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傳奇的誕生,致敬英特爾X86處理器問世40周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老百姓憧憬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現代化生活,美國人早在二戰前就實現了,二戰後美國科技也迎來大爆發,尤其是半導體科技,20世紀60年代誕生了一大批公司,推動了半導體產業日新月異地發展,其中就有英特爾公司。

今年是英特爾公司成立50周年,也是X86處理器40周年。

為了紀念X86處理器40周年,英特爾本月初推出了Core i7-8086K處理器,今天我們也會發布同步評測。

這一篇文章我們主要講英特爾的一些歷史小故事,英特爾這個超能網一幫編輯們每天都要聽、說幾遍的名字,依然有很多是我們不知道的。

今天這裡介紹了10個小知識,我們一起回顧下50歲的英特爾、40歲的X86處理器吧。

有過Core i7-8086K處理器的評測,可以參考我們的首發評測——四十周年限量版Core i7-8086K評測:一顆值得收藏的CPU。

·摩爾定律比英特爾誕生更早

提到英特爾,似乎總離不開摩爾定律,首先就得說說這個半導體產業的金科玉律——1965年《電子學雜誌》發表了時任仙童半導體工程師戈登·摩爾的一篇文章,他在文中預言半導體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會以每年翻倍的速度增長,這個就是「摩爾定律」的由來,這個定律隨後也在不斷修正,1975年摩爾將其改為每2年電晶體數量翻倍。

其後還出現過另一個修正版——每18個月電晶體數量翻倍,不過這並非摩爾本人所說,而Intel官方認可的摩爾定律也是「每24個月電晶體數量翻倍」。

摩爾定律問世的時候還沒有英特爾公司,嚴格來說這個定律還是仙童公司的財產,不過3年後摩爾等人就離開了仙童半導體,創建了英特爾公司,而英特爾也把摩爾定律視為寶典,後續的發展中英特爾推出的處理器產品也在追隨摩爾定律的腳步,每隔一兩年就大幅提升半導體密度,英特爾前幾年推的Tick-Tock鐘擺戰略也可以說是摩爾定律的一個變種。

戈登·摩爾是英特爾三位創始人唯一健在的,2015年還回英特爾公司參與摩爾定律50周年慶典活動。

·英特爾創始人三劍客——黃金組合帶來了30年黃金髮展期

英特爾的創業故事很多人都很熟悉了——羅伯特·諾伊斯、戈登·摩爾、安迪·格魯夫三人在1968年創立了英特爾公司,不過在英特爾官方史料中,真正的創立者是前兩位,這兩位原本都是肖克利實驗室的員工,但是電晶體之父威廉·肖克利雖然是技術天才,可惜做人上不太討人喜歡,逼走了許多員工,其中諾伊斯、摩爾等人創立仙童半導體,AMD、英特爾及國家半導體(現在已是德儀的一部分)創始人都來自仙童,而仙童半導體堪稱美國半導體產業中的黃埔軍校,培養出了一大幫半導體人才。

戈登·摩爾(拿鐵杴的)、羅伯特·諾伊斯(右一)1970年為英特爾公司總部奠基

摩爾、諾伊斯之後也離開了仙童半導體,1968年創立的公司叫做NM電子,而英特爾(Intel)這個名字其實是半年後他們從一家名為Intelco公司的手中買回來的,後來他們就改名叫做英特爾了。

安迪·格魯夫具體哪一天加入的英特爾找不到資料確認,不過也是非常早期的,他是英特爾公司第一個雇員,所以他也被認為是英特爾聯合創始人之一。

在這三位創始人中,戈登·摩爾、羅伯特·諾伊斯的是技術出身,1955年他們倆連同另外6人投奔了貝爾實驗室出來的威廉·肖克利,後來又跟威廉·肖克利不合,1957年出來創立了英特爾公司,這八人也被肖克利罵成八叛逆,後來他們自己也接受了這個說法。

諾伊斯是幾人中的大哥,也是技術帶頭人,除了參與電晶體技術之外,他還是集成電路的發明人之一,當時跟德儀的工程師J.Kilby也因此產生過訴訟,最後被判決兩人共享集成電路發明權。

