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手機到底憑什麼翻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投稿鈦媒體首發:國產手機到底憑什麼翻身?

1.全球手機市場格局

今年年初工信部公布的《2017年電子信息製造業運行情況》數據顯示,2017年年,我國生產手機19億部,比上年增長1.6%;其中智慧型手機14億部,比上年增長0.7%,占全部手機產量比重為74.3%,CCTV消費主張報告顯示中國是全球最大手機製造基地,中國承擔了全球近八成的手機產量

2017年全球五大手機廠商中,中國手機品牌獨占其三。

圖1:2017年全球五大手機廠商出貨量及市場份額

數據來源:IDC(有所整理)

如果從當前全球手機市場出貨量和市場份額占比來看,國產手機是完全不落下風的,甚至是全球手機市場主力玩家。

在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2018年7月31日公布的2018Q2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出貨量排名,市場份額和同比增長數據來看,2018Q2全球智慧型手機十大手機廠商中,國產智慧型手機品牌占據6席,國產智慧型手機總出貨量達到1.6億台,市場份額達到43.6%,這還不包括魅族、中興、一加、TCL、錘子等廠商,可以肯定的是,國產手機廠商無論是出貨量還是市場份額都至少占到全球手機市場的一半,那國產手機究竟出了什麼問題要被冠以"翻身"之問?

圖2:2018Q2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出貨量排名,市場份額,和同比增長,(百萬台)

數據來源:Counterpoint(有所整理)

2.國產手機究竟面臨什麼問題?

從當前全球手機市場來看,國產手機最大的對手就是三星、蘋果以及手握無線通信領域專利霸主的高通。

如果大國與大國之間的戰爭是綜合國力的較量,那國產手機與巨頭三星、蘋果之間的競爭也必然是企業綜合實力的競爭。

擁有足夠的企業規模以開拓全球市場;有足夠的企業盈利能力來進行技術創新與研發;有足夠的企業人才建設能力來支撐公司發展戰略實施;有足夠科學完善的企業組織與系統能力來保證公司能持續健康的運營,保持不斷創新與發展的腳步。

顯然,這些都是國產手機廠商們所欠缺的。

在國內手機市場逐漸飽和的情況下,中國各大手機廠商便將目光轉向了美國、歐洲、東南亞、非洲等國家和地區,但是國產手機出海並非一帆風順,過去幾年的時間,華為、中興、OPPO、vivo、小米、金立等都在海外市場遭遇過專利起訴,國內手機廠商不得不通過與專利龍頭結盟、繳納手機專利費用、購買標準必要專利等來應對連接不斷的專利訴訟。

近幾年來的典型國產手機企業遭海外企業起訴案例(剔除了影響力小、過程信息模糊的案例)典型案例,如圖3所示。

圖3:海外企業起訴國產手機統計表

無論是國產手機企業遭受海外企業起訴還是海外企業遭到國產手機企業起訴,遠遠沒有今年4月份"美國制裁中興事件"更讓國內手機廠商不寒而慄,這不僅僅是禁止手機廠商在某一國家地區銷售或繳納專利費用能解決的的問題,而是關係到企業生死存亡的問題,誰也想不到2017年營收1088.2億元、研發投入129.6億元、發明專利申請量國內排名第五、全球第四大通訊運營商的中興竟是如此不堪一擊。

這關係著8萬人的直接就業及上下游供應鏈的不可估量的就業人數,面對美國單方面直接關停的制裁措施,中興幾乎休克。

"美國制裁中興事件"剔除中美貿易之間大國博弈因素之外,國產手機廠商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在手機製造關鍵零部件完全依賴於國外企業、企業海外業務開拓合規管理體系混亂等問題暴露無遺,國產手機意識到必須要掌握核心技術,才能翻身做主,不為人刀俎、為他人做嫁衣裳。

國產手機被冠以"翻身"之問的關鍵原因在於:

