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在華連設研發中心:內憂外患下的反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蘋果官方宣布,將在上海、蘇州新設兩大研發中心。

加上去年宣布的北京、深圳兩個,4個了。

蘋果官方說,四個研發中心今年晚些時候正式啟用,並強調總投資將超過35億元人民幣。

從投資看,5個多億美金,對手持2300多億美元現金的蘋果來說,簡直毛毛雨。

不過,你要體會這其中隱含的更多信息。

最近語言粗燥,文本不堪入目,而且剛才吃山東餃子,大蒜吃太多,怕氣息不好,就先總結幾句做個提醒吧。

1、整合本地人才、市場要素,貼合本地應用進行研發,面向未來;

2、強化區域供應鏈布局;

3、競爭危機下的緊急應對。

蘋果急需強化渠道布局,為迎接iPhone誕生10周年壯行,在全球最大市場創造先機,並通過本地研發與供應鏈協同,為開發者提供更多支持等;

4、藉助投資,平衡中美之間大國博弈,緩和川普貿易保護主義尤其製造業回歸美國話題引發的緊張氣氛。

其中1、2是蘋果官方口徑。

說是希望通過中國研發中心培養供應鏈技術專家,並吸納、利用中國高校頂尖人才進行創新。

作爲持續發展和投資的一部分,蘋果已跟一些學校開展系列合作項目,包括實習計劃,以幫助發展下一代創業者。

它還特意說,目前 Apple 已經在中國創造和支持了 480 萬個工作崗位。

確實也比較合理。

你能看到4大研發中心,基本覆蓋了蘋果產品關鍵的供應鏈基地。

記住,不止是手機,還有ipad、mac、桌面機、iworchi、touch、電視盒子之類。

深圳、上海(松江、南匯)、蘇州(含崑山)都有蘋果代工廠。

比如深圳那邊的富士康,就是蘋果手機的代工中心;上海這邊的和碩(南匯),代工部分手機與部分iPad。

松江那邊的廣達,主要代工部分iPad、iPod、Mac 和 iWatch ;蘇州崑山那邊的緯創,代工部分iPhone。

當然,鄭州、煙臺都有蘋果代工廠。

我們老家菏澤,富士康的工廠也差不多了。

2006年,我在崑山跟郭台銘有過幾分鐘交流,他說很早就想在菏澤設廠,但那邊用水不行。

體會一下,後來為什麼跑菏澤去了。

這是政經世界的事啦。

菏澤現在又建高鐵又建機場。

北京那邊看去沒有工廠,但北京高校眾多,人才豐富,創業氛圍濃,全球科技巨頭蜂擁,消費力較強,蘋果有充足的理由設立研發中心。

呵呵,還有一層,這是中國首都,不在這裡設立個研發中心,對當局來說,也說不過去。

其實北京也有可能成為蘋果未來代工的基地。

不要小看這兩年的京東方。

最近傳出,iPhone 9的OLED面板,它可能會吃一部分訂單。