正是以上的技術資歷,英特爾公司創立之後,1969年4月份就能推出新的半導體產品,跟創始人雄厚的技術實力分不開的。

剛開始時,英特爾公司的CEO是諾伊斯,1975年摩爾擔任CEO,1979年格魯夫擔任總裁,1987年正式成為CEO,直到1998年。

這三人先後擔任CEO的30年間裡,英特爾公司完成了巨大的飛躍,摩爾、諾伊斯擅長技術,格魯夫最出名的是管理,他後來寫的《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已經成為管理學經典,書如其人,猶太裔的格魯夫也是以工作勤奮、管理嚴格出名,期間出台過125%工資制度,寧願多花25%的工資也要讓員工多加班,英特爾一度被媒體稱作「血汗工廠」,但正是嚴格、高效的管理使得英特爾從一家小公司變成了行業巨頭,格魯夫卸任CEO時,該公司年營收從之前的19億美元變成了一家260億美元的大公司。

英特爾前任CEO、董事長安迪·格魯夫

1998年格魯夫卸任CEO其實是因為查出重病,不得不退出一線,隨後擔任公司董事長直到2005年,2016年去世。

三位創始人中,諾伊斯在1990年因為心臟病突發離世,只剩下戈登·摩爾依然健在。

·創業前十年,英特爾在做什麼?

今年是英特爾創立50周年,也是X86處理器問世40周年,那很多人就問了英特爾沒做X86處理器的前十年都是在做什麼?其實英特爾創業伊始確實不是做處理器的,1969年4月份他們推出了第一款產品——3101,這是一款64位的SRAM晶片。

英特爾首款產品3101 SRAM晶片

當時霍尼韋爾公司宣布要採購64位SRAM晶片,這引發了幾家存儲晶片公司之間的競爭,英特爾當時有三種技術路線——雙極性存儲晶片、革命性的矽柵極金屬氧化物存儲器以及多晶片存儲器,最終勝出的3101就是雙極性技術的。

雖然霍尼韋爾最終沒有購買英特爾的3101 SRAM晶片,不過3101還是獲得了成功,英特爾又在1970年推出了1101 SRAM晶片,這是首個金屬氧化物(MOS)工藝的SRAM晶片。

沒錯,英特爾創業前十年的主要產品就是存儲晶片,有人說英特爾之前做的是內存,其實這樣說也不太準,英特爾確實做過一些DRAM晶片,但英特爾主要做的是SRAM晶片,之後還有EEPROM等等,英特爾就是靠這些產品完了資本積累,1970年上市,籌集了680萬美元資金,公司發展進入了快車道。

·轉型處理器,與日本人的愛恨情仇

前十年中給英特爾帶來營收、利潤的產品主要是存儲晶片,不過微處理器在技術研發上其實跟存儲晶片是並行的,英特爾在1971年推出了第一款處理器4004,這是一款4位處理器,是工程師Federico Faggin帶頭研發的,最初是給日本Busicom公司的141-P桌面計算器定製的,英特爾首次把計算單元、內存晶片整合到一個集成電路上。

4004處理器是給日本Busicom公司定製的

英特爾公司隨後花了6萬美元買了4004處理器的授權,試想一下如果當年沒花這筆錢,英特爾處理器或許就是另一番情況了。

4004的4位處理能力跟當時高端的處理器還有差距,隨後英特爾又在1972年研發了8008處理器,這是一款8位處理器,並首次使用了處理器指令集,1974年8080處理器橫空出世,集成了4500個電晶體,每秒運算29萬次,性能是前代8008的10倍多,但它更重要的價值是首次帶來真正意義上的通用處理器體系。

英特爾的處理器漸漸成熟起來了,這時候的英特爾面臨這一個抉擇問題——日本人在半導體領域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了,70年代可以說是日本電子產業的黃金時期,日本人在電子產品上的強勢一直持續到了80年代,導致英特爾存儲晶片壓力很大,安迪·格魯夫任內已經意識到他們需要轉型了,所以在1984、1985年期間英特爾就全力轉型處理器市場了,存儲晶片市場逐漸被放棄。

