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派VS大陸派,中芯內部的隱秘鬥爭(第二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上一期和大家聊了《中芯三劍客的第一劍,張汝京》,沒看的朋友可以點擊標題先去看
張汝京創辦中芯後,中芯高速發展,短短几年其產能就成為僅次於台積電和聯電的世界第三大半導體代工廠。
但攤子鋪的太大,步子邁的太快,也讓中芯負債纍纍,在近十年時間裡,中芯連年虧損,從未盈利。
2000年中芯創辦
2007年,中芯虧損1950萬美元
2008年,中芯虧損4.4億美元
2009年,中芯虧損 8 億美元
這樣一家公司就面臨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錢,還能撐多久。
張汝京有著強壯「中國芯」的夢,但資本是現實的,你這十年虧損總要給股東一個交代,而且想要再從股東身上要錢,也越來越難。
張汝京與公司股東的矛盾不斷加深,於是他開始找新的投資者。
新的投資者分為兩批人,一批是類似黑石的私募基金,他們看好中芯,想要投資。
而另一批則是中資國企,中芯作為中國半導體代工的未來,中資國企必然會出錢資助。
最後張汝京選擇了國企「大唐電信」,外界猜測的理由是,找私募來注資,會加深企業內部對於連年虧損的不滿,畢竟私募追求的也是盈利
但選擇國企這麻煩就相對小點
張汝京希望通過加大「國企股東」的力量,在公司內部抗衡「資本股東」。
然而張汝京最後敗在了一場官司上,中芯和台積電的侵權官司打了很多年,第一次台積電贏,中芯和解賠償,第二次又打,還是台積電贏,65項專利中61項侵權。
台積電要求中芯賠償10億美元,中芯當時一年虧損8億,再賠10億,哪來的錢
於是中芯二度尋求與台積電和解
在當時「台當局總統」馬英九和大陸政府的暗中撮合下,台積電同意和解,雙方就和解條件展開談判。
張汝京帶著律師團飛往香港與台積電副董談判,和解協議出台的很快,不到24小時,雙方就同意了該協議
和解協議公開的內容包括:中芯分4年向台積電賠償總額2億美元現金,同時中芯交給台積電8%的股權,外加2%的認股權。
這份和解協議看起來從10億減少到2億,但台積電將成為中芯的第二大股東。
當然台積電無權向中芯董事會派駐董事,台積電無法管理中芯,只是中芯的「被動投資者」。
可是外界都認為,這份和解協議里,還有個重要內容就是張汝京必須辭職,張汝京掌權中芯近十年,帶著中芯高速發展,早成為台積電的眼中釘肉中刺。
不過張汝京在採訪中說:「辭職是他自願的,沒有任何人逼迫,至於辭職的原因是,太累了,心力交瘁。
」
中芯第一劍張汝京的辭職,讓中芯立刻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局面,至此中芯內部的矛盾就更加突顯出來。
過去還有張汝京這個創辦元老在董事會裡壓著,如今張汝京辭職而去,公司內部不同派系的勢力,矛盾越發激化,越發公開
大家還記得張汝京離開前做的最重大的一項決定嗎?讓國企大唐電信入股中芯。
原本張汝京是想加強公司內國企派的力量,以對抗資本派,但是等他辭職了大家才發現,這家國企「大唐電信」,根本不是什麼善茬。
大唐電信是搞電信設備和技術的,他和中芯,處於產業鏈上下游的角色,中芯可以為他代工所需要的電信晶片。
而大唐入主中芯一開始就動機不純,帶有想要中芯成為其附屬品的意圖。
其他大股東在董事會只有一個席位,而大唐電信開口就要兩個,他正積極發展4G業務,要通過控制中芯來獲得晶片代工。
