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備胎論」一周年:重壓之下,加速轉正步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去年5月,當美國把華為納入「實體清單」,對其業務和技術供應進行限制時,華為海思總裁何庭波給員工發了一則內部信,信中說:「今天,是歷史的選擇,所有我們曾經打造的備胎,一夜之間全部轉正。

而在今年5月15日,美國商務部一邊宣布將華為的臨時許可再延長90天,另一邊則繼續加強對華為的限制。

美方明確聲明,將全面限制華為採買美國軟體和技術生產的半導體,包括那些處於美國以外,但被列為美國商務管制清單中的生產設備,要為華為和海思生產代工前,都需要獲得美國政府的許可證。

此前華為還能繼續使用美國的軟體與技術來設計晶片,今後華為這樣的操作將會受到美國政府的管制,華為面臨的壓力比以前更大。

就在這樣的前提下,5月18日,為期三日的華為分析師大會在深圳如期揭開帷幕。

這場原本聚焦於行業洞察、技術趨勢、華為戰略投入方向等內容的峰會,不得不以回應美國舉措來開場。

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上台發言時說:「儘管遭受打壓,華為公司也絕不會走向封閉,走向孤立主義,我們仍然會堅持全球化。

2020年一季度,在全球疫情和政策與環境的影響下,華為仍實現銷售收入1822億元人民幣,同比小幅增長了1.4%,凈利潤率7.3%

郭平在會上說到:「去年的5月16號,我們被列入美國實體清單之時,一片手忙腳亂。

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跟我們的客戶和合作夥伴,以及華為員工進行溝通和澄清。

幸運的是,我們獲得了絕大部分客戶合作夥伴、以及華為員工的信任和認可,然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積累了一些經驗,所以面對長期的規則不確定的制裁,我相信我們能夠努力的尋找到解決方案。

在過去一年中,儘管技術受到極大的限制,華為仍然加大了29.8%的研發投入。

包括重新設計超過6000萬行的代碼、開發了1000多塊新的單板、對新的供應物料進行選擇。

無一不是在為今後鋪路。

在17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美出台出口管制新規應詢發表談話後,華為18日也對美國打壓升級發布聲明:華為強烈反對美國商務部僅針對華為的直接產品規則修改。

華為指出,華為公司始終致力於遵守適用的法律法規,履行與客戶、供應商的契約義務,艱難地生存並努力向前發展。

然而美國政府為了進一步扼制華為的發展,無視諸多行業協會和企業的擔憂,無底線地擴大並修改直接產品規則,修改後的規則蠻橫而具有產業破壞力。

「在此規則下,全球170多個國家使用華為產品建設的數千億美元網絡的擴容、維護、持續運行將受到衝擊,使用華為產品和服務的30多億人口的信息通訊也會受到影響。

美國政府為了打壓別國的先進企業,罔顧華為全球客戶和消費者的權益,這與其一直鼓吹的保護網絡安全的說辭是自相矛盾的。

」華為認為。

事實上,從2001年至2018年10月10日,已有多達102個中國人和實體先後被美國財政部海外資產控制辦公室(OFAC)納入制裁名單,其中1個被納入非SDN涉伊朗制裁法案名單(NS-ISA名單)。

從數據上看,華為在這一年中經歷的「補洞風暴」也非常坎坷:一年中華為為了保證業務的連續性,投入了1萬5千多名員工,重新開發了6千萬行代碼,新開發了1800多塊單板,採購排查了15000多個編碼。

這些規模恐怖的數字,結果是2019年華為實現銷售收入8588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9.1%。

雖然損失巨大,但華為保證了業務發展、供應鏈、夥伴合作、客戶服務全部沒有中斷。

華為還在做一件事,積極迎合技術趨勢的變化,探索以ICT底層技術更新,引領和發展更大的產業空間,並以此重構產業生態。

在2019年,華為首次發布了計算戰略,宣布將打造鯤鵬和昇騰為底座的多樣性計算生態與智能計算體系。

為了快速激活生態繁榮,華為在計算戰略中首次提出了硬體開放、軟體開源的戰略,最大限度賦能和鼓勵行業生態合作夥伴創新,加速成為計算世界的另一個選擇。

華為的警鐘已長鳴一年,此前,任正非曾表示,現在華為已經完全可以脫離美國廠商生產的零件,完全自行建設5G基站了。

並且明年還要擴大產量。

但和晶片設計不大相同的是,晶片生產的高投入不可能完全被一家公司所覆蓋。

就目前而言,大多數晶片製造商依賴於KLA、LAMResearch和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等美國企業生產的設備。

而近日,台積電「停止供貨華為」的言論居高不下,儘管前者多次闢謠,但業界的懷疑聲浪越發嚴重。

好在當下,華為已緊急對台積電追加高達7億美元大單,產品涵蓋5納米及7納米製程,將直接加速麒麟1100晶片的生產。

養兵千日自當用兵一時,未來華為一旦被完全打壓,甚至未來將生產需求轉移至中芯國際的話,也有多個問題需得到解決。

首先是工藝相較落後。

現階段中芯國際的工藝還停留在14nm製程。

上個月發布的榮耀Play 4T搭載的麒麟710A晶片便是基於該工藝,這款手機產品規格和定價都處於千元出頭的中低端。

而台積電是全球晶片製程工藝的標杆,7nm工藝已經大範圍普及,幾乎成為5G旗艦乃至主流晶片的標配。

另外,率先應用EUV極紫外光刻的第二代7nm+也已經規模量產。

根據規劃,台積今年開始量產5nm,2022年開始3nm工藝的規模量產,甚至都規劃好了2nm。

據了解,在此次美國制裁之前,海思已加速將晶片產品轉進至台積電的7nm和5nm,只有14nm產品分散到中芯國際投片。

如果後續無法用到台積電的5nm工藝,華為的5G旗艦手機可能要面對工藝製程的競爭壓力。

其次是產能。

中芯國際目前14nm月產能僅2000片到3000片,即使擴大到1.5萬片,仍無法滿足華為。

中芯國際下一代製程何時能投產,將是華為尋找晶片製造「備胎」的關鍵。

2019年曾有消息稱,中芯10nm/7nm製程已有實質進展,之後中芯放出消息回應傳聞:性能略遜於台積電7nm的中芯N+1工藝已在去年第四季度流片,有望今年第四季度量產進入市場。

正如某位華為內部員工在知乎上說的那樣:「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隨時做好極端條件下,全面切換的準備。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華為緊急對台積電追加7億美元訂單

5月18日, 據媒體報導,華為緊急對台積電追加高達7億美元訂單,產品涵蓋5nm及7nm製程。5月15日晚,美國商務部下屬的工業和安全局(BIS)宣布新的針對華為的限制計劃(非正式條例)公告,針對...

投資中芯國際,華為的最大短板有望補齊

近日據業內消息稱,華為將首次把部分中低端手機使用的「麒麟」晶片轉到中芯國際代工,這是華為第一次將如此重要的晶片轉交國內晶圓廠,這些晶片原先都是由台積電代工。雖然該消息尚未得到華為和中芯國際雙方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