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貿易戰開打,才發現日本還是半導體王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日本的進攻

上一次日本參與半導體界的貿易戰還是30年前,當時日本和美國的晶片大戰改變了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格局。

從結果看,日本基本輸掉了內存晶片的高地,加上去年東芝出售快閃記憶體晶片業務,日本半導體製造的衰落成為公認的事實。

隔壁的韓國則順勢搶下內存產業,三星、SK海力士等企業在存儲產業的崛起,給外界傳達了掌控上游產業鏈的高科技形象。

然而,這一次日韓貿易戰的爆發,印象突然反轉。

原來山外有山,上游之中也有層次,日本恰恰站在了食物鏈頂端。

在亞洲的局部戰中,大家又開始重新審視日本的力量。

根據日本政府對於韓國半導體材料的出口管制,7月初,日本經濟產業省就宣布,日本將限制對韓國出口3種半導體及OLED材料。

自7月4日起,包括「氟聚醯亞胺」、「光刻膠」和「高純度氟化氫」3種材料將限制向韓國出口。

在這三個領域,日本都占有壟斷地位。

其中,氟化聚醯亞胺用於手機、電視OLED顯示屏,且日本企業的產能占到了全球的90%。

這將影響到三星、LG的OLED產品,三星在手機OLED屏市場上占比約90%,LG是OLED大屏生產者,不過LG在廣州正在建立產線。

光刻膠和DRAM、NAND Flash等存儲晶片的生產製造相關。

光刻技術是晶片製造中重要的工藝,而光刻膠則是光刻技術實現的關鍵材料,是塗覆在半導體基板上的感光劑,占晶片製造成本約為7%,日企在該領域占據了8成以上的市場。

高純度氟化氫是用於半導體生產的刻蝕氣體,主要用於製造過程中的清洗、刻蝕,日本的市場份額約在70%左右。

「衰落」的日本,此時展現出雄厚的半導體內力,且態度強硬。

那麼,日本在半導體材料和設備領域地位如何?

半導體生產工藝主要分為設計、製造、封測三大環節,在後兩個環節中,就需要關鍵設備和材料,他們也是保障晶片順利生產的上游基石。

而日本的硬核能力就是在上游的原材料和硬體設備上,眾多技術門檻非常高,尤其是材料方面,不少日本企業的產品不可替代。

這也是為什麼日本斷供,韓國半導體即使有第二供應商,依舊被扼住喉嚨。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半導體材料營收為519億美元,同比增長10.6%;全球半導體製造設備銷售額從2017年的566.2億美元飆升14%至2018年的645億美元,兩者都創下歷史新高。

再來計算一下他們在半導體產業中的體量。

根據IC Insights數據,2018年半導體產值約4700億 美金。

由此可得,半導體材料約為總產值的11%,設備約為12%。

兩者相加為23%,占半導體產業的四分之一左右。

在整個產業中,材料和設備的體量不算大,但高壁壘使得玩家極少,且高玩和普通玩家差距很大。

2、幕後王者的底氣

雖然日本逐漸離開了大眾熟知的半導體成品戰場,但是從整體產業鏈來看,日本的鏈條十分完備。

首先看原材料部分。

在晶圓製造材料中,主要包括矽片、光刻膠、光罩、濕電子化學品、靶材、CMP拋光材料,電子氣體、其他材料;封裝材料中,有封裝基板、引線框架、鍵合絲、包裝材料以及其他材料。

而日本和美國企業占據主導地位,尤其是日本企業,在全球半導體材料市場上占據了半壁江山。

例如,在材料中成本占比最高的矽片領域(超過30%),日本信越化學一騎絕塵,市場份額第一,隨後為日本 SUMCO(三菱住友)、台灣環球晶圓、德國 Siltronic、韓國的SK 海力士。