⑴、國產手機廠商市場地位與其獲得利潤完全不成正比,單台手機利潤水平遠遠低於國外龍頭的三星、蘋果

此前華爾街市場研究機構 Canaccord Genuity 發布報告稱,2017 年第四季度,蘋果以17.9%的全球銷量占據了智慧型手機全行業利潤的 87%,三星占了智慧型手機產業利潤的9%,國產廠商卻連5%利潤都不到。

從小米二季度財報來看,小米智慧型手機毛利率從2017年第二季度的8.7%下降至2018年第二季度的6.7%,與三星、蘋果相比的話,三星約為10%,蘋果利潤率高達38%,蘋果手機單台利潤高達151美元(1000元人民幣),是中國廠商平均每部手機利潤的近14倍,對於國產手機廠商而言,技術研發,市場營銷,渠道建設、海外市場開拓每一塊業務都需要巨額資金投入,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⑵、國產手機關鍵的軟體系統和零部件產品嚴重依賴於國外企業,供應鏈受制於人。

下圖4為國產手機廠商關鍵零部件供應來源。

在手機製造最關鍵的作業系統、存儲和CPU上。

國產手機廠商作業系統依賴谷歌,存儲依賴基本要依賴三星、鎂光、東芝、SK海力士,無一國內企業。

在CPU上,放眼國內手機市場的OPPO、vivo、小米、一加、魅族等龍頭廠商,除華為外(下節詳細分析),國產智慧型手機中高階手機基本採用高通公司CPU。

2014年12月8日,德里高院判決小米侵犯愛立信8項標準必要專利,下髮禁售令,12月德里高院允許小米在2015年1月8日前正常銷售搭載高通晶片的智慧型手機,前提是每部需預繳100盧比,但不允許小米銷售內置聯發科晶片手機,自此,國產智慧型手機要想大規模出海,除華為外,幾乎都要採用高通晶片。

在智慧型手機螢幕和COMS方面,COMS幾乎依賴SONY、OV、三星三家,面板雖有京東方,深天馬兩大面板廠商,但是在高端OLED面板、技術積累和創新研發上與國外三星、JDI、LGD、夏普仍有不少差距。

供應鏈受制於人是要吃大虧的。

在2010年HTC如日中天之時,三星突然斷供AMOLED,迫使HTC不得不中途換成索尼SLCD,到2013年時,HTC公開譴責三星利用上游配件供應商的優勢地位打壓HTC;去年大熱的華為mate9也被傳被三星限供AMOLED螢幕,現已加入小米產業投資部合伙人潘九堂也表示過,三星給華為供貨的內存晶片價格也要高於其它廠商,讓華為被迫在現貨市場購買,國產手機廠商供應鏈之痛,由來已久。

供應鏈受制於人不僅僅影響國產手機產品正常銷售,還使其盈利能力大打折扣,長此以往,何談翻身。

圖4: 國產手機關鍵零部件主流供應商

數據來源:網絡公開資料

⑶、國產手機廠商在產品設計、研發投入、技術創新要遠弱於行業龍頭的蘋果和三星。

不可否認,近幾年國產手機廠商在手機領域創新能力越來越強,技術研發投入也越來越多。

從華為的海思到今天的麒麟、從小米MIX到vivo NEX,國產手機已然有更加強烈的創新意識、動力。

圖5:2017年全球部分已上市手機廠商營收、研發投入

數據來源:企業公開數據

從已知上市手機企業研發投入來看,2017年蘋果和三星研發營收占比分別達到5.5%和6.3%,因其營收規模超1.5萬億元,蘋果研發投入達到863.6億元,三星則達到952億元。

反看國內小米和聯想,研發投入不足百億,研發營收占比也只有2.8%2.6%,可是,為什麼研發投入達129.6億元、研發營收占比11.9%的中興在手機市場上卻鮮有大的創新、市場節節敗退呢?(下問分析)

由於OPPO、vivo等國產手機廠商並未上市,我們無法得到具體數據,但從圖5全球上市手機廠商研發投入來看可窺一知。

⑷、在涉及手機無線通訊領域、系統軟體等眾多關鍵專利上被國外企業掌握,被遏制咽喉。

由於歷史原因,49年新中國才成立,再加上我國在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上走了不少 "彎路",1978年我國才開始改革開放。

