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定律失效,晶片之路在何方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65年,Intel創始人戈登·摩爾提出了「摩爾定律」,即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隔1-2年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隨之翻倍。

五十多年來,摩爾定律一直有效,如今堅守Tick-Tock策略多年的英特爾已經改變策略,製程頭一次改為三代一升級,這似乎預示著摩爾定律已經開始失效。

作為晶片行業龍頭老大的英特爾尚且如此,晶片的未來之路又在何方呢?

最近在晶片行業發生最大的事是孫正義收購ARM,孫正義認為發展人工智慧關鍵在晶片的架構設計,而ARM最大的優勢就是低功耗晶片架構的設計。

谷歌前幾個月也剛發布了第二代自主設計的TPU,製程上甚至倒退到45nm製程,但性能號稱比目前最強的傳統晶片高30倍,這款晶片也是前段時間打敗柯潔的那款單晶片TPU。

最近AMD跟吃藥了似的,發布的多款晶片除了性價比高,關鍵是性能居然能略超英特爾的頂級晶片,AMD一直在製程上遜於英特爾。

可見,在目前可商業化的產品里,架構的設計優化作用已經凸顯出來在能夠遇見的未來里,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不考慮製程的差異,個公司設計架構上仍有巨大的性能差異,矽晶片上架構的發展空間還很大。

英特爾這一次從14nm向10nm製程邁進的道路顯得格外緩慢,一眾晶片代工廠,如格羅方徳、三星、台積電已經迎頭趕上。

三星甚至已經進入到10nm製程第二代,很快就會轉入7nm陣營,台積電的步伐也並不慢。

儘管你會認為英特爾的10nm更好,不是手機晶片代工廠的工藝可比的,但AMD下代晶片也將直接採用格羅方徳7nm製程,可見複雜的X86指令集的晶片一樣能代工。

無可否認,英特爾在製程換代速度上已經顯出落後的老態,也說明摩爾定律並未失效,只是英特爾有些跟不上了!

現在的情況是已經到10nm製程了,接下來的工藝就像倒計時一樣,我們終究會到達矽晶片的製程終點。

但消費者並不需要過分擔心這一點,因為隨著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性能的需求已經不再是簡單的與消費者之間的供需關係了。

未來誰先掌握完全的通用型人工智慧技術,誰就拿到了下一次科技革命的鑰匙,藍色巨人IBM早在幾十年前就在布局下一代晶片了!

除了像深藍、沃森這類人工智慧晶片的研發,量子晶片也是IBM重要課題,微軟、谷歌也在暗中較勁。

後發先制的谷歌最近更是宣布即將打造自家的量子晶片計算機。

中國的科技公司在這方面明顯落後於矽谷,但中國的科技實力並不弱,中科院已成功打造首例雙量子晶片。

量子晶片在運算量級上會遠超今天的超級計算機,對比的絕不是普通的家用計算機,所以今天的各種製程優勢在量子計算時代將不堪一擊。

量子晶片顯然是更遠大的未來之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