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汝京:告別中芯國際這10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8年,70歲的張汝京轉戰青島,創立國內第一家CIDM模式的半導體公司芯恩半導體。

今年71歲的他說,這不是最後一次創業,對於未來他還有很多構想。

本文來自全天候科技,閱讀更多請登陸www.awtmt.com或華爾街見聞APP。

作者| 姚心璐 編輯| 羅麗娟

十年前一個看似平凡的周三,上海張江的一間公寓里挨挨擠擠、人頭攢動。

這本該是一場小型、輕鬆的親友聚會。

但在這一天,更多從未參與過聚會的人特地趕過來。

大部分人的表情里都藏不住悲傷和震驚,有人開始竊竊私語,他們都只關心一個話題:張汝京,中芯國際的創始人、CEO,是否真的引咎辭職,離開這個他一手創辦、耕耘了近10年的公司。

這是2009年11月11日,初冬,上海的寒意已經起來了。

前一天早上,中芯國際同時宣布了兩項重大消息:其一,與台積電長達6年的糾紛訴訟落幕,雙方達成和解;其二,伴隨著和解,中芯國際CEO、執行董事張汝京辭職,曾任華虹集團CEO的王寧國接任。

作為張汝京的老部下,季明華記得當天便接到張汝京的電話,告知其卸任的消息。

在電話里,老上級對他說,公司出了事、官司輸了,自己必須負責,董事會將會找到其他負責人來接替工作。

除此之外,張汝京未有任何抱怨、悲傷之語。

與往常一樣,張汝京走到聚會人群中,情緒平靜。

他再次表示會「對事情負責」,並對在場的人強調,「不要認為這是人生中很大的失敗,不要被打趴下」。

他祝願所有留在和離開中芯國際的朋友們勇敢向前走,因為「人生總是要不斷的努力」,他歡迎朋友們此後繼續來家中聚會,一如既往,直到他離開張江。

如後續許多媒體報導的那樣,在這一日以及此後的數月中,能夠與張汝京聯繫的人,都會回憶起他這段時間的平靜——即使有人感受到了他隱隱的悲痛。

那一年,張汝京61歲。

正如他在演講中所說,他的人生還要不斷前行。

三次離開

許多人說,張汝京的一生是「三起三落」。

因為在1999年到2017年之間,他曾三次離開自己創辦的企業,重新開始。

不過,在他自己的認知中,只有離開中芯國際才是人生中唯一一次「落」,因為是「被迫離開」。

第一次離開,他是自願的。

1997年,張汝京申請從工作了20年的德州儀器提前退休,從美國回到台灣後,創立了當地第三家晶圓代工廠——世大半導體(下簡稱「世大」)。

受到他的邀約,此前就已相識的季明華也離開了原本就職的一家新加坡公司,加入了世大。

那是一次相當成功的創業,僅僅三年,世大的產能就已超過了當時行業老大台積電的三分之一,彼時台積電已經發展了13年。

隨後不久,「台積電併購世大」事件起了苗頭。

在一些江湖傳說中,台積電創始人、董事長張忠謀與世大大股東密謀,趁張汝京不備對世大發起收購,並從此引起二人長達十餘年的「不和」。

「都是謠言。

」張汝京很無奈,儘管他無數次對此闢謠,「陰謀論」仍然流傳了20年,至今不絕。

事實上,張忠謀曾任德州儀器資深副總裁,是張汝京的「老領導」,在台積電對世大的併購過程中,張汝京全程參加了討論。

「他提出了非常不錯的價格,問我是否願意,我說願意,他就很高興。

世大的員工們也很高興。

「才成立三年,台積電和聯電都爭著要買,我們覺得還蠻光榮的,」季明華笑道,更何況,台積電給出的價格是「原來股價的8.5倍」,「我們都很贊成,覺得退休金也有著落了。

」季明華也由此進入台積電工作,雖然5年後,他再次追隨張汝京到了上海。

到大陸建廠一直是張汝京的心愿,此次出售後,他如願北上。

2000年,張汝京在上海創立集成電路晶片代工企業中芯國際,大約有300多名半導體工程師隨其北上,其中不少是他在德州儀器和世大時的舊部。

一時間,張汝京甚至帶動了台灣半導體工程師前往大陸工作的潮流。

中芯國際 (圖片來源:網絡)

