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海思:8千餘項專利技術 員工平均工資16500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來源: 北京頭條

從前低調的華為二級部門「海思」一下子火了。

這家成立超過20年,擁有7000多名員工,8000餘項專利技術的公司,在華為受到美國限制令之後,一下從幕後走到了台前。

海思到底是一家怎樣的公司,它的技術如何,是否能與美國正面「硬剛」?海思除了手機晶片還會做什麼?海思的老大何庭波又是怎樣一位女性?

緣起

何庭波的一封信讓「備胎」成為熱搜



「多年前,還是雲淡風輕的季節,公司做出了極限生存的假設,預計有一天,所有美國的先進晶片和技術將不可獲得,而華為仍將持續為客戶服務。

為了這個以為永遠不會發生的假設,數千海思兒女,走上了科技史上最為悲壯的長征,為公司的生存打造『備胎』」。

後來的年頭裡,擔心許多晶片永遠不會被啟用,成為一直壓在保密櫃裡面的備胎。

不過今天,備胎全部轉正。

5月16日,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列入「實體名單」,對華為進行出口管制。

17日凌晨,負責華為晶片研發的海思公司總裁何庭波向全體海思人發送了一封郵件。

其中提到,海思曾經打造的晶片確保了公司大部分產品的戰略安全和連續供應,今後要實現「科技自立」。

何庭波側面宣布了華為將啟用備用方案,在產品上較少受到被列入「實體名單」的衝擊。

這封信讓海思和何庭波直接站在了輿論中央,海思也給了華為及支持華為的人一針強心劑。

何庭波在信中說:今天,是歷史的選擇,所有我們曾經打造的備胎,一夜之間全部轉「正」!多年心血,在一夜之間兌現為公司對於客戶持續服務的承諾。

是的,這些努力,已經連成一片,挽狂瀾於既倒,確保了公司大部分產品的戰略安全,大部分產品的連續供應!今天,這個至暗的日子,是每一位海思的平凡兒女成為時代英雄的日子!

這封「內部信」發送之後,幾乎所有的媒體都在轉載,海思一度登上「熱搜」。

尤其其中提到的「備胎」一詞,引起很大爭議。

「『備胎』現在變成一個新名詞,在我們公司是很正常的行為。

何庭波也被炒紅了,在美國髮禁令的那天晚上發的,她憋不住了。

這些年她很難受,做那麼多年都不能把腦袋昂起來」。

任正非在21日接受採訪時表示。

人物

何庭波自稱是「一名半導體晶片的工程師」



現任海思總裁的何庭波非常低調,檢索資料發現,她過去很少接受採訪。

任正非也曾提到,在美國限制令事件後,網上關於何庭波的報導非常多,但其中很多配圖都是假的,只有少部分是對的。

華為官網簡介顯示,何庭波出生於1969年,畢業於北京郵電大學,碩士。

1996年加入華為,歷任晶片業務總工程師、海思研發管理部部長、2012實驗室副總裁等,現任海思總裁、2012實驗室總裁。

何庭波現在也是華為17位董事會成員之一。

不過何庭波也不完全只在幕後,她也會出席一些比較大型的活動。

比如在2017年的台積電30周年慶典上,何庭波就作為嘉賓上台發表演講,這也說明了台積電與海思的重要合作關係。

不過,在會上她演講的主題是「工程師」,演講內容樸實、有料。

她說,作為一名半導體晶片的工程師,我入行已經二十年了。

我經歷了從0.5微米到0.35、0.25,再到現在的28、16、10納米,如今,我們在開始做7納米,也在跟著業界一起看5納米這些更先進的工藝。

甚至面對同樣一個問題,也會每隔一段時間產生新的解決方案,比如說計算,每隔一年兩年就有更新,從最早的算盤到計算器、計算機,甚至移動計算平台……是誰給出新的解決方案呢?是一群薪火相傳的工程師。

正是這樣一種強大的屬於工程師的文化、榮譽感和感召力,以及他們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使他們能夠不斷提出新的解決方案,不斷地工作,不斷地有創造性的交付,讓我們的世界一點一點變得不一樣。

這就是我們工程師的榮耀和驕傲!

