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執的「中國芯」人——張汝京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昨天和大家聊了一下華為晶片的事情,其中有一個關鍵人物,他就是被業界敬稱為u"中國半導體之父"的張汝京,從整個中國半導體的進程上來說,張汝京功不可沒, 知道以及了解他事跡的人,都會說這是一個狠人,是一個頑固偏執的狠人。

稱其不僅有膽創造"中國芯",同時也有一顆"中國心"。



本文將從一個客觀的角度來講述這位對中國半導體事業鞠躬盡瘁的重量級人物,正式因為有這樣的人物存在,始終堅守在這個行業從未離開,這才有了後面的故事。

張汝京(Richard Chang) ,畢業於台灣大學,於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獲得工程學碩士學位,並在南方衛理公會大學獲得電子工程博士學位。

沒創辦中芯國際之前,張汝京已經是行業內人人知曉的大佬。

他入職的公司,是美國半導體巨頭德州儀器。

在德州儀器的20多年,張汝京狂建9座工廠,遍布美國、日本、新加坡、義大利等地,他也成為半導體行業內公認的"建廠狂魔"。

父親張錫綸曾是我國有名的煉鋼專家。

抗戰時期,他和妻子主持的第21兵工廠,生產了中國90%的重機槍。

1949年,他帶著剛滿一歲的張汝京來到了台灣。

由於張汝京的事業重心落在美國,張錫綸和妻子劉佩金在退休之後均搬到美國居住。

跟無數從大陸撤至台灣的老一輩一樣,張錫綸夫婦也是家國情結極重的人,時刻牽掛著祖國大陸。

在張汝京事業蒸蒸日上,成為全球晶片行業知名的建廠專家之後,張錫綸問了兒子這樣一個問題:"你什麼時候去大陸建廠?"



父親的問題,在90年代末迎來了解答的契機。

1997年,在德州儀器工作了20年之後,張汝京提前退休。

經過一段短暫的大陸行之後,他在老朋友的支持下回到台灣擔創辦了世大半導體,並迅速做到量產和盈利。

在此期間,張汝京已經做好了在大陸建設晶片工廠的詳細計劃:世大第一廠和第二廠建在台灣,第三廠到第十廠全部放在大陸。

世事難料,迅速崛起的世大引起了行業龍頭台積電的警惕。

就在張汝京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世大的大股東在張汝京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與台積電秘密協商,在2000年1月將公司作價50億美金賣給了台積電。

張汝京事後才知曉此事,自知在合併後的新公司里難有立足之地,於是毫不拖泥帶水,在收購完成後的第二天便辭職,決定北上大陸再次創業。



1949年,張錫綸帶著200名冶金學徒,從南京撤至高雄,建立了規模龐大的高雄六〇兵工廠;2000年,張汝京帶領300名晶片工程師,從台北來到上海,建立了大陸最先進的晶片製造基地。

歷史在張家父子兩代人之間,完成了一個輪迴,但張汝京和中芯國際的艱難歷程,以及背後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芯酸往事,才剛剛拉開帷幕。

