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研發走出山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93年的一天,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走在北京中關村的大街上,有同行者問他:你怎麼評價方正?他說,「有技術,無管理。

」那時候,方正的電子排版系統正在快速終結傳統的漢字印刷技術。

「怎麼評價聯想?」任正非說,「有管理,無技術。

」對方進而問道:「華為呢?」任正非脫口答道:「既無技術,又無管理。

這是《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中的一段描述,但卻清晰地道出了那個年代中國IT企業的基本現實。

彼時的信息技術行業正在進入以美國為首引領下的「信息高速公路」年代,IBM、貝爾實驗室、惠普公司成為那個年代的傳奇,但大多數中國企業仍然在技術創新的道路上摸索著前進。

這些「慢跑」的「烏龜」或許終將獲得掌聲。

「板凳要坐十年冷」

時間回到十幾年前。

「不下山,會被困死、餓死,下山也不能搶、不能偷,硬打硬拼難有勝算。

只能留下買路錢支付專利使用費,或者專利互換。

」當時,華為的一位高管將華為的處境形象地比喻為「插紅旗」,華為艱難地把紅旗從山腳扛到了山腰,又從山腰插到了山頂,但從山頂看下去的時候,發現山腳山腰都被別人包圍了。

這是因為在專業領域上,基礎專利幾乎都是西方公司的,華為十幾年的技術積累陷入了「十面埋伏」中。

一位華為的EMT成員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回憶到過去和國外競爭公司「打仗」的情形:「2003年的春節,大年三十我們還在和C公司談判,那段時間是華為最為艱難的時刻。

從十年前開始,就不斷有西方公司的CEO寫信給華為的高層,要求支付「天文數字」般的專利費用。

但這就是世界通信行業的遊戲規則。

在2010年,華為向西方公司支付的專利許可費用達到2.22億美元,2013年為3億美元,僅支付給晶片巨頭美國高通公司的智慧財產權費用已經累計接近10億美元。

如果說,在核心技術上對外國產品依賴度太高已經成為中國企業最大的軟肋和短板,那麼此時的華為及眾多中國企業無疑是「悲傷」的——沒有創新沒有專利,只有日復一日地支付昂貴的智慧財產權費用。

任正非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高科技領域最大的問題,是大家要沉得下心,沒有理論基礎的創新是不可能做成大產業的。

「板凳要坐十年冷」,理論基礎的板凳可能要坐更長時間。

我們搞科研,人比設備重要。

用簡易的設備能做出複雜的科研成果來,而簡易的人即使使用先進的設備也做不出什麼來。

「在路由器、交換機等電信網絡傳輸核心設備領域,我們追趕了17年。

」華為固定網絡業務部總裁查鈞當時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經過17年的追趕,華為已經實現了超越,「目前我們在技術上至少和這些領袖級公司站在同一水平線了。

如果拿華為和思科的技術差距進行對比可能更加直觀。

據華為介紹,2004年華為發布10G路由器,落後思科4年,2006年華為發布40G路由器,落後思科2年,到2010年發布100G產品的時候,華為已追平對手,2012年,華為開啟400G路由器時代,已經在這個領域超越思科了。

同樣做一代「網絡交換機敏捷網絡」,按照思科商業模式,思科會提前進行晶片研發,同時提交各種行業標準,其他沒有晶片開發能力的廠商只能等商用晶片出來再開發產品,而這時候已經落後市場領先者很多代了,華為在自己的產品中採用自有晶片,無疑有助於打破這種困境。

華為員工經常開玩笑稱,正是多年來的危機感,讓華為把西方公司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到了工作上,而正是這種努力,讓華為大大縮短了產品上市時間,不完全統計顯示,西方公司做一個產品需要3到5年,而華為只用18個月。