而嚴大生也是在此時加入了張汝京的團隊。

在這之前,嚴大生曾供職於排名全球第五的外包封測廠力成科技,為張汝京的世大團隊提供了封測服務。

按當時的行業慣例,封測環節會使用半導體測試設備廠商愛德萬的封測方案,但張汝京想節省成本,於是與力成科技共同調試改進,最終用自研方案解決了問題。

「當年的行業中,能夠突破原本工作程序、勇於創新的老闆很少,張博(張汝京)很不一樣,能讓人看到工作的希望。

」這件事情一直被嚴大生記在心裡,也成為他此後始終願意跟張汝京一同工作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嚴大生還提到了張汝京另一個有感染力的地方——細心。

幾乎每個與張汝京共事過的人都會提起這一點,「每次在電梯裡遇到,他都能叫出我的名字,公司里成百上千的人,他可以記住幾乎每個人,」羅仕洲回憶說,當年,他也隨張汝京一同北上,「正是這樣的細心,拉住了人的心」。

除了人心,還有實力。

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中芯國際就將半導體工藝製程的水平從落後世界頂尖水平四代提升至僅差一代,而且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多個地區建廠,帶動了當地晶片產業發展。

迄今為止,它仍是中國最大的、製程最先進的晶圓代工廠。

但當時的急速發展,也給公司埋下了隱患。

2003年到2006年,台積電先後兩次起訴中芯國際,理由直指張汝京的台灣團隊,認為他們侵犯台積電的技術專利及竊取商業機密。

儘管在季明華和許多老部下看來,「真正犯錯的是下面幾個工程師,他們真的是在抄襲」,但這件事情的影響波及了整個公司。

張汝京曾試圖挽救局面,在北京高院和美國加州對台積電提起反訴,但最終無果。

2009年初冬,美國法院判處中芯國際敗訴,4天後,張汝京、中芯國際董事長江上舟和律師團飛往香港,與台積電緊急談判。

最終的和解協議除了中芯國際賠償2億美元現金及10%股權,張汝京還被告知,台積電提出的另一個條件是:讓張汝京離開中芯國際。

離開中芯國際後的三次建廠

那是一場平靜且快速的告別,從敗訴到公布離職,僅僅7天。

張汝京簽署了離職文件,同時,他也簽署了一份競業協議:從2010年起算,三年之內,他不得再從事晶片相關的工作。

這對於一位已經61歲的老工程師來說,似乎是宣告了事業終止。

當時有消息透露,他或許會從事一些慈善或教育類工作,印證了許多企業家退休後的慣常路徑。

但人們想錯了。

簽署競業協議時,張汝京得知,在相關行業中,自己被允許從事的領域為LED和太陽能。

他轉身即開始籌建新的工廠,為LED產品生產變換光譜、轉換電壓等功能晶片。

至今,這個規模不大的LED廠仍被他帶在身邊,從上海搬到了青島。

告別中芯國際後,張汝京的生活模式並未發生轉變,在2010年之後的9年中,他的生活被分為三個階段:2010年創立LED廠;2014年在上海臨港開建大矽片製造工廠新昇半導體(下簡稱「新昇」);2018年轉戰青島黃島區,創立國內第一家CIDM模式(CommuneIDM,即共享式IDM)的半導體公司芯恩半導體(下簡稱「芯恩」)。

