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計算機簡史:IBM的風雲父子兵和矽谷的誕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轉自天涯/最後的獵人

◆ ◆ ◆

父子兵上陣

國外一位資深電腦專欄作家寫到:「談電腦,不能不談IBM。

」更有人斷言:「電腦的歷史,就是IBM的歷史。

」這些議論,雖然有失偏頗,但也不無幾分道理。

IBM的歷史的確包含著電腦史的大半部。

然而,本世紀50年代初,IBM幾乎被趕下電腦業的盟主寶座。

當時電腦業界風雲變換,第一代「克」字號電腦雨後春筍般出土。

除了埃歷阿克和尤里瓦克,還有比納克、西雅克、強尼雅克……,至少有6台帶「電子」頭銜的的機器令IBM董事長沃森如坐針氈。

業務經理火上添油報告說:莫契利只憑一紙書面介紹,就從IBM手裡奪走了國情普查局、統計局等幾家最大的用戶。

在支持艾肯完成馬克1號後,沃森也曾讓IBM研製過一種所謂「最好、最新、最大的超級計算機」,同樣花了100萬美元。

這台機器屬於傳統與創新的「大雜燴」,萬餘支電子管和2萬多個繼電器極不協調地組裝在一起,全長足有120英尺。

雖然設計者叫它「程序選擇式計算機」,內行們卻暗地稱它是「巨大的科技恐龍」,它的速度遠遠不能與全電子管組成的埃歷阿克和尤里瓦克匹敵。

沃森老了,他已是70多歲的高齡,變革對他來說力不從心。

他手下那些高級工程師們也老了,他們中間幾乎沒有一人懂得電子計算機為何物,為了使「科技恐龍」夢想成真,總設計師只好跑到大學裡求助,雇來幾個剛畢業的小青年越俎代庖,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安裝電子管這種新奇玩意。

那一日,老沃森正在對他的工程師發怒,一位青年人悄悄地走進來,他要向老沃森面陳背水一戰的韜略。

這青年與沃森帶一樣禮帽,穿一式西裝,眼角眉梢一副模子鑄成,名字居然也叫托馬斯·沃森(T.Watson)。

此人正是老沃森的大兒子、公司執行副總裁,人們稱他小沃森。

知子莫如父,老沃森對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實在有些懸心吊膽。

小沃森自己也承認,他過去是典型的花花公子,四處惹禍,讀中學先後換了3個學校,仍然有好幾門課不及格,大學時又染上酗酒惡習……總而言之,老沃森的記憶中,總有抹不掉的陰影。

小沃森看到父親怒氣稍退,輕聲道出他的設想:「IBM應該採取斷然行動了。

我曾到賓州仔細地看過埃歷阿克,我們要搞出類似的機器,當務之急是招兵買馬,從全國招聘大量懂得電子技術的青年工程師。

」老沃森問道:「你所說的是幾十人嗎?我呆在這裡就能辦到。

」「不,至少要幾千人,IBM的工程師必須大換血,用金屬板敲成機器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老沃森點點頭,他默默地想:也許這小子講得有道理,讓他試試看吧。

小沃森受命於「危難」之中。

他父親或許不知道,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昔日的紈絝子,早已在戰爭熔爐里重鑄了靈魂。

小沃森在二戰的5年中,曾駕駛著轟炸機冒著槍林彈雨飛行長達2500小時,官至空軍中校軍銜。

戰爭,使他學會了奮不顧身和勇往直前,也使他學會了運籌幃幄,學會了如何組織和團結部屬。

◆ ◆ ◆

IBM701的誕生

1950年5月,IBM開始跨越傳統。

小沃森首先提拔公司僅有的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的麥克道爾擔任研究主管,後者在短短數年之中,為IBM網羅到近4千餘名朝氣蓬勃的青年工程師和技師。

青年人提出了一項大膽的計劃:IBM應該製造一種具有全用途的科學計算機,僅設計和製造樣機需要300萬美元,整個計劃費用將是這個數目的三四倍!