英特爾的存儲晶片業務因為日本公司的競爭而放棄,但英特爾的處理器業務又因為日本公司定製而開端,與日本人的愛恨還真說不清楚。

·8086處理器問世,史詩級的研發、營銷勝利

在英特爾重點轉向處理器之後,80XX處理器也在快速發展中,8080處理器當時獲得了雅達利公司的青睞,使用它製造了雅達利8800,後者被視為早期PC產品的原型之一。

由於8080處理器的熱銷,英特爾只用了5個月時間就轉回了研發費用,處理器在英特爾公司的作用日趨重要。

8086處理器即將開始傳奇

8080處理器的後續研發也提上了日程,英特爾公司當年只用了18個月就完成了新一代處理器8086的研發,創造了記錄,這是一款16位處理器,正式奠定了英特爾X86處理器的歷史,1978年6月8日正式上市,今年發布的Core i7-8086K處理器就是紀念它的,也是6月8日開賣。

除了更強的性能之外,8086處理器還有更多的價值,英特爾將這款處理器作為龐大系統的一部分,為8086推出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及配套開發工具,同時將它設計成了一款可以向後兼容的晶片中的第一款,這也是X86架構傳奇的開始,後續的X86處理器將兼容之前的處理器指令。

而在商業營銷上,英特爾針對8086推出了「粉碎行動」(Operation Crush),這是一個創造性的營銷活動,該計劃在1979到1980年之間執行,幫助用戶解釋8086處理器能帶來什麼優勢。

這個營銷計劃花費了200萬美元,當時英特爾的單個營銷推廣從來沒超過數十萬美元的水平,同時有1000多名員工參與,組成委員會、研討會、撰寫技術文章、設計新的銷售廣告及制定新的銷售激勵政策等等。

這次的營銷也大獲成功,幫助英特爾擴展了大量客戶,也因此成為商業管理中的一個經典案例。

1978年7月份英特爾又推出了8088處理器,雖然編號比8086更高,不過它其實是後者的閹割版,執行單元相同,數據總線從16位減少到8位。

當年IBM為了跟蘋果電腦對抗,最終選擇了英特爾的8088處理器及微軟的MS-DOS系統,IBM+英特爾+微軟奠定了PC兼容機時代標準,X86處理器的歷史地位就此確定了。

·英特爾嘗試取消過AMD授權,但是失敗了

IBM選擇英特爾X86處理器,對當時的英特爾來說無疑抱了大腿,1983年英特爾的營收達到了10億美元,X86處理器功不可沒,不過PC兼容機的好處就是標準開放,而且IBM為了保證供應,要求有第二家供應商,所以在1982年英特爾跟AMD達成了授權,後者也可以生產X86處理器,這點歷史大家可能也都了解一點。

不過英特爾後來就對授權不滿了,當年的處理器比較簡單,英特爾每推出一款處理器,其他廠商很快就能仿製出來,並且售價更便宜,很多人可能記得摩托羅拉、國家半導體、Zilog、Cryix、IDT、NexGen等公司推出的各種X86處理器。

英特爾時刻沒忘記打擊這些對手,在他們的打壓下,大部分廠商因為種種原因先後退出了X86市場,但是AMD卻活下來了,畢竟他們是合法授權,最終在386時代英特爾改變了策略,收緊對其他廠商的授權,並在1986年選擇終止對AMD的授權,但是AMD反對,並提起訴訟,只不過這起案子拖了很長時間,1994年才做出判決,英特爾違反了合同,授權繼續。

不過在等待官司的同時,AMD這邊也改變了策略,單純的仿製英特爾X86處理器越來越不可行,AMD也開始自研X86架構,最終在1996年推出了K5架構,這是首個AMD自行研發的X86處理器,K代表Kryptonite氪石,這是唯一能擊敗超人的物質。

·英特爾擁有X86授權,AMD擁有X64授權

1990年代,英特爾差不多肅清了X86市場上的對手,AMD倖存下來,不過AMD總體上跟英特爾差距還是挺大的,X86的發展方向牢牢掌握在英特爾手裡,英特爾在2000年推出了Pentium 4處理器。