另外那還是一個特殊時期,大唐電信需要利用中芯,來加強他自己在國企中的地位。
當時中國的國企大整合已經展開,中央下決心要精簡國企數量,打算未來國企數量縮減到100家以內。
(子公司不算在內)
大唐電信想要避免成為被整合的國企,就必須提高自身的價值,那麼控制一家中國最重要的晶片代工企業,就成了大唐電信,避免被整合的重要籌碼。
張汝京還在位時,並不知道大唐電信的這些算盤,張汝京辭職後,對於中芯控制權的爭奪就更為激烈。
中芯當然不願意被大唐控制,為了平衡大唐在內部的話語權,中芯決定再引入一家新股東,新股東一方面可以更擴大中芯的資本實力,另一方面也能稀釋大唐的對中芯的控制。
時任中芯董事長的江上舟(2000年大力支持張汝京創辦中芯的那位上海市副秘書長),利用自己多年的政商關係,找來了「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入股中芯。
(簡稱「中投」)
2011年,又一家國企背景的「中投」向中芯投資2.5億美元,獲得11.6%的股權,成為第二大股東。
原本中投集團打算給中芯3.5億美元,成為第一大股東的。
中投,是一家沒有實業的投資企業,他不會在公司經營上干涉中芯的發展。
但大唐是一家有實業的企業,他會不斷干涉中芯的發展,以為自己的主要業務服務。
中投入股中芯,一開始就遭到大唐的強力反對,大唐為了確保自己股權不被稀釋,在中投入股之時同時拿出1.02億美元注入中芯,將自己的占股比例提高到19%,大唐依舊是中芯的第一大股東。
大唐這一番操作後,中芯大股東如下:
此時中芯內部,這番國企間的勾心鬥角很快就蔓延開來,這裡大家要搞清楚一點,中芯是不願有太多「國企色彩」的。
一開始張汝京創立中芯,就是一家外資公司,有意弱化國企在中芯的角色,能避免國際社會對中芯的「性質判斷」。
「性質判斷」非常重要,如果國際社會判斷中芯性質是國企,那就會受到西方很多的高科技技術管制,這將會對中芯不斷升級的技術進步,帶來不好結果。
所以不要讓中芯看起來太「紅」,一家太「紅」的企業,會遭到西方警惕和技術封鎖
但此時一個無可奈何的現狀是,中芯正變得越來越「紅」,為了反抗大唐電信對中芯的控制,公司又引入了國企「中投公司」
如此一來中芯的第一、第二,第三大股東,都是國企,這很不利於中芯的未來發展
但困難並不止這一個,與此同時中芯國際內部管理層的派系矛盾也在不斷加深。
十年前2000年,張汝京帶領300位台灣人才到大陸創辦中芯,這批台灣人是中芯一開始的核心管理團隊
而當張汝京辭職後,台灣派系勢力受到打擊,同時伴隨著「大唐」和「中投」,兩家國企的入股,大陸管理層的勢力在中芯逐漸擴大。
這就造成了中心內部,「台灣派」與「大陸派」的矛盾。
2009年台灣派代表人物張汝京辭職,張汝京辭職後中芯還有個老大哥江上舟在董事會撐著,江上舟過去是上海市政府高層,政商兩界都要賣他面子,有他在中芯坐鎮,至少能撐著不讓矛盾爆發。
但2009年江上舟突然因病去世,這兩位堪稱中芯元老級人物的先後離開,讓企業內部沒了一個能壓得住場子的有威望的老大哥。
沒了老大哥鎮場子的中芯,迅速陷入一場內部權力的惡鬥之中。
大陸派與台灣派有矛盾,大陸派內部也有矛盾,矛盾套矛盾,公司的穩定成了首要大問題,一家內部都無法穩定的企業,何談向前邁進?
當時中芯國際的台灣派領袖是王寧國,王寧國和張汝京一樣,出生在大陸,成長在台灣,成功於美國,隨後回到大陸來幫助大陸發展半導體產業。
2009年張汝京被逼辭職後,就是這一位台灣派人物王寧國,接替張汝京擔任公司總裁兼CEO。
當時江上舟也力挺王寧國,江上舟的願望是,讓中芯內部台灣派和大陸派的勢力友好相處,共同為中華高科技事業做出貢獻。
