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為何能打敗西方巨頭?任正非終於說了大實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提起中國企業在世界上所取得的成功,有人便提起華為、中興、聯想等等,因為這幾個企業品牌算是走向了國際化,在所在行業都取得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一舉一動牽動著很多人的心,能夠做到這一點,是非常不容易的。

但是,有人曾毫不客氣的指出:這些企業在過去三十年的成功就是靠低價取勝。

據說,華為當年所賣的交換機價格比國際競爭對手低一半。

低價,一度成為很多中國企業的殺手鐧。

但是低價也帶來了低毛利,很多外資企業對於低於40%的毛利率的生意是不做的,但中國企業為了搶占市場,不惜犧牲很多利潤空間。

就連任正非都說:「華為過去市場走的是從下往上攻的路線,除了質優價低,沒有別的方法,這把西方公司搞死了,自己也苦得不得了。

任正非終於說了實話。


因為東西便宜,確實滿足了很大一部分人「從無到有」的需求,甚至一度出現了山寨貨泛濫的現象。

在人們心目中,漸漸形成了「低價=低品質」、便宜沒好貨的一種印象,「中國製造」的標籤幾乎與高品質品牌形象絕緣。

但是現在情況不一樣了。

隨著消費升級,追求高品質的生活成為越來越多中國人的追求,出現了一種奇特現象:我們現在一邊是消耗不了的產能,一邊是滿足不了的需求。

說明物美價廉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一個東西只有賦予了知識和技術含量,才能提升品牌附加值。

想讓「中國製造」一躍就能變成「中國智造」,恐怕不是光喊幾句口號那麼簡單,要讓產品富有科技含量,需要長期的大量投入。

有一次跟一位在網際網路公司的朋友聊天,他跟我說,他們老闆在會議上說了一句話:「花這麼多錢招來了人,你們得想辦法讓人提高工作效率。

這個問題其實也是無數企業研究的問題,就連任正非接受新華社專訪時也說:「雖然我們在管理上已經很好了,但和愛立信這樣的國際公司相比,多了2萬管理人員,每年多花40億美元管理費。

所以我們還在不斷優化組織和流程,提升內部效率。

對於中國企業來說,華為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作為中國製造的民營企業代表,華為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2015年,華為年銷售收入達3900億人民幣,是全球通信行業第一,並且宣稱在戰略和技術方面進入了「無人區」。

在知本領域方面,截至2015年底,華為累計已授權專利30924件,美國授權專利達5052件,歐洲各國累計授權專利達11474件。

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公布的2015年國際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專利申請數量統計,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申請了3898項專利,較上年增加了456項。

截至2015年底,華為在全世界範圍內累計獲得授權專利50377件,這些專利包括智慧型手機方面的LTE通信、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用戶介面等專利。

華為取得這些成就與其背後的原因是分不開的。

據說,任正非早在1997年去美國取經,參觀了人類文明的「發明工廠」貝爾實驗室,深受啟發,回來以後,大力倡導和推行「知本主義」,每年花上億美元請IBM顧問團隊來幫助管理企業。

任正非認為「知本主義」的核心就是靠知識、技術,而不是靠資本和投機。

華為的專利積累得益於這些年對研發進行了巨額的投入,僅僅在2015年,華為公司對新技術、新產品和無線通信標準的研發投入就達596億元,占銷售收入15%,已經超過蘋果的85億美元研發投入(占銷售額的3.5%)。

同時,華為在技術上的優勢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對人才的重視。

早在1996年任正非邀請人大六君子撰寫《華為基本法》的時候,就創造性地提出了「知本家」的概念,可見他對人才的重視。

任正非說:「華為在世界建立了20多個能力中心,沒有這些能力中心科學家的理論突破,就沒有我們的領先世界。

中國必須構建理論突破,創新才有出路。

小改、小革,不可能成為大產業。

作者:喻德武 (原創內容,微信號:yudewu,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華為發展史——一部「煉獄式」的創新史

從去年開始,關於華為的新聞就不斷刷屏:2016年10月,華為正式發布海思麒麟960處理器,達到高通目前最強的驍龍821處理器水平。2016年11月18日,國際移動通信標準化組織確定採用華為等中國...

中國研發走出山寨

1993年的一天,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走在北京中關村的大街上,有同行者問他:你怎麼評價方正?他說,「有技術,無管理。」那時候,方正的電子排版系統正在快速終結傳統的漢字印刷技術。「怎麼評價聯想?」任正...

從華為看專利成本和價值

截至2016年4月初,華為在全世界範圍內累計獲得授權專利50377件,其中在中國累計授權專利30924件。與此同時,華為每年花費數千萬美元在全球申請專利,基本上每年保持4000~5000件專利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