事實上,華為每年研發投入的資金量是200億~300億美元。

在任正非看來,一個基礎理論變成大產業,要經歷幾十年的工夫,不能失去耐心。

如果學術研究泡沫化,中國未來高科技很難有前途。

「沒有理論的創新是不可能持久的,也不可能成功。

」他強調。

快魚吃慢魚

在普華永道思略特最新發布的「2015年全球創新1000強」研究報告中,亞洲已經取代歐洲成為全球研發的首選地,北美洲次之,歐洲則被擠到第三的位置。

而中國本土企業的研發支出也從2005年的12億美元增長到目前的394億美元,漲幅高達3183%。

2015年全球創新1000強榜單上有123家中國企業,在2005年僅有8家。

過去十年中,華為更是以超過1900億元人民幣的研發投入,成為中國企業的一個標杆。

同時,曾經中國企業的科研實力等同於「山寨」的能力,而近幾年中國企業的形象卻發生了扭轉。

今年3月,英國《連線》雜誌將小米創始人雷軍作為封面,並加上標題:「是時候山寨中國了。

」而幾天前,福布斯也發表文章指出,微信的創新成分比臉書、推特等都要大。

不過一兩年間,中國出現在國際的形象截然不同。

科學技術部創新發展司報告顯示,2014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8577.2億元。

其中電子信息、先進位造、現代交通領域技術合同成交額居前三位,成交項數和金額均超過全國技術交易總項數和總金額的50%。

而在涉及智慧財產權的重大技術合同中,技術秘密與專利技術合同增幅明顯。

2014年,技術秘密成交2952項,成交額1937.53億元,占重大技術合同成交額的31.15%。

專利技術合同成交額573.95億元。

對於中國企業而言,創新而不是山寨正在成為市場競爭力的一部分。

年報數據顯示,2015年,華為研發投入達到596億元人民幣(92億美元,約占收入的15.1%)。

而以創新聞名的蘋果公司,2015年在研發方面的投入也不過81億美元(約占收入的3.5%)。

今年1月份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國內專利申請量突破200萬件,其中發明授權專利達到26.3萬件。

中興、華為兩家手機廠商去年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就達到了5086件。

而加大研發方面的投入不僅是大企業的責任。

國內越來越多研髮型的硬體團隊正在嶄露頭角,其中許多是成立時間並不長的初創團隊。

對於新的創業者來說,他們已經越來越意識到:創新技術能為企業獲取最大的市場競爭力。

在深圳,大批從國外回來的高科技人才流入對本土的硬體產業產生影響,使其擺脫單純代工或者純山寨的形象。

而這些新興的企業在研發方面的投入不遺餘力的程度與大企業不相上下。

深圳柔性屏顯示技術公司柔宇科技創始人劉自鴻談到小公司的創新時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在技術的源頭創新上,小公司的投入並不比大公司少。

「好多人以前說,你這麼小一個團隊,能不能做成一個大的公司,我倒不擔心。

創新不是比誰體積大,不是大魚就一定吃掉小魚,現在是快魚吃掉慢魚。

對於這些企業而言,投入研發的資金獲取無法跟華為、微軟等企業相提並論,然而,在投入資金的占比上正在追趕並且部分超越大企業。

目前,柔宇科技將60%的融資資金投入到產品研發上。

公司在深圳和美國矽谷都設有研究部門,對於研究項目和進展在產品推出市場之前處於保密階段。

在美國設立研發部門已經是中小企業擴展研發投入的重要方向。

在深圳,不少初創硬體企業在美國都有設立研發團隊,這些團隊大小視公司規模而定。

並不是所有的公司都具有柔宇這樣的實力在矽谷設立研發實驗室,但是它們都儘量在科研創新實力上向處於行業領先地位的國外機構靠攏。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觀察發現,一些團隊創始人會依賴其海外留學背景,讓海外高校導師、研究團隊加入企業研發項目進程中。

