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赴美建廠,中國製造業該反思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提到「中國製造」,也許你會微微一笑:「這不是山寨的代名詞嗎?」這是在新時期,新環境下,國人自己賦予祖國產品的代名詞。

近幾年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離不開中國製造業的蓬勃開展。

中國2010年製造業產值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

就拿在中國發展最典型的一個企業——富士康來說。

通過產業轉移,壓降要素成本,提升毛利率。

20世紀70、80年代,富士康在台灣是默默無聞的電子代工企業。

1989年,富士康名列台灣製造業1000 家大企業第294 位。

20世紀90 年代初,富士康開始在大陸投資建廠,藉助內地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低的特點,迅速擴張規模,在深圳和崑山設立多個製造基地。

以毛利換取訂單,成就電子代工國際巨頭。

90年代中後期,富士康基本完成了向大陸的產能轉移,而台灣主要競爭對手也陸續將生產基地遷往大陸。

富士康與時俱進,採取「毛利換訂單」的戰略,使其國際市場份額從3%迅速提高到18%,同期毛利率從26.8%下降到6.7%。

富士康從排名100 位左右的企業,躍升至台灣最大的民營製造業龍頭。

與國際品牌合作,成為規模增長的關鍵。

富士康利用成本優勢和嚴格的質量控制舉措,不斷鞏固和擴大與品牌合作商的合作,這一戰略從需求端確保了該企業不斷的產能擴張。

例如,20 世紀90年代,富士康為康柏、戴爾、IBM、蘋果iMac、惠普代工個人PC 電腦和筆記本的零部件。

富士康終究還是去美國建廠了。

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於7月26日宣布,富士康將在威斯康星州投資100億美元,建液晶面板工廠,該工程可創造13000個就業機會。

川普對郭台銘的讚賞中有一個很恰當的名詞,即商人。

富士康不是慈善企業,郭台銘也不是政治家,選擇在美國建廠,終究還是為了生意。

從商業利益上來看,富士康赴美有三大誘因。

誘因一:優厚的稅收及土地政策。

誘因二:與蘋果等企業更緊密的合作關係。

誘因三:富士康轉型和盈利方面的訴求。

或許,富士康的出走只是個開始。

製造業正處在轉型升級的時間窗口,然而此時我國的製造業成本、氛圍、技術水平依舊不能支撐起高端製造業的發展,那麼未來可能會有更多「富士康」轉投更具紅利的國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