這台計劃中的機器就是IBM701的大型電腦。

顯然,IBM面臨的變革是帶根本性的,他們將放棄穿孔卡,代以自己完全不熟悉的東西——真空管邏輯電路、磁芯存儲器和磁帶機。

在小沃森眼裡,IBM701就像是他心愛的B-24轟炸機,他必須帶著他的新「機組」,衝出眼前的「狹谷」,奮力翱翔在藍天。

1953年悄然而至,第一台IBM701運抵紐約,安裝在總部大樓的底層。

4月7日,IBM公司的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

老沃森使出渾身解數,請到150名頂尖的美國商界領袖和科學泰斗,公司總部大樓擠得水泄不通。

在隆重的揭幕儀式上,人們看到了「電腦之父」馮·諾依曼、「電晶體之父」肖克利和「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

奧本海默走上了講台,在賀詞中,他把IBM701的研製成功稱作是「對人類極端智慧的貢獻」。

IBM701一炮打響,小沃森帶著原班人馬「殺」向更廣闊的市場。

當年8月,他宣布研製適用於會計作業的IBM702,50台訂單紛至沓來。

第二年,IBM650中型電腦接踵而至,以優越的性能和便宜的價格,再次贏得了用戶的青睞。

這型機器,後來的銷售量竟達到千台,捲起一陣陣「IBM旋風」。

1956年美國大選,歷史驚人地重演:艾森豪連選連任,史蒂文森再次敗北。

可是,美國各州的選民,在電視上只看到IBM電腦報數計分,再也不見尤里瓦克的蹤影。

至此,電腦業第一輪激烈的爭奪戰,已讓IBM「父子兵」扭轉乾坤。

有人恢諧地講:「電腦產業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大撤退的歷史。

」一些早期涉足計算機的大小公司,被迫捲起鋪蓋打退堂鼓。

大浪淘沙後,除了IBM外,美國本土只留下以雷明頓·蘭德公司為首的7家小公司,實難與IBM抗衡。

新聞傳媒想出了一個絕妙的比喻,戲稱美國電腦業是「IBM和七個小矮人」的童話故事。

◆ ◆ ◆

聖誕獻厚禮

1936年,在號稱「工程師的搖籃」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一位不速客悄悄推開了學生宿舍的房門。

客人說他來自貝爾實驗室,大名叫做凱利。

即將畢業的博士生肖克利(W.Shockley)吃了一驚,他久聞這位著名物理學家的大名。

「小伙子,願意來貝爾實驗室工作嗎?」凱利快人快語,毫不掩飾自己來「挖人」的意圖。

肖克利怦然心動,在電子學方面,貝爾實驗室開展著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基礎研究,發明專利的註冊達近萬項之多。

肖克利太願意到貝爾實驗室工作了。

畢業之後,他毫不遲疑地打點行裝,來到了新澤西州。

貝爾實驗室早就有另一位青年人,似乎在等著肖克利的到來,他的名字叫布拉頓(W.Brattain)。

布拉頓先後取得過理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從1929年起就加盟貝爾實驗室。

兩位青年志趣相投,一見如故。

肖克利專攻理論物理,布拉頓則擅長實驗物理,知識結構相得益彰,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工作之餘,他們也常聚在一起「侃大山」。

從貝爾電話上的繼電器,到弗萊明、德福雷斯特發明的真空管,凡是涉及到當時電子學中的熱門話題無話不談。

直到有一天,肖克利講到一種「礦石」時,思想碰撞的火花終於引燃了「鏈式反應」。

肖克利激動地對布拉頓說,「有一類晶體礦石被人們稱為半導體,比如鍺和矽等等,它們的導電性並不太好,但有一些很奇妙的特性,說不定哪天它們會影響到未來電子學的發展方向。

」布拉頓心領神會,連連點頭。

如果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肖克利和布拉頓或許更早就「挖掘」到什麼「珍寶」,然而,戰爭畢竟來臨了,肖克利和布萊頓先後被派往美國海軍部從事軍事方面的研究,剛剛開始的半導體研究課題遺憾地被戰火中斷。