西南證券報告顯示,2018年,前四大矽片供貨商的全球市占率達到了94%,其中日本信越化學占比28%,日本三菱住友占比25%,台灣環球晶圓占17%,德國Silitronic占15%、韓國SK 海力士占9%。

在光刻膠領域,日本JSR、東京應化工業、住友化學、美國陶氏、富士電子等企業壟斷;在靶材領域,日本的日礦金屬、霍尼韋爾、東曹、普萊克斯占據了大部分市場。

此外,日本的知名半導體材料供應商還包括住友化學、昭和電工、 DAIKIN 工業、 Stella Chemifa 、森田化工、日本凸版印刷株式會社等等。

再看設備供應商:

全球五大設備巨頭之一的東京電子就是日本企業,在技術桂冠光刻機方面,日本尼康和佳能可以生產,雖然製程和市場份額比不上荷蘭的ASML,但是仍能為本國公司提供。

而光刻機為半導體製造中最為核心的設備,一台光刻機的價格是波音飛機的2倍多,超過1億美元。

根據西南證券的報告,晶圓製造核心設備為光刻機、刻蝕機、PVD和CVD,四者總和占晶圓製造設備支出的75%。

其中,光刻機被荷蘭阿斯麥(ASML)和日本的尼康(Nikon)及佳能(Canon)壟斷,TOP3 市占率高達92.8%。

刻蝕機被美國的泛林集團(LAM)、應用材料(AMAT)及日本的東京電子(TEL)壟斷,TOP3 市占率高達90.5%;

PVD被應用材料、Evatec(瑞士公司)、Ulvac(日本公司)壟斷,TOP3 市占率高達96.2%;

CVD被應用材料、東京電子、泛林集團壟斷,TOP3 市占率高達70%;

氧化/擴散設備主要被日本的日立(Hitachi)、東京電子和ASM(荷蘭公司)壟斷, TOP3 市占率高達94.8%。

(圖片來源:西南證券)

上圖中藍色標記的公司均為日本企業,在設備領域的主要環節中,日本都有涉足,且都躋身全球前三,和美國、歐洲公司共享高度壟斷地位。

再看全球主要設備商排名的數據(如下圖所示),半導體調研公司VLSI Research發布的2018年全球半導體生產設備廠商的排名中,日本廠商占據7家,韓國只有一家三星子公司SEMES進入榜單,排在第12名。

(圖片來源:VLSI Research)

在最強勁的材料和設備之外,日本的晶片供應商在細分領域亦有建樹。

比如瑞薩電子是全球排名前三的車用半導體廠商,今年以67億美元完成了對晶片商IDT的收購。

索尼雖面臨架構整合、工廠關閉等問題,但是僅CMOS傳感器晶片一項,就在影像拍攝領域制霸。

而晶片設計方面,日本軟銀在2016年宣布以3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Arm。

Arm是國際知名的晶片架構授權公司,其商業模式主要涉及IP的設計和許可,全世界超過95%的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中的處理器晶片都在採用Arm架構。

不論從產業鏈的完整布局還是上游技術壁壘來看,日本的實力都不可小覷。

3、技術流的轉型升級

如果說東芝等巨頭退出消費終端、半導體製造市場是日本企業戰略撤退的一個縮影,那么半導體材料、設備的精進就是日本產業轉型升級的冰山一角。

首先,我們不能靜態地來看待半導體產業,半導體不論在應用端還是研究端,各個鏈條環節上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

而日本在產業鏈上,越來越往上遊走,上游是日本的強處,中下游成品市場中,日本競爭力在變弱。

從技術壁壘來看,大家都希望越來越往上游遷移,現在雖然下游製造很兇猛,但是技術是否足夠有競爭力、利潤能否持久都是難題。

而日本在上游的工藝很長遠,其技術勢能原本就高,繼續往上遊走也是不二的選擇。

其次,也不能單純地說從下游產業往上游產業攀登,實際上日本整體都在從應用端、低端產品往高端市場發展。

只不過,體現在半導體行業中,也是從較低端的半導體行業,往更高端的半導體行業攀登,從半導體的成品往材料等方向發展。

但大家可能還是會覺得奇怪,技術厲害應該拿出更多的知名產品,但是日本的發展模式或許不是這樣的思路,而是從技術流來進行各行各業的升級,包括電子行業、汽車業、供應鏈等等。