可是當張汝京辭職,江上舟去世,支持王寧國的大佬都不在了。
2011年,中芯國際股東大會如期舉行,大會將選舉董事會成員,此時發生了一件讓外界意外,卻又情理之中的事
在中芯內部聲望最高的總裁兼CEO王寧國,竟然在股東大會上,得到了58.21%的反對票,這讓王寧國落選中芯總裁和CEO。
而這背後都是大唐電信在「搞鬼」
大唐一直想讓自己的人馬當上中芯CEO,以控制中芯的發展方向。
當時的情況是,股東大會的參會股東持有的股份總數,僅僅占總股本的30%多,而這30%多里,光大唐電信一家,就擁有近20%的股權。
換句話說,只要大唐一家反對,那大唐的反對比例就能超過50%
之所以參會的股東,只占總股本30%多,是因為大家都覺得王寧國繼續擔任公司CEO是順理成章的事,畢竟是兩位前公司大佬力挺的人物。
但大唐電信卻不按慣例來了個突然襲擊,內部倒戈,直擊王寧國,要是其他大股東知道大唐要搞事,不可能不來參加股東大會。
大唐電信在內部的突然襲擊,是為了逼走王寧國,然後扶持自己的人馬楊士寧出任中芯CEO。
大唐的舉動逼得中芯必須召開緊急董事會議,根據公司規定,CEO是董事會聘任的,如果大唐對CEO不滿,必須由董事會投票才能最後決定。
隨後在中芯的緊急董事會上,大多數董事不同意解除王寧國職務。
由此「王寧國」和「楊士寧」,這兩位所代表的兩大派系勢力互不相讓,中芯公司成了權斗的戰場,這極大拖慢了中芯在半導體領域的發展速度。
不可謂不可悲。
這兩大派系的相互攻擊發展到後來都公開化了,中芯國際的內部論壇成了兩派員工相互攻擊的前線
兩派員工互不相讓,相互指責和抨擊。
為了避免內部員工相互攻擊,中芯關閉了內部論壇,但雙方人馬仍不罷休,戰場從內部論壇,轉到了百度貼吧。
這進一步讓這齣難堪的權利惡鬥公開化
全中國都在看著中芯的這場內鬥。
雙方內鬥的重大轉折點,發生在一份內部審計文件上
當時一位內部匿名人士在網上公開了一份「楊士寧」涉嫌逃稅漏稅的內部審計文件。
文件清楚顯示,楊士寧年薪超過180萬,但通過各種避稅方式的操作後,所需要支付的稅金僅僅只有5萬
賺180萬,只繳5萬稅,這在網際網路上一下子炸開了鍋
這一曝光讓中芯的內部惡臭上升到了全社會的層面,網民和社會大眾紛紛炮轟中芯高管用各種手段避稅,著實無恥。
但其實雖然曝光的是楊士寧的避稅,但避稅實則在當時的中芯是普遍情況,多名外籍高管都在利用潛規則「避稅」,這是內部高管都心照不宣的事。
而中芯的「特殊身份」(中國半導體製造之光,國企大股東,與政府千絲萬縷的關係)也讓中芯在避稅方面,一向「很大膽」。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中芯內部的權力惡臭已向外擴散,這場權斗最後誰又是贏家呢?
或許,沒一個贏家。
很快王寧國遞交辭呈,他不想再捲入這場風波中惹得一生臭了。
此時一個關鍵的人物出現了,張文義出任新董事長,兼代理CEO。
張文義是前董事長江上舟的同學,前電子工業部副部長。
張文義的上任是一個重要指標,張文義和江上舟一樣,是前政府高官,在政商兩界都有一定威望。
他上任中芯董事長的最大任務只有一個,就是平衡公司內部各派勢力,終結惡臭的權力內鬥。
不管你是「台灣派」還是「大陸派」,中國派才是公司最大利益。
原本大唐發起的這場權力鬥爭,看著王寧國一幫人辭職了,以為就勝利了。
但最後經過多方博弈,真正當上中芯CEO的,不是大唐中意的楊士寧,而是從外面空降而來的另一個人。
楊士寧看到自己鬥了半天,爭了半天,這位置被別人給拿去了,也心生退意,不久後遞交辭呈。
