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中國老闆跺跺腳,全球科技公司都會小地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華叔之前聊過台積電,台積電的強大跟這個人有著不可或缺的關係,他就是張忠謀,台灣「半導體教父」「晶片大王」

1987年,56歲的張忠謀創辦台積電,定下偉大目標:「當我辦一個半導體公司,當然要它長期繁榮。

那只有一條路——世界級。

聽上去有點不可思議,56歲才創辦企業,56歲前做了些什麼?



1931年,張忠謀出生於浙江寧波,長輩化用「為人謀,而不忠乎?」為他取名,希望他將來替人做事要忠心。

那時,中國的局勢頗為動盪,張家為躲避戰亂只能不停遷徙。

少年時期的張忠謀一直逃亡,1931年—1940年,張忠謀一家人為避戰亂輾轉遷徙於南京、廣州、重慶、上海、香港。

直到1949年,18歲的張忠謀直到飛去美國,才結束這種顛沛流離的日子,並進入美國哈佛大學,全校1100多位新生,他是唯一的中國人,而且第一年的成績就位列全年級前10。

小小鮮肉時代,張忠謀文采出眾,還曾立志當作家,直到父親受不了他兵荒馬亂還搞小清新,警告說「當作家要餓肚子」,才收住念頭。

不過,他的生活依然多姿多彩,音樂會、小提琴、網球、電影,都是他業餘生活的重要部分。

他在哈佛的第一年卻也成了最後一年。

當時,國民黨徹底潰敗,父母也從香港去到美國,根據當時華人在美就業發展情況再次決議,張忠謀必須轉學理工。

學理工無疑是最高理工學府——麻省理工!

1950年的麻省也正處於黃金時代,擁有眾多世界級大師,在機械系學習的張忠謀成績依然優異,還幫教授打點工,掙點碎銀子,但過得並不快樂。

一路順風順水的張忠謀,在碩士畢業申請讀博士時,卻連續2次落榜了。

十幾年的讀書生涯嘎然中斷,下一步做什麼都還沒有想到
,「我何以對父母?對我新婚不久的妻?」他的自尊心、自信心在倏忽中消滅。

其實,張忠謀把這次麻省理工博士落第視為人生中的最幸運,不完美的人生也是最完美的,如果通過了,反而沒有他日後的成就。



張忠謀的父親張蔚觀,他44歲進入哥倫比亞工商學院就讀,47歲獲得碩士學位。

張忠謀說,父母在美國的生活是安定的,但父親一直不能擺脫流亡異國,壯志未酬的憂慮,進而將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

麻省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被落榜羞辱的張忠謀,帶著雪恥的怒火,把簡歷一封封地寄給了心目中的大公司,以及萬一大公司不成,先將就一下的備胎們。

發出簡歷2個月內,張忠謀獲得了4家公司的工作機會。

其中2家令他滿意,最滿意的是鼎鼎大名的福特汽車,專業對口,待遇也好;比較滿意的是一個叫「希凡尼亞」的半導體公司,公司不怎麼知名。

當時半導體公司給他的待遇是 480 美元/月,福特是 479 美元/月。

24 歲年輕氣盛的張忠謀,就想著打電話給福特講講價,得到非常冷漠的回答,令他有點生氣。



雖然氣憤,但他理智聽取了叔叔的建議,選擇了更有前途的半導體行業。

有些事情,冥冥中總是註定的,2次落榜、1元錢讓張忠謀走上了半導體的道路。

張忠謀本科讀工程學,碩士是機械工程,並不熟悉半導體領域。

為了適應新行業,只好白天上班,晚上研讀《半導體之電子與洞》,這有如讀荷馬古詩一樣的困難,「一字,一句、一段慢慢地讀,讀了又想,想了又讀。

」,一個晚上如果能讀懂10頁就已經很難得了。

張忠謀的厲害在於學東西飛快,工作一年左右,他提拔為非正式的小主管,手下也有了 4 個小兵。

1958年是張忠謀人生的另一個轉折點,他因跟領導不合負氣辭職,跳槽到德州儀器,成為這家企業當時唯一錄取的中國人。



在德儀,張忠謀真正感受到美國科技公司的創新精神及力量:「『疲倦』簡直是聽不到的形容詞。

加班是不成文的規定,而且全都是自願,也沒有什麼加班費。

『失敗』從不被接受;『挫折』可被理解,但受挫折者必須振作重來,如再有挫折,再重來,直到成功為止,大家一起賭,一起輸,一起贏,一起往前拼。

當時,德儀替IBM生產著四個電晶體,其中一顆電晶體在IBM生產的良率10%,但到了德儀,做出來的基本上都成了垃圾。

張忠謀點子很正,被安排來搞定這最難的一顆。

在「每天早上8點上班,直到半夜第三班開始後才回家」的努力下,他讓產品良率超過了IBM本身,最高達到驚人的20%。



這讓27歲的他獲得人生中第一個正式管理職位:鍺開發部門經理。

同事幹了件驚天動地的事,徹底震撼了張忠謀

加入德儀不久,他認識了一個無話不談的好基友。

他們經常一起喝咖啡,聊天。

交談中,這位老兄告訴張忠謀,自己正計劃把好幾個電晶體、兩極體,加上電阻,組成一個線路放在同一顆矽晶片上。

他還跟張忠謀得瑟:公司最大的老大對他這個想法也很贊,並問張忠謀怎麼看?