比如日立,早在2010年,日立集團就開始精簡業務,主動退出了消費電子領域,轉向上游的B2B產業。

之後的四年內,日立集團從虧損轉為盈利。

在2014年,東原敏昭成為日立集團新任CEO,進行「創新事業」的新探索,即在製造基礎性硬體設備外,提供信息化解決方案等IT服務的軟能力。

松下也是類似路線,往B2B產業的方向轉型。

或者說,日本對產業發展的考量,比我們想像中的更有遠見,而不是短視。

再回到日韓的問題上,雖同處在亞洲,但是日本和韓國的產業角色完全不一樣,這也讓韓國深受日本禁令的牽制。

一方面,韓國位於半導體技術俯衝帶,但日本是產業鏈上的核心技術節點。

俯衝帶是堵上自己的命運,孤注一擲投入到這項產業中,然而日本擁有自己完整的產業鏈。

在半導體產業外,日本還有農業、軍工、科技、教育等完整的體系。

相比半導體,日本的醫療、重型裝備、自動化製造、汽車等領域都在向上游遷移的過程中升級。

另一方面,韓國是一個典型的出口貿易國家,GDP嚴重依賴出口,2018年,半導體占據韓國出口額的20%左右。

2019年,韓國出口額卻持續下降,重要的因素就是半導體產業的出口萎縮,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公布數據顯示,5月韓國半導體出口額下降了30.5%。

6月韓國的總出口額同比下降13.5%,出口連續7個月呈下滑趨勢。

而日本GDP結構更穩定,消費基本占據了50%以上的份額。

我們總認為日本是一個小國,確實,市場和美國中國相比,日本是小市場,大家也習慣用島國思維來看待日本。

但是,日本經濟和產業體系的完備,卻超過我們的想像。

比歐洲的大部分國家,產業鏈更加完備,面積、人口也高於歐洲大部分國家。

大家常說,日本失去了20年,日本真的失去了20年嗎?

相比20年前日本自身產業地位,可能是失去了,但在這20年中,日本對全球的技術輸出依然強勁。

近年韓國等企業不斷宣傳,日本文化偏隱忍,也很少大肆宣揚。

但是日本已經早早轉型,不到關鍵時刻,不見真章。

直至當下日韓貿易戰,高下立見。

(文章來自21Tech,歡迎關注)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集成電路產業鏈投資全景圖

集成電路(integratedcircuit)是一種微型電子器件或部件。採用一定的工藝,把一個電路中所需的電晶體、電阻、電容和電感等元件及布線互連一起,製作在一小塊或幾小塊半導體晶片或介質基片上...

一篇讀懂國產半導體設備現狀!

來源:國君電子 王聰/張天聞國君機械 黃琨/韋鈺核心要點: 半導體產業之風已至,政策環境利好國內半導體設備企業。在全球半導體產業向大陸轉移的過程中,半導體設備國產化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晶片之站,日本從未落伍!

近日,華為發布了全球第一款採用7nm工藝的麒麟980晶片,而蘋果公司隨後也發布了A12晶片。中美兩國在晶片領域的競爭可謂白熱化。反觀曾經占據半導體霸主地位的日本好像已經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了。確實,...

半導體產業,世界」芯「地圖之日本篇之二

中國的半導體產業正在加速發展,那世界上的半導體產業是什麼情況呢?下面就給大家講一講世界」芯「地圖。這是第六篇,日本篇之二。日本日本企業在面板和DRAM全面潰敗,但是日本在半導體的很多行業地位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