1978年改革開放伊始,中國的經濟規模僅有3679億元人民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381元人民幣,僅為同期印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二,是當時世界上典型的低收入國家。

反看此時的手機通信領域專利的霸主高通公司創始人歐文·雅各布斯,已是成為他一手創立被稱為聖迭戈電信業黃埔軍校LINKABIT公司董事長。

1985年7月,七位有識之士聚集在聖迭戈歐文·雅各布斯(Irwin Jacobs)博士的家中共商大計,這幾位富有遠見的人——Franklin Antonio、Adelia Coffman、Andrew Cohen、Klein Gilhousen、Irwin Jacbos、Andrew Viterbi和Harvey White最終達成一致,決定創建"QUALity COMMunications"。

高通公司成立之初主要為無線通訊業提供項目研究、開發服務,同時還涉足有限的產品製造。

在過去30多年中,高通在全球範圍內提交和得到授權的專利申請數量已超過13萬件,截至2018年第二財季,高通累計研發投入超過510億美元,並且每年堅持將財年收入的20%投入到研發中,這種研發體量,技術創新與專利積累國產手機廠商實難輕易逾越。

應用專利計量指標和專利組合模型,從專利數量、質量、技術競爭位勢和技術競爭實力多方面對中國手機企業專利、技術競爭力進行探討是較為合適,但是因其研究內容、數據及模型較為複雜,本文不做詳細介紹,如需了解,各位朋友可以去知網和谷歌學術上仔細研讀。

圖6: LTE( 4G)專利數分布

數據來源:資料來源: NARLabs

在通信技術專利方面,1G、2G、3G的重要專利技術幾乎被高通、愛立信、摩托羅拉、諾基亞壟斷,中國一直處於落後和跟隨的狀態。

缺少原創和專利技術使得中國通訊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遭遇了海外列強的重重狙擊,比如控告侵權、禁運等。

到4G階段,我國的專利水平才勉強算同步跟隨。

華為、中興、大唐在4GLTE的專利數排名分別為第三、第七和第十位。

高通公司( Qualcomm)因為持有大量涉及 CDMA、GSM、 WCDMA、 TD-SCDMA 和 LTE 等無線通信技術標準的必要專利( SEP),其每年收入的 30%左右( 2017 年為 64億美元)和絕大部分的利潤均來自於專利許可費。

根據高通目前實行的授權許可協議,對於在中國銷售使用授權專利的 3G 設備、 4G 設備,按照設備整機銷售凈價的 65%基礎,分別收取 5%和 3.5%的專利費。

在5G時代高通也毫不相讓,高通成為全球擁有5G專利技術最多的企業,依靠其強大的技術研發和專利組合,高通專利授權商業模式在5G時代得以一直持續,國產手機廠商們不得不進行面臨"高通稅"。

2017年11月高通公布的專利許可費率內容為,高通的蜂窩通信標準必要專利許可方案向實施包括3GPPRelease 15版本及以下各版本標準的原始設備製造商的品牌手機在全球範圍內按以下許可條款進行許可:

品牌單模5G手機的實際許可費率為銷售價的2.275%;

品牌多模(3G/4G/5G)手機的實際許可費率為銷售價的3.25%。

高通還提供包含高通的蜂窩通信標準必要專利以及非蜂窩通信標準必要專利、總計超過13萬項全球範圍專利申請及授權專利的專利組合的許可,其許可費率對品牌單模手機為銷售價的4%,對品牌多模手機為銷售價的5%。

圖7:5G專利引用指標統計

注 : A1- 專利數量,A2- 專利百分比,A3- 總被引頻次,A4- 篇均被引頻次,A5-被引數量,A6- 專利引證率,A7- 最大被引用數,A8- 自引證數,A9- 技術獨立性。

數據來源:德溫特專利資料庫

通過對目前非常權威的全球專利資料庫,德溫特專利資料庫為數據源進行研究分析(圖7),通過 5G 技術領域專利申請指標統計分析,如圖7所示,可以得到該領域的主要技術主體和競爭狀況。

