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手機晶片到「記憶移植」,我們離未來還有多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隨著人體器官移植獲得越來越多的成功,科學家又開始對記憶移植進行研究。

國外有科學家在小動物身上移植記憶已獲得成功他們的研究表明:進入大腦的信息經過編碼貯存在一種化學物質里,轉移這種化學物質,記憶便也隨之轉移。

當然,人的記憶移植要比動物複雜得多,也許永遠不會成功,但也有科學家相信,將來是能夠做到的。

假如人的記憶可以移植的話,它將引發你想些什麼呢?」

請注意,以上開腦洞的邀請,並非出自某篇前沿科技報導的開篇,而是上個世紀末——1999年全國高考作文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

時至今日,仍有不少教育界人士對近二十年前這篇作文題目念念不忘,讚嘆它符合發散性思維的一切要素(當然,據說也令當年考生一臉懵逼)。

更重要的是,其主題具備頗為難得的「現代感」——哪怕這是一個月後2017年高考作文,你也不會覺得過時。

很大程度上,這是由於「記憶移植」本身的經久不衰:二十年來,通過為大腦植入晶片存儲和複製記憶(或者說意識)是不少科幻作品的標配:遠的不說,譬如去年《幻體》就講述了未來社會一個將要死去的老富翁將記憶複製到一個健康男子身上的故事;《黑鏡》中也有將記憶晶片植入人腦的探討;甚至最近上映的國產電影《記憶大師》也講了一個關於記憶重載的懸疑燒腦故事。

不難發現,在科幻作者描述未來的過程中,似乎有關未來的全部秘密,都藏匿於將摩爾定律發揮至極致的「晶片」之中。

論及記憶移植這個迷人話題,也許沒有比雷·庫茲韋爾更好的人選——在這位《奇點臨近》作者和谷歌工程總監看來,未來人腦完全能像晶片一般「複製粘貼」大量信息,人類也將詳盡了解大腦所有區域活動過程及模式,到那時,數十億納米機器人將與大腦自身的神經元彼此糾纏,現實與虛擬的分界線將模糊不清。

事實上,在一些未來學者眼中,雖然實現大腦移植還很遙遠,但他們已從人類已經擁有的「外掛大腦」——智慧型手機晶片的指數級發展中,窺視到了科幻作品中晶片的樣子,在他們看來,手機晶片研發節奏將極有可能是未來的序曲。

舉個例子,你知道,如今手機晶片的最新工藝是三星率先量產的10nm製程處理器,拜其所賜,現在手機晶片甚至能在比一角硬幣還小的面積上集成超過30億個電晶體——看到10nm製程處理器的落地,誰又能說,未來的納米機器人是天方夜譚呢?

總之,倘若這個世界存在掌控科技走向的「開關」,那麼一定是作為「機器之心」的晶片技術。

所以這篇文章,我們不妨以「倒敘」的方式,先從未來講起。

人類記憶與「換頭術」

許多年來,就像《假如記憶可以移植》中所提及,對動物大腦進行「記憶移植」的成果,讓神經學家意識到:記憶的傳遞似乎能構建在物質基礎上,且能在不同大腦間進行互換。

所以最近兩年,翻看科技資訊,你會時常看到以下瘋狂的實驗:一位俄羅斯計算機工程師由於基因疾病,脖子以下全部癱瘓,他打算為自己的大腦重新找個地方,決定今年接受有史以來第一起頭部移植手術,醫生會先將他的腦袋凍結,由導管為關鍵動脈和靜脈提供支持,然後切斷脊髓,在對脊髓修復後將其與捐贈者提供的供體融合,再將皮膚縫合,最後通過電磁刺激,讓神經系統重新運作。

事實上,這種充滿科幻感的「換頭術」涉及人類記憶的終極奧義。

與過去心理學家對記憶的定義不同,近些年來認知科學的迅猛發展,讓科學家傾向於認為,所謂「記憶」不過是一個「輸入」和「輸出」的信息過程:編碼,儲存,提取(檢索),一切與計算機處理信息並無本質區別。