中芯這場內部權力惡鬥,由大唐電信挑起,最終內鬥雙方無一人得利,反倒極大破壞了公司內部的團結,更損耗了公司的發展。
此時張文義推薦一人,讓他從外面空降到中芯國際擔任CEO,這可謂是中芯一個極重要的轉折開端。
從混亂走向重新發展,再從發展走向強大,這幕後少不了中芯第二劍,邱慈雲的功勞。
邱慈雲背景與張汝京和王寧國類似但不同,邱慈雲1956年生於台灣,隨後赴美求學,1984年他進入美國最著名的貝爾實驗室,從事半導體研發工作。
離開貝爾實驗室後,邱慈雲加入台積電,擔任工廠高級總監。
2000年,張汝京在大陸創辦中芯國際,邱慈雲追隨張汝京來到中芯,擔任高級運營副總裁,是張汝京身邊最重要的副手
2005年,邱慈雲與張汝京就公司運營管理等多項問題上意見不合,最終辭職離開。
(張汝京要擴張,邱慈雲要穩定)
離開中芯後,邱慈雲受到老鄉邀請,這個老鄉就是後來接替張汝京擔任中芯CEO的王寧國
2005年王寧國還在華虹NEC(晶片代工廠)擔任CEO,王寧國就邀請邱慈雲,來華虹當營運副總
但是後來華虹資金鍊出了問題,12英寸廠的建設資金一直拖著不落實,最終王寧國辭職,邱慈雲也辭職。
辭職後,王寧國去了中芯,而邱慈雲和張汝京意見不合,張汝京在他不可能回中芯。
邱慈雲最後選擇去了一家馬來西亞晶片代工廠,馬來西亞矽佳晶圓 (Silterra Malaysia)任職
再後來2009年,華虹NEC總算解決了資金鍊問題,12英寸生產線重新上馬。
華虹當時的董事長張文義就打電話給邱慈雲,勸說他別再馬來西亞代工廠幹了,馬來西亞沒前途,你是個大才,還是來大陸,來大陸干吧。
這個「張文義」上面提到過,就是江上舟的老同學,江上舟擔任中芯董事長,張文義擔任華虹董事長,江上舟死後中芯董事長就是找的張文義來當。
可見半導體行業是個圈啊,弄來弄去其實是一批人,大家都是老相識。
所以你也就不奇怪,為什麼當張文義當上中芯董事長後,在董事會裡會力推邱慈雲來當中芯的CEO,邱慈雲和張文義也是老相識了,這條線埋在這裡。
邱慈雲接受張文義邀請,從馬來西亞代工廠回到華虹任職,後來當中芯結束了惡臭的權力內鬥後,張文義再次邀請邱慈雲,來中芯當CEO。
邱慈雲本就是第一批創辦中芯的老員工,2005年因和張汝京意見不合離開中芯,之後兜兜轉轉了一圈又回到了中芯。
對於中芯,他是有著深厚感情的。
而邱慈雲接手的中芯,是內部權力鬥爭後的中芯,雖然鬥爭的兩派人最終都沒得勝,但大陸派和台灣派的矛盾依舊擺在那裡。
但邱慈雲的上任,很大程度上穩住了人心,邱慈雲上任前,大陸派勢力以兩大國企入股為代表開始不斷增加,台灣派勢力明顯感到了恐慌和危機感。
但邱慈雲本身是台灣人,又是技術出身,這就穩住了企業內部一批台灣派的人心,堵住了因王寧國辭職而爆發的台灣派辭職潮,將企業引向一個派系相對平衡,內鬥大幅減少的良性發展之路。
穩定,是一切發展的基礎,邱慈雲很好的做到了穩定。
邱慈雲上台後的重擔,除了平衡公司各方勢力,加強公司團結穩定外,更有外部壓力。
2011年半導體正是不景氣之年,就連晶片代工龍頭聯電和台積電都連續三季度虧損,營收持續下滑,更別提剛從內鬥中緩過神來的中芯了。
中芯從創辦開始,9年從未盈利
產業大環境的不景氣,雪上加霜的成了籠罩在邱慈雲頭上的又一片烏雲
大家要知道一個製程的晶片,通常分為三步
1,研發,2,試產,3,量產
任何晶片,你光研發出來,也只是跨出了第一步,重要的是量產,重要的是良率。
我們打個比方,同樣一款14納米製程晶片,中芯國際的良率只有50%,但台積電的良率是98%,僅僅這一項良率上,中芯的14納米晶片製造成本,就是台積電的兩倍。
因為良率不足,你批量生產晶片的成本是對手的兩倍,那請問你還怎麼競爭呢?