當時張忠謀認為好基友做的事情「匪夷所思」,不切實際。

讓他意外的是,過了一段時間,這位老兄卻告訴說,他已經把那玩意兒弄得差不多了。

有點被震到的張忠謀,卻又替他操心:你那玩意兒就算弄出來,又有什麼用呢?離實際應用是那麼的遙遠。


這位老兄就是改變了世界半導體產業的傑克•基比(Jack Kilby)。

當他希望張忠謀欣賞自己的創意時,他事實上是在讓張忠謀見證人類科技的重大進程——眼睜睜地看著世上第一個集成電路誕生。

後來,傑克•基比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被認為和他同時搞出了集成電路的另一位大仙諾伊斯,則在此後帶著一個叫摩爾的同事,
創辦了英特爾公司,快速在電子業掀起一股股驚濤駭浪的革命。

這件事,讓張忠謀深深地領教了前瞻技術的力量,這些在他當時看來跟自己不太有關的人和事,也都通通在後來,成了他事業和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



伯樂賞識,讓他在41歲登上了事業新高峰

1964年春天,他成了「德儀」統領3萬多員工和全球半導體業務的副總裁,也是這個世界500強企業的第三號人物,以及美國大公司職位最高的華人。

其時,被諾伊斯和摩爾飛速壯大的英特爾,已是德儀半導體業務最強勁的對手。

坊間甚至傳聞,英特爾已把張忠謀當政視為擊敗「德儀」半導體的最佳時機。

而張忠謀則是另外的想法:他要打掉英特爾的威風!



就非得干成世界第一名,英特爾做CPU該感謝張忠謀

內存是英特爾當時最強的業務,並且已經做到世界最大,張忠謀卻決定,就從英特爾的內存開打。

當時,整個市場以及英特爾的主力產品都是1K,為了奪第一,張忠謀開足馬力,痛下血本,直接從4K產品開打。

不做第二,只做第一。

你出一,我不出一,而是直接跳空高開、一劍封喉,打天牌,這也是張忠謀在科技界打贏關鍵戰爭的核心制勝策略。

結果,4K新品出來不久,就把英特爾打成了手下敗將,也打出一個張忠謀地位。

此後,英特爾在內存市場的輝煌便一去不復返,直到徹底退出,轉型成為CPU巨頭。

從這個意義上說,張忠謀也算是英特爾的恩人,為逼迫英特爾轉型立了功。

率先革命掉高科技不能討價還價的老規矩,主動發起了一輪又一輪的價格戰,打得產業同行們一聽德儀又出招了就一腦子們的汗,甚至丟盔棄甲,主動落敗。


56歲重新出發,創造了台積電的輝煌

1978年,有著輝煌戰績的張忠謀出任德儀消費電子集團總經理。

德儀原本希望他在半導體之外再造一個消費電子王國,但這卻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1983年,張忠謀因不看好公司的戰略轉型,在悶悶不樂中離開了德儀。

很多很多的新工作便找了上門,後來他選擇了前往紐約,出任通用器材的總裁。

52歲的人,重複職業經理人的道路,顯然也只是可接受,不愉悅,更不刺激。

經過四年後,一個56歲的老人,接下來還能幹啥?

張忠謀給出的答案是,重新出發,干出一番全新的事業,而且設定出偉大目標:「當我辦一個半導體公司,當然要它長期繁榮。

那只有一條路——世界級。

如今的全球最大半導體製造代工公司——台積電因此誕生。



1985年,當時的台灣不但技術落後美國兩代,還缺乏設計、行銷等各方面的人才,唯一有的就是製造人才。

如果在台灣開新公司還照搬美國公司的模式,那完全沒辦法跟他們競爭,半導體公司走的都是晶片設計與製造一手抓的路子,設計需要強大的智力支持,製造需要強大的資金後盾,這種模式把半導體搞成了一個高門檻行業,一般創業者幾乎水潑不進。

就在這樣的情形下,張忠謀發現了一個商機——他斷定,半導體的設計和製造一定會產業細化與分工,所以要成立世界第一家專業代工公司。

這個想法既改變了整個半導體行業的走勢,也為中國半導體21世紀的崛起埋下了伏筆。



台積電的第一座晶圓工廠 1987 年

張忠謀仔細考察過後,決定創辦一家只從事晶片製造和封裝測試的公司,命名為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TSMC。