說到這裡,很多玩家都會想起P4當年的高頻低能,被AMD Athlon處理器各種虐,但是英特爾在這段時間最大的失敗其實64位主導權被AMD搶走。

英特爾P4時代失敗的例子很多,高頻低能只是一方面,膠水雙核什麼的也不重要,最大的問題是他們沒意識到64位處理器時代的到來,英特爾之前主導了8位、16位及32位處理器多年,但對64位處理器不以為意,自家有與HP合資的安騰64位處理器,消費級市場並不著急推64位,結果被AMD搶了先。

AMD在K8大錘架構上開始研發64位指令集,並且成功得到了微軟的支持,搶先推出了64位處理器,打了英特爾一個措手不及。

由於微軟不願意再單獨開發一套64位系統,所以英特爾空有64位技術也不可能再獨自開闢一套64位市場,再說當年P4處理器上英特爾因為Rambus內存標準已經得罪了業界,因此在X64系統中就吃了一次啞巴虧,所謂的英特爾64位架構就是AMD 64位架構。

在這一點上,有很多源碼中可以看到X86_64的說法,但Linux源碼中就是用AMD64指代64位X86指令集。

現在大家要有個認識,X86處理器雖然是英特爾研發的,AMD的X86處理器也是英特爾授權的,但在整個X86歷史上,AMD也是做過巨大貢獻的,現在大家使用的64位處理器就要得益於AMD的堅持。

·返點策略臭名昭著,引發世紀反壟斷案

英特爾在P4時代丟失了64位主導權其實只是傷面子但沒傷里子,儘管P4時代大家都認為AMD揚眉吐氣、輝煌無比,但英特爾在X86市場上的份額並沒有受到根本影響,廠商依然首選英特爾處理器,指望DIY市場是沒法讓AMD逆襲的。

廠商為什麼偏愛英特爾?除了歷史性、技術原因之外,很重要一個因素就是英特爾的營銷策略,尤其是返點這種政策,只要完成了英特爾的銷量目標,年底的時候就能從英特爾那裡獲得一定比例的補貼,這個補貼可不簡單,有很多廠商都是指望英特爾的返點過日子的,所以拚命給英特爾銷售產品,哪怕AMD的產品性價比更高。

這個問題最終導致了英特爾被美國反壟斷機構調查,AMD、NVIDIA及VIA等以受害者的身份出現佐證,最終在2010年美國FTC委員會出台了對英特爾的嚴厲懲罰,返點這種策略被禁用,AMD、NVIDIA、VIA三家與英特爾之間的授權協議也被修改,以便這些公司更靈活地設立合資公司而不會受到英特爾的侵權指控。

此外,AMD、NVIDIA還從英特爾那裡獲得了巨額賠償,AMD一次性獲賠12.5億美元,NVIDIA獲賠15億美元,分批支付到2017年初。

VIA的X86處理器授權也從2013年延長到了2018年。

·永不放棄半導體製造,成就地球最強工藝

當年馬來西亞檳城工廠發生大火,燒了10天,英特爾也沒放棄晶圓廠

40年來英特爾制霸X86市場靠的是什麼?儘管P4時代出現過老馬失蹄的翻車,但是總體上而言英特爾的X86處理器在性能上都是壓制其他競爭對手打,這很大一個原因是英特爾在半導體工藝上擁有技術優勢。

AMD創始人傑里·桑德斯有句名言,那就是「好漢要有自己的晶圓廠」,AMD之前也是這麼做的,一直養著自己的晶圓廠,跟英特爾一樣都是自己設計CPU自己生產,但是半導體工藝越來越先進,晶圓廠的投資也直線上升,14nm晶圓廠需要至少50億美元的投資,10nm及未來的7nm工藝則要百億美元級別的投資,但是折舊時間只有兩三年,這樣的成本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起的。