1945年,戰火硝煙剛剛消散,肖克利一路風塵趕回貝爾,並帶來了另一位青年科學家巴丁(J.Bardeen)。

肖克利向布拉頓介紹說,巴丁是普林斯頓大學的數學物理博士,擅長固體物理學。

巴丁的到來,對肖、布的後續研究如虎添翼,他淵博的學識和固體物理學專長,恰好彌補了肖克利和布拉頓知識結構的不足。

貝爾實驗室迅速批准固體物理學項目上馬,凱利作為決策者在任務書上籤了名。

由肖克利領頭,布拉頓、巴丁等人組成的半導體小組,把目光盯住了那些特殊的「礦石」。

肖克利首先提出了「場效應」半導體管實驗方案,然而首戰失利,他們並沒有發現預期的那种放大作用。

1947年的聖誕節即將來臨,一個細雨朦朦的星期二午後,布拉頓和巴丁不約而同走進實驗室。

在此之前,在巴丁固體表面態理論的指導下,他倆幾乎接近了成功的邊緣。

實驗表明,只要將兩根金屬絲的接觸點儘可能地靠近,就可能引起半導體放大電流的效果。

但是,如何才能在晶體表面形成這種小於0.4毫米的觸點呢?布拉頓精湛的實驗技藝開始大顯神威。

他平穩地用刀片在三角形金箔上劃了一道細痕,恰到好處地將頂角一分為二,分別接上導線,隨即準確地壓進鍺晶體表面的選定部位。

電流表的指示清晰地顯示出,他們得到了一個有放大作用的新電子器件!布拉頓和巴丁興奮地大喊大叫起來,聞聲而至的肖克利也為眼前的奇蹟感到格外振奮。

布拉頓在筆記本上這樣寫道:「電壓增益100,功率增益40……,實驗演示日期1947年12月23日下午。

」作為見證者,肖克利在這本筆記上鄭重地簽了名。

布拉頓和巴丁終於在聖誕節的前夜創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隻半導體放大器件,為人類電子事業的發展獻上了一份豐厚的禮物。

他們決定把這種器件命名為「電晶體」。

1948年,美國專利局批准了貝爾實驗室關於電晶體的發明專利。

然而,專利書上的發明人只列著布拉頓和巴丁。

肖克利看後,一笑置之,他毫不氣餒。

在同伴成功的激勵下,肖克利快刀斬亂麻,一舉攻克電晶體中的另一座「堡壘」:他發明了一種「結型電晶體」,離布拉頓和巴丁發明「點接觸型電晶體」的時間僅隔一年。

人們後來知道,結型電晶體才是現代電晶體的始祖,它不僅預示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方向,而且是肖克利堅韌不拔的精神體現,以致有人恢諧地給它起了個綽號叫「肖克利堅持管」。

1948年7月1日,美國《紐約時報》用了8個句子的篇幅,簡短地公開了貝爾實驗室發明電晶體的消息。

它就像8顆重磅炸彈,在全世界電子行業「引爆」出強烈的衝擊波,電子計算機終於大步跨進了第二代的門檻。

1954年,貝爾實驗室乘熱打鐵,使用800支電晶體組裝成功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台電晶體計算機TRADIC。

1956年,肖克利、布拉頓和巴丁共同登上諾貝爾獎領獎台。

◆ ◆ ◆

矽谷的誕生

1939年1月1日,兩位大學畢業生在一間簡陋的汽車庫裡,以擲硬幣的辦法確定了創辦公司的名稱;50年後,這間車庫被確認為美國加里福利亞州歷史文物——矽谷誕生地,它極大地影響了電腦發展的進程。

矽谷的誕生必須從史丹福大學講起。

這所已有100多年歷史的高等學府,當瑞典國王1984年訪問該校時,竟有10位仍健在的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與他合影。

它是美國鐵路大王斯坦福為紀念他早逝的獨子,斥巨資創辦的私立大學。

斯坦福當年置地5萬公頃,把校址選在了舊金山以南約50公里的聖克拉拉郡,以帕洛阿爾托小鎮為中心,包括約20公里寬的一片狹長的谷地。

那裡土地肥沃,氣候溫暖宜人,到處栽滿了果樹,最負盛名的特產是梅脯。

史丹福大學著名教授中,人們都聽說過心理學家特曼的大名,卻不太清楚他有個名叫弗雷德·特曼(F.Terman)的兒子。

小特曼自幼多病,在家養病時迷上了無線電,所以報考大學時順理成章地選擇了電器工程,因而沒有繼承父業。

弗雷德·特曼後來到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導師就是那位發明模擬計算機的布希教授。

布希一再向學生強調:大學不應該作為專修學問的象牙塔,它要成為開發和應用科技成果的大本營。

畢業後的特曼回到斯坦福,被聘為無線電教授,他為人謙虛,說話低聲細語。

學生們都說:特曼先生可能不是什麼偉大的科學發明家,但他確是天生的教書高手。

30年代末,受人尊敬的特曼教授出任史丹福大學副校長,決心把布希的思想付諸實施,他大膽地作出決策:批租土地、吸引投資、轉讓技術、開發成果;他滿懷信心地幻想著:帕洛阿爾托梅樹叢中將萌生出一個高科技的「斯坦福工業園」。

