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為P10 Plus支持4.5G標準看麒麟晶片軟實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MWC2017前夕,英特爾和高通等互飈千兆級LTE MODEM;MWC期間,包含愛立信、高通、華為等在內的22家企業共同宣布加速5G新空口(5G NR)標準化進程……

近日,華為發布P10 /P10 plus時,特意強調P10 Plus是首款支持4.5G網絡的手機,面對5G在MWC上的熱炒,華為為何如此青睞4.5G呢?

什麼是4.5G?

在前文的MWC2017觀察中指出,5G真正商用的時間節點是2019~2020年。

那麼在2020年之前,面向移動市場的網絡和終端有哪些改進呢?這大概就是4.5G存在的理由。

2014年10月,華為首次提出4.5G標準,即3GPP標準LTE-Advanced Pro。

和5G一樣,4.5G也是從增強移動寬頻、海量連接和高可靠低時延三大應用場景進行定義:

在《華為技術》中提及4.5G,包括:

  • 在峰值方面,4G為150Mbps(雙載波可達300Mbps),4.5G提升到了600Mbps甚至1Gbps以上,而5G則要求提供10Gbps甚至20Gbps;

  • 在聯接數方面,4G單小區可達到數千聯接,4.5G通過採用蜂窩物聯網技術可達到每小區10萬聯接,而5G則要求達到每平方公里100萬聯接;

  • 在端到端時延方面,4G商用網絡平均為50ms,4.5G要求達到10ms,而5G則瞄準了1ms的時延目標。

從4G到4.5G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顛覆式的革新。

從網絡層面考慮到了運營商的資產利舊,從終端層面考慮到用戶體驗的提升,而不是單純的追究跨越式突破;其次,從時間上更利於產業鏈的平滑演進。

從網絡到晶片

在華為面向客戶需求為中心的企業文化中,不過分追求技術超前——領先三步是先烈,領先半步是先進。

據媒體報導,去年年底,相關運營商規劃4G手機今年8月起支持Band34,到近階段運營商網絡開啟A頻段4X4MIMO商用試點,是否可以認為,4.5G手機提前半年時間來到我們身邊?

4.5G的發展離不開網絡和終端,網絡和終端的協同對於每代標準技術的商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為了達到對於端到端體驗的提升,業界網絡設備商和終端廠商巨頭交互滲透對方領域,也是不遺餘力。

當初,ST-E回歸愛立信時,愛立信一位高管曾向筆者透露,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愛立信能夠更好的提供端到端的能力。

不過,遺憾的是,愛立信最終還是關閉了晶片業務。

2016年7月,筆者甚至猜測,面向大連接,愛立信會不會重啟晶片業務?

還有2013年的微軟諾基亞併購案,筆者當初以為,收購案會讓微軟和當時的諾西走得更近,以此打造出端到端的無縫體驗。

後面發生的一切也佐證了一切。

2013年,任正非在內部講話中曾指出,微軟收購諾基亞「最大的錯誤是只收購了終端而沒有整體併購NOKIA,光靠終端來支撐網絡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三星才會拚命反擊,從終端走向系統。

最近,三星在5G系統方面也有發力,推出了5G行動網路產品和解決方案,包括5G RFIC和ASIC數據機晶片組,5G網絡基礎設施(5G家庭路由器和5G基站)。

從中可以看出三星的努力。

最快的未必最實用

4.5G網絡利舊與5G發展並不衝突。

其中,業界熟知的4.5G特性,在上述文章中也得到體現:

4.5G已經推出的關鍵技術包括提升峰值和容量的多載波聚合(Massive CA)、高階多天線(High Order MIMO)和高階調製(256QAM),以及提供海量聯接的窄帶蜂窩物聯網(NB-IoT)等技術。

其中,多載波聚合可以重用原有載波的基帶處理單板,只需要為新載波添加射頻模塊或者基帶處理資源即可;高階調製可以重用絕大部分現有的射頻模塊;而NB-IoT也可以重用絕大多數現網射頻模塊。

所以,應該問問當下運營商有沒有必要在5G標準遠未凍結的情況下,去建設一張商業價值過於超前且有標準風險的網絡?而不是通過4.5G滿足用戶日益增長的流量需求及可以預見的海量連接?

