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未來道路困難重重,無法接受華為訂單,與台積電差距較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5月中旬,美國商務部針對華為制裁升級,從華為的軟肋下手,試圖切斷華為的晶片供應。

台積電作為華為最大的晶片供應商,因為受到限制或將不能繼續與華為合作,華為不得不為自己尋求"備胎",中芯國際被寄予厚望。

中芯國際是中國大陸最大的晶圓代工廠,在華為面臨困境時刻,人們把眼光聚焦到中芯國際身上,紛紛猜測若台積電不能繼續為華為供應晶片,中芯國際會不會抓住機遇"吃"下華為的晶片訂單,成功逆襲台積電呢?

實際上,中芯國際很難接受華為的晶片訂單,在申請科創板上市的招股書申請稿中,中芯國際就在"重大事項提示"對這個問題進行正面回覆:"據修訂後的規則,若干自美國進口的半導體設備與技術,在獲得美國商務部行政許可之前,可能無法用於為若干客戶的產品進行生產製造。

"面對美國禁令,中芯國際也是無可奈何。

為什麼中芯國際等國內晶片代工廠也無法幫助華為?

眾所周知,美國長期以來在半導體行業是霸主的存在,而只要涉及到美國的技術、設備,就沒辦法逃過這個限令,目前所有晶圓代工廠的設備採購均避不開應用材料、Lam等美國公司,因而只要華為在"實體名單"上,就算你有心想吃下這些訂單也無計可施。

另一方面,華為的晶片訂單也不是輕易就能夠啃下的,目前中芯國際只能夠實現14nm晶片的量產,沒辦法滿足華為高端晶片需求。

但就算中芯國際具備7nm工藝,也很難避免使用美國的技術與設備,依然會受到管制。

中芯國際台積電的差距也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追趕上的。

追趕台積電中芯國際面臨重重困難

關注半導體行業的朋友們都知道,我國半導體行業起步較晚於西方國家,技術上存在不少短板。

科技行業最重要的就是技術實力,在台積電實現5nm工藝晶片量產,並且向3nm工藝衝刺的時候,中芯國際仍然停留在14nm工藝,技術能力相比台積電落後了至少兩代。

而中國半導體技術發展處處受限,舉步維艱,很難在短時間內於台積電同台競爭。

其次,人才是一個行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中芯國際的技術與研發人才力量比較薄弱,根據數據,截至去年中芯國際共有一萬五千左右員工,但是研發人員僅有2530人,占比16%。

但是這也不能全怪中芯國際,受到國內人才環境與市場因素等等影響,"招工難"的問題中芯國際也無可奈何。

中芯國際想要追趕上台積電的步伐,還有很多難題有待解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國內晶圓代工業崛起還有多遠的路?

2019年註定是中美兩國科技產業的多事之秋。隨著貿易糾紛持久不下,華為事件後,眾多國內大型半導體廠商及跨國企業均開始重新評估自身在供應鏈中的定位。貿易拉鋸戰也將在某些方面迫使中國企業尋求自主創新...

振奮人心,我國半導體行業再傳來一個好消息

眾所周知,半導體行業一直是我國急需補短板的一個行,而半導體行業又是科技行業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晶片行業本身是一個高度壁壘化的行業,一旦一個公司成為行業的龍頭,就會長期保持領先地位,而且晶片行業...

因華為卸任採訪被重提 張忠謀難追趕論再審視

最近因為華為和美國之間的紛爭又掀高潮,台積電這家全球晶片代工的巨頭再次成為媒體的焦點,同時張忠謀退休前最後一次採訪中談及大陸和台積電之間工藝差距的言論也被很多自媒體翻了出來。當時張忠謀表示,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