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雪中送炭」能否撐起「中國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5月1日晚,有消息傳出,「ARM中國合資公司已於4月底投入運營,並接管ARM在中國市場的業務」。
智通財經APP了解到,該合資公司名為「Arm mini China」,由中方控股,中方投資者占股51%,ARM擁有剩餘49%的股權。
除此之外,ARM執行副總裁雷恩·哈斯(Rene Haas)表示,中國合資公司業務將涉及技術轉讓且公司將考慮在A股上市。
這對於處在「晶片危機」中的我們而言,無疑是「雪中送炭」。
但對於此次合資,不少網友抱著憂慮的心態。
原因在於
ARM是一家什麼公司
提起晶片廠商,許多人第一反應是英特爾、三星、高通等這些公司而非ARM,但這並不影響它在整個半導體行業的地位。
ARM是移動終端晶片領域的「霸主」。
智通財經APP了解到,目前,包括高通、三星、聯發科等在內的全球1300餘家移動晶片製造商都採用的是ARM晶片架構。
全球有超過85%的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以及超過70%的智能電視的晶片均採用的是ARM架構處理器。
這讓人很容易想起PC領域的晶片製造巨頭英特爾,但是ARM與其不同在於,它是一家智慧財產權(IP)供應商,ARM並不製造晶片且不向終端用戶出售晶片,而是把晶片設計方案授權給半導體製造商,並從中收取授權費。
在其設計的產品方案上,ARM開發的主攻方向為RISC精簡指令而非英特爾的CISC指令。
根據RISC指令開發出的晶片產品,成本、功耗降低但效率更高,更符合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使用。
在設備移動化大背景下,這家創辦於1990年的英國半導體公司不斷發展,直至目前在移動端設備晶片市場近乎壟斷的地位。
對此,ARM的創始人赫爾曼·豪瑟說到,「這家科技公司(ARM)是自己最引以為豪的成就,它僅在2015年就賣出了150億片微晶片,比它的美國競爭對手英特爾有史以來的總銷量還要高」。
ARM強大的技術競爭力自然受到了資本的青睞。
2016年7月,日本軟銀集團宣布以240億英鎊(約32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ARM。
雖然此次收購是在當時日元升值、英鎊貶值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但軟銀依然為此付出了43%的溢價,可見其對ARM公司的看重。
其實,這種質疑並非第一次。
因為除了身為ARM的母公司,軟銀還是阿里巴巴的股東。
對此,國內早就有人質疑軟銀入股阿里「動機不純」所以此次再次出現質疑聲音並不奇怪。
但軟銀集團真的會對ARM在中國的業務進行限制?這種可能性並不大。
這與軟銀一貫的投資風格有關,軟銀集團更傾向於被收購公司的獨立發展,在其入股阿里後,從未干預阿里經營這一點也可以看出。
並且在宣布收購ARM後,軟銀便表示,不會改變ARM的運營現狀且ARM運營將獨立於軟銀,另外軟銀還將保持ARM現有的管理及技術團隊。
從ARM被收購的兩年來看,軟銀也的確履行了當初的承諾。
那為何ARM選擇以合資的形式與我們合作?
