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賭1.2億美元搶下最先進光刻機!可望縮短與一線廠商差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身為中國半導體「國家隊」的中芯國際,在前台積電、三星首席技術官梁孟松出任聯席 CEO 後,提出 2019 年要量產 14 納米 FinFET 的時程表,然供應鏈透露,10 納米也計劃力拚在同年推出,以此來看,看似低調的中芯,其實早已開始密謀規劃在 2019 年連續發射 14 / 10 納米兩枚高端技術的巨型飛彈,要把與台積電、三星之間的工藝距離縮短至 1~1.5 個世代,屆時,禁錮多年的國內高端技術將全面破繭而出。

ASML 光刻機到位,象徵國內半導體技術進入全新階段

近期中國半導體產業有個非比尋常的突破,來自於中芯國際、紫光集團長江存儲、華虹集團華力微電子均獲得荷蘭設備大廠 ASML 光刻機支援,這三家大廠分屬於 14/10 納米技術、3D NAND 技術,以及主攻 28 納米開發,同步獲得高端光刻機,是國內半導體攜手挺進高端技術的一大步。

中芯國際預定了一台 ASML 極紫外光光刻機,價格 1.2 億美元,預定 2019 年交貨,這是有史以來中芯進口最高端的半導體機台設備,可見在高端工藝技術上的決心,或許將展現「國家隊」實力。

回顧中國半導體過去 18 年的發展歷程,之所以未能有更具體的突破,且持續在中、低端製程工藝徘徊,缺乏關鍵人才絕對是主因之一。

但事隔 18 年,在大基金的政策主導下,再度引領中國半導體重新啟航,在尋找「名帥」、聚集「良將」的政策下,找來前台積電、三星技術掌舵者梁孟松主導中芯的高端技術開發。

梁孟松要挑戰不可能任務,快速追趕台積電

中芯國際對外公布,28 納米 HKMG 製程也會於 2018 年底問世,而 2019 年 14 納米 FinFET 技術將正式量產,這代表梁孟松將以不到兩年的時間,追上 14 納米技術。

中芯只有對外公布 14 納米 FinFET 技術將在 2019 年量產,並未提到 10 納米工藝技術問世的時間點。

然而,供應鏈透露,梁孟松不單計劃在 2019 年量產 14 納米 FinFET,更秘密規劃在 2019 年同步推出 10 納米 FinFET 工藝,這種同一年推出兩個極高端工藝的進度,在其他半導體大廠眼中,堪比「不可能任務」,但梁孟松要讓所有人看到,他要將巨大的「不可能」,化為實質的技術成果。

今年,台積電、三星要進入全新一輪的 7 納米 FinFET 技術爭奪戰,明年,這兩家半導體龍頭要比拼的是第二代 7 納米 FinFET 技術,全數導入 ASML 的 EUV 機台做量產。

如果中芯 2019 年真的能把 10 納米 FinFET 工藝推出,其與台積電、三星之間的技術差距,將從過去差距高達三個技術世代,大幅縮短至距離 1.5~1 個世代,這其中有另一層重要的含義——代表梁孟松只用了兩年的時間,讓「彎道超車」從口號成為事實。

梁孟松在 2017 年 10 月正式加入中芯國際,擔任聯席 CEO 職位,在此之前,他離開韓國三星,加入中芯國際的傳言早已是滿天飛。

梁孟松進入中芯國際後,在內部進行研發部門體質大改造,落實「絕對精兵政策」,不單是一般半導體企業淘汰最後 3~5% 員工這麼簡單,他是大刀闊斧地將技術研發(Technology Developement)部門換血率大幅提高,傳該部門離職率高達 40%,主管職等的換血率更超過 50%,然對外,他則是非常低調,除了在中芯分析師電話會議上曾短暫發表言論外,對外一律是現「聲」不現「身」。

在他加入前,中芯國際在高端技術一直苦於無法突破,單是 28 納米工藝就卡關多年。

中芯曾在 2015 年宣布 28 納米 PolySion 工藝量產並成功使用在高通驍龍 410 處理器上,但實際使用量並不多,多年來中芯 28 納米占營收的比重一直停留在個位數,且真正高端的 28 納米 HKMG 技術也遲遲無法突破。

中芯國際 2019 年 14 納米 FinFET 技術量產後,距離上一代的 28 納米 PolySion 工藝技術,整整隔了四年之久。

但中芯若在 2019 年讓 14 納米、10 納米技術二連發,那可真的一雪之前技術裹足不前之恨,而中芯的突破,就是中國半導體製程技術破繭而出的關鍵轉折。

中國半導體發展下半場,誰是最終的馭勢者?

眼前的中芯國際高端工藝技術即將以「彎道超車」之姿,把過去中國半導體走了 18 年坎坷的未竟之功,在 2~3 年內快速趕上,達到比肩國際半導體大廠的目標,中芯國際的這些成績,其實可以預示中國半導體產業正在發生變化。

變化之中,定有必然之勢,此後,察勢者智,馭勢者贏,失勢者衰。

另一家公司,則將中國半導體產業過往的「失勢」暴露得淋漓盡致,那就是正在經歷「曲折生死劫」中興。

事件爆發的一個多月以來,無論是自媒體還是《人民日報》、新華社等權威媒體,都發出「不計成本加大晶片投資」的聲音。

所謂「不計成本」,只是文筆上一種簡潔形象的說法,全局的方向和共識總是容易達成,但是具體到執行層面,我們仍需要更多更高質量的討論,真正還原技術和商業背後的矛與盾、利與勢。

而且,從古今中外科技行業發展的普遍規律來看,核心技術的創新主體絕對有企業家的一席之地,這也意味著,這樣的討論也絕對不能沒有這些一線衝鋒者的參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台積電戰將三星14nm功臣梁孟松傳將加盟SMIC

半導體業界公認不愛名利的前台積電共同執行長蔣尚義,赴大陸擔任中芯國際獨立非執行董事,震驚業界,然業界又傳出投奔三星電子、與台積電打官司多年的前台積電資深研發處長梁孟松,已於第3季離開三星,近期將...

台積電遇天險 張忠謀如何神解?

競爭對手英特爾動作頻頻、三星技術逐步進逼,大客戶高通又琵琶別抱,加上中國政府支持本地企業;三壞球加上滿壘,如何不失分?正嚴格考驗全球半導體業最資深的老帥張忠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