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手機的下一個起點:打造自組織生態能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華為、小米之後,又有幾家國內手機廠商跳進了「自研晶片」的圈子。

長期以來,手機晶片等關鍵元器件一直是限制供應鏈產能的一大命門,近段時間手機元器件成本的漲價也讓國內手機廠商再度陷入被動。

於是有媒體指出:自研晶片或是手機下一個變革的起點。

自研晶片領域不乏成功案例,國外的蘋果、三星,國內的華為以及剛剛上路的小米,可解決供應鏈、渠道等一系列問題的關鍵當真是「親力親為」嗎?近日,資深媒體人秦朔老師和榮耀總裁趙明的一次對話,似乎揭示了手機廠商未來的制勝點,專利、渠道甚至是產品都只是表面因素,核心仍在於打造自組織的生態能力。

爆髮式增長和漸進性擴張

儘管格局幾經變幻,國內手機市場一直流行著兩種文化,即爆髮式增長和漸進性擴張。

小米、OPPO、vivo無疑屬於前者,而後者也不乏有為之背書的品牌,比如華為、早期的聯想和中興。

很難從主觀上評判兩種「文化」的優劣,在本質上都屬於「紅利疊加」的產物。

比如小米的崛起離不開網際網路模式的紅利,OPPO和vivo的亮眼表現與之在線下渠道的堅持不無關係,即便是看似漸進性增長的華為,也離不開3G、4G、消費升級等一次次利好因素的出現。

實現爆髮式增長的手機廠商往往扮演著顛覆者的形象,正如網際網路模式對傳統運營商模式的顛覆,OV的全渠道模式又引發了對網際網路模式的重新思考。

爆髮式增長是一個「做大」的過程,有機遇也有風險,且均在市場上一一驗證。

一種是刻意追求高銷量,不惜以免費、虧錢的方式賣手機,最終對品牌形象、合作夥伴、用戶體驗等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害。

另一種比較聰明的是,在追逐高銷量的同時還試圖謀求利潤,在產品定價上主張入侵中高端市場,幸運地收割了用戶和遠高於競爭對手的營收。

作為戰場上的另一方,華為等漸進性增長的廠商扮演了被顛覆的角色,本身就是市場上最早的一批玩家,也是所謂既得利益者。

漸進性擴張是一個「做精」的過程,顛覆者的出現對這類廠商同樣形成了兩種刺激,要麼審時度勢並在市場策略、技術研發、營銷手段等方面與時俱進,從被顛覆的對象轉型為新格局的「弄潮兒」。

要麼因為動作上的保守緩慢或者不肯放棄既得利益,對市場趨勢產生誤判,最終徹底成了被顛覆的對象,這也是很多舊巨頭沒落的原因所在。

不過,從外界的因素來看,國內手機市場的飽和以及全球手機市場增長趨緩都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中國信息通訊研究院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3月份國內手機市場的出貨量出現了同比下降的態勢。

對於這樣一個飽和的市場,新一輪爆髮式增長的出現已經是小機率事件,漸進式擴張將成為行業發展的主線。

由此來看,華為、榮耀、OPPO、vivo、小米等其實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

為何會聚焦在自組織生態能力?

事實上,小米等選擇自研晶片並非空穴來風。

得益於華為的麒麟晶片,榮耀在供應鏈、供應商管理等方面具備先天優勢,不需要仰人鼻息,特別在元器件成本上漲的情況下,這一能力顯得尤為珍貴。

然而在趙明給秦朔的答案中,卻並未刻意強調華為在研發方面的優勢,而是歸因於「不停地擴大自己的能力邊界,把合作夥伴的能力變成我的能力」。

聯想到趙明此前在GMIC上表達的「有朋友有未來」的生態觀,可以看出,華為與榮耀作為漸進性擴張的代表,所信奉的仍然是「向外擴張的組織和不斷擴展的邊界」。

無獨有偶,「遊俠」凱文·凱利在《失控》一書中提出了「蜂群思維」,蜜蜂分群的時候,統治者不是蜂后,蜂后只能跟著,是蜂后的女兒們負責蜂群應該何時何地安頓下來……蜂群思維的神奇之處在於,沒有一隻蜜蜂在控制它,但是有一隻看不見的手,一隻從愚鈍的成員中湧現出來的手,控制著整個群體。