即便中芯有著大陸便宜的土地,以及各項政策補貼,也都無法攤平這個成本。
晶片製造是個非常特殊的行業,對於資金投入的門檻,非常高,屬於重資產,重資金的投入。
每一代晶圓技術,都是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美元的投資,而且越是新的一代,對技術和資金的要求就會更大。
因此作為一個晶片代工企業,你必須有足夠大的銷售量,才能夠去攤平前期的巨大資金投入,以及獲取利潤。
不然的話,你就不斷賠本
中芯2000年成立,在張汝京的率領下大舉擴張,後來被叫做盲目擴張,產能不斷提高,但都是賠本買賣。
除了賠本買賣外,每年要還銀行的貸款,設備生產線也每年產生大量折舊費。
9年里中芯從未盈利
這就是邱慈雲上任中芯,平息內部矛盾後,才真正要面對的大問題。
邱慈雲決心要徹底改變中芯的整體戰略
在張汝京時代,中芯的戰略是,擴張擴張再擴張,追趕追趕再追趕。
投入大筆錢去擴大生產線,研發下一代的晶圓技術,誓要在最短時間內搞出中國人自己的最強晶片代工。
但這條路已經被證明是失敗的,沒有一個股東能忍受一家從不盈利的公司。
邱慈雲做過三家晶片代工廠CEO,他很清楚中芯的根本問題在哪:
野心太大,步子太快,所以他上台後徹底推翻過去張汝京那一套。
用他自己的話講叫:放下野心,放慢步子,穩紮穩打
這很重要,這是讓中芯在經歷了巨大內憂外患後,穩定下來的根本。
所謂「千金易得,一將難求」,邱慈雲就是那個良將,他所用的戰略是:
1,注重更成熟工藝的應用,暫不追求最先進的製程
2,放棄張汝京創建之初的盲目擴張戰略,轉而保持高產能的良好良率
3,將重點放在國內市場,依託國內市場發展
世界上沒有最好的戰略,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戰略
在邱慈雲制定了總體戰略後,中芯走上了一條與張汝京時代,完全不同的路
上圖是中芯營收分布,可以看到在邱慈雲任內,來自中國的營收占比越來越高。
2009年(張汝京時代)中芯營收僅有20%來自中國,近60%來自北美。
而邱慈雲接手中芯後,中芯戰略大轉變,來自中國的營收快速提高,在2016年邱慈雲辭職前一年,中芯有高達50%的營收來自中國,來自北美地區的僅29%
邱慈雲總算讓中芯賺錢了!而且是一直賺錢!
2015年,由全球820位專業投資經理和資深分析師共同投票選出的,「亞洲高科技公司管理層排行榜」上。
邱慈雲排在半導體行業最佳CEO第三名,(第一名是台積電的管理層)
當時這個專業獎項給與邱慈雲的評價引用了諸葛亮的《出師表》,稱讚他「受任與亂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是他帶領著中芯從「擴張時代」,走入了「中興時代」,創下連續三年盈利,連續十三個季度都盈利的佳績。
他徹底改變了中芯在全世界眼中「老虧損戶」的形象。
邱慈雲上任時,中芯市值118億港幣,2015年7月他獲得最佳CEO獎時,中芯市值317億港幣。
市值成長了將近3倍,四年里的年複合率更是高達28%
邱慈雲不僅拯救了中芯,穩住了中芯,更讓中芯成熟了起來,這一點我們從下面張圖就能看出。
中芯前後4任CEO,有且只有在邱慈雲的任期內,中芯的股價絕對漲跌幅是上漲的,其他三位CEO任內都是不同程度的下跌。
這就是邱慈雲的厲害之處,我們常說打天下最重要的是什麼?
是在陣前英勇拼殺的將軍,還是在帳內出謀劃策的軍師?
你問一百個人九十個人會告訴你,都不是,最重要的是在大軍後方,保障糧草供應,穩定軍心的後勤部長
打天下難,還是守天下難?
攻天下難,還是穩天下難?
邱慈雲讓中芯在經歷了內部權斗,外部景氣不佳的大風大浪後能夠穩住,不僅穩住,還能連續盈利。
這就是他最厲害的本事
他這第二支劍,在中芯的發展史上至關重要,很多業內人士都認同,邱慈雲雖然為人低調,穩紮穩打,身上的故事很少,但如果沒有邱慈雲,就沒有今天還能拿得出手的中芯。
然而花無百日紅,人生永遠是「紅玫瑰與白玫瑰」的哲學問題
你手上紅玫瑰拿久了,就會想念白玫瑰
同理,白玫瑰拿久了,就會思念紅玫瑰
中芯也一樣
邱慈雲穩住了中芯,讓中芯扭虧為盈,年營收連年上漲,但是邱慈雲「穩江山」的戰略,卻越來越受人詬病
因為要穩江山,中芯不再盲目投資,這一點看看下圖就一目了然了(點擊可拉伸看大圖)
這是中芯每年對外資本支出和台積電的對比:
在邱慈雲任職的大部分時間裡,中芯的對外資本支出從沒超過台積電的20%
2011年,中芯資本支出和台積電相比,只有人家的14%
2012年,資本支出和台積電相比,只有人家的6%!
