨絕對數量有限,所以才更願在高端產品上布局。

而高通的晶片方案,成本效應更具實力,將它們用在自己追求出貨的低端產品上當然更經濟。

這裡面就有毛利的差異。

當然,至於說到品牌,跟剛才提到的一樣,小米對澎湃當然也有更高的期待。

雷軍說,未來會用在旗艦產品上,只是道路很長。

他甚至提到了10年之久。

我相信是謙虛,但至少說明他有某種韌勁。

其實華為也是如此。

麒麟誕生後,它也是用在自身中高端產品上,將高通用於低端產品。

「我們做晶片肯定還是在晶片領域是有追求的,第一代我們定位成中高端的話,我覺得是一個比較務實的做法,入門級國內已經做得很好了,入門級跟小米自身定位不符,所以我們一上來就選了中高端,我覺得遲早我們要干旗艦的。

中高端的說法不是我們的說法,無論是高通、MTK,他們對標的就是中高端產品,他們把手機晶片分四檔,第一檔旗艦,第二檔高端,第三檔是中端,第四檔是入門級,其實我們對標的是他們理解的高端,我們理解的中高端,我們對標的是他們六系的產品。

」雷軍說。

這段裡面有很多信息,呵呵。

小米不可能衝擊到高通跟聯發科的地位。

雷軍說,處理好跟其他晶片公司之間的關係,對小米來說,「也還是很重要的內容」。

澎湃更多提供了一種產品新選擇。

當然它涉及到大家不斷提到的供應鏈。

不過我所理解的供應鏈,不是一些人說危機時刻,高通、聯發科卡小米的脖子,這種局面是很難出現的。

我所關注的所謂供應鏈,其實是小米如何藉助澎湃再現它創業初期的「效率+品質+性價比」優勢上。

澎湃短期可能不會成為小米的利潤來源,甚至成本負擔很重,但會強化它自主提升產品體驗的能力。

就是說,小米有了自己的自留地,可以安心打磨未來系列產品,提升體驗,並自主決定上市的周期。

你能看到,5C一誕生就是量產水平。

很多人只從晶片角度出發思考,沒有看到小米這種動作背後的訴求。

你知道,過去,有過多次,小米產品受制於處理器或關鍵部件供應不穩定,一度說自己「產能不足」。

這裡面其實是缺乏自主性。

處理器依然是手機核心環節。

如果繼續依賴高通或者聯發科,在一個高度同質化的周期,那小米不但很難做出差異化產品,在量產上也會持續遭遇麻煩。

期待小米重回它的「效率+品質+性價比」的優勢周期。

我相信,雖然澎湃的前途會遭遇諸多考驗,尤其是資本與研發風險,但小米現有的出貨體量應該能讓它度過一段艱難的時光,重新回到上升通道。

我看到,持續有人揶揄小米與澎湃,也不斷藉助華為手機的高價區位貶低小米的性價比優勢,並將這一話題與晶片的未來結合一起,好像小米的成本要素非常危險。

其實,在諸多移動網際網路巨頭中,小米是現金流非常穩定的我一個,它的自由現金流也相當不錯。

當許多所謂獨角獸限於融資壓力中時,很多人至今也看不懂小米為啥還不窮死。

它們看不到小米的性價比、品質、效率融合下的一面。

當然也有小米生態的支撐。

華為手機定價那麼高,卻一直不賺錢。

任正非去年批評余承東,余將原因歸於渠道成本高企。

而在譚軍看來,可能也有麒麟處理器隱含的成本原因。

「很多人以華為也做晶片為成功案例,這是嚴重誤導的。

華為手機利潤薄薄,自己的晶片是不是原因?海思作為手機晶片公司,是不是有比聯發科高的毛利?這兩個問題沒有搞清事實真相前,就認為成功的手機廠商必須做晶片,這個推理沒有邏輯可言。

」他說。

這裡面的味道,自己體會,非常有趣。

譚軍說,對小米、華為的未來當然十分樂觀,但做晶片這件事,確實不要拔高太多,也沒有意義。

而我所關注的小米,儘管它也偶爾也打悲情牌,渲染情懷,甚至不乏過頭說法,但它身上,始終最可貴的一面是:它的大部分產品,都著眼於最大多數民眾的需求,在性價比、質價比上做的努力、落地,我希望澎湃能在這種價值觀上,豐富小米的內涵。

小米肯定不是手機業最賺錢的,未來的規模可能也不是最大的,但只要不失初心,它應該會繼續扮演讓民眾受益最多,尤其讓底層民眾更快進入新的資訊時代,從而成為驅動中國移動網際網路乃至未來行業網際網路大規模落地的關鍵力量。

在我眼中,一個偉大的企業,商業價值是一面,對社會、大眾生活的真正影響是一面。

我們尊重華為在底層專利上的進步,但也要為小米在商業模式、系統創新上的進步表達敬意。

何況按照雷軍的說法,未來兩年,小米在核心專利上也會迎來一輪爆發周期。

它同樣有望成為一家技術積澱深厚的中國企業。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從華為小米談起 解讀手機廠商的自研晶片情結

上月月末,雷軍終於帶著它的松果處理器---澎湃S1來到了我們的身邊。也令小米成為了繼蘋果、三星,以及國內的華為之後,第四家擁有自研處理器的手機廠商。雖然網上叫好聲一片,但冷靜的人也不難發現澎湃S...

雷軍說研發手機晶片九死一生但小米為何還要搞

各位小夥伴大家好,感謝各位給郭老屍捧場。 首先先和大家說聲抱歉,從年前臘月二十九到今天已經過來一個月的時間,一方面郭老屍過於沉迷在新年生活中不知不覺卻也度過了一個月的時間;另一方面由於農曆正月一...

無關5C如何,松果處理器就可以讓人澎湃

2月最後一天,小米創始人手拿指甲大小的晶片感慨:「這上面集中了10億個電晶體」。小米自主晶片--澎湃S1問世了。據說要進入手機晶片行業,最低門檻是10億美金....目前的手機晶片玩家主要是:高通...

歷時28個月 小米首款自主手機晶片亮相

2月28日,小米正式對外發布旗下第一代松果處理器:澎湃S1,成為繼蘋果、三星、華為後第四家擁有自主研發手機晶片的手機廠商。此前華為是這個行列之中唯一的國產手機廠商。「晶片行業10億起步,10年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