基於4.5G三大網絡基準之一,華為便強調Experience 4.0(體驗4.0)的願景,要求語音業務的MOS得分和視頻業務的vMOS得分均大於4.0。

不難理解,為什麼麒麟晶片在通信性能的評測成績為何總排在前列,例如在VoLTE方面,華為手機坐高鐵過隧道打電話不掉線。

2016年(12月版)相關報告,麒麟960各項指標名列前茅

2016年(6月版)相關報告,在關鍵性能中,VoLTE語音質量和功耗排名前列:Kirin65X、Kirin95X

2015年(12月版)報告,VoLTE語音功耗排名中海思Kirin95X表現不錯

華為P10 plus這款4.5G手機存在的意義包括:相對以往的4G手機在語音通話和視頻支持的體驗上有顯著提升。

實際上單純比較一年之後哪款千兆級的LTE手機支持Cat.18還是 Cat.16,並無多大意義,因為大部分運營商的全網建設升級周期已經遠遠落後於晶片商Modem的升級速度,即使是麒麟960這樣支持4載波在現階段看來也有些超前,但不可否認的是,4載波相比3載波信號增加6dB,支持遠比三載波更廣的小區覆蓋。

配合4x4 MIMO應用於P10中也將提升終端的收發能力,這時也需要網絡側的支撐,因此,端到端才是撐大管道的必由之路,在5G效應將更加明顯。

晶片,才是萬物互聯的基礎

對於以管道定位的華為而言,只有做多連接,方能撐大管道。

連接的基礎不止是網絡側的完善,還有終端和晶片的持續演進。

面向未來的海量連接,2014年,任正非談到物聯網晶片時提及,要做到長期世界領先,控制好成本,價格儘量賣低,但要盈利,所以今天看到的NB-IoT打造的就是低成本、低功耗連接。

(延伸閱讀:當Google微軟推物聯網作業系統時,華為在忙啥?)

而手機作為當下最為重要的一種連接,晶片在手機中地位決定了華為手機的走向。

如果沒有華為對於晶片堅持投入,很難成就今天華為手機在高端市場的差異化競爭。

華為晶片業務組織成立於1991年,2004年公司化運作。

華為在面向手機和數據類終端的晶片領域投入初期,面對的都是不確定的未來,誰也不知道今天麒麟和巴龍(Balong)晶片能夠成功。

或許,在外界看來麒麟920代表了華為晶片的成功。

但我更認為,3G時代的P6作為分水嶺,對於華為手機體系走向高端的意義不言而喻,以至於成就了後來麒麟920的爆發……而這一切源於對失敗、走彎路的教訓積累。

麒麟:一切成功並非偶然

2007年華為開始做LTE測試UE,在3G試商用的2008年開始正式LTE晶片開發。

進入業界視野的是2009年,華為推出了首款支持LTE的多模終端晶片Balong 700,同時支持FDD和TDD。

Balong 700 FDD終端支持了德國大T沃達豐、德國電信和O2等運營商在FDD800頻段商用。

在國內,Balong 700 TD-LTE終端在世博會期間進行了即攝即傳業務展示。

然而,Balong 700並不支持2G/3G。

2012年,在巴塞隆納MWC大會上,華為推出支持LTE Cat.4的多模LTE終端晶片Balong 710,下行速率達到150Mbps,並整合在麒麟910系列處理器中。

需要指出的是,3G市場向4G切換的商用初期,由單模LTE晶片向支持2G/3G多模的LTE晶片轉換過程中,國產晶片技術積累並不多,當初支撐中國移動4G多模終端商用的晶片僅三家:高通、Marvell和華為麒麟。