初來上海,建廠的人才、設備、資金、需要引進的技術,什麼都缺。

但當得知張汝京要在大陸建廠時,除了他在德州儀器和世大之前100多位海外同事願意追隨他,還有300多位台灣同胞,也跟著他來到了上海。

大家都看到了張汝京身上的使命感,家國情懷、回國報效,這一次,終於有了機會。

這些,讓張汝京驚喜萬分,建廠初期的骨幹,有了。

在資金方面,張汝京把他20年積攢的資源和口碑全用上了。

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裡,神奇般的籌到了10億美金。

要知道,中國建國以來最大的電子工業項目——909工程,最開始的投入是100億人民幣。

一個張汝京,抵上了一個國家工程。

在解決了人才、資金問題後,技術和設備,又成了最大的問題。


瓦森納協定


冷戰結束後,西方國家在美國的主導下,簽署了《瓦森納協定 》。

這個協定中限制了先進材料、電子器件、軍品等各種商品或技術的出口。

而中國,則是這個協定的"禁運國家"。

即便中國購買技術的價格讓其他國家難以拒絕,美國也會出面干涉,直接中斷這次交易。

為了能買到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張汝京找遍了美國五大教會,為其人格背書。

並再三承諾,中芯的產品只用於商業用途,不用於軍用等領域,這才拿到了美國的出口許可。

萬事俱備,只待開工。

2000年8月1日,中芯國際開始動土,短短13個月後,到2001年9月,中芯國際正式投產。

13個月,也刷新了晶圓加工廠建造速度的世界紀錄。

同時,中芯國際的0.25微米以下生產線,也將大陸晶片, 第一次推進至納米級 。

為了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和華人回國,張汝京在廠區周圍,建了從幼兒園到高中的中芯國際學校。

並且,一部分工人還能到上海微電子學院進修——這是他們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與此同時,1500多個單元的住房也同時建了起來。

家庭、夢想、事業,在中芯國際,都能找得到。

在這種氛圍下,中芯國際不斷地吸納著海外人才。

有了歸屬感,工作效率自然也變得高效。

短短3年時間,中芯國際就擁有了4條8寸產線和1條12英寸生產線。

毫不誇張地說,這3年,把大陸晶片產業拉快了30年。

到了2003年,萬人一心的中芯國際,傲然豎起六座工廠,做到90納米集成電路線寬,躋身全球第三大代工廠。

大陸晶片製造業,迎來了最高光的時刻。

然而,台積電一直在關注張汝京。

其實不僅是台積電,當張汝京帶著300多人離開時,台灣人也慌了神。

2000年,台灣當局以莫須有的罪名,罰了張汝京15萬美金,並警告他馬上從大陸撤資。

但張汝京不認慫,宣布放棄台灣戶籍。

台灣政府氣得抓不到人,拿他沒辦法,只得嚴禁所有台灣科技公司進入內地。

與此同時,台積電也開始了自己的操作。

他們一直在默默準備,等待給張汝京,給中芯國際,致命一擊。

2003年8月,在中芯國際即將在香港上市的關鍵時刻,台積電出手了。

在美國制裁中興的十四年前,大陸半導體行業最慘烈的一戰打響了。

說到這裡,大家一定對台積電感到非常疑惑,為什麼處處針對中芯國際?而且雙方似乎還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

這裡也不得不提一個人,那就是台積電的創始人——張忠謀。


台積電創始人 張忠謀

在張汝京被父母帶著登船遠赴台灣的差不多同一時間,17歲的浙江寧波人張忠謀也在上海登船,與家人擠在一個狹窄的艙房裡,啟程前往香港。

張忠謀在香港待了幾個月,就馬上申請去了美國哈佛大學,成為全校1000多位新生中唯一的中國人,後又轉學麻省理工學院,獲得碩士學位。

1958年,張忠謀加入德州儀器,一路做到公司的三號人物,而1977年入職德州儀器的張汝京,名義上跟張忠謀有8年的"同事"關係,但跟媒體炒作的相反,兩人在此期間幾乎沒有任何交集。

1985年,張忠謀辭去了德州儀器的高薪職位,回到台灣,擔任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而在此之前,五十多歲的張忠謀從來沒有在台灣長期居住過。

1987年,張忠謀創辦了台積電,並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等到張汝京也從德州儀器辭職回台時,張忠謀已經像日本的盛田昭夫一樣,成為台灣的工業民族英雄。

2000年,張汝京的世大半導體被台積電突然收購,這是他第一次跟張忠謀的正面交鋒。

對世大這個快速崛起的競爭對手,台積電用50億美金的代價,乾脆利落的併購掉,將威脅消滅於萌芽中。

而到了2003年,在對待張汝京的第二家創業公司時,台積電的手法就沒那麼客氣了,尤其是這家公司還位於蘊藏巨大需求的中國大陸。

2003年,搜集好證據的台積電突然襲擊中芯國際,起訴地點也很有講究,選在了美國加州,要求賠償10億美金,而2003年中芯的收入僅有3.6億美金,這基本上就等於打架往死里招呼的意思了。

