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戰爭」:中芯國際二十年豪賭與突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 | 武占國

來源 | 野馬財經

十年前,因與台積電的糾紛,中芯國際的創始人張汝京的心情略帶低落,他只能無奈選擇離開.......

如今,承擔歷史使命的中芯國際,再度來到了命運轉折的關鍵時刻。

美國的封鎖禁令之下,國產晶片面臨著巨大的機遇,但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5月21日,甚至出現了一則關於美國對華為禁令理論上影響中芯國際接華為訂單的消息,此後中芯國際迅速作出回應,表示「紀要內容」是謠言。

科技之爭迫在眉睫,美國掀起的「新冷戰」甚囂塵上,在此背景下,中芯國際正在抓緊準備「回A」。

1905年,人在德國的愛因斯坦完成狹義相對論,與此同時他將量子力學進一步理論化,而這也成為計算機及第三次工業革命發展的理論基礎。

20世紀中葉,貝爾實驗室基於不斷完善的量子力學理論,發明了電晶體(即「半導體」)。

從此,計算機體積由大變小,開始進入到每一個普通人的家庭,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由此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後,用30年時間完成西方花近200年才完成的工業化,但是由於西方的技術封鎖,離最先進技術尤其是以量子理論發展起來的諸如半導體、核能、雷射、電子顯微鏡、分子生物等技術仍有非常大的差距。

伴隨著改革開放,中國通過開放市場引進了一些技術,但是西方對於核心技術仍然實施著嚴酷的封鎖。

在半導體領域,西方世界由蘇聯解體前的「巴統組織」變成蘇聯解體後的「瓦森納協議」,致使中國半導體技術離世界最先進總是落後10年左右的時間。

這一技術封鎖,因為中芯國際等一批公司的出現,逐漸被打破。

中芯準備「回A」

2020年5月5日晚,中芯國際(00981.HK)發布公告表示,擬將於科創板申請上市,發行股份不超過16.86億股,募集的資金將用於12英寸晶片項目以及及成熟工藝的研發。

此後,中芯國際股價不斷上漲,市值一度突破千億。

不僅如此,該消息發布後,中芯國際股價大漲,而且還帶動了A股相關晶片概念板塊的大漲。

近幾年,中芯國際發展步入正軌後,盈利逐步進入穩定期。

2019年財年,中芯國際營業收入為31.16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210億元),凈利潤為2.35億美元。

中芯國際的盈利峰值在2016年,彼時中芯國際盈利高達3.77億美元,營業收入為29.14億美元。

來源:東方財富

2016年,中芯國際開始大幅擴張,以往投資性活動現金流凈額一直保持在年均10億美元以下,而2016年至2018年,投資性活動現金流分別為-24.43億美元、-26.62億美元、-31.97億美元,對外擴張不斷加速。


來源:東方財富

投資加速,對應的是中芯上海、天津、深圳的新廠啟動,戰略性投資長電科技等等。

與此同時,中芯招兵買馬主動進行人員調整。

2016年12月,前台積電COO蔣尚義出任中芯執董;2017年5月,趙海軍先生接替邱慈雲先生出任CEO;2017年10月,前三星研發部總經理梁孟松先生出任聯席CEO。

毫無疑問,中芯國際,已經是中國晶片領域龍頭企業,而如今的這一切,還要從一位名叫張汝京的人說起。

中國晶片教父「張汝京」

張汝京,祖籍南京。

1985年,其出任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兩年後,在新竹科學園區創辦台積電。

台積電的出現迅速改變了半導體產業鏈經營模式。

此前集成電路製造商均是自己設計晶片,並在自家晶片廠生產,同時完成測試與封裝;而台積電則成了全世界晶片設計公司的「中央廚房」——專注負責中游環節的晶片製造。

2002年,台積電晶圓代工首次踏入全球十強;僅用兩次時間便成為全球晶圓代工的龍頭;而且,台積電的全球晶圓代工冠軍一直維持至今。

就在台積電崛起的同時,張汝京也因為德州儀器逐漸放棄晶圓製造而離開,1997年,他返回台灣,在投資人的邀請下創辦「世大積電」,不曾想,剛剛創辦3年,公司剛剛開始盈利,大股東便將企業作價50億美元賣給了自己老領導創辦的台積電。