現在當然沒法證實,也可能是京東方借力營銷拉抬股價。

但它這幾年確實進步很大。

體會一下蘋果大陸供應鏈與過去的差異。

其實就是從過度集中在華南,轉而向中國其他地域分散。

這裡面有很強的成本考量,涉及人力成本、物流成本。

當然也有渠道的布局。

蘋果是全球最精明的巨頭之一,你看它2300多億美元現金,除了盈利,有相當都是通過海外區域布局避稅獲得。

中國大陸市場龐大,供應鏈分布里,隱含很多成本差異。

話題回來。

你會問,研發中心怎麼成了供應鏈話題了。

這是因為,每個供應鏈聚集地,所代工的蘋果產品都有參差,如此分散,就加重了供應鏈人才的訴求。

是啊,現在的競爭,高度同質化,產品層面想做出一點差異,都很難。

除了材料、元器件,你跟工廠之間的磨合、匹配都要十分緊密。

富士康里不但常駐著蘋果的人馬,蘋果更是買了幾十億美金的設備租賃給富士康呢。

當然,若不能體現更多研發力,那就是幌子啦。

其實我是不相信蘋果會將核心研發放在中國的。

這4大中心不可能取代蘋果美國的研發地位。

不過,有一點,蘋果肯定不會局限於目前的產品線,一定會有更多的創新,比如更多智能硬體、可穿戴的部分、智慧家庭、人工智慧產品等等。

做這塊,就全球來說,沒有哪個國家比中國更有未來。

因為,這個跟過去個人消費電子不一樣,許多方面需要環境、市場要素做支撐。

中國線下的生態足夠豐富,這裡也會成為蘋果未來新產品、新應用的中心。

因此,這個時候不提前布局研發中心,蘋果就算在美國等地推進,在綜合成本、效率上也會吃虧,滲透市場速度、生態支撐更不用說了。

再補一層。

說到蘋果研發,我覺得它以後倚賴中國的原因,應該有更多人才考慮。

你能看到,幾年來,英特爾、ARM、三星、IBM、西門子等行業巨頭都在充分利用中國本地教育機構。

其中ARM雖小,它的生態構建很深,跟當年首任中國總裁譚軍的長遠考量與創新觀念深有關聯。

他離開ARM時,ARM全球高管尤其強調了這一點。

現在看,都是前瞻性的布局。

這樣,上面提到的1、2兩個話題,也就是蘋果官方的說法,基本就了結了哈。

接著說3。

就是「競爭危機下的緊急應對」、「渠道布局」等。

最直接的危機面,就是蘋果手機在大陸的出貨被動。

華為、OPPO,也包括近來衝刺的金立,在高端機上開始不斷蠶食它的份額。

截至2016年年末,蘋果中國同比下滑12%。

巨頭危機很重了。

這時,不強化採購、供應鏈開發,不穩固開發者信心,不建立新型渠道,不對中國消費者展示品牌親和力,蘋果接下來會更難堪。

我相信,所謂研發中心,許多工作是要側重新的渠道體系,強化品牌影響,並穩固開發者方面。

蘋果過去太牛逼,高高在上,大陸都沒有投放多少人,還很傲慢。

兩個細節,足以證明它多麼輕視中國。

A、賈伯斯從沒來過中國,有限的語言對中國充滿歧視;