從擁有專利數量看,美國高通公司擁有 715 件數量最多,強大的技術專利市場運營戰略使得高通依舊是霸主 ;其後則是中國華為公司和瑞典愛立信,擁有專利數分別為444 件和 432 件,兩家企業在很早就開始布局 5G 技術的研發。

在全球專利數量前 10 的專利權人中,美國和韓國各占 3 席,分別是高通、因特爾、阿爾卡特朗訊和三星、LG、韓國電信技術研究院 ;中國華為公司和中興公司占兩席,瑞典愛立信和芬蘭諾基亞各占一席。

圖8:中國5G技術專利IPC分布

數據來源:德溫特專利資料庫

通過統計 5G 專利權人主要 IPC 分布,分析企業研發的核心技術領域。

專利數量前 10 的全球各企業所研究的技術領域主要集中在 H04W 72/00( 本地資源管理 ) ;專利數量排在第一位的美國高通公司其主要技術領域為 H04W 4/00( 專門適用於無線通信網絡的業務或設施 ),愛立信、三星、中興、LG、諾基亞的主要技術領域均為 H04W 72/00(無線通信網絡中的本地資源管理);華為和因特爾的主要技術領域區別於其它幾個企業,華為公司主要技術領域為 H04L 12/00( 數據交換網絡中存儲器、輸入 / 輸出設備或中央處理單元之間的信息或其它信號的互連或傳送 ),因特爾的主要技術領域為 H04B 7/00(無線電傳輸系統,包括傳輸的控制均衡、中繼系統等 ;阿爾卡特朗訊公司的主要技術領域為 H04W 76/00(無線通信網絡連接管理)。

如果說在無線通信領域專利技術有華為、中興,CPU領域有華為、MTK、小米澎湃的話,那在手機作業系統上,國產手機廠商們則是全軍覆沒了。

在2017年銷售的智慧型手機中,99.9%的手機搭載了安卓和iOS兩個作業系統,其他競爭對手已經被完全排除。

今年2月,黑莓正式宣布將在2年後關閉其作業系統BlackBerry OS,目前已經開始處理BlackBerry OS系統以及其應用商店。

其餘的塞班系統、火狐系統、Ubuntu系統移動版、Brew MP系統、MTK系統要不就是古董級產品,要不就極其冷門,皆難成大器。

值得欣慰的是,華為在手機作業系統上已經研發多年,以備不時之需,錘子科技的羅永浩先也在最近堅果Pro 2S發布會上表示要編寫作業系統。

⑸、國產手機企業全球化程度不高仍遠落後於三星、蘋果

放眼全球經濟發展史,在電子消費領域,能成為世界巨頭的消費電子企業,都擁有極高的全球化。

全球化的企業組織、全球化的人才、全球化的市場和業務。

國產手機要超越蘋果三星,不受專利、技術、供應鏈牽制,企業必須要擁有更高的全球化水平。

圖9:小米8、魅族16發布預約平台

當小米8和魅族16選擇在國內京東、天貓、蘇寧易購、專賣店等渠道發售的時候,蘋果iPhone 8首銷地區就達到28個國家(三星具體數據沒查到,有知道朋友望告知),並在隨後全球126個國家地區銷售,iPhone8系列首月出貨量就達到1000多萬台,三星S9/S9+首月出貨量也達到800萬台,反觀國產手機廠商小米8首月出貨不過百萬台,從魅族創始人黃章論壇透露,魅族16首批物料只有50萬,這可謂是天壤之別。

3.國產手機到底憑什麼翻身

如果我們把標題換成"國產單眼相機到底憑什麼翻身?"、"國產存儲晶片憑什麼翻身?"、"國產顯示面板到底憑什麼翻身?"、"國產汽車到底憑什麼翻身?"就會發現,國產手機現在面臨的問題,我國其他行業也或多或少面臨同樣的問題,但是在這,我們只分析國產手機行業。

45年前的1973年4月3日,在摩托羅拉實驗室,馬丁·庫帕發明了全球第一個行動電話,隨後摩托羅拉幾乎成為無線通信代名詞,順理成章的成為手機行業的領頭羊,但是在1997年之後,來自小國芬蘭的諾基亞後來居上,稱霸全球。