不願屈居人下的張汝京開始尋找新的出路。

張汝京在大陸考察時,遇到了上海市經委副主任江上舟,於是二者一拍即合,2000年4月,中芯國際在蓋曼群島註冊成立,並落戶上海張江高科技產業園。

此後二十年,中芯國際以前十年的巨額虧損,換回了後十年的大幅盈利。

中芯國際成立時,張汝京為了不重蹈覆轍,在公司章程中規定,各大股東委派的董事只能擔任非執行董事,此舉是避免各大股東過度介入日常經營並控制企業。

野馬財經注意到,正是這一舉動,讓中芯國際能夠從日後股權之爭的陰霾中,迅速走出。

複雜的股東組成

中芯國際註冊成立時,是以外商投資的身份在上海設廠,股東包括有國資背景的上海實業、北大青鳥,還有美國的高盛、華登國際,台灣的漢鼎亞太,新加坡的祥峰投資。

首期募資約10億美元,募資完成後共計有16名股東,股權非常分散,即使是作為大股東的上海實業,也不過持股12%左右,而張汝京本人的持股還不足1%。

股權之所以如此分散,而且有著諸多外資股東,原因之一便是希望突破美國對中國的技術封鎖。

事實上,中國高科技產業的崛起,始終伴隨著美國等已開發國家技術封鎖。

冷戰期間,美國、西歐、日本等西方陣營國家成立「巴統組織」以限制成員國向東方陣營國家,出口戰略物資及高科技產品及技術。

蘇聯解體之後,巴統組織解散,但1996年美國等33個西方國家又重新簽訂了一個替代性的「瓦森納協議」,中國仍在被管制之列。

根據「瓦森納協議」的規則,西方國家對中國半導體技術出口,一般會比最先進的技術晚兩代,再加上審批過程中會拖延時間,基本上,中國能夠拿到的技術設備會比最先進技術晚三代。

晚三代,意味著中國的半導體技術,會落後國際先進水平10年左右。

當時中國為了突破半導體生產的瓶頸,於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由政府主導投巨資設立了「908」及「909」工程,先後建立了華晶、華虹兩家核心國有企業。

但是,都遭遇到了「瓦森納協議」的限制。

「瓦森納協議」極大妨礙了中國半導體產業鏈的升級。

1999年,全國集成電路「十五」戰略規劃研討會召開,當時上海市經委副主任江上舟表示,只有尋找海外投資,才可能設法突破「瓦森納協議」的限制。

不過,股權分散也為中芯國際後來的股權爭奪埋下了伏筆。

陷入股權之爭

上海國資和張汝京以及眾多外資股東共同出資成立的中芯國際,雖然淡化了政府的背景,逐漸突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但是股東各方的利益卻較難均衡。

其中,政府背景的國資核心訴求是通過中芯國際儘快將國內的半導體產業培育起來;張汝京的核心訴求是將中芯國際打造成在全球半導體代工領域擁有話語權的企業;而其他股東的核心訴求是通過投資中芯國際獲得可觀的財務回報。

中芯國際成立前期,張汝京一直通過巨量的資金投入縮小與世界先進半導體技術的差距2004年3月,中芯國際於紐約、香港兩地實現上市。

融資近18億美元後,中芯國際繼續擴張。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存儲晶片價格崩盤,中芯國際的資金出現了缺口,深陷虧損困局,急需補充資本。