在大學園區創辦企業,第一個「吃螃蟹」者是需要膽識的。

特曼想到了自己的兩位得意門生,立即把他們叫到辦公室。

先進門的這位,瘦高的個子,緊接著進來的另一位,身高卻不到前者的肩膀。

特曼對學生非常熟悉:矮個休利特(W.Hewllet),讀中學時就對無線電特別痴迷,曾把家裡的閣樓改裝成一座電台;高個帕卡德(D.Packard),與休利特相識在史丹福大學的橄欖球場,由於對無線電和體育的共同愛好,他們成了形影不離的摯友。

目前,兩位好友都在邊干研究邊讀碩士,是特曼為他們安排的獎學金,他們也都選修了教授開設的電子學課程。

特曼對休利特說:「我記得你的碩士論文是《可變頻率振蕩器的研究》,你能把它做出來嗎?」休利特回答道:「我早就製成了一台樣機,成本只需55元……」帕卡德搶著過話頭說:「我到商店看過價格,類似的東西要賣到500元。

我們正想找您商量,能否幫助推薦給某個廠家。

特曼搖搖頭,意味深長地問道:「你們難道沒想過另外的出路?」休利特看了看帕卡德,大著膽子對教授講:「我們是很想自己辦公司,但是,沒有開辦經費,也不知道您的意見。

」特曼聽到此話,不禁大喜過望:「我就是想讓你倆帶頭闖路!至於錢嘛,我這裡還有一點,今後再想辦法。

特曼教授支援的開辦經費是538元。

兩位青年回到帕卡特家,清理出一間汽車庫,掛出了「休利特—帕卡德」公司的招牌。

公司名稱的英文縮寫,是兩人姓氏的第一個字母「HP」,中文譯作「惠普」。

帕卡德新婚妻子露西爾不得不外出打工,為這家「企業」提供微薄的生活費用。

惠普公司製造的第一個產品——用電子管製作的音頻振蕩器,恰好碰到迪斯尼公司拍攝動畫片急等著使用這種儀器,一下就賣出8台。

此後,他們又研製出電子計算器和其他產品,一發而不可收:1940年搬出了汽車庫;1942年建造公司第一座大樓;1951年銷售額即達到了550萬元。

特曼教授顯得比學生還要高興,他逢人便講惠普崛起的「神話」,向人們宣傳靠近大學辦企業的種種優勢。

「去找休利特或者帕卡德談談吧,」特曼由衷地說,「以惠普為榜樣,你們一定能迅速成功。

功夫不負有心人,特曼精心播下的種子,不斷地發芽、開花、結果。

1955年,已有7家公司前來辦廠,1960年增加到32家,到1965年斯坦福工業園區正式建立時,這裡已經集中了近70家高新技術企業,象眾星捧月般簇擁著史丹福大學。

聖克拉拉谷的果園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排排由玻璃和鋼鐵建造的不冒煙的工廠。

現代化的建築群依偎在青山之間,蛛網般的高速路連接著鳥語花香的群山峽谷。

到了本世紀80年代,這裡竟雲集了近3000家電子電腦企業,如果把諸如營銷、諮詢、公關、投資等行業算在內,這條狹長地帶的公司總數超過8000多個。

新聞記者興奮地寫道:「這裡的人遠遠不只是把沙子變成黃金,他們是在把沙子變成智能。

」聖克拉拉谷成了舉世矚目的神奇土地,成了電腦發展的基地。

由於這裡的企業,大都與矽電晶體和矽晶片關係密切,自1971年始,人們為聖克拉拉谷換了一個響徹雲霄的美名——「矽谷」。

以538元起家的惠普公司,如今已是員工10萬、產品數千種、產值數十億的電子電腦跨國集團。

80年代初,惠普曾以勇敢的姿態,第一個進軍中國大陸,率先建立起中國第一家合資企業。

休利特和帕卡特沒有忘記恩師的提攜,他們向史丹福大學捐款數百萬,一座現代化的「特曼大樓」拔地而起,人們都尊敬地稱特曼是「矽谷之父」。

95年,發明電晶體的肖克利博士回到了故鄉聖克拉拉,正中特曼教授為矽谷網羅天下英才之下懷:有了肖克利這棵「梧桐樹」,何愁引不到成群的「鳳凰」來?