至少在部分學者眼中,從邏輯上,1999年全國高考作文題的假設沒有任何理論難題:將腦信息提取,再以計算機可識別的數據保存完全可以實現,就像加拿大科幻小說作家Peter Watts所言:「如果物理學是正確的——如果一切事物,歸根結底都是物質,能量和數字,那麼對某個物體足夠精確的複製品就會顯現出那個物體的特性。

因此,任何一個複製了大腦中相關性質的物理結構都應該能產生智能。

這或許意味著,當破譯人類意識的秘密之後,只要植入晶片,就可以為大腦輸入迎合人類各種慾望的信號,譬如在庫茲韋爾的奇點理論中,未來滲入大腦毛細血管中的數十億納米機器人,將與人類進化出的神經元交互,極大豐富人類經歷,徹底構建出一個完美的虛擬現實體驗。

倘若這種預言成真,那麼遵循摩爾定律的晶片技術或將成為未來世界最底層的密匙,一切科技產品——乃至人類記憶,其全部秘密都將藏匿於日趨微小且性能強大的晶片中,供他人「下載」和「儲存」。

晶片的技術階梯

於是合乎邏輯的推論是:誰擁有最新的晶片技術,誰便站在了技術階梯的最前列,從而掌握巨大的話語權。

如前所述,晶片領域的軍備競賽早已開始,其最重要的賽場當然是智慧型手機市場。

晶片功能將直接決定智慧型手機的性能,而業內皆知,10納米製程技術作為目前手機晶片搭載的最新技術,其在性能和功耗等方面的高水準,讓它成為2017年全球智慧型手機晶片領域的最大賣點。

而並沒太多意外的是,早在去年十月,三星成為第一個量產10nm製程處理器的製造商,領先台積電等同行,將處理器正式帶入10納米新世代。

目前三星Exynos 9與高通驍龍835處理器均是以三星第一代10納米製程生產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三星並未停留在率先首發10nm工藝的欣喜之中,就在不久前,三星半導體宣布,第二代10nm FinFET工藝——10LPP(Low Power Plus)也即將投產。

隨著3D FinFET結構的進一步增強,與初代相比,二代的運算效能提升10%,用電效率也提高了15%。

如上所述,10納米製程讓晶片擁有更強性能(譬如安裝驍龍835和Exynos 8895的S8在處理VR應用的能力上就比之前處理器強很多),如今二代工藝的即將量產,在收穫更多訂單同時(三星並未透露第二代10納米製程的具體客戶,但預料高通下一版驍龍系列處理器應該會採用),也勢必將進一步鞏固三星在晶片業務的巨大話語權——要知道,在三星電子剛剛公布的一季度財報中,晶片業務仍然貢獻了最大利潤,當季營業利潤達到6.3萬億韓元。

事實上,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在這場晶片業務的軍備競賽中,與英特爾和台積電相比,三星已處於領跑地位:10nm是現階段半導體巨頭爭奪的主要製程,但據媒體報導,台積電10nm工藝目前尚處於提升良率之中,而英特爾由於量產技術不成熟還沒有上馬10nm工藝。

反觀三星,隨著製程不斷升級,三星也將重金砸向技術研發,有市場調查機構分析指出:三星電子今年在半導體領域的投資額將比去年增長11%,達到125億美元的規模(去年的設施投資額為113億美元)。

嗯,從10nm製程處理器研發即可看出,三星一直都在延續對創新節奏的把控,掌握技術世界最核心的底層秘密——換句話說,趕在科幻作家描述的那種「晶片」到來之前,儘早迎合未來的樣子。

當然,你可能會覺得,科幻作品和現實世界的兩種晶片相差甚遠。

確實,但我個人非常相信庫茲韋爾提出的所謂「嚇尿指數」:將一位若干年前的古人擱置今日,若其被現在的技術環境嚇尿,此「若干年」即是這個世紀的嚇尿指數,在庫茲韋爾眼中,人類21世紀的進步將是20世紀的1000倍,下一個嚇尿指數可能只需要幾十年。

所以,關於未來晶片「記憶移植」的故事,必須得從現在講起。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體,致力於用文字優雅的文章,為您提供談資與見識)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