B、中國科技口的媒體記者,別看牛逼哄哄,文山會海,他們90%以上都說不出蘋果中國負責人的名字;70%以上說不出蘋果中國發言人的名字。

當然過去幾年變化很多。

庫克頻繁來中國訪問。

這絕不是因為他的男友是亞洲人。

這次宣布上海、蘇州兩大研發中心,其實也是他在北京參與會議之後的結果。

他跟殼牌全球高管、沙特國王在北京現身。

這種場合,我估計蘋果少不了對中國做一些新承諾。

但最實際的問題,還是要賣貨!渠道體系一定是火燒眉毛的問題。

所以,你能看到,之前,深圳研發中心的功能里,有所謂「線上線下渠道」的任務。

我相信,北京、上海、蘇州三個研發中心也不會忽視這一面。

之前蘋果賣東西控制特別嚴,iPhone 誕生時,中移動與聯通死磕,爭奪它的授權合作。

兩個在中國牛逼的運營商,在蘋果面前也是這藥,當年真他媽掉價。

後來蘋果零售店進入蘇寧等大連鎖,然後更加獨立的蘋果零售店持續落地。

蘋果建個旗艦店,都搞成全球盛典一樣。

上海陸家嘴店、北京三里屯店敲定前,媒體還當成獨家新聞去挖掘,搞成神秘主義事件了。

iPhone新品發布更不得了。

門戶網科技頻道黃金頁面一度被蘋果刷屏。

在CBN工作時,一位副總編曾惱火地說,憑什麼要這麼報導蘋果。

現在想來,不無道理。

我們不由自主地被蘋果洗腦了。

但這幾年不一樣。

隨著手機產業鏈日益成熟,尤其上游硬體工業創新遭遇困境,蘋果品牌想做出差異化也很難。

加上雙A聯盟(Android+ARM)持續瘋狂,刺激出中國大陸手機工業發達,本地品牌在各個價位衝刺甚猛,蘋果出貨呈現放緩,直到大幅下滑。

最不好賣了,除了這些競爭面之外,最撓頭的還有新的渠道體系挑戰。

蘋果過去幾年渠道也有變化,最初倚賴運營商渠道,但補貼取消後,它少了很多油水,隨後強化自身中國官網、中國電商天貓平檯布局。

當然線下的零售體驗中心也越來越多。

我沒仔細查詢,目前至少有40多家了吧。

讀者諸君莫怪我懶,自己查查。

另外,我也看到過許多亂七八糟的終端網店。

但這種渠道體系已很難適應挑戰。

中國手機品牌,一段時間以來,也在不斷調整自身,尤其強化線下通路。

OPPO、金立、小米、華為都是如此。

不過,許多都不是純粹的線下,而是線上線下的融合。

其中小米的開拓最具看點,它開出的50多家米家店,運營效率非常高。

雷軍說,是對手的20-30倍。

蘋果不太可能執著於單一渠道,它的產品定位決定了不可能像OPPO那樣刷牆。

它比更多品牌更傾向線上線下結合。

所以,所謂4大研發中心,即便功能各有側重,短期必定也是渠道生態優先的。

別忘了,2017年是iPhone誕生10周年。

蘋果應該不會放棄這個標誌性的紀念年份。

它一定會在iPhone8上市前,在供應鏈、品牌營銷、快速、高效的渠道體系方面做足文章。

4大研發中心,都放在2017年晚些時候開出,你體會一下為什麼。

我本人相信,這裡面有蘋果比較深的策略用意。

那就是,為蘋果中國新一輪發展壯行。

當然,也有比較隱蔽的用心,甚至稱得上委婉的馬屁。

這就是我要寫的上面的第4個話題了。

就是平衡中美之間大國博弈,緩和川普貿易保護主義尤其製造業回歸美國話題引發的緊張氣氛。

川普上台前後,曾密集鼓譟製造業回歸美國,還要那些海外浮財過多的巨頭回去納稅。

其中,蘋果遭受輿論壓力最大。

剛才說了,它的現金儲備,相當部分就是海外浮財。

不敢回去,過去又沒有很好的落地投資。

而且,一個蘋果產業鏈,足以匹敵全球多個國家的GDP,並且能影響至少上千萬的就業。

這種影響力,導致蘋果這類企業不由自主地陷入全球大國政經博弈中。

所以,我個人的判斷是,蘋果在中國連設研發中心,除了自身商業邏輯外,也有它比較深的化解大國政經博弈的用心。

最大的可能是,蘋果部分產品的產能會從中國遷回到美國。

它要給川普當局一個面子。

但蘋果可能又擔心中國大陸當局產生疑慮,所以,此刻在中國連設研發中心,就會有一種中和的效應,能夠消除本地的焦慮。

不要覺得這部分純屬猜測,它不是小事情。

前段,川普會見科技界大佬時,庫克表態敏感,他的表情包都被掛出來了,足見謹慎又謹慎。

而且,還有一個細節。

當川普這個話題發酵時,有關蘋果代工方富士康在美設立新廠的傳聞不斷。

郭台銘為此連續多次委婉發聲,試圖既想表達重視美國又不能得罪大陸的企圖。

之所以委婉,因為在那個敏感時間點,某家本地媒體發出了這樣的文章:《不要讓富士康跑了》。

你體會一下其中大國之間政經博弈的微妙。

總結下來,蘋果4個研發中心落地中國,是在一個內部創新壓力、微觀與宏觀危機都很沉重的時刻做出的反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