可以看出,研發出身的何庭波,一直強調的也是一種研發能力,「創造就是榮耀」,而對於是否站在台前,是否盈利並不在意。

往昔

海思的前世今生2000年差點被賣掉



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其前身是創建於1991年的華為集成電路設計中心。

目前,海思總部位於深圳,在北京、上海、成都、武漢、南京、東莞等地以及新加坡、韓國、日本、歐洲等地設有辦事處和研發中心,擁有7000多名員工。

企查查數據顯示,海思的法定代表人為華為集團董事之一徐直軍。

海思全資由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控股,其最終的控股人是代表華為公司持股員工的工會及任正非。

海思公司註冊資本6億元,經營範圍包括:電子產品和通信信息產品的半導體設計、開發、銷售及售後服務;相關半導體產品的代理;電子產品和通信信息產品器件和配套件的進出口業務。

深圳海思還全資持股蘇州市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何庭波本人也在上海海思技術有限公司和海思光電子有限公司中分別擔任高管,後者是一家位於武漢的公司,上述企業全部由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直接或間接全資持股。

數據顯示,從2010年到2017年,深圳海思的營業收入增長了10倍,從30億增長至370元,不過鑒於高額的研發投入,其毛利率一直不高。

「關於盈利能力。

在盈利能力上我們挺不錯的,當然和三星、蘋果還有數量級差距,但這恰恰說明我們有更大的成長空間。

尤其是我們的高端品牌已經開始樹立起來了,在歐洲很多市場也比較成功,未來3-5年我們還會比現在好很多,我們一起努力。

」何庭波這樣表示。

有趣的是,任正非在談及海思晶片的發展時表示,自己在2000年左右也很猶豫,我們曾經準備100億美金,賣給一個美國公司,最後由於對方毀約而決定自己做,並從那時就準備好與美國交鋒。

任正非說,「我們在2000年左右也很猶豫,我們曾經準備100億美金,(把海思)賣給一個美國公司,這個合同全部簽訂了,所有手續都辦完了,就等對方董事會批准了。

我們都穿上花衣服,在沙灘上跑步,打球,等著批准,這個時候美國的董事會換屆了,拒絕了這次收購,那我們就沒有完成這次收購。

他說,當時我們準備賣給美國公司以後,想的是一群中國人帶著美國人去跑,後來我們問公司內部說還賣不賣,少壯派都說不賣,那我就說我們準備和美國交鋒了,要做好所有一切準備,從那個時候就開始準備了。

「我們是最沒有錢的公司,可憐得不能再可憐,我們交稅將近是兩百億美金,我們的科技經費將近是兩百億美金,人工工資加起來也快三百億美金,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拿出大量的錢來做事情是很艱難的,咬著牙做了這麼多年,慢慢也挺過來了。

」他表示,我們犧牲了個人、犧牲了家庭、犧牲了父母,就是為了一個理想,這個理想就是要站在世界的最高點。

今天大家的口號是要世界第一。

在美國事件後,有人問任正非,「海思何時獨立?」任正非說,永遠不會獨立,它就是主戰部隊里的「加油車」「擔架隊」「架橋隊」,不是主戰部隊,怎麼會獨立呢?

現狀

海思產品覆蓋多個領域 只負責設計不能生產



據業內人士介紹,海思是一家「fabless」公司。

也就是說,海思的主要能力是晶片研發與設計,沒有製造業務。

目前來說,海思設計的晶元,主要通過台積電等合作夥伴進行生產。

在業內,英特爾等廠商是既有設計能力,又有生產製造能力,因此實力更為強勁。

這也是為何在收到美國限制令後,有人評論稱,「若台積電斷供最為嚴重」。

總部位於台灣新竹市的台積電是全球最大的晶片代工製造廠。

據報導,被視為華為「生存戰關鍵一環」的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立刻發布了一份聲明稱:基於我們對當前形勢的內部評估和調查,我們得出結論,目前的供貨是可以維持的。

未來所有晶片或技術交付將遵循調查程序,以確保遵守貿易規則。

同時,華為也在社交媒體官方帳號上表示,「台積電不會停止供貨」。

據介紹,海思設計的產品覆蓋無線網絡、固定網絡、數字媒體等領域的晶片及解決方案,成功應用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數字媒體領域,已推出SoC網絡監控晶片及解決方案、可視電話晶片及解決方案、DVB晶片及解決方案和IPTV晶片及解決方案。