2008年諾基亞以38.6%的市場份額,年銷量4.67億台高居榜首,放眼全球手機發展史,至今無人能出其右。

可如今摩托羅拉賣身谷歌之後又被聯想收入麾下,諾基亞更是轉為網絡電信設備商。

在全球手機歷史上,沒有誰是經久不衰的,也沒有誰是不可戰勝的,那國產手機也必然有翻身之機,稱霸全球。

圖10:摩托羅拉被聯想收購

仔細閱讀本篇文章的朋友一定會發現,華為在上述國產手機廠商分析中幾乎成為獨秀一枝的存在,上文也有意無意的避談華為,因為華為是當前國產手機中唯一有能力與三星、蘋果在手機業務、公司綜合實力相媲美的公司。

如果華為能代表國產手機廠商,那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國產手機已然翻身在即。

回看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先生說"榮耀品牌將會超越小米品牌,華為品牌將會超過蘋果和三星品牌"的豪言,這似乎在一步步走向預言"

那華為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嗎?

在全球手機40多年發展歷史中,除了三星、華為、中興等廠商外,其他手機廠商品牌如科健、波導、熊貓、夏新、迪比特、南方高科在大浪淘沙中,生死沉浮,當前大多數手機廠商均也只有不到12年手機製造歷史。

如今的華為除了在手機利潤上比不上三星、蘋果外,在手機業務領域基本已經成功了,可以想像,以華為如今的體量、技術儲備和創新能力、品牌影響力,只要華為照著目前發展戰略走下去,不說超過,趕上三星、蘋果基本是早晚的事。

華為手機的成功。

華為手機作為國產手機的"後起之秀",從2003年開始涉足手機,2004年以後,華為就開始大量製造3G手機,華為海思半導體也在2004年成立,此時的華為營收已達313億元。

直到2011年前,華為手機基本都是以定製形式銷售給運營商,不直接賣給消費者,也很少做廣告宣傳,故而鮮為人知。

定製的商業模式有兩種:一是客戶承諾銷售量,手機只印客戶(主要電信運營商)的LOGO,沒有華為的;二是手機印上客戶和華為雙LOGO,在這種情況下,每台華為要給客戶宣傳補貼,就像是"IntelInside"一樣。

因為定製手機利潤微薄、國產智慧型手機品牌紛紛成立等原因,2011年華為決定走開放市場,建立自己手機品牌的戰略決定,當年華為的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達到了2000萬部,2011年華為銷售總收入也達到2039億人民幣,凈利潤116億人民幣。

華為在路由器和數據卡業務受到的晶片供應鏈教訓堅定了華為發展手機晶片業務的決心。

2012年2月搭載海思K3V2的華為Ascend D發布,隨後因為公司內部產品磨合、供應鏈等問題,Ascend D最終半年後才上市,海思K3V2也因為工藝落後,技術經驗不足導致發熱嚴重,Ascend D基本宣告失敗。

2013年小米網際網路模式連"豬都飛起來了",各大公司紛紛效仿,2013年華為網際網路子品牌榮耀成立。

海思K3V2的識別並沒有擊潰海思,海思痛定思痛,2014年發布了海思麒麟910、920,搭載著海思麒麟910、920的華為P7、華為mate7、榮耀6先後取得成功,這一年乘著智慧型手機行業飛速增長、華為消費者業務成為華為增長最快的業務,2014年華為消費者業務收入達75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2.6%,華為全年銷售收入也達到288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0.6%;凈利潤279億元人民幣。

2017年,是華為戰略全面豐收之年,2017年華為成為全球第一大電信設備商;手機全球出貨量達1.53億台,全球排名第三;海思也成為高通、聯發科之後全球第三的手機晶片廠商。

2017年華為實現銷售收入人民幣6036億元,凈利潤為人民幣475億元,更為重要的是,2017年華為消費者業務營收2372億,同比增長32%,占據總收入39%,華為消費者業務將有極大可能在未來幾年內超過自華為成立以來的運營商業務,這對華為來說,將是歷史性的跨越。