全世界電子科學界都焦急地關注著肖克利的行蹤。

據說,300年前當牛頓宣布準備在他的故鄉建一所工廠時,全世界的物理學界也是如此心態。

果然,從矽谷的瞭望山傳來消息: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宣告成立。

不久,因仰慕「電晶體之父」的大名,求職信像雪片般飛到肖克利辦公桌上。

第二年,以諾依斯(N.Noyce)、莫爾(G.Moore)為首的八位青年科學家,陸續加盟肖克利實驗室,他們年齡全都在30歲以下,風華正茂,學有所成,正處在創造能力的巔峰。

其中,有獲得雙博士學位者,有來自大公司的工程師,有著名大學的教授。

肖克利慧眼識英才,青年人也都由衷地感到,今後要與肖克利一起,去改寫人類電子世紀的歷史。

這種感覺不久就得到驗證:當年11月,斯德哥爾摩打來長途電話,肖克利博士榮獲諾貝爾物理獎。

年輕人簇擁著科學巨匠來到帕洛阿托,在該市最莊重的「黛娜木屋」酒家舉行慶典,用香檳酒為他們的「領航員」慶賀。

29歲的諾依斯恭敬地向肖克利博士敬酒,他是八人之中的「長者」。

在麻省理工學院取得固體物理學博士學位後,曾選擇了一家很小的公司任職,因為只有在小公司里,他才可能獨當一面,既當科學家,又當企業家,從而得到了充分的鍛鍊。

諾依斯可算是最堅定的「投奔者」。

飛抵舊金山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傾囊為自己購下住所,斷然決定永久定居,然後才去晉見肖克利。

什麼工作環境啊,條件啊,待遇啊,一概全不知曉。

其他七位青年,來矽谷的經歷與諾依斯大抵相似。

招齊員工後,肖克利下令實驗室大量生產電晶體,要把成本降到每隻5分錢。

然而,肖克利雖然雄心勃勃,但對管理卻一竅不通,把實驗室的生產指揮得一塌糊塗,全然聽不進別人的善意規勸。

特曼後來評論說:「肖克利在才華橫溢的年輕人眼裡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人物,但他們又很難跟他共事。

年輕人徹底地失望了:一年之中,實驗室沒有任何拿得出手的產品問世。

1957年,八位青年中的七人偷偷聚在一起,瞞著肖克利商量「叛逃」的辦法。

想來想去,決定自己創辦一家公司。

可他們也都不懂生產管理,大家一致同意「策反」諾依斯,他看起來是唯一有點兒領導才能的人。

沒料到諾依斯也早就萌生了「外心」。

當八位青年聯名遞上辭職書的時候,肖克利不由得火冒三丈。

「你們簡直是一群叛徒!」肖克利指著諾依斯的鼻子,怒不可遏。

年輕人面面相覷,但還是義無反顧離開了他們的「伯樂」。

這就是電腦史里人所共知的有關「八大叛徒」的趣談,不過,肖克利本人後來也改口把他們稱為「八個天才的叛逆」。

肖克利實驗室因主要骨幹出走一蹶不整,1960年被收買,1968年徹底關門。

實驗樓經過改造後,變成一家電子音響商店,出售著由肖克利發明卻不能由他製造的電晶體設備。

肖克利博士本人「下海」未果,掉頭「上岸」,被史丹福大學請去當榮譽教授。

諾依斯和另外七個「叛逆」並沒有「亡命天涯」,他們鐵了心,一定要在矽谷干出個名堂。

一家照相器材公司願意為他們在矽谷投資辦實業,從事半導體的研究與開發。

由於公司老闆名叫費爾柴爾德(Fairchild),中文直譯為「仙童」,「八叛逆」新開張的這家公司被命名為仙童半導體公司。

1957年10月,仙童公司也在瞭望山租下一間小屋,距離肖克利實驗室和惠普公司發跡的汽車庫差不多遠。

「仙童」們商議要製造一種雙擴散基型電晶體,以便用矽來取代傳統的鍺材料,這是他們在肖克利實驗室尚未完成卻又不受肖克利重視的項目。

諾依斯給夥伴們分了工,由赫爾尼和莫爾負責搞「擴散工藝」,而他自己帶著拉斯特專攻「平面照相技術」,其他的人也都各司其職。

在諾依斯精心運籌下,公司業務迅速發展,員工增加到了100多人。

同時,一整套製造矽電晶體的平面處理技術也日趨成熟。

赫爾尼是眾「仙童」中的佼佼者,他像變魔術一般把矽表面的氧化層擠壓到最大限度。

諾依斯等人首創的電晶體製造方法也與眾不同,他們先在透明材料上繪好電晶體結構,然後用拍照片的辦法,把結構顯影在矽片表面氧化層上,腐蝕去掉不需要的圖形後,再把那些具有半導體性質的微粒擴散到矽片上。