為了給台積電創立尋求第一筆風險投資用來建設廠房和採購設備,張忠謀親自給美國、日本的十多家半導體企業寫信。

但包括Sony 、三菱( Mitsubishi )在內的大多數半導體公司都拒絕了,其原因都是認為單一的晶圓製造生意行不通。

幾經輾轉努力之後,台積電依靠台灣政府和荷蘭皇家飛利浦( Euronext )的兩筆資金,以及一些民間資本共計13.775億新台幣正式成立。

在創辦的第一年,台積電的工廠只有3 微米和2.5 微米兩種生產工藝,全年產能不到7000 片六英吋晶圓,良率也不高,基本接不到大公司的晶圓訂單,整個公司在以虧損的狀態運行。

轉機發生在1988年,英特爾CEO換成了更年輕的安德魯·格魯夫( Andrew Grove ) 。

他和張忠謀私交甚好,受邀到台灣參觀台積電的晶圓工廠。



左一:英特爾CEO安德魯·格魯夫

台積電成了這些公司的第一選擇。

1998 年,英偉達同台積電達成戰略合作,將所有的圖形加速顯示卡交給台積電生產。

雙方合作的第二年,輝達率先提出了GPU (圖形處理器) 概念,可以幫助CPU (中央處理器) 分擔一部分圖形動態渲染等計算任務。

這個概念後來被整個半導體產業改採用。

有了英特爾、輝達等成功的客戶案例,台積電的晶圓代工模式迅速被半導體產業接受,接到的大訂單也越來越多。

到了2000 年,台積電全年營收首次逼近60 億美元。

10年後,這個數字翻了不止一倍。



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

從早期的英特爾,到後來的輝達、博通、Marvell、ATI、AMD、高通,包括聯發科和華為海思,每家公司的晶片都有龐大的年出貨量。

客戶的成功,為台積電帶來更多營收,而張忠謀又把營收中的大部分用在擴充產能和新技術研發上,形成了正向循環。

1997年,張忠謀親任總經理,將台積電在美國紐交所掛牌上市,並於當年實現13億美元營收,盈利5.35億美元;

2005年:卸下台積電總執行長(CEO)職位,由蔡力行接棒。

2006年:代表台灣出席亞太經合會。

2009年,金融風暴襲擊下,台積電第一季瀕臨虧損,張忠謀重回台積電任CEO,震撼了全球半導體產業。

這就迫使已 79 歲高齡的張忠謀不得不「重出江湖」,再度執掌台積電,並且像業務員一樣親自去見客戶,甚至飛到美國去,一家一家地談。

這就是張忠謀的精神。



台積電全年營收

2010年,第一季,台積電營業收入達921.9億台幣,稅後盈餘336.6億台幣,是台灣1300家上市公司中獲利最高的企業。

全年營業收入突破4000億台幣,成長率超過40%,市值衝上2兆元台幣,股價漲幅達30.65%。

2015財年,他的台積電以1671億營收穫得凈利潤604億,其利潤規模是台灣最大企業、營收8872億的鴻海精密231億凈利潤的2.6倍;是營收3950億的華為369億凈利潤的1.6倍;是營收1028億的騰訊288億凈利潤的2倍多,也領先阿里2016年財年(營收1011億)427億凈利潤將近180億。

2016年,台積電以約合2072億人民幣的營收,實現了約合730億人民幣的凈利潤,相當於每天凈賺2億人民幣

憑此賺錢能力,台積電的市值成功突破萬億人民幣,一舉超越英特爾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公司。



2018年6月5日,於台積電股東常會上宣布「不續任董事、不接顧問、不擔任榮董」,正式退休。

華叔覺得一個偉人不止一面,張忠謀也是如此。

他不僅是要把企業做成一個世界級的企業,他還把自己的健康當做一項事業去經營,他連他的業餘愛好打橋牌也希望打出世界級的水平

他閱讀更是認真,不僅要給他讀過的書打分,書里不認識的字要查證。

「活到老學到老」也應該有規劃,他的認真和高要求,延伸到了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去年剛退休,張忠謀就在比賽現場從早待到晚, 騰出一整天時間只為了跟同好們一起打橋牌。

這不僅是一種純粹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成功之道。

看完張忠謀56歲開始創業的故事,是不是很勵志?70後、80後、90後的你,還會沉浸在「中年危機」里不可自拔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張忠謀落幕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6月5日,隨著台積電股東大會上的一聲宣告,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正式榮休。自此,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強人時代」也終於落下帷幕。18歲赴美讀書,進入哈佛大學,19歲在家人的規勸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