不難看出華為手機業務的成功是依靠了華為在網絡通信業務領域的成功,為華為手機業務發展提供了業務發展資金支持、技術支持、人才支持、全球運營商渠道支持,以及公司在網絡通信業務發展的運營經驗。

依靠華為在網絡通信業務領域積累的技術優勢,海思K3V2才得以出世,華為手機業務的成功又大大加快了海思半導體發展。

反過來,海思晶片的發展又加強了華為手機在供應鏈的話語權,提升了華為手機品牌影響力,讓華為手機在高端市場得到進一步發展,這是一個三贏的局面。

那華為手機的成功,國產手機能複製嗎?在這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全球手機市場上的主要手機廠商是如何進入手機市場的。

圖11:全球手機市場主要廠商手機業務發展模式

在圖11全球主要手機廠商中,三星、蘋果、華為、中興、聯想、魅族、OPPO前期都是依靠公司在其他業務領域的成功才一腳邁入手機市場,只有小米從一開始就進入手機市場,vivo品牌發展也是依靠步步高集團發展才建立起來的,因此小米成為了全球手機市場中發展最快也是最大的不確定因素。

(註:每家手機廠商發展幾乎都能寫成一本書了,下面只簡單分析)

國產手機廠商中中興、聯想手機業務發展與華為是最為相似的,同為混合所有制企業的聯想1994年上市,中興1997年成功改制上市,兩家最大股東都是國有資產主體,使其不得不面對在企業經營管理、業務決策、企業改制和激勵等方面受到國家政策體制及控制主體的掣肘。

中興在2G時代戰略方向上的錯誤發展、全球化業務擴張的膽怯,以及中興與聯想一樣過分看重當期利潤而忽略企業長期發展,在3G時代,中興開始被華為遠遠甩在身後。

中興和聯想深陷運營商渠道,聯想 "樂檬""VIBE""ZUK"多個子品牌全部運營失敗,國內業務甚至連一加、錘子手機都不如,顯然這不是企業資源投入、技術實力的問題。

相對於技術薄弱的的聯想,中興則在技術創新投入方面要大方的多,每年研發投入占營收比10%左右,但其旗下努比亞手機現在也是半死不活,原因何在。

相比於華為,中興將大量研發投入投在已有產品和成熟業務中,在關鍵手機零配件核心業務上舉步不前,沒能把技術創新與公司產品結合起來,投入到市場中去換取真金白銀。

圖12:2017年:我國發明專利授權量排名前十的企業(不含港澳台)

數據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

OPPO和vivo雖然獲得手機市場的較大成功,但是這兩家企業產品競爭的可持續性實在有待商榷,沒有智慧型手機關鍵作業系統、CPU、螢幕、存儲技術,沒有在全球其他地區的品牌影響力和全球化水平,未來如何與三星、蘋果、華為競爭呢。

看圖12就能發現OPPO和vivo並非一家不注重技術創新的公司,在手機音樂HIFI、攝像、充電技術等方面,OPPO和vivo扮演了國內手機領頭羊角色。

但是OPPO、vivo和中興做的同一件技術研發方向在於,對於前瞻性技術和高投入高壁壘領域缺乏研發投入和技術創新,總是跟隨者的姿態出現。

OPPO、vivo、中興和其他國產手機廠商一樣,企業不僅面臨著關鍵零部件依賴國外、供應鏈受制於人外部環境,企業所做的創新大都是微創新。

國產手機與三星、蘋果、高通之間不是全面屏與異形屏、三攝像頭與雙攝像頭、24W和5W充電功率、屏下識別和指紋識別的對比。

OPPO、vivo、中興的創新是值得肯定的,但只有顛覆式創新,只有在手機上游產業鏈上的核心技術創新並將創新技術轉化為產業製造能力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自身行業地位、改變全球手機行業格局。

無論是中興NeoVision電子光圈技術、視覺無邊框技術、魅族的mback鍵還是OPPO的閃充技術,錘子手機的大爆炸功能都只是微創新而已,國產手機廠商們必須認識到自身與三星、蘋果的差距;與高通、博通、谷歌、TI的差距。