ARM以合資形式進行合作是為了進一步占領中國市場。
智通財經APP了解到,目前ARM營收的25%來自於中國市場,可見國內對於ARM的重要性。
但隨著移動終端晶片市場的不斷擴大,英特爾也開始介入國內移動晶片市場競爭,例如與聯想共同推出的X86架構手機聯想K800。
合作對於我們的利與弊
網絡信息安全已上升到國家層面,這是目前國內上下的一個共識。
所以此前在與外國網絡信息公司合作時,我們經常處於謹慎狀態。
但此次「晶片危機」讓我們意識到另外一個「麻煩」。
正如此前有業內人士所稱「落後才是最大的不安全」。
對此我們目前的態度是在發展核心技術領域,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條是「關起門來搞創新」,另一條是「開放合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一方面我們需要不斷進行自主創新,另一方面,我們則需要以開放的態度迎接先進技術。
目前,我們在晶片核心領域的設計、製造和生產環節相對落後,而自主研發又需要多年實踐積累、大量資金投入和完善的產業鏈。
在如今面臨「晶片危機」的情況下,企業過急投入自研或許並不會帶來期望的正向效果。
在此背景下,與ARM進行合資便成了特定時期的「特殊產物」。
智通財經APP了解到,該合資公司將由ARM提供集成電路設計核心智慧財產權、技術支持和培訓。
這對國內晶片製造商而言無疑是巨大利好。
目前,國內獲取ARM的授權開發晶片的製造商數量已超過100多家,其中不乏有華為、展訊等晶片名企。
在擁有ARM的技術支持後,這些國內晶片製造商能在晶片設計研發方面取得更大的進步。
而且在商業授權方面,ARM中國能夠全權代理ARM的所有IP授權,這不僅簡化了國內晶片廠商的獲權過程,也進一步將利潤留在國內。
不過與ARM合作依然存在風險。
首先,在接受ARM晶片設計後,我們或在晶片發展權方面受限。
IC設計作為整個IC產業鏈頂端,其發展受到控制晶片計算的指令集開發技術影響。
單純的指令集本身價值非常有限,真正有價值的是圍繞指令集構建的軟體生態、指令集的實現方法和自由擴展指令集的權力。
但為了保持公司競爭力,ARM極有可能不會對國內公司開放自主擴展指令集的權力,以至於國內公司只能局限在ARM所構建的生態以及遊戲規則里生存。
其次,來自國際政策影響也會為合作帶來風險。
由於此次合作,中資將更加深入介入ARM的技術領域,這或將引起相關國家的「不安」,從而引發不必要的政策風險。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港股挖掘機。
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
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感謝孫正義,未來我們又能看到英偉達手機了?
近日,一則「看似普通」的投資新聞吸引了筆者的注意:據彭博社報導,日本軟銀「悄悄」收購了英偉達(NVIDIA)價值約40億美元的股份,從而成為該圖形晶片製造商的第四大股東。不僅如此,據消息人士透露...
中國芯「突圍戰」:未來ARM中國研發的技術產權將留在合資公司
上周,一則消息傳來,ARM中國合資公司已於4月底正式運營,中方投資者占股51%,ARM占股49%,這家新公司將接管ARM在國內的所有業務。那麼究竟全球半導體「隱形巨頭」ARM為什麼會接受中資注入...
不生產晶片的ARM,為什麼連高通和蘋果都要依賴它?
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抄襲必究!說起晶片廠商,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想到英特爾、高通、三星、聯發科、展訊這些廠商,不過在晶片行業,還有一家很低調的公司,但它的一舉一動都會牽扯到整個行業的震動。它就是...
布局物聯網:軟銀收購之後 ARM的未來走向
(導讀: 如果說最近半導體圈子發生了哪些事,最大的一件莫過於日本的投資公司軟銀收購微處理器設計公司ARM了。ARM公司設計了大量性價比極高、能耗低的RISC處理器,同時還提供相關配套的軟硬體技術...
這家公司為中國晶片業帶來了核心技術,成立合資公司後放棄控股權
前段時間的缺芯導致了某通訊公司陷入了癱瘓,使眾人一下子驚醒了,隨後阿里巴巴便收購了中天微,決心造出「中國芯」,無奈遠水解不了近渴,想要造出國際一流晶片還有很多路要走。就在大家望「芯」興嘆的時候,...
這家日本公司比台積電還厲害,高通、蘋果、華為離了它都要熄火
晶片是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在很多人眼裡,台積電、高通和蘋果等知名企業是行業大佬,對行業發展牽一髮而動全身。實際上,還有比台積電、高通和蘋果更為牛逼的公司,離了它,三家世界級公司以及華為海思也要...
為何蘋果和三星不買ARM?
前軟銀(Softbank)提出以天價收購ARM後,這個貌似躲在幕後操控、掌握逾4000億美元智慧型手機市場的「黑手」,突然浮出水面。但是,在大家突然發現這個的神秘存在體,突然就有各種不同的猜想:...
軟銀將以234億英鎊收購晶片設計廠商ARM
7月18日,根據英國《金融時報》消息,日本軟銀將斥資234億英鎊(約合310億美元)收購英國晶片設計公司ARM,並將在今天上午對外公布具體細則。如果消息可靠,這筆收購完成後將對目前的移動處理器行...
不再甘心移動 ARM染指PC千億市場
就像英特爾總在努力實現移動夢想一樣,ARM也在窺視千億級別的PC市場。在於微軟的緊密合作下,ARM染指PC已成定局。那麼,ARM是如何實現「虎口拔牙」計劃的呢?背景知識:ARM的歷史ARM(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