最終AMD在2009年拆分了晶圓業務,跟中東土豪合作成立了Globalfoundries公司,負責給AMD代工處理器等產品。

英特爾這邊就一直堅持自建晶圓廠,1972年在馬來西亞檳城設立了第一座工廠,之後處理器業務走上高速路,英特爾386時代以來又在美國、以色列、愛爾蘭等地建設新的晶圓廠,不斷提升製程工藝卡,最終成為了全地球最好的晶片製造公司。

英特爾在半導體工藝上巔峰要屬2013年推出22nm FinFET工藝了,是第一家使用FinFET電晶體的公司,當年英特爾自豪地宣傳他們的工藝領先對手三年半,在22nm節點上確實可以做到,不過英特爾在14nm工藝升級上遇到了問題,10nm節點又遭遇量產難題,導致14nm工藝拖拖拉拉使用了三年了,直到2019年底都會是主力。

雖然英特爾的14nm工藝在技術上還是很牛,但是現在情況今非昔比,台積電、三星以及Globalfoundries公司今年都要量產7nm工藝了,儘管技術水平上跟英特爾的10nm還是同一級的,但是宣傳上英特爾顯然會處於下風,這段時間AMD光是靠著展示7nm晶片就讓股價大漲了一波。

·中國公司能否攻占X86領域?幾無可能

最後一個問題說說英特爾與中國的關係——中國早就是全球最大的PC硬體生產基地,也是最大的消費市場,英特爾很早就來中國設廠,在成都、大連都有晶圓廠負責封裝,不過大連的Fab 68晶圓廠兩年前改建成了NAND晶圓廠了,不負責CPU封裝了。

如今中國市場的營收占了英特爾全球份額的40%左右,地位非常重要,英特爾也在不斷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資,比如跟紫光展銳就在5G方面有全面合作。

另一方面,國內並不滿意處理器市場被國外公司壟斷,也在積極開發自主可控的處理器,其中在X86市場上也有涉及,國內先後有兩家公司通過VIA及AMD的授權獲得了X86指令集的開發能力,那麼未來國內是否有公司能憑藉自己的的設計跟英特爾正面剛呢?

對於這個問題,個人的看法是沒可能——國內公司在高性能處理器設計及製造工藝上的落後就很難讓人相信有機會追上英特爾,更重要的是X86生態系統是私有的,英特爾、AMD在這裡面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專利,門檻極高,技術上或許有超越的可能,但是法律限制是繞不過去的。

去年微軟宣布聯合高通推出基於ARM處理器的Windows PC設備,高通晶片能運行Windows PC靠的就是一個X86模擬器,結果英特爾那邊馬上就發文表示要捍衛X86的智慧財產權,因為模擬器也不能繞過英特爾的X86處理器專利權。

根據英特爾所說,X86處理器這麼多年來已經累計產生了1600多個專利,添加的指令集超過3500條,可以說處處都是陷阱,這些專利、指令集不解決,其他廠商就沒可能再去做X86處理器的,哪怕是用模擬器兼容X86處理器都不行。

至於國內現在搞X86處理器,英特爾大概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首先國內搞X86處理器的還是有AMD、VIA授權的,英特爾也不能說什麼,即便授權過期了,國內搞的自主X86處理器在性能上達到英特爾水平還要很久,而且主要都是面向政府採購之類的市場,獲得消費級市場、伺服器市場認可還很遠,英特爾沒必要現在出頭。

總結:

英特爾公司成立50年了,X86處理器也有40年了,考慮到英特爾過去50年中對PC產業做出的貢獻,稱他們是一家偉大的科技公司也毫不誇張,值得每一個PC玩家欽佩。

近年來圍繞PC產生了很多負面看法,但是PC依然是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生產力、娛樂平台之一,未來50年它會如何轉變?英特爾這樣的科技公司依然要承擔起這個重任,我們也希望有更多的中國公司能夠參與這個進程,大家拭目以待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細數AMD與Intel競爭歷史 AMD也曾領先

大家都知道AMD與Intel屬於競爭關係,在AMD與Intel長達40年的競爭中,促進了整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毫不誇張的說,沒有這兩家公司,就沒有今天的數字化生活。今天我們就來聊聊AMD與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