氧化、照相、刻蝕、擴散,半導體平面處理技術仿佛為「仙童」們打開了一扇奇妙的大門,他們突然看到了一個廣闊的空間:用這種方法既然能做一個電晶體,為什麼不能在矽片上集成幾十個,幾百個,乃至成千上萬呢?1959年1月23日,諾依斯在日記里詳細地記錄了這一閃光的設想。

◆ ◆ ◆

同時的發明

肖克利發明的電晶體比起電子管來,確實是小得多,但是,隨著電腦功能越來越強,「個頭」也就越長越大。

以一台中型電腦為例,幾十萬隻電晶體加上電阻電容器,它的電子元件數已增長到數以百萬計。

過去人們針對電子管列舉的種種弊端和責難,現在都統統加到電晶體的身上。

歷史戲劇般地重演,肖克利回到大學講壇,電晶體走向了窮途末路。

電腦的元件,又一次不可避免地面臨著歷史性變革。

就在仙童公司諾依斯等人還在大膽設想的時候,電晶體的集成化試驗卻已在德克薩斯儀器公司悄悄地進行。

德克薩斯儀器公司簡稱TI公司,座落在美國南部德克薩斯州的達拉斯市。

肖克利等人發明電晶體後,TI公司曾率先開發出第一台全電晶體收音機。

1958年7月,達拉斯天氣炎熱,TI公司宣布放一次長假,絕大多數員工興高采烈離開崗位。

不一會兒,寬大的廠房裡,只剩下一位名叫基爾比(J.Kilby)的青年人。

基爾比那年35歲,到TI公司任職不足兩個月,無權享受休假的樂趣。

人去樓空,反而給他提供了思考和試驗的機會。

讀中學時,基爾比的父親期盼他能考上麻省理工學院,成為優秀的電子工程師。

考試的結果,成績一貫優秀的基爾比以3分之差落第,不得已進入伊利諾伊大學就讀。

然而,好學者無論在哪裡都能找到智慧的源泉,工程師也不一定非得在「搖籃」里造就。

酷愛電子學的基爾比,從英國科學家達默的思想里發現了「新大陸」。

早在1952年,達默就曾指出,由半導體構成的電晶體,完全可以把它們組裝在一塊平板上而去掉之間的連線,半導體甚至也可以構成電阻器電容器等等。

基爾比暗自思忖,別看電晶體很小,其中真正起作用的,只是很小的晶體,尺寸不到百分之一毫米,而無用的支架、管殼卻占去多數體積。

基爾比曾在一家小型實驗室幹了10年,搞過電晶體助聽器和其他電子工藝,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TI公司目前交給他的任務是把許多單獨的電晶體擠進很小的空間,為軍方製作一種「微模組件」。

