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產能穩坐晶圓代工三哥?解讀中芯國際背後功臣——邱慈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近中芯國際由於令人吃驚的大規模投資擴產計劃,再次成為行業關注的熱點,不僅在上海投資近千億元新建12英寸生產線,還大幅擴建了天津8英寸廠的產能,從4.5萬片/月提升至15萬片/月。

但從2015年全球晶圓代工排行來看,中芯國際表面上第五,實則與台積電的銷量差距12倍之多。

逆襲之路很難嗎?當然。

如果你真的了解中芯國際歷史,你又會覺著如今地位實則不易,今天的《芯領袖》介紹的就是中芯國際現任CEO邱慈雲,一起看看他的故事。

學習經歷

邱慈雲已是中芯國際第3任的CEO,與張汝京、王寧國有共同點,邱慈雲也是台灣出生的華人科技高管。

邱慈雲生於1956年,1974年的他剛念完高中,隨後就遠赴美國求學,進入美國私人院校倫斯勒理工學院讀本科,該校由當時的美國首富,紐約州副總督史蒂芬·萬·倫斯勒先生於1824年創辦,是美國乃至英語系國家歷史上第一所理工科大學,也是美國25所「新常春藤盟校」之一。

畢業後轉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1983年獲該校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

獲得博士學位的第二年,也就是1984年,邱慈雲進入美國貝爾實驗室,從事半導體方面的研發工作。

美國貝爾實驗室是電晶體、雷射器、太陽能電池、發光二極體等等眾多偉大發明的誕生地。

邱慈雲在貝爾實驗室的12年可謂是給自己狠狠鍍了一層金,如今的邱慈雲在談起那段經歷的時候,仍用「precious(珍貴的)」來形容。

然而他的離開則讓很多人大跌眼鏡。

當時,他已負責高速電子研發和矽研發實驗室營運兩個部門,還被貝爾實驗室寄予厚望,送往哥倫比亞大學進修高級工商管理。

12年的光陰一晃就過去了,但中國半導體卻沒有被歲月賦予太多耀眼的實力。

作為海歸的一員,本身帶有台灣屬性的邱慈雲,隨後,他進入台積電工作,並擔任工廠高級總監職位。

在2001年,邱慈雲追隨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建立中芯國際,擔任該公司高級運營副總裁,一度被視為張汝京身旁最重要的副手。

不過,由於在公司運營管理等問題上與張有不同意見,2005年,邱離開中芯國際。

離開中芯後,邱慈雲在時任華虹NEC總裁王寧國(即中芯國際前任CEO,在控制權風波中被解職)的邀請下,加盟華虹NEC擔任營運副總。

不過由於華虹NEC的12英寸半導體生產線建設資金遲遲不能到位,包括王寧國、邱慈雲等在內的主要12英寸線運營者都離開華虹NEC。

邱慈雲轉戰馬來西亞晶圓代工廠Silterra擔任COO,而王寧國則加盟中芯國際擔任CEO。

2009年2月,華虹NEC與宏力半導體合併一事得到推進。

在此基礎上,華虹NEC 12英寸半導體生產線建設計劃被重提,邱慈雲在華虹集團原任董事長張文義的邀請下,又回到華虹NEC任職CEO。

然而直到邱慈雲當上中芯國際CEO這段時間卻是中芯國際內部鬥爭的混亂期。

高層上演「後宮計」,邱慈雲臨危受命

中芯國際曾經的高層大動盪風波這事得從當時中芯國際業績說起,中芯國際自2000年成立以來,儘管發展速度很快,目前已經成為全球第四大晶片生產商(位居台積電、GlobalFounderies、聯電之後),年營業額也達到了15億美元。

但是,由於一直都處於投入期,加上專利官司不斷,使得中芯國際年年虧損。

以最近幾年為例,2007年,中芯國際虧損1950萬美元;2008年,中芯國際虧損4.4億美元;2009年中芯國際年虧損額在8億美元以上。

2009年11月10日,中芯國際宣布與台積電的四年恩怨達成和解協議,將向台積電支付2億美元現金及10%股份。

而就在宣布和解的幾小時後,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突然宣布辭任執行董事及CEO職務,中芯國際同時委任王寧國為執行董事及CEO。