「建廠」一詞,高度濃縮了張汝京的一生,他在業內素有「建廠高手」之譽,無論何時何地,他總是有能力以有限的資金和時間,建設出最具規模、員工素質最統一的晶片工廠。

從1990年起,他帶領團隊先後在台灣、義大利、日本、泰國、新加坡等各地參與管理和建廠,每處停留2、3年,待工廠步入正軌便離開,走向下一個「建廠循環」。

他甚至積累了對各國工人的不同認知:日本工人努力守規矩,新加坡人肯打拚,義大利工人不容易管理但很聰明。

「Richard(張汝京)建廠有自己的方法,」羅仕洲介紹說,「如同師傅帶徒弟,張汝京會手把手帶新員工,他很強調實際操作。

」例如此前較歐洲工廠有較大差距的日本團隊,在經過張汝京親自培訓、帶領後,如今兩者已成為「合格率很相近的工廠」。

對於自己的員工,張汝京更看重的是個人做事踏實的品質,而他自己也從來沒有領導架子。

許多人都談到,與張汝京一同工作時的氣氛總是「像一個大家庭」。

這也成為不少「老部下」願意一直跟隨他的原因。

在過往數十年中,許多曾與他共事過的工程師,都在不同時間反覆加入他的新公司,成為新員工的「老師傅」。

「老同事在陸續歸隊。

」張汝京細數,芯恩成立以來,已有近百人「歸隊」,而芯恩目前總員工數400餘人。

談起工作,張汝京總習慣以「我們團隊」來做開頭。

這個「團隊」在其帶領下已融合了高度相似的價值觀和做事邏輯,例如,芯恩目前已經完成了兩輪共計150億元融資,不是一筆小數目,但季明華強調說,要用這筆錢做出類似「別人200、300億才能建好的工廠」,「節儉和提高效率」已經深入了每一個人的腦海。

而這恰好也是是張汝京的特色。

在中芯國際時,他就曾「逆周期投資」,趁半導體產業低潮期購入高性價比設備;芯恩開建後,沿襲該模式,張汝京購入了大量二手設備。

「假設新設備要100塊錢,別人維修好的二手設備買回來只要大概60、70塊,」張汝京一筆筆分析,「我們買沒維修過的二手設備只要20塊,算上零件和人工費,一共約30塊錢。

不僅價格便宜,而且老師傅帶徒弟維修,又增強了員工對設備的熟悉程度。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當時用來裝運二手設備的木質貨櫃也沒被浪費,經過師傅們巧手「改造」後,這些貨櫃如今已成為臨時工廠中的工作檯、鞋架、置物台和前台等。

「有人蓋工廠,規模不到我們的一半,花費是我們的八成,效果還沒我們好。

」張汝京舉例說,有些工廠喜歡「新潮的設備」,例如選擇可旋轉的攝像頭,價格是普通監控相機的四倍,但在旋轉時仍有死角,「我們裝兩個不可旋轉的,挨在一起,價格只要一半,還沒有死角。

芯恩臨時廠房中木製貨櫃改建的前台,張汝京正在與前台同事講話

在張汝京的助理汪晏眼中,張汝京的一切都奉獻給了工作。

他不僅在建廠上追求高性價比,生活上也對物質毫無追求,「出差坐經濟艙,酒店乾淨就行,午飯常常是一碗青菜一碗飯」。

汪晏從2016年起擔任張汝京的助理,從新昇到芯恩,對老闆的「工作狂精神」深有感觸。

有一次到台灣出差,她跟著張汝京「一天見了5家公司,從台北到新竹、再回台北,跑了四個城市」,年輕人累得「想抗議」,70歲的老闆反而精神奕奕。

一天結束後,當汪晏把整理的會議筆記交給張汝京時,他依然能快速指出筆記中出現的紕漏,對每個會議的內容,記得清清楚楚。

面對「是否想過要休息和退休」的問題,張汝京顯得有些困惑,「我很多同學在美國教書,65歲退休了,回到家每天釣釣魚、打打麻將、逛逛商場,太無聊了,沒過幾天,又都回學校教書去了。

」張汝京稱,他當年讀書時的指導教授已經82歲,仍然在學校教書。

在張汝京看來,自己「最長的一次休息「是當年準備離開世大,與台積電做交接工作的一個多月,再加上後來籌劃建立中芯國際的三個月時間,那是他迄今為止最「清閒」的一段時光。

「為什麼要休息?」張汝京搖了搖頭,「一個人不做事情,在家裡躺著,為什麼呢?」

對IDM模式的執念

在嚴大生眼裡,71歲的張汝京和50歲的張汝京相比,並沒有什麼變化。

如果一定要說,「大概是年齡、外貌發生了變化」,思考了許久,他略感無奈地擠出回答。

「他(張汝京)從不灰心。

」相識20多年,季明華認為張汝京的心態從未變化,無論是他驚人的記憶力、瘋狂的工作態度,還是他執著的性格,「不管遭遇困難還是失敗,只要是要做的事情,他都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做,直到成功。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 當張汝京本人來回答這個問題時,答案濃縮成了八個字。