這一切源於華為麒麟從一開始堅持了整個晶片採取自研,從主晶片的基帶、射頻、PMU,包括去年推出的支持CDMA的麒麟960,其中CDMA部分也是自研。

當初華為明白,無線終端晶片是一個戰略制高點,儘管沒有明確終端一定會用自研晶片,但是正是認為是戰略方向,所以會採取針尖戰略,使得自研在產業化方面不受制於人。

回顧3G時代商用的瓶頸,在於晶片、終端制約了網絡發展。

蘋果未能推出TD-SCDMA的iPhone制約因素在於晶片不支持。

而跟蹤了TD-SCDMA長達十年的高通,最終推出包含TD-SCDMA的晶片MSM8930是2012年年底,此時距離TD-SCDMA商用已經將近4年時間。

4G的大發展正是在於積累了3G商用的經驗和教訓,2013年年底4G發牌之後不到半個月時間,中國移動便推出了激進的網絡+終端發展規劃,以此激發產業活力,以至於中國電信和聯通根本沒有想到一年後TD-LTE的發展如此迅猛。

2014年,麒麟920推出商用,整合了基帶Balong 720,這是華為發布的首款支持LTE Cat.6的多模LTE終端晶片,下行速率達到300Mbps,並採用了8核big.LITTLE架構。

2014年年中及下半年,華為推出了支持CSFB的手機,從最早榮耀3C LTE版手機,到2014年下半年推出的熱賣機型Mate 7。

自此,華為手機的高端品牌形象因為Mate7成功輸出。

2015年,華為發布麒麟950,引入晶片級防偽基站功能,支持VoLTE高清語音通話。

其實,華為手機為什麼VoLTE的體驗會如此出色,主要在於麒麟晶片對於通信領域的長年積累。

2013年,擺在業介面向的語音方案有三種,SGLTE、CSFB以及現在正在普及的VoLTE。

SGLTE將長期依賴GSM網絡,不適合演進;語音方案長遠演進必然是走向VoLTE,CSFB向VoLTE的過度是平滑的,不過,華為同時也推出了支持SGLTE的手機。

2016年,華為發布麒麟960,整合Balong750,支持全網通、HD Voice+、SPLC等功能。

Balong 750於2015年發布,支持了LTE Cat.12/13 UL,並支持了日本3.5GHz網絡市場的商用。

縱觀華為手機晶片的成長史,其實印證了華為堅持長線研發策略的正確性,敢於在不明確的市場前景下堅持投入,通過洞察客戶需求落實到產品規劃、研發和交付各環節,截止到2016年底,麒麟晶片累計出貨量是1.3億套,巴龍累計出貨量是1.4億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MWCS 2018:5G手機那些事

集微網綜合報導,在本屆MWCS 2018上,我們雖然沒有見到有所謂的5G手機展出,但是從國內運營商、移動晶片廠商、手機廠商三個方面的表現看,我們不難得出距離5G手機登場的日期越來越近的結論。

全網通你經常聽到 但驍龍全網通是這樣的

【PConline 雜談】相信全網通是從3G時代開始被提起的一個名詞,直到4G時代,全網通也逐漸在進化。大家對全網通應該非常熟悉了,很多朋友都用的是全網通手機,但是全網通這個定義對於每個時期或者...

「新全網通」全面鋪開,運營商們還如何鬥法

手機的世界終於因為用戶和資源優化的強烈需求而前進了一大步。電聯合推全網通六模手機,移動也放開對全網通手機的補貼,運營商們終於放下屠刀,全網通不再有閹割版了,選擇權完全交還給用戶,手機商也無需用著...

5G商用應不用等2020年,離我們已很近

MWC2017最受關注的一個重點無疑是5G技術,這項技術或許不用等到2020年了,眼下運營商、晶片企業、通信設備企業都在積極加入競爭,它們或許會推動這項技術在未來兩年內商用。

4G競爭進入中盤:三大運營商押注4G+

C114訊 2月19日專稿(蔣均牧)4G+作為未來數年內填充4G到5G之間「空窗期」的重要階段,商用進程正不斷加快,尤其中國這一龐大市場的大規模啟動為之注入了強勁活力。結合產業鏈的不斷成熟和「三...

LTE-A將成4G部署「新常態」

  國際上LTE-A網絡數已達60餘張 國內運營商開始測試 最高下載速率近400M  4G的網速最快能夠達到多少?很多人說是100Mbps,這並沒有錯,因為國內運營商現在宣稱4G峰值速率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