2018年,海思先後推出了麒麟、巴龍、鯤鵬、昇騰等系列晶片。

尤其是巴龍5000,這款多模5G晶片被看做可以與高通、英特爾「正面剛」的殺手鐧。

華為巴龍5000採用的是7nm製程工藝,體積更小、集成度更高,能夠在單晶片內實現2G、3G、4G和5G多種網絡制式,有效降低多模間數據交換產生的時延和功耗,顯著提升5G商用初期的用戶體驗。

下載速率方面,華為巴龍5000在Sub-6GHz頻段實現4.6Gbps下載速率/2.5Gbps上傳速率。

此後,還傳出蘋果想要購買華為巴龍5000晶片的傳聞,不過雙方都沒有承認。

發力

華為幾乎每一部旗艦系列手機都搭載「麒麟」晶片



可以看到,海思的產品在運營商業務、消費者業務等多個業務線都有應用,而普通消費者更多地由於華為手機搭載的麒麟處理器認識它,目前華為多款手機包括Mate系列、P系列、榮耀手機都有搭載。

2016年起,華為手機全面崛起,當時有不少文章分析華為手機為何擁有越來越高的市占率,其中都提到,華為手機的崛起,事實上依靠著背後的華為公司的研發能力和品牌形象,華為將自己在通信行業方面的特長輸出給了手機硬體方面。

實際上,華為從2006年開始啟動智慧型手機晶片的開發,搭載第一款海思自研晶片K3V1的手機系列:華為P2,華為Mate1和華為P6,都不算成功。

這是因為,這款晶片的製程比較落後,與GPU的兼容也很差。

因此,這幾款華為手機也並不算成功。

2012年推出的海思K3V2晶片是最早真機演示、體積最小的四核處理器,成為首顆千萬級規模的國產高端智慧型手機晶片。

華為晶片真正的為人所知也是這款華為D1,它搭載的是海思K3V2晶片,性能上與當時主流的處理器如三星獵戶座Exynos4412相當。

不過,「麒麟」這個代號真正出現是在4G時代。

2014年,華為發布智慧型手機晶片麒麟Kirin920。

這款晶片採用業界領先的8核big.LITTLE架構,支持TD-LTE/LTE FDD/TD-SCDMA /WCDMA/GSM共5種制式,全球率先實現LTE Cat6手機商用,支持峰值300M極速下載,性能、工藝、功耗、通信能力等各方面均達到業界領先水平。

可以看出,海思的晶片與華為手機是互相成就的,這也奠定了華為手機的技術壁壘。

此後,華為幾乎每一部旗艦系列的手機都搭載自家的「麒麟」晶片,比如最新的華為P30手機,就搭載了海思Kirin 麒麟980處理器。

正是這塊處理器,賦予了華為手機運行的流暢和拍攝強大的性能。

手機與照相機在拍照方面最大的不同是,手機可以利用軟體對照片進行調優,因此華為手機也有了「假月亮」事件。

不過,華為也的確登頂權威手機相機評分網站DxOMark。

榜單顯示,華為P30 Pro在DxOMark一份「後者攝像頭」的榜單中評分為112,位列第一。

任正非在介紹海思的成長時提到,海思並不是從源頭開始完全創新,「給別人繳納了大量智慧財產權費用,有些是簽訂了交叉許可協議,有些協議是永久授權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別人的基礎上形成了我們自己的創新。

亮點

大半電視品牌都用上了海思的晶片



實際上,在智慧型手機晶片,海思只是「內供」,但是在智能電視、視頻安防方面,華為早已實現對外銷售。

在智能電視方面,海思向包括夏普、海信、康佳在內的多個品牌提供晶片。

例如,2018年底的數據顯示,在夏普最新的21款電視中,就有15款使用了華為海思晶片,另外6款為台灣晨星的晶片。

在2010年以前,在視頻、電視機領域的晶片中95%來源於進口,因為國產的晶片穩定性還不好。

不過到了2017年,華為就成了視頻晶片領域的佼佼者。

當時,華為海思占領了國內一半以上市場,其研發的自主超高清智能電視核心晶片,2016年出貨量近1000萬顆,已進入國內六大彩電廠商供應鏈。

華為海思相關負責人介紹,其視頻編解碼晶片系統非常全面,從65納米的3518A到28納米的3519,晶片產品囊括了消費市場、商業市場和行業市場,解析度從D1到最新的4K,幀率高達60fps。