官司拖到2005年,中芯已經疲於應付,選擇了與台積電和解,變相承認了"不當使用台積電商業機密",並賠償1.75億美金。

在《和解協議》上,台積電的法務團隊大顯神威,設置了一個"第三方託管帳戶",中芯必須將所有技術存到這個帳戶里,供台積電"自由檢查",從根本上限制了中芯國際的發展。

但事情根本沒有完,一年半後的2006年,在中芯國際準備融資的前夜,台積電再次出手,指責中芯國際最新的0.13微米工藝使用台積電技術,違反《和解協議》。

對此中芯反應強烈,堅決否認自己侵權,並準備了大量證明自己無辜的證據。

由於台積電還是在美國加州發起起訴,張汝京選擇了在北京高院反訴台積電。

這一安排非常高明,並出乎台積電的預料。

由於大陸的審理時間早於加州法院,如果台積電選擇積極應訴,那麼就必須曬出自己掌握的證據,這樣就給了中芯在加州法院那頭應對和反駁這些證據的時間。

中芯的律師對此信心滿滿,認為在"主場作戰",雖然不一定能贏,但最起碼能獲得些許騰挪的空間和時間。

但可惜的是,2009年6月,北京高院駁回了中芯的全部訴訟請求,官司根本沒有進入到審理環節。

3個月後,加州法院開庭,台積電再次勝訴,中芯國際被迫付出更大的代價:在1.75億美金的基礎上,再賠2億美金,外加10%的股份。

事後,台灣媒體得意地稱:"我們從此控制了大陸晶片業的半壁江山!" 得知審判結果那一刻,張汝京在電話里嘶聲痛哭。

第三天,他便引咎辭職。

在離開之前,台積電又要求他簽署了一份競業協議——從2010年算起,三年內不得再從事晶片相關工作。

但是這位老人仍然沒有放棄心中的信念,2014年,在上海臨港新城裡,新成立了一家叫做上海新昇的公司。

為晶片提供最大的矽片技術。


那一年,張汝京67歲。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2000年之後成立的部分晶片公司,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在2010年之後都慢慢結出碩果,以華為海思為代表的晶片設計公司和以長電科技為代表的晶片封裝公司,都憑藉著市場化的機制、全球化的視野、高待遇的薪酬而逐步發展起來。

他們用成績闡述了一個道理: 晶片的產業化,需要依靠無數百萬年薪的頂級工程師,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拿幾千塊工資騎自行車上下班的老專家們的無私奉獻。

如果不能正確認識這個問題,中國人只能在產業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去懷念那些記憶中的勞模和雷鋒。



回顧這一段艱苦歷程,張汝京三起三落,貫穿了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半導體事業的披荊斬棘。

有人曾說,張汝京這顆赤誠愛國之心不可否認,但心有餘而能力平平,從結果上來看,這20年的投資是失敗的。

這也正應該是我們正視自身差距的時候。

從一無所有到如今的世界前列,離不開每一位為"中國芯"付出過的人。

我們這個民族,儘管有種種不足,但韌性還是有那麼一點兒的,再難的時局也走過來了。

希望多年之後,中國過去的芯酸往事,能夠徹底變成遙遠的回憶,而非不斷重複的現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晶片的代表——中芯國際的前世今生

上次講到,台灣人張汝京,在無錫華晶小試牛刀後,重新回到了晶片基礎雄厚的台灣,創立了世大半導體。張汝京,祖籍中國南京。其父張錫倫,國民黨上校軍官,1949年隨國民黨部隊逃往台灣。張錫倫到台灣後一直...

為中國造芯的美國人

來源:德國優才計劃ID:ToGermanyARM已按川普要求,停止與華為的相關業務,這意味著,又一家美國晶片公司封殺了華為。

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芯酸往事

文/戴老闆 來源:飯統戴老闆(ID:worldofboss)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河北籍學生張錫綸從中國第一所礦業高等學府焦作工學院畢業,作為一名專業為冶煉學的稀缺人才,他被上海的一家煉鋼廠錄用。抗...

二十年,三千台灣人的一顆「中國芯」

作者 | 范智林來源 | 金融智庫(ID:jinrongo2o)在前幾天看到台積電要去美國建廠,以及美國準備斷供華為晶片的消息時,許多人都會覺得很憤慨。一方面是不滿美國的流氓和無恥,另一方面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