同時,大企業通過海外投資增強研發實力。

經濟研究公司榮鼎諮詢(RhodiumGroup)數據顯示,流入美國的中國FDI(外商直接投資)增長到2013年的143億美元和2014年的119億美元。

據湯森路透全球智慧財產權資料庫2015年一項分析,華為和中興等中國企業正利用美國研究人員來發明專利,覆蓋領域從新軟體到網絡基礎設施。

而在十年前在美國研究中心還基本看不到這些企業的身影。

從數量到質量

事實上,中國企業的創新戰略正在從過去的需求搜尋型向技術推進型逐步轉變,在眾多分析師看來,這也是中國企業研發支出增長較快的原因之一。

對於中國的創新創業公司而言,儘管它們對於研發的投入進一步增加了專利擁有數量,然而下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增強提升真正來自中國創新團隊的技術專利質量。

從數量到質量的變化,折射出了我國企業的創新熱情正在不斷激發的過程,也是十年道路的重中之重。

如果察覺不到正在發生的變化,現在大多數科技公司將會消失。

這是什麼變化?其實就是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加速轉型。

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社會發生巨大的變化,信息的應用深度和廣度都已遠遠超出想像。

《奇點臨近》的作者雷·庫茲韋爾(RayKurzweil)甚至認為,技術正在以冪指數的方式演進,到了2026年,納米技術、基因、生物材料、人腦、計算能力將顛覆現有技術格局,人類要換一種思維考慮現有的社會,考慮人的定義,大批商業公司將不復存在。

而對於目前的中國企業,在這種技術變革下,對創新的要求則更為迫切。

以電信行業為例。

封閉而複雜的網絡架構正在由SDN、NFV、雲打破,電信行業正在從網絡、業務、運營和管理幾個方面重構,避免成為「管道」。

可以預見的是,電信行業引發的IC和CT的融合,基礎設施的靈活多變和智能化的服務將成為趨勢。

無論是電信還是金融、製造、媒資和電子政務,越來越多的行業正轉向數字化。

而面臨數字化轉型是全世界的難題,這也是政府、企業進入智能社會的規定動作。

數字化變革的模式卻有著巨大的不確定性,數字化誕生了新的商業模式,釋放了新的消費需求。

「雞蛋從外面向裡面打碎,那是一個煎蛋;雞蛋從裡面向外面打碎,那是一個新的生命。

我也不喜歡NFV或者SDN,因為它們會顛覆我們整個通信網絡的格局和架構,但是我不願意成為一個被別人從外面把我們打碎的煎蛋。

擁抱挑戰、擁抱顛覆,這是我們對未來SDN、NFV的態度。

」華為常務董事兼產品與解決方案總裁丁耘在內部討論會上如此說道。

任正非很認同這種觀點,強調一定要從雞蛋殼裡打出去,產生一個新生命。

面對快速成長的華為,任正非鼓勵更多的人出去「喝咖啡」,與科學家以及大學教授交流。

「我們與幾百個人喝了咖啡,消化幾百人的思想,然後就會領先世界。

如果你不理解,當黑天鵝要出現時,就會錯失。

」任正非強調。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華為海思原來這麼厲害!

了不起的華為海思華為海思成立於2004年,多年來集中在晶片領域的研發。近年來,借著智慧型手機的東風,海思麒麟晶片走進了大眾媒體和消費者的目光,但海思生產的並不不止手機處理器。據不知名人士俱備,海...

慢與快,華為雲進擊背後的商業哲學

文丨宿藝華為雲BU是華為最年輕、同時也是成長最快的一級業務部門。華為2017年報顯示,華為雲用戶量、資源使用量增加了300%,到2018上半年,華為雲收入同比增長700%,成為全球公有雲市場增長...

破局 國人驕傲!華為重磅宣布,領先全球!

十年苦心研發只為此刻站上世界巔峰當所有人都沉浸在iPhone 8 的消息中時,一條德國電信發布的消息,席捲並震驚了整個歐洲——中國華為,正式推出5G網絡!據報導,德國電信已經正式宣布聯合華為公司...

蘋果的銷量變差了

蘋果的銷量變差了,根本不是人們抵制的原因。剛才在百度上翻看了下數據,華為2015年七月的時候限量在國際上就已經超越蘋果了,而蘋果的銷量基本上一路平行,發布時期明顯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