2013,2014年,都只有人家的8%
2015年回升了點,但也只有16%
資本支出代表什麼?代表著購置新設備,建設新生產線,以及最重要的,研發新技術。
但邱慈雲在這上面的投入和台積電相比非常少,這直接就造成了一個結果
那就是中芯和台積電的技術差距,越來越大
大家要知道,中芯不是一家普通的企業,我們說直白點,他是一家帶著政治任務的企業,他和華為一樣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任務」
這就決定了,中芯不能只顧著賺錢,甚至在很多人眼裡,中芯可以不賺錢,也要把最新的晶片代工技術給搞出來
這是中芯面臨的矛盾,也是邱慈雲面臨的巨大矛盾
當中芯連年盈利,但和台積電的技術差距越來越大時,大家覺得,外界會怎麼罵中芯?
中芯左邊肩負著國家半導體製造的巨大責任,右邊肩負著董事會要求盈利的巨大壓力
你要他怎麼選?
企業經營和國家戰略之間居然是相互衝突的,你要國家戰略就別盈利,你要盈利就要放棄國家戰略。
你要中芯怎麼選?
中芯沒法花大錢砸在最先進的工藝上,不斷辜負著社會的期待,國家的期待,社會,乃至中芯高層,給邱慈雲的壓力越來越大。
中芯,不能只想著賺錢,而不想著民族責任
中芯,是時候追趕了台積電了
而中芯追趕台積電的第一步,就是讓優秀的穩定大將,先走人吧
說來有點憂傷,但還是那句話,沒有最好的戰略,只有最適合的戰略
2011年邱慈雲及其團隊,受命於危難之間,扶住了將要傾倒的中芯,並且在之後的七年中將中芯帶入了穩定的盈利模式
但當2015年一個計劃提出,也就是「2025中國製造」
中國必須邁入製造業強國!這個大國目標明確制定後,中芯就不可能再繼續守城了
強國製造,如果沒有晶片產業,何談強國製造?
2017年川普上任美國總統,中美科技冷戰風雲突起,中芯左肩上的民族責任突然沉重萬分
在這樣的背景下,你認為守城之劍邱慈雲還能繼續在中芯幹下去嗎?
邱慈雲與中芯沒有矛盾,中芯也非常感謝邱慈雲。
只是,時代不同了。
太平洋彼岸的對手,來者不善……
2017年5月10日,邱慈雲以個人原因請辭中芯國際CEO
五個月後,中芯從韓國三星那裡,請來了一把極為鋒利的寶劍
這將是一把能和晶片代工龍頭台積電,拼殺的寶劍
2017年,中芯正式開啟了追趕台積電之路
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我,長文寫起來不容易,舉手之勞點讚加轉發以資鼓勵,我會繼續給大家帶來「中芯第三劍」的故事
曾為台積電、三星創造奇蹟的他,能否將中芯國際送進第一梯隊?
最近半導體行業沸騰了,中芯國際從紐交所退市近一年後,宣布回歸A股。5月5日晚,中芯國際(00981.HK)發布公告,擬於科創板發行不超過
擴產能穩坐晶圓代工三哥?解讀中芯國際背後功臣——邱慈雲
最近中芯國際由於令人吃驚的大規模投資擴產計劃,再次成為行業關注的熱點,不僅在上海投資近千億元新建12英寸生產線,還大幅擴建了天津8英寸廠的產能,從4.5萬片/月提升至15萬片/月。但從2015...
人才輩出,無愧為中國半導體行業的CEO搖籃!
2019年5月5日,網傳原中芯國際原CEO邱慈雲(任職期:2011年-2017年)將出任上海新昇CEO一職。作為國際知名的半導體領域的卓越職業經理人,邱慈雲曾經帶領華虹NEC、馬來西亞Silte...
全村人希望的中芯國際,依然道阻且長
作者公眾號:BOO聊通信本文為能扼住華為命運咽喉的台積電,是怎樣煉成的?的姊妹篇,可先行閱讀。2020年,是共和國成立的第71個年頭。今非昔比,中國如今已經是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舞台上的重...
中國半導體教父張汝京的「三落三起」|半導體行業觀察
日前,一樁聲明在半導體圈引起了轟動。國產矽晶圓供應商上海新昇半導體在官方微信公眾號中表示:「 張汝京博士決定於2017年6月30日為止不再擔任新昇總經理職務,但他同意繼續擔任新昇董事 」。本來是...
兩大「教父」PK:中芯國際與台積電的IC恩怨錄
常常有人說,12年是一個輪迴。因為完成了12地支和12生肖的輪換,所以蘊含著命運的起承轉合。禍隨福兮、福隨禍至,12年對於中芯國際和台積電來說,又何嘗不是一個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