雖然,老股東已不再有興趣追加投資,但是,包括黑石、TPG等幾家國際知名私募饒有興趣收購中芯國際股權。

張汝京向有關部門求援,最終大唐電信入股,並成為取代上海實業成為第一大股東。

在大唐電信走審批的10個月,全球股市暴跌,中芯國際的股價從1.4港元跌至0.4港元,最終大唐控股以1.76億美元獲得了中芯國際16.6%股份,成為最大股東。

來源:中國國國際2019年年報

由於融資額的巨額縮水以及原有股東的股權被過度稀釋,張汝京引發原有股東的強烈不滿。

而大唐電信區別於其他財務投資股東,是首家產業資本入局,其本身在發展4G業務,有意控制一家半導體企業以增強自身實力。

彼時,正值中芯國際和台積電打官司,張汝京輸了官司,這也是促成他離開中芯國際的最後一根稻草。

張汝京離開後,江上舟成為可以平衡各方勢力的重要人物。

後張汝京時代,江上舟成為中芯國際內部平衡各方關係的唯一關鍵性人物。

為了平衡大唐電信的話語權,同時也為了進一步充實企業資本金,江上舟動用自己多年從政所積累的政治資源,說服了中國國家主權基金性質的中投集團向中芯國際入股。

但是,由於大唐電信的極力反對,中投最終只投資了2.5億美元,占股11.6%,大唐電信依然牢牢占據著第一大股東的位置。

作為張汝京的替補,江上舟先後找來了王寧國接任中芯國際的執行董事及CEO職務,找來了楊士寧出任中芯國際的COO。

由於兩人背景不一,且由於歷史原因,公司內部形成了台灣派及大陸派兩大派系。

大股東大唐電信一直想扶植自己的人馬擔任CEO,2011年6月27日,江上舟因癌症而意外辭世,導致了股東關係的日趨複雜。

由於股東內鬥,王寧國和楊士寧先後雙雙離職。

2011年,中芯國際再次意外虧損。

邱慈雲出任中芯國際執行董事兼CEO,被業內人士形容成「不幸中的萬幸」。

台積電事件

2010年,是扭轉中芯國際連續多年虧損的關鍵一年。

彼時,由美國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剛剛過去,各國開啟大印鈔模式,經濟開始逐步復甦,當年,中芯國際迎來久違的盈利。

就在一年前,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仍然信心滿滿,公司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獲得全球最先進的技術,期待著第二年迎來全面盈利,然而,公司實現了盈利,但是張汝京卻只能黯然離開。

事情起因於台積電和中芯國際有關商業機密的糾紛。

1952年,貝爾實驗室的戈登·K·蒂爾加入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從此德州儀器逐漸成為主要生產半導體的企業。

上世紀50年代,美國掀起麥卡錫主義浪潮,美國白色恐怖時期,諸多華人受到「迫害」,在此背景下畢業於哈佛大學的張忠謀成為半導體行業的一員,並於1958年加入德州儀器。

20年後,畢業於紐約州立大學的張汝京加入德州儀器,成為一名工程師,張忠謀是他的間接領導。

就是這二位共同在德州儀器任職過的同事,此後分別創立半導體產業鏈中的晶圓製造廠——台積電和中芯國際。

中芯國際剛剛成立之時,由於中國大陸缺乏高端的半導體人才,原班人馬基本上都是張汝京從原世大積電(此時已經屬於台積電)挖了一批原先的部下過來。

在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芯國際的管理層班底核心都是台灣人馬。

但是,從2003年底中芯國際即將上市時,台積電開始向美國法院提起訴訟,起訴中芯國際侵犯專利權及竊取商業秘密。

雙方智慧財產權糾紛持續近兩年,並於2005年1月達成庭外和解,中芯國際賠償台積電大約1.75億美元。

自從2005年達成和解,中芯國際一直努力建造自己的運營體系,張汝京表示「過程遠比想像中艱難」。

2006年,和解協議達成僅僅一年多後,台積電又以中芯國際不遵守和解協議為由,再次把中芯國際告上法庭,這場官司一打就是3年。

2009年11月,美國法院再判中芯國際敗訴。

最終,中芯國際不得不再次選擇庭外和解,最終中芯國際分4年向台積電賠償2億美元現金,同時向台積電支付8%股權,外加授出2%的認股權。

而張汝京不得不從中芯國際離職,從此中芯國際進入後張汝京時代。

由於有了較強的幾點,中芯國際發展逐步提速。

2020年5月13日晚間,中芯國際發布一季度業績。

報告顯示,公司一季度營業收入為9.0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5.3%;歸屬於公司所有人凈利潤為6416.4萬美元,同比上漲422.8%。

縱覽中芯國際二十年歷史,可以看到,從誕生之初,如何打破技術封鎖,完成國產晶片的突圍,就是其重要使命之一。

如今,面對不斷升級的新一輪禁令,你覺得中芯國際會有何種表現,又如何看待其「回A」之事?歡迎在文末留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從中國晶圓代工廠發展史,看中國造芯往事

近幾年來由於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中國企業已日漸認識到了晶片產業對於中國的重要性,而晶片製造作為其中重要的一個環節而受到各方的高度關注。中國的晶片製造產業起步雖晚,但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現已躋身全...

尋找中國半導體

謝希德和張忠謀離開麻省理工校園,幾乎是在同一時間,卻懷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情。謝希德轉入麻省理工學院(MIT)後,苦讀2年便成功取得博士學位。新中國成立的消息令她興奮不已,可是韓戰已經爆發,美方對...

二十年,三千台灣人的一顆「中國芯」

作者 | 范智林來源 | 金融智庫(ID:jinrongo2o)在前幾天看到台積電要去美國建廠,以及美國準備斷供華為晶片的消息時,許多人都會覺得很憤慨。一方面是不滿美國的流氓和無恥,另一方面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