「我們的使命還沒有完成。

」在他看來,儘管中芯國際、華為海思均已躋身全球前五,但是中國半導體行業還需要IDM模式。

建廠三十年,IDM是他始終未能完成的執念。

IDM、Fabless和Foundry是半導體行業的三種運作模式,Fabless意為僅做設計,不自主生產,以高通、華為海思為代表;Foundry意為不做設計、僅做代工生產,中芯國際和台積電均屬這一模式。

IDM則是兩者結合,整合設計和生產流程,「整體利潤比設計和代工都高,」張汝京強調說,以2018年為例,IDM模式的德州儀器的毛利率達到65%,高於Fabless模式的高通10個百分點、Foundry模式的台積電10-20個百分點。

在美國德州儀器工作時,張汝京便已構想過,將來回國建廠,要做成IDM模式。

但在中芯國際成立時,這一時機並不成熟。

「IDM模式需要大量設計人才,當時,國內成規模的設計企業不超過5個,人才缺口過大,做不起來,所以要先做代工。

」他這樣解釋當年的決定。

季明華記得,臨近2010年時,隨著國內晶片設計人才增加,中芯國際一度規劃向IDM模式轉型,只是隨著張汝京離開,一切戛然而止。

直到芯恩創立,張汝京才重新開始彌補自己的遺憾。

他為芯恩選擇了CIDM模式,比起IDM,前者通過大量晶片設計企業入股的方式,引入設計人才,「還是缺人才,一家IDM企業往往需要幾千個設計工程師,但我們連200、300個都找不到,怎麼辦?」他想到了一個更快捷的辦法——通過CIDM模式,引入30至40家設計公司交叉持股,累積起來即可滿足三、四千人的設計規模。

「眼下,這是最合適的選擇。

」張汝京判斷,相比代工生產,CIDM模式的另一個好處是,由於前者只做代工,通常需要鑽研最尖端的技術;而CIDM面向客戶生產,可以先做滿足使用需求的成熟工藝,快速提高產能。

芯恩的二期投產後,張汝京預計產能每月可超過10至20萬晶片(8寸晶片當值)。

芯恩在建工廠,張汝京在講解

芯恩更像是張汝京團隊的一個集體夢想。

從上海到青島,季明華的薪酬降低了一半,新加入團隊的曾偉雄也承認,「薪水的確不高」。

與「老部下」不同,這是曾偉雄第一次與張汝京共事。

此前,他曾在台積電和中芯國際累計工作十餘年,但時間上剛好與張汝京完美錯開,直到籌備芯恩時,彼此才通過朋友聯繫上了。

「對我來說,他是大佬級人物。

」曾偉雄未掩飾對張汝京這一傳奇人物的敬仰與好奇。

「按說,他已經什麼都不缺了,完全可以退休,但他有非常強的使命感。

第一次對話就感到,他不把這份工作當做賺錢的工具,而是視為自己內心的一部分、自己的使命。

」曾偉雄被這樣的使命感打動,最終決心放棄原來的高薪、加入芯恩。

使命感和理想主義,貫穿了張汝京的一生,也遍布在他所創立的企業中。

「在這裡工作後,感受了這種氛圍,去其他公司,可能根本沒辦法適應。

」汪晏感慨,即使是已經離開的工程師,回憶早年在中芯國際工作的短短數年時,仍然會提到,那是一個少見的理想時代,「很苦,但大家憋著一股勁兒,要把事情做好。

「在一生終結的時候,上帝會在審判台前問我,你這一生,幫了多少人?幫國家做了多少事情?又幫老百姓做了什麼?」 從小受到家人信仰的薰陶,如今,幫助人、約束自己、補足短板,這些價值觀一直跟隨者張汝京,影響著他的生活和身邊的人。

