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華為靈魂人物,任正非對教育、基礎研究有什麼深刻的言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圖片:網絡

「我們國家要和西方競技,唯有踏踏實實用五、六十年或者百年時間振興教育。

17日,任正非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對基礎研究和教育的發言是占據了很大一部分。

華為對研究和人才的重視,業界已經聞名。

在去年11月,華為高管閻力大和梁華就有過相關的表述,稱華為每年將收入的10%到15%投入到研發。

而且,每年的研發投入有約20%-30%投入到了基礎研究領域。

同時,閻力大在烏鎮網際網路大會上表示,"新技術需要長期持續的投資,重視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華為將一如既往地重視和支持技術研究、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

那任正非在此次採訪上對教育、研發有什麼比較精彩的言論呢?

任正非認為,未來信息社會的發展是不可想像的,預測未來二三十年,人類社會一定會有一場巨大革命,在生產方式上將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身處這樣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我們國家應該如何抓住這個難得的機遇,實現更大的發展?什麼才是我們實現更大發展的重心?

任正非給出了他的看法,"重心是要發展教育,而且主要是基礎教育,特別是農村的基礎教育。

"任正非表示,沒有良好的基礎教育,就難有有作為的基礎研究。

對於如何發展基礎教育,尤其是農村基礎教育,任正非給出了很簡單的建議,就是提高農村教師的待遇,讓優秀人才願意去當教師,讓優秀的孩子願意進入師範學校,實現"用最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就像老一代革命家毛澤東、粟裕、黃克誠、許光達、惲代英等都出身於師範學校一樣。

任正非表示,現在還不是他所期望的那樣:教師待遇偏低,孩子們看見讀書多也掙不到多少錢,所以也不怎麼想讀書。

任正非認為,若一直這樣,我們將可能適應不了二、三十年後的社會,因為到那時我們可能面臨產業轉移帶來的困境。

能夠完全依靠人工智慧進行的生產,可能會重回西方,那些只能由人工才能進行的生產,可能會轉移到東南亞、拉美等人力成本更低的國家。

任正非認為,需要高度重視基礎教育,才能迎接未來的革命。

"今天滿街高樓大廈,過二、三十年就變舊了。

如果我們投資教育,二、三十年後這些窮孩子就是博士,開始衝鋒,國家就會走向更加繁榮。

"

面對這個重要的歷史轉折時期,如何應對這個轉折?任正非表示,管好自己就是做了貢獻,"華為華為只能把自己管好,不能去管別人,所以我們就大量投入資金往前沖。

"

華為為什麼要投入眾多資金走在前面?任正非表示,這是源於對未來的憂慮,因為新技術從研發到進入實用的周期變短,過去可能要經過五、六十年甚至更長,如今這個周期"即使不能叫毫秒級,也是極短級"。

任正非再次強調,"如果我們還是等著產業分工,不進入基礎研究,就有可能落後於時代。

"

任正非稱,今天華為能取得很多成功,很重要的一點原因是因為外國科學家。

華為至少有700名數學家、800多名物理學家、120多名化學家、六七千名基礎研究的專家、六萬多名各種高級工程師、工程師......,華為形成了這種多層次人才的組合,保推動著華為前進。

因此,"我們國家要和西方競技,唯有踏踏實實用五、六十年或者百年時間振興教育。

"

而"振興教育不在房子,在於老師。

"任正非稱,黃埔軍校就是兩條綁腿,抗大就是一條小板凳。

關於抗大的電影中經常有這樣的場景:搬個小板凳,坐在黃土飛揚的土地上,聽毛主席沒有麥克風的講話。

就在這樣簡陋的條件下,建立了新中國。

從物質條件以及培養的人才來說,黃埔和抗大怎麼不是世界上兩所偉大的名校呢?所以,"物質不是最主要的,人才是最主要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應該得到尊重。

"當然,今天教師待遇已經比過去好很多了,但還要讓教師成為最光榮的職業。

任正非認為,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如果變成人才大國,中國在與別人的競爭中才更有信心,國家未來才更有希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