除了電視外,全球視頻安防的晶片也有超過一半來自華為海思。

2017年,海思在安防領域的晶片出貨量已達5億。

有業內人士介紹稱,從技術上講,海思晶片採用了一種特殊的設計架構,以減少底層運算對CPU資源的消耗,這種硬化的算子可以承載各種視覺算法,而最新一代的海思晶片,已經有超過100個算子。

圖像質量更好、噪點更低、產生的數據更小。

聚焦

海思員工平均工資16500元 內部認為「不算高」



招聘網站的數據顯示,海思員工的平均工資在月薪16500元左右,高於晶片行業人才平均月薪10420元。

一位去年拿到華為海思公司錄用通知書的員工對北青報記者表示,「我是博士畢業,薪資是單獨談的,公司給我月薪在2萬元左右,加上年終獎,年薪可能在40萬元左右。

」他說,「不過,本科生碩士生就遠不及這個數字,他們的入職年薪大概在10到20萬元左右,級別也比較低。

有華為公司員工向北青報記者評價稱,內部不少員工認為海思的薪資在公司內部不算高,「這一部門的薪資可能為華為其他一級部門同級別員工的70%-80%。

」而究其原因,則是因為「可能是海思的產品不外售,畢竟不直接產生收益,更像是內部供應商,這樣他們的收入來源就是從其他部門分錢。

而且研發投入很大,所以能拿來分的錢就少了。

華為公布的財報顯示,2018年,華為在研發方面的費用達到了1015億元,這個數字占到了總收入的14.1%。

這也讓華為位列歐盟發布的2018年工業研發投資排行榜中第五位。

在近十年時間中華為投入在研發方面的總費用達到了4800億元人民幣。

而在美國的限制令後,海思也在加大人力投入。

5月21日,海思發布一則社會招聘信息。

招募崗位涵蓋晶片、軟體、算法、研究、光器件、存儲等方向的工程師,共發布了28個招聘崗位。

工作地點包括深圳、上海、北京、成都、武漢、西安、杭州、南京、蘇州和東莞等地。

其中「射頻晶片設計工程師」格外引人注目。

該職位的職責為「負責具有業界領先水平的射頻/模擬晶片電路設計工作;承擔高頻毫米波/中端/基站/WiFi/光電等射頻晶片系統設計、射頻晶片電路設計;承擔射頻晶片驗證、射頻晶片工藝、建模、可靠性等相關工作。

」此前,有券商的研報就指出,對於華為來說,射頻晶片是目前形勢最為嚴重的領域之一:目前全球射頻晶片龍頭Avago、Qorvo、Skyworks、Macom以及核心材料龍頭CREE、II-VI等均為美系廠商,不管是智慧型手機的前端模塊(FEM)還是基站中的PA、Switch,美系廠商都占據絕對領先地位。

因此,射頻晶片人才是至關重要的。

展望

海思在全球半導體行業中排名不高但增速很快



雖然目前從全球排名來看,海思與其他傳統半導體廠商還是有一定差距的,但是海思的增速很快。

5月17日,研究調查機構IC Insights的數據顯示,2019年第一季度,英特爾超越三星,重新成為半導體第一大廠商,而華為旗下海思增長最快,營收達17.55億美元,同比增長41%,全球排名猛漲11位,成為首家大陸科技企業進入全球半導體公司排名前15的公司。

另一調查機構Gartner的關於全球半導體廠商2018年收入的數據顯示,三星電子、英特爾、SK海力士等十家公司位於全球前三大廠商,其次是高通等,海思位於「其他」範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華為海思之浴火重生

5月17日凌晨,華為旗下的晶片公司海思半導體總裁何庭波發布了一封致員工的內部信,把華為海思從幕後拉到了前台。人們不由得好奇,在這個特殊的時間段,以這種方式展現在人們面前的這個海思到底是個怎樣的公...

【薦讀】華為海思總裁致員工的一封信!

很多年前,華為就已經做出過極限生存的假設。針對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把華為列入「實體名單」,5月17日凌晨,華為旗下的晶片公司海思半導體總裁何庭波發布了一封致員工的內部信稱,華為多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