凱文·凱利將其歸納為:放棄集中控制,打造自組織的生態能力。

而之所以將「自組織生態能力」形容為手機的下一個起點,原因在於這一思想已經滲透到手機的供應鏈、渠道、軟體生態等一系列環節中,並與傳統形態形成了顯著差異。

供應鏈管理:蘋果式強權的「落敗」

賈伯斯締造了蘋果的起死復生,但真正讓蘋果在新世紀走向巔峰的卻是繼任者庫克,而庫克曾是蘋果供應鏈體系的掌門人。

恰因如此,雖然外界追捧蘋果在產品上的成功,然而在友商中間,蘋果的供應鏈管理卻被封為圭臬。

蘋果在供應鏈管理方面的強權絕非以訛傳訛,在蘋果自身遭受盈利壓力時,逼迫供應商降低元件或服務價格便成了直接選擇。

比如從2016年第一季度開始,蘋果加強對供應鏈的嚴格管理和控制轉移,特別是要求台灣相關的供應商降價20%。

但情況似乎出現了轉機,一則隨著蘋果出貨量的下滑,不少供應商正在謀求降低對蘋果的依賴,比如富士康加強了與其他手機廠商的合作;二是不久前高通起訴了蘋果的四家代工廠,再次給供應商敲響了警鐘:在蘋果的強勢和命令下,四家製造商不惜拒絕履行與高通執行了近20年的協議,給自己造成了巨大的商業風險。

國內不缺少蘋果的追從者,以至於延伸到對供應商的強硬管理上,此前也曾有媒體報導小米與供應商關係中「量大欺人」的現象。

可強硬的前提是,手機廠商的出貨量基數很大,且一直在保持增勢。

一旦這個前提被打破,沒有供應商願意與之「一榮俱榮,一辱俱辱」,表現出來的就是供應鏈問題上的危機重重。

誠然,當市場競爭趨於穩定,爆髮式增長成為小機率事件的情況下,供應商也在謀求更加平等的供需關係。

除了加強自身的研發能力,如何與供應鏈企業實現共同進化成為手機廠商需要思考的新問題,例如堅持嚴格的供應標準,同時又保障供應商的利潤,進而在提升供應商水準的同時也加強產品的品質,這大概就是蜂群思維中那隻看不見的手。

渠道管理:不同定位下的商業抉擇

進入2016年之後,國內手機市場對渠道的討論空前的激烈,尤其是線下渠道大有被「封神」的跡象。

一如當年對網際網路渠道的追捧,大多數手機廠商在線下渠道的問題上,依舊錶現出了一定的盲目性。

筆者比較推崇趙明關於「能力邊界」的說法,在巨頭林立的手機市場中,不同廠商之間有著不同的優勢和劣勢,好比說OPPO、vivo在線下渠道上的強勢離不開近十年的深耕,與線下的一二級代理商形成了強大的利益共同體;再比如說小米、榮耀與生俱來的網際網路基因,對網際網路渠道和電商平台有著良好的消費者基礎。

這些都是決定手機廠商渠道策略的參考。

不過,現實並沒有遵循理想中的發展軌跡,小米、魅族、金立甚至是錘子在線下渠道的布局上都略顯瘋狂。

以小米為例,在積極推進小米之家零售店的同時,還與連鎖巨頭迪信通等線下渠道商達成了相關合作。

結果似乎有些不盡如人意,從今年2月份的線下銷量成績來看,OPPO以700.2萬台的成績奪冠,vivo達到了617萬台,小米僅為110.2萬台,甚至與榮耀在「輕模式」下取得的207.5萬台也相去甚遠。

一個簡單的道理,銷售渠道和商業本質並沒有必然的關聯,線上渠道和線下渠道對產品的結構成本有著不同的要求,拿著線上渠道的結構成本去衝擊線下市場,對渠道商乃至用戶都是一種傷害。

按照自組織的原則,渠道商應該具有自治的特性,沒有強制的中心特性。

簡而言之,給渠道合作夥伴賺錢的機會,使其願意進行合作,願意加大投入。

當然,在供應鏈和渠道管理之外,企業的內部管理、用戶管理以及軟體生態等也可以看到自組織生態的趨勢。

舉個例子來說,安卓的卡頓和碎片化一直是詬病的槽點,手機廠商也積極在這個層面進行優化,傳統的做法是提高硬體配置,再通過跑分向消費者展示實力所在。

但自組織生態下的做法,向上與軟體廠商合作進行針對性的優化,比如榮耀在「王者榮耀」、「陰陽師」等熱門遊戲上與上游廠商的合作;向下積極收集用戶反饋,同時自身在產品上進行嚴格的老化測試等,同樣是自組織的思路。

結語

手機行業的殘酷競爭隨著市場的進一步飽和將會更加激烈,留給爆髮式增長的機會也越發的渺茫,且以往的案例證明,短期的功利主義並不能形成能夠傳承的競爭力。

這個時代,需要的是打造足夠良性的自組織生態。

Alter,網際網路觀察者,長期致力於對智能硬體、雲計算、VR等行業的觀察研究。

微信公眾號:spnews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