顛覆式創新很難,但對於我們這個全球第一大手機製造、銷售國家而言,顛覆式創新必須做到,否則將永遠只能用最大的資源付出只獲得產業鏈上最微薄的利潤,還要看他人臉色。

我們再來看魅族。

對於魅族這家曾經被稱為"中國的蘋果"廠商而言,一句"成也黃章,敗也黃章"足以定論了。

依靠在數碼隨身聽業務的成功,創始人黃章看到了數碼隨身聽市場的衰敗和智慧型手機行業的前景,又能將魅族手機帶到今天這種地步,這已是不易,只是"可惜"二字了。

從最開始沒有接受小米雷軍的建議,引入資本與人才;再到跟隨小米的商業模式卻不使用消費者期望的高通驍龍晶片,以致於產品羸弱;引入阿里巴巴之後,在技術創新和渠道建設、廣告營銷中又裹足不前。

當技術的進步使手機外觀設計趨向統一、當谷歌將作業系統合作方式更改或手機作業系統差異化降低時、當手機行業商業模式進一步進化或轉變,5G後時代中低端手機不在依賴硬體銷售產生利潤時,魅族、錘子、一加這些國產智慧型手機小廠商們將何去何從?

小米,這家成立於2010年的智慧型手機廠商,小米公司發展幾乎見證了中國智慧型手機行業發展,相信很多科技數碼愛好者都能見證了小米是如何一步步走過來的。

2010年全球智慧型手機的銷量增長了74%,當2011年小米1代發布時,2011年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同比增長了103.1%。

當時的艾瑞諮詢分析"目前中國有超過10億的手機用戶,而智慧型手機的滲透率僅為13%,市場潛力巨大;另外,隨著千元智能機的不斷普及,將進一步刺激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的增加。

預計未來幾年內將保持30%以上的增速,隨後,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進入逐步平穩發展階段"。

毫無疑問,小米趕上了智慧型手機市場風口。

小米成立時,"中華酷聯"還緊緊依靠運營商,諾基亞、SONY、三星、蘋果等高高在上,價格高昂,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缺少有利的中端手機品牌,HTC、SONY等中端價位手機配置實在慘不忍睹,消費者購買力和對手機軟硬體需求與智慧型手機市場供給是完全不對等的,此時的小米橫空出世。

小米的成功,是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的成功,是小米商業模式的成功,也是是雷軍先生個人的成功。

圖:13小米商業模式

創始人對公司發展的重要性,如任正非之於華為,侯為貴之於中興、柳傳志之於聯想、段永平之於vivo、黃章之於魅族,一家公司的文化和基因大多是創始人所賦予的,創始人本身就擁有企業所表現出來的企業文化和作風。

如果說小米成立之初就依賴了雷軍先生自身資金優勢、投資經歷以及在中國網際網路行業形成廣泛人脈,那小米也一定依賴了雷軍先生想創辦一加優秀企業的渴望、對產品的極致追求、對自身嚴格的人格要求。

小米商業模式出現之前,國內是沒有一家手機廠商像小米手機這樣低利潤的硬體銷售,依靠增值服務獲取利潤的模式。

除了小米,所有手機廠商大部分利潤都依靠手機銷售的硬體利潤或運營商補貼來獲取利潤,小米的模式是成功的,但是展望未來,以小米如今的1000多億的營業規模,20多億的年研發投入是無法引領國產手機在技術領域取得成功的。

我們能看到小米、OPPO、vivo、中興等手機廠商對技術專利的重視以及企業在手機技術創新的不斷努力。

截止2018年1月31日,在國內,小米提交的專利公布數為10188件,發明授權數為1158件,實用新型數為631件,外觀設計數為555件。

OPPO已經在全球擁有超過27000件專利技術,OPPO國內專利申請公開和授權數量共21842件,2017年全年和2018年上半年,在主營業務為智能終端研發和銷售的國內企業中,OPPO蟬聯發明專利授權量第一名。

