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未來可能取得技術大突破:然三星卻在壞中芯國際的好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原台積電的一大技術研發乾將梁孟松,在2009年從台積電離職後,便去了韓國。

當時,還有曾姓技術研發能人等一路追隨著梁孟松,也去了韓國。

梁孟松到了韓國,先是在三星旗下的成均館大學任教,後來才正式加入三星。

並且,梁孟松和曾姓員工等幫助三星成功研發出了先進的製程工藝。

三星今天能在晶片製造領域成為強者,誠然有著梁孟松的一大功勞。

換言之,在晶片製造領域,梁孟松也確實是一位難得的技術研發精英。

更何況,梁孟松長期處在技術研發的第一線。

日前,來自台灣的電子時報就報導:那位追隨梁孟松從台積電跳投到三星的曾姓員工,已經於2017年7月底在中芯國際報到。

此消息在業界快速地傳開後,不少的行業者就討論起了這樣的一個話題,即梁孟松是否會離開三星,回中國大陸,併到中芯國際任職?事實上,中芯國際目前正致力於研發14nm和7nm等更先進的製程工藝,若能得梁孟松的幫助,則有望取得技術大突破。

甚至不排除這種可能,中芯國際在儘可能短的時間中,成功研發出14nm工藝!不過,梁孟松想要加入中芯國際,可能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因為,三星正在極力地阻止梁孟松跳投中芯國際。

近些年來,中國(大陸)正積極地引導各種資源來推動半導體產業持續地,穩健地變大變強,晶片製造產業本是半導體產業的一部分,理當不能在現在和未來成為半導體產業的短板。

在中國,中芯國際、華力微電子、台積電、聯華電子、三星、格羅方德和英特爾等均建有自己的晶片製造工廠。

然而,14nm和10nm等先進的製程工藝並不在中國。

中芯國際雖然在中國是排名第一的晶片製造廠商,但目前只有自研的28nm工藝基本算是達到了量產晶片的要求,後面還需對28nm工藝繼續深入地探究,尤其是高端的28nm HKMG工藝。

有一些行業者就此認為,在中國晶片製造產業中,中芯國際作為標杆型廠商,要想在晶片代工市場中獲得越來越多的份額,最終和台積電、三星等處於行業的第一陣營,必須加速取得一個接一個的技術突破。

而梁孟松等人則很可能是幫助中芯國際突破技術瓶頸的人。

從2016年起,就有不止一家的媒體便時不時地報導有關梁孟松要跳投中芯國際的話題(或消息)。


電子時報稱:梁孟松之所以遲遲不能加入到中芯國際,背後的主要原因是,三星從自身的利益考量,正在極力地阻止梁孟松回中芯國際。

「業界認為,梁孟松和三星的合約在2017年到期,只要他願意來,早來,晚來只是時間問題,但不少人希望他能立即加入,因為技術瓶頸對我們而言是如鯁在喉,必須儘快解決」。

韓國有媒體近期也傳出消息:梁孟松從2017年8月的第一個周便開始休長假。

至於梁孟松休完長假後還會不會回到三?或者直接到中芯國際?或者在今後擇期到中芯國際?「沒有人能給出答案」。

有知情者向台灣媒體透露,不論梁孟松是否會到中芯國際任職,梁孟松和中芯國際肯應該不只一次接觸過,並且,梁孟松曾經向中芯國際表達了這麼一個重要的意思,即梁孟松可以幫助中芯國際研發出先進的14nm工藝。

日前,中芯國際在2017年第2季度的業績數據出爐。

2017年第2季度,中芯國際取得營收7.51億美元,取得的凈利潤0.36億美元。

從2015年第3季度到2017年第2季度,中芯國際的凈利潤率大致趨於下降。

顯然,中芯國際要在三、五年後實現年營收60億美元的目標,眼下看來是面臨著不小的壓力。

而中芯國際的前五大下遊客戶依次是高通、華為、博通、全志科技和兆易創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