基爾比想,與其煞費苦心裝配那些電晶體,何不動手直接在小平板上製作它們呢?現在,機會似乎來了。

基爾比原來設想用矽材料製作電路,但TI公司沒有這種合適的矽片,他只得改用鍺材料進行實驗。

終於,他成功地在一塊鍺片上形成了若干個電晶體、電阻和電容,並用熱焊的方法用極細的導線互連起來。

世界上第一塊「集成」的固體電路就誕生在這塊微小的平板上,在不超過4平方毫米的面積上,基爾比大約集成了20餘個元件。

1959年2月6日,基爾比向美國專利局申報專利,這種由元件組合的微型固體被叫做「半導體集成電路」,是一種用於無線電設備的「振蕩器」。

巧合得很,當基爾比遠在達拉斯孤軍作戰的時候,矽谷的「仙童」們也走到了研製集成電路的邊緣。

當基爾比發明集成電路的消息從達拉斯傳到矽谷,諾依斯不禁驚訝萬分,他當即召集眾「仙童」商議對策。

基爾比感到為難的問題,比如矽材料問題,在矽片上進行兩次擴散和導線互相連接問題等等,正是仙童公司的拿手好戲。

諾依斯提出可以用蒸發沉積金屬的方法代替熱焊接導線,這是解決元件相互連接的最佳途徑。

仙童公司開始奮起疾追。

1959年7月30日,他們也向美國專利局申請了發明專利,時間比基爾比晚了半年。

於是,兩家公司為爭奪集成電路的發明權打起了官司。

其實,在集成電路的製造技術上,諾依斯與基爾比的方法並不相同。

1966年,基爾比和諾依斯同時被富蘭克林學會授予巴蘭丁獎章,基爾比被譽為「第一塊集成電路的發明家」而諾依斯被譽為「提出了適合於工業生產的集成電路理論」的人。

1969年,法院最後的判決下達,也從法律上實際承認了集成電路是一項同時的發明,基爾比和諾依斯的大名並列著寫進了電子和電腦的發展史冊。

集成電路開始著手導演電腦的第三代歷史。

1961年,德克薩斯儀器公司與美國空軍合作,僅用了不到9個月,研製成功第一台用集成電路組裝的計算機。

該機共有587塊集成電路,重不過300克,體積不到100立方厘米,功率只有16瓦。

有趣的是,「八個天才叛逆」創建的仙童公司,在矽谷里演出了又一出「大叛逃」的喜劇。

以赫爾尼為首的4人首先出走,創辦阿內爾科公司,據說,赫爾尼後來手創的新公司達12家之多;其他人也先後出走,創辦過多家半導體公司。

仙童公司當之無愧是矽谷的「西點軍校」,矽谷里的半導體公司,半數以上是仙童公司的直接或間接後裔。

◆ ◆ ◆

五十億「賭注」

1995年,美國獎金額最高的科學獎——鮑爾科學獎,首次授予一位計算機科學家,北卡羅萊納大學的布魯克斯教授,自60年代起,他就被人們稱為「IBM360之父」。

然而,史書上記載「IBM360之父」,還有另一位電腦專家阿姆達爾(J.Amdahl)。

用集成電路製作的IBM360大型電腦系統,在電腦發展史上的確有其特殊的地位。

本世紀60年代初,IBM公司總裁小沃森已接近「知天命」的年齡,駕駛IBM這艘巨大的航船,責任心和使命感沉重地壓在心頭。

面對電腦業界激烈的競爭,一個新的設想在他腦海里醞釀成熟,他讓秘書召來公司的副總裁利爾森。

小沃森下達的指令是研製由集成電路組成的系列電腦,儘早淘汰過時的電晶體機器。

利爾森馬上組建了一個工程師委員會研究新機器方案。

幾經研討,委員會無法取得共識,兩個月過去後,方案還沒有理出頭緒。

利爾森對委員們發火了:「你們統統給我搬進旅館,搞不出方案誰也不許回家!」

利爾森派車把工程師們送到康涅狄克州,「關進」一家汽車旅店裡。

1961年12月28日,一份長達8頁紙的報告完成,黑體標題醒目地寫著「IBM360系統電子計算機」。

新電腦系統用360為名,表示一圈360度。

既代表著360電腦從工商業到科學界的全方位應用,也表示IBM的宗旨:為用戶全方位服務。

利爾森粗略估算出需要的費用:研製經費5億,生產設備投資10億,推銷和租賃墊支35億——360計劃總共需要投資50個億!要知道,美國研製第一顆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也才用了20億美元。

美國的新聞界驚呆了。

《幸福》雜誌的通欄標題是:「IBM的50億元大賭博!」小沃森自己也承認,這是他一生中所做的「一項最大、最富冒險的決策」。

下一步是為360物色技術設計的主帥。

主管設計工程的總負責人正是布魯克斯,他曾在超級計算機上開發出第一個交互式操作的系統,使用戶在擊鍵時就能同時看到螢幕顯示,他還提出過許多現代電腦體系結構新概念。

布魯克斯負責協調4個小組的工作,其中3個小組都由阿姆達爾博士領導。

阿姆達爾博士當時年方40歲,IBM公司的最後一種電子管計算機IBM709就出自他的手筆;其後,他又受命擔任過第一台全電晶體電腦IBM7030的設計師。

利爾森、布魯克斯和阿姆達爾等人,多次就360系統技術問題進行商討。

最後,他們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思路——IBM360必須是一種「兼容性」的產品。

兼容性將意味著,儘管360系統電腦在型號上有巨大區別,但它們都必須能夠用相同的方式處理相同的指令,享用相同的軟體,配置相同的磁碟機、磁帶機和印表機,而且能夠相互連接在一起工作。

