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轉單中芯國際,台積電回應:不擔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觀察者網 白紫文】近日外媒有消息稱,華為公司面對美國政府愈加露骨的限制措施,開始將晶片生產逐漸從台積電轉單中芯國際。

對此,台積電回應稱:台積電競爭力強,不擔心市場占有率下降。

路透社4月16日報導稱,據消息人士透露,華為的晶片部門海思半導體從2019年底開始,就要求部分工程師在設計晶片時面向中芯國際而不是面向台積電,而華為也已逐漸在轉單給中芯國際。

2月18日,路透社曾援引兩名知情人士的消息稱,為了阻止華為從全球供應商獲得晶片,川普政府將會修改《外國直接產品規定》,這一規定允許美國監管一些使用了美國技術或軟體的外國產品。

報導稱,大多數供應商依賴美國產的晶片製造設備。

根據該提案草案,川普政府將強迫使用這些設備的外國供應商,在向華為供貨前必須獲得美國的許可。

路透社指出,這一政策直接影響著台積電。

路透社報導截圖

華為的動作也表明,美國針對華為的限制政策是「如何推動中國公司加速發展本土科技」的

華為發言人在給路透社的聲明中則表示,這次的業務轉移只是業界常見做法。

「在選擇半導體製造商時,華為會審慎考量其產能、技術和交貨等問題。

」聲明中寫道。

據台灣「中央通訊社」17日報導,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總裁魏哲家對華為轉單一事作出了回應。

在台積電線上法人說明會中,劉德音表示,了解美國政府有「相關的管制措施」正在討論當中,該措施會對產業「造成影響」,美國半導體產業相關協會以及台積電都表示,不希望有限制政策出台

劉德音稱,如果美國擴大管制,會對「短期營運」造成影響,不過,台積電是「大家的晶圓代工廠」,隨著客戶消長,該措施對台積電的「中長期營運」影響應該有限。

魏哲家稱,台積電在晶圓代工領域,台積電在技術上仍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不擔心中芯國際「搶訂單」,並稱在與三星、中芯的競爭過程中很有信心,今後台積電晶片代工市場占有率還會「不斷提升」。

台積電目前在全球晶片代工市場仍然具有絕對優勢——市占率達到了50%左右。

包括華為在內的大陸企業,占台積電營收20%左右;北美市場則為台積電貢獻了60%左右的營收。

不過據台灣媒體報導,今年1月,海思半導體公司就已經下單了中芯國際去年新出爐的14nm晶片。

中芯國際2015年開始研發14nm晶片,去年第三季度開始量產14nm FinFET製程晶片。

按規劃達產後,中芯位於上海浦東的中芯南方廠將建成兩條月產能達3.5萬片的集成電路生產線。

而據觀察者網此前報導,近年來,也開始不斷有晶片人才從台灣來到大陸工作。

台灣人力資源公司「104人力銀行」2018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台灣晶片行業中層管理人員的平均年薪約為新台幣200萬元(約合人民幣44萬),而大陸企業的平均年薪則高達新台幣450萬元(約合人民幣100萬)。

據《商業周刊》12月初發布的報告,已有3000名半導體工程師離開台灣,來大陸公司就職。

台灣經濟研究所的分析師稱,這個數字似乎是準確的,而這個數量大約是台灣從事半導體研發的40000名工程師的十分之一。

另外,對於「赴美設廠」一事,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還回應道,該計劃「目前還在評估階段」,將考慮包括經濟、供應鏈、人員及成本等因素,尚無具體計劃。

此前,《日本經濟新聞》1月15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美國政府曾向台積電施壓,要求台積電在美國大選前做好決定,是否可以赴美設廠,在美國本土生產軍用晶片。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振奮人心,我國半導體行業再傳來一個好消息

眾所周知,半導體行業一直是我國急需補短板的一個行,而半導體行業又是科技行業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晶片行業本身是一個高度壁壘化的行業,一旦一個公司成為行業的龍頭,就會長期保持領先地位,而且晶片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