還未到「最後一次創業」

在所有始終未變的性格特質里,張汝京唯一有些遺憾的是「脾氣急」,這點甚至在行業中形成了共識。

在曾偉雄入職前,就曾聽說新老闆「挺會訓人的」,甚至有人說「來這裡(芯恩)工作,一定要戴好鋼盔」。

「我不是一個自大的人,也不狂妄,但柔和沒有做到,有時候脾氣急。

」張汝京承認。

他對人的期望很高,做事要到盡善盡美,達不到預期時,容易發火。

但汪晏提到,」他的脾氣來得快去得也快,一旦事情處理好,也就不再生氣;有時他反而會在第二天找下屬道歉,說自己昨天語氣重了。

「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

」張汝京常常將這句話常掛嘴邊,他甚至會在每天晚上自我檢討,告訴自己控制情緒,明天不要再為這些事情生氣了。

「現在他一發火,我們就會反過來告訴他,不可含怒到日落。

」汪晏笑道。

「雖然錯了罵你,但做對了他也會不吝誇獎。

把人看得很重,強調要去關心人、去幫助人。

」汪晏總結。

剛成為張汝京的助理時,汪晏常常看到許多設備廠商來到公司拜訪,對張汝京表示感謝。

她開始不明白,後來才知道,在行業中,一家新生的國產半導體設備廠商想要進入市場,需要有工廠使用其設備、幫助其認證,但在與國際品牌的競爭中,這些新品牌往往會落敗。

當時只有極少數公司給予了這些國產設備商機會,而 「愛用國貨」的張汝京工廠就是其中一個。

汪晏稱,為了確保質量,在收到新廠商送來的樣機時,張汝京都會同時準備一台同類型的達到國際水平的設備作對比。

若樣機不達標,則會幫助其測試升級後再返回給廠商,廠商需按照升級後的標準重新生產,再賣給他們。

「這樣既使用了國產設備,又確保質量。

在很多設備和材料採購上,他都會先問問,有沒有合格的國產品能夠替代。

而對於自己公司招募新員工,張汝京也會特別向管理層強調,找來的新人,要對他們負責,不僅要滿足公司需求,也要對員工的職業發展負責,提供足夠的資源。

「大部分公司會強調獲利,但他(張汝京)是把人放在最前面。

」曾偉雄這樣評價。

多年創業,張汝京習慣在建廠的同時,在周邊建立員工宿舍、員工子女學校等配套設施,形成社區模式。

「公司會分房子、股票給員工,當年在上海分了1500套房,北京和武漢也分了一些,後來房產升值了,大家都有獲益。

在這裡工作,不一定會暴富,但也絕不會被虧待。

」張汝京說。

如今,社區模式也帶到了芯恩。

7月初,一組韓國工程師團隊特地到芯恩工廠參觀學習,正巧在園區里遇上了在接待客人的張汝京,張汝京熱情地上前與韓國團隊打招呼,並告知對方,這裡將會建起一所中、英、德三語的國際學校,今年9月即將第一次開學,「歡迎各位前來工作,也歡迎帶著孩子來上學」。

2019年,張汝京71歲了。

當面對「芯恩是否會是最後一次創業」的問題時,他哈哈笑了,「當然不是,我還有很多構想,很多項目。

青島黃島 芯恩總部所在的辦公樓

眼下,他則享受著在青島的時光。

由於芯恩所在的中德生態園附近大多區域已開發完成,規劃整齊、環境清新,穿插著未開發區域的水庫和草地,春夏交際時,這裡繁花盛開,草木萋萋。

張汝京喜歡這樣的地方。

在過去數十年中,無論是在美國德州的達拉斯、台灣新竹、上海張江、臨港或是青島黃島,他都是一個遠離市區的人。

他不愛熱鬧,也早已不習慣城市的喧囂。

在工作之餘,他喜歡到附近散散步,「有時在山間小路走走,鳥語花香,有著與家鄉相似的氣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芯酸往事

文/戴老闆 來源:飯統戴老闆(ID:worldofboss)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河北籍學生張錫綸從中國第一所礦業高等學府焦作工學院畢業,作為一名專業為冶煉學的稀缺人才,他被上海的一家煉鋼廠錄用。抗...

台積電不消滅中芯的秘密?

作者:小生生「如果沒有遇到你,我現在還是一家小公司的CEO。」2017年10 月23日,台積電三十周年大會,市值1300億美元的英偉達總裁黃仁勛對台積電總裁張忠謀說。同時出席大會的還有,蘋果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