當時,僅IBM公司的電晶體電腦就有7個種類20多個型號,軟體和外部設備都不能互換使用,給用戶帶來極大的不便。

「兼容性」是一個偉大的觀念變革,它給現代電腦發展帶來的技術進步,至今還在發揮巨大作用。

研製360電腦的第一個難題,是IBM必須自己製造集成電路,因為他們買不到現成的晶片。

以前建造一所新工廠,對IBM來說根本不在話下。

但是,新建一個集成電路製造廠,生產環境要求極為苛刻,車間裡不能有一點灰塵,簡直就像建造一間大型的外科手術室,成本超過普通廠房的四、五倍。

研製360電腦最大的障礙還是軟體。

為了讓軟體能適用於所有的電腦,必須編制幾百萬條電腦指令。

投入編寫程序的軟體工程師越來越多,最後多達2000人,使軟體開發的費用超過了硬體即電腦機器本身。

巨大的開支,連小沃森也感到震驚。

他在一次晚間會議上開玩笑說道:

「幾個月前,IBM在360軟體上的預算是4000萬。

昨天我問利爾森,你究竟需要多少錢?他告訴我要花5000萬。

今天下午,就在這個會議室里,我又問到軟體開發負責人,他回答說至少要6000萬才夠。

看來,只要我不停地問下去,IBM就太不可能為諸位發工資了。

笑歸玩笑,IBM花在360電腦軟體上的巨額費用,總共超過了5億之巨!

1964年4月7日,歷經4個年頭的風風雨雨,就在老沃森創建公司的50周年之際,IBM公司50億元的「大賭博」為它贏到了360系統電腦。

IBM360,共有6個型號的大、中、小型電腦和44種新式的配套設備,整整齊齊排放在寬大的廳堂里。

從功能較弱的360/51型小型機,到功能超過51型500倍的360/91型大型機,都是清一色的「兼容機」。

又是一個新時代的來臨,IBM360標誌著第三代電腦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

為了慶祝它的誕生,IBM公司分別在美國63個城市和14個國家舉行記者招待會,全世界有近萬人蒞臨盛會。

在紐約,小沃森親自租用一輛專列火車,率領著200多名記者,浩浩蕩蕩開往IBM波基普西的實驗室。

他向全世界莊重宣布:「這是本公司自成立以來最重要的劃時代產品。

5年之內,IBM360共售出32300台,創造了電子計算機銷售中的奇蹟。

不久後,與360電腦兼容的IBM370機接踵而至,其中最高檔的370/168機型,運算速度已達到每秒250萬次。

大數據文摘長期招募實習生和編輯,感興趣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長按以下二維碼將直接跳轉至QQ加群
或者通過群號碼285273721進群

Nature:用2斤DNA就能存儲世界上所有的數據

重溫計算機簡史:從石頭計數到計算機

如何用數學知識提升情商?數學學霸們的6大思維習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解密撐起矽谷半邊天的仙童八叛逆

許多電腦史學家都認為,要想了解美國矽谷的發展史,就必須了解早期的仙童半導體公司。這家公司,曾經是世界上最大、最富創新精神和最令人振奮的半導體生產企業,為矽谷的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重要的是,...

仙童(Fairchild)讓你感慨IC業的歷史

歷史永遠讓你感慨萬千,在梳理集成電路發展史的過程中,看到了仙童的發展,深感企業的沉浮難以把握。事實上,我更願意稱 Fairchild 為仙童而非飛兆,因為「仙童」這個名字代表著一段傳奇。許 多電...

從偷豬男孩到矽谷大腕

美國的矽谷是一處高手雲集,也是技術和商業神話層出不窮的地方。微軟的比爾·蓋茨、蘋果的史蒂夫·賈伯斯……這些如今聲震全球的人物,都曾在這兒白手起家,開創了集技術與商業於一體的全球「霸業」。但是在這...

如果沒有這家公司 就不會有今天的矽谷

矽谷的半導體公司基本上都可以追溯到一家公司——仙童半導體公司!「仙童」,一個永遠讓世人銘記和仰慕的名字,一個對半導體界乃至全世界作出了後人無法企及的貢獻。引用蘋果總裁賈伯斯的一句話:「仙童半導體...

逝去的蒲公英-悼念FAIRCHILD

2016年9月19日業界一片唏噓,「半導體活化石」、「半導體的西點軍校」仙童半導體(Fairchild Semiconductor)被安森美半導體(ONSemiconductor)收入囊中。沸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