去年年初vivo高層在媒體溝通會上曾表示,將在國內外成立七個研發中心,國內部分有深圳、東莞長安、南京、杭州和北京,而在國外將在美國矽谷和聖地亞哥分設兩個研發中心。

從這種部署看來,vivo將由原來的音樂和拍照的單點技術突破很可能將變成從智慧型手機的整體技術創新全面推進。

與此同時,OPPO公司也制定了項目計劃總投資約20億元人民幣研發總部建設規劃,根據其公司安排,將在長安鎮建設研發總部,包括多個研發中心,以便支撐該公司移動網際網路戰略的飛速發展。

項目包含高級員工住宿樓、測試中心、手機研發中心、軟體研發中心、移動網際網路研發中心。

國產手機廠商在技術創新領域努力是有目共睹的。

我們再來回答"國產手機到底憑什麼翻身?"的問題。

國產手機憑藉著中國是全球第一大手機製造和消費國的地位,能讓國產手機廠商們快速積累資本並獲得公司在手機供應鏈上積累的產品研發、製造優勢、市場運營經驗。

國產手機憑藉著華為、中興、OPPO、京東方、紫光、大唐電信、台積電、富士康等手機產業鏈上企業在技術研發投入、專利儲備、產業投資上的持續進步與擴張,來引領行業技術與市場的發展。

國產手機憑藉著自身對手機市場的理解,對手機軟硬體理解和追求,持續創新。

國產手機憑藉著公司獨特的企業文化和產品理念;憑藉著自身對全球化市場的不懈開拓;憑藉著自身對全球新領域、新技術、新模式的探索來趕超過行業的三星、蘋果。

從商業發展史上來看,未來手機行業,國產手機廠商最多只有兩家能成為全球手機市場巨頭,而小米和華為是目前最有機會的。

華為是目前國產手機中唯一有足夠企業規模和盈利能力;有足夠的技術研發實力和研發投入;有手機行業關鍵核心技術與專利儲備;有足夠的全球手機市場地位和全球化水平;有足夠科學完善的企業組織與系統能力的公司。

更重要的是,華為創始人和華為整個公司都能深刻意識到技術創新和全球化對公司發展的重要性並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定執行。

而小米,其創始人雷軍和管理層從一開始就賦予了小米成為世界巨頭公司願景,來自小米創始人和管理層深厚的技術、管理、資本積累,商業眼光與魄力;來自小米全球化的人才;來自小米科學完善的企業組織與系統能力;來自小米獨一無二的商業模式推動小米快速發展。

最後望手機產業鏈各領域的巨頭們能像華為一樣持續在高壁壘技術領域、高投入未知領域、基礎科學領域上持續投入探索。

參考文獻:[1]黃文思,趙江南.國產手機海外專利突圍策略探析.[2]通信世界. 高通:專利授權加量不加價研發投入已超510億美元DOI:10.13571/j.cnki.cww.2018.20.020.[3]郝迎聰,國彭英,楊映雪,吳菲,闖家梁.基於專利計量的智慧型手機企業技術競爭力研究1000-7695(2018)07-0165-07.[4]王博.通信產業技術發展的專利計量研究.[5]姚碩,陸婧楠.企業海外專利布局策略與管理運營研究[J].科教導刊,2016(6).[6]何青瓦.專利海外布局,贏得市場競爭的砝碼.http://www.sipo.gov.cn/wqyz/dsj/201602/t20160217_1240269.html2017年9月1日訪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手機廠商出海離不開產業鏈夥伴支持

在中國企業「走出去」這件事上,手機廠商是最好的樣本。2010年的時候,全球前10大手機廠商中,只有1家是中國企業;而到2016年至今,全球前十大手機廠商中,來自中國的企業占了7家,其中華為、OP...

手機這一年:存量市場求生,國產廠商爆發

2014年的冬天,華為終端董事長余承東在公開場合語出驚人:未來幾年,市場上能活下來的手機廠商可能只有三四家。當時看似天方夜譚的一句話,在日後被證明是相當具有前瞻性的。2016年,隨著中國智慧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