2011年7月中芯國際出現高層大動盪。

王寧國被視作中芯國際內部「台灣派」代表,楊士寧則被視作「海歸派」代表。

兩人矛盾的公開激化,被外界解讀為中芯國際內部台灣、海歸和大陸三大地域員工的矛盾集中爆發。

中芯國際執行長(CEO)王寧國遞交辭呈,公司首席營銷官(CMO)季克非也已請辭。

中芯國際此次高層動盪,基本是清理現有台灣高管,讓大陸人取而代之。

隨後,張文義被委任為新任董事長,並暫代CEO。

至此,衝突暫時告一段落。

直到2011年8月5日,中芯國際宣布,任命半導體前高管邱慈云為公司新任CEO,並成為公司執行董事,任命即日起生效。

這一人事任命意味著圍繞中芯國際日前發生的人事動盪正式完結。

對於邱慈雲的此次加入,外界普遍認為這是對中芯國際是非常好的消息,邱慈雲具備的能力、經驗使他非常適合這個職位。

他還指出,邱慈雲曾就職於中芯國際,不但內部員工擁護他,同時他與董事會成員也非常熟悉。

久病初愈到業績翻身

中芯國際的劇烈人事動盪,導致不少客戶開始觀望甚至流失。

落在邱慈雲肩上的擔子顯得無比沉重,因為半導體行業是屬於沒錢萬萬不行,有錢也不見得行的產業。

從2011到2015年的銷售額成長可以看到,台積電在大量資本投入以後,成長的確非常快速,從140億美元增長到266億美元。

格羅方德、聯電和中芯國際銷售額增長都在10億美元左右,但就增長率而言,中芯國際要比另外兩家高得多。

邱慈雲重返中芯國際,旨在讓公司恢復盈利,從2012年開始,中芯國際走上了盈利的正規,公司市值也從2011年8月5日邱慈雲上任時的118.06億港幣,增長到2015年7月13日的317.9億港幣,為原來的2.7倍,四年的年複合增長率達28.1%。

在2013年,邱慈雲博士當選全球領先的半導體行業協會之一的全球半導體聯盟(簡稱「GSA」)董事。

2015年7月在美國金融雜誌《機構投資者》舉辦的2015年「全亞洲執行團隊」評選中,中芯國際CEO邱慈雲獲得「半導體領域最佳CEO」排名第三名。

邱慈雲在2014年同樣獲得該項評選的「亞洲半導體最佳CEO」第三名,也是大陸首位連續兩年進入「最佳CEO評選」前三名的人選。

外界對中芯國際也是褒貶不一,有人認為中芯國際「沒有企圖心,沒有大筆投入設備和研發」。

邱慈雲則認為,「半導體行業的特點,就是是只有少數公司能夠提供先進節點工藝。

我們投入35億,實現了10億美金的增長,但是另一家巨頭實現20億的增長,投入卻高達200億。

」可見半導體工藝這塊的確是個砸錢也不一定能砸出花來的行業。

目前看來,中芯國際不僅在上海投資近千億元新建12英寸生產線,近日還宣布擴建天津廠產能,擴產完畢後、可望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8吋晶圓代工廠。

邱慈雲也相信上海、天津的兩項方案,可讓中芯國際成為第三大晶圓代工廠,僅次於台積電和三星電子。

然而半導體行業是很少有奇蹟發生的,如果非要把中芯國際業績從虧到連續幾年盈利叫做奇蹟,還不如把這個稱作為順應時代,響應政策的一個必然產物。

邱慈雲的出現讓中芯國際一場鬧劇收場,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未來中芯國際在這位CEO領導下是老實前行,繼續吊著台積電三星的尾巴,還是玩起砸錢投資戰略瘋狂趕超?一切都是值得期待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16年時間,聯電終控和艦但台積電依然獨大

台灣兩大代工廠台積電和聯電多年相爭,不過隨著台積電逐漸坐大聯電已難以追趕,早在2001年開始進軍中國大陸市場借道設立和艦希望藉助大陸這個極具潛力的市場改變格局,隨後逐漸收購和艦的股權,近日其向當...

7nm中國芯竟然是由它來造,連華為都給它點讚

說到民族驕傲,很多人第一反應是「華為」,但其實還有一個同樣令人驕傲的中國企業,它默默為我們中國半導體製造業做貢獻,為的是讓我們不再受制於人。這家企業就是中國最大半導體製造廠——中芯國際。中芯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