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於亞馬遜怎麼辦?剖析華為公有雲服務的勢道術打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前幾天在上海參加MWC2015展會時,寰寰姐打了輛車,從酒店去上海國際新博覽中心。

司機師傅問了一句,有什麼展覽嗎?當聽說是有關通信行業、手機產品的展會時,這師傅來了興致。

「你看,我剛買的華為Mate7手機,3200多呢。

為什麼要買這個手機?搶單快啊!我們計程車師傅里,十個至少有四個都用華為手機,就是因為搶單快。

有沒有過對比?有啊,跟別的手機一起搶,我拿華為搶得就快。

之前我用的也是華為,太久了,就換了這個新款。

計程車用網際網路軟體搶單,這個已無須多言,但用華為手機搶單快,這我還是第一次聽說。

我和司機都不是技術專業人士,華為手機的基帶晶片、或者信號模塊是不是有什麼「通信秘密」,沒必要多分析,但事實的結果已經很清晰了,因為搶單快,這是司機們的根本利益所在,於是很多上海司機紛紛買了華為手機。

為何寫公有雲服務,卻先談到了手機?其實我要講的是積累。

華為在通信行業20多年的積累,這是一種無法用什麼準確數據、指標來衡量的標尺,也沒有什麼參數可言,但這種積累以及在技術上的紮實功力到了一定階段,當華為再拓展新的業務領域時,並且在走過基本布局之後,這種深厚功力所累積的「底層優勢」就會形成質變。

比如,華為手機一開始也不是順風順水,也有過產品、市場等諸多方面的試水以及「交學費」的過程,但幾年之後,華為Mate7成為讓華為自己事先都沒有預料到的爆款,一時「洛陽紙貴」。

再來看公有雲服務這一領域,先不談公有雲還是私有雲,就雲服務而言,亞馬遜、微軟,這應該是全球最早布局雲服務的企業,儘管有「中國數據業務」發展政策的種種限令,微軟借道世紀互聯輾轉在華落地了其?Azure雲服務,亞馬遜隨後也與中國地方政府合作,將其雲服務帶入中國。

與這些IT巨頭的雲服務相比,華為有三大「弱勢」:1、華為來自通信行業,IT雲服務無論如何是華為最傳統的運營商業務之外的新業務;2、華為早在2009年進入雲計算領域,但以私有云為主,公有雲來得更晚;3、除亞馬遜、微軟之外,阿里巴巴、騰訊等諸多雲服務都早已經推出,這時的華為如何應對激烈競爭?

但也如我文章開頭所講,華為做事通常有備而來,早年在採訪一位網絡公司老大時,這位行業人士就曾對華為有過這樣的評價:「如何華為要全力押上去做一件事,那是非常可怕的。

能看得出來,今天華為推出公有雲服務,就是一種「全體押上」的決絕意志,而決絕意志背後其實也有華為在大勢、雲道、戰術方面的通盤考慮。

其一,大勢:華為公有云為何才推出?

2010年寰寰姐去華為上海公司採訪時,看到華為的幾千名工程師的桌邊已經沒有了笨重的電腦主機,一部部個人電腦的主機已經「連」到了大型伺服器上,每個終端顯示器藉助一個幾百塊錢的裝置往內部網絡上一連就行,使用功能完全一樣。

這就是已經落地的雲計算應用,華為公司把分散的主機並成「雲狀態」後,CPU晶片的利用率提高了16倍,不僅節省設備投資,運營維護甚至電費開銷都大大縮減了。

而2009年時,華為已經開始從企業內部應用切入到雲計算領域,推出了「雲帆計劃」。

不僅自家的員工全部轉到雲計算上辦公,同時已有近萬人開始進行雲服務的研發、投入,並與上海市政府的雲海計劃合作。

隨後則是華為在雲計算領域的大力推進,並舉辦了每年一次的華為雲計算大會(HCC)。

從這幾年的HCC上可以看到,華為在雲計算領域的進展也非常快。

從業績上看,華為企業業務2013年的收入是152億元,增長率高達32.4%。

從排名上看,據Gartner數據顯示,2013年華為伺服器全年出貨量列全球第四,華為存儲產品在中國區出貨量排名第一。

而在最核心的技術層面,到2014年時,華為在雲計算、大數據領域已經不再是一個硬體設備供應商的角色,從底層的基礎架構到雲計算、大數據系統平台,從數據中心到企業分支、企業中的個人用戶,華為已然具備了提供端到端解決方案的能力。

這一時期,華為的雲計算戰略很明確:主要為政企、電信運營商、大企業、轉型中的傳統行業提供雲計算基礎設施和解決方案。

這一時期也是企業建設私有雲的關鍵時期,華為基於多年的積累,基於對大企業客戶的理解,拿下了諸多大單。

但已經在私有雲領域走得很順的華為,為何卻在此刻要推出公有雲服務?根本來看,這是基於對雲計算業務大勢的判斷。

首先,隨著客戶的業務變革,對IT的依賴也在加深,企業用戶更希望有一個更敏捷、更靈活的方式支撐業務創新,而公有雲更能匹配企業用戶的這些快速創新的需求。

其次,很多客戶既需要私有雲的安全保證和現場服務,也需要公有雲的靈活性和彈性擴充能力,華為開展公有雲服務的初衷,就是要想為客戶提供給多元化選擇。

對於企業用戶而言,先建私有雲是必須的,但業務發展的靈活性也需要有公有雲,這才是當下大型企業用戶的最新需求。

事實上,所謂華為在公有雲服務上「來晚了」的說法也不盡然,相比於亞馬遜、微軟以及阿里等企業的雲服務業務來說,華為是有點晚,但從客戶需求層面來看,並不晚。

有的放矢,尤其是抓住大型企業用戶的核心需求,這才是華為「聰明」之處、也是其在雲服務領域的重點。

其二,雲道:融合戰略

說到雲服務上的「道」,就不得不提華為的多年積累以及其壓強的絕決。

2010年,在華為上海雲計算中心採訪時,一位華為人士的話讓人印象深刻:曾經華為的主戰場在運營商領域,但華為的下一個爆發點一定是IT雲服務領域,這是千億美元的大市場,這是華為未來的重心。

有這樣的戰略布局,華為企業BG也開始了深入IT的發展。

可以說,基於對運營商業務的了解,對運營商IT業務的不斷探索,由此華為一步步深入各大行業的用戶需求中,從政府、到石油、銀行等一系列大企業用戶。

於是,在2013HCC華為雲計算大會上,華為首次引領創新正式推出了Fusion(融合)戰略,通過計算、存儲、網絡、虛擬化、數據中心等技術創新和融合,採用開放架構與第三方系統融合,幫助企業應對不斷變化的業務需求,讓企業客戶的「計算不再有上限,網絡不再有邊界,存儲不再有限制」。

圍繞「Fusion」(融合)戰略,華為推出了系列IT產品和解決方案,包括全球首個全分布式性能最強的雲作業系統FusionSphere3.0、性能最佳的FusionCube融合一體機2.0等等,讓「Fusion」(融合)戰略變成了實在可行的解決之道。

融合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並不是簡單的事情,要想真正做到多技術、多應用、多業務的深度融合,還離不開相關廠商從硬體到應用軟體甚至是系統層面的合作。

因此,對於融合IT?設施,最重要的就是開放,因為用戶需求是多變的,只有真正開放,才能實現更多功能的整合,甚至是與其他產品的無縫整合。

尤其是在雲計算戰略方面,華為在IT領域沒有歷史包袱,可以使用一些顛覆性的創新的技術重新構建企業與運營商IT架構。

如華為內部部署有全球最大規模的桌面雲,目前已擴展到13萬個虛擬桌面。

同時,華為在全球建設了400多個數據中心,其中160多個是雲數據中心。

「做企業業務就是做服務,技術實現只是手段。

華為關心的永遠是客戶的業務訴求。

」如華為IT產品線總裁鄭葉來所說,華為的基礎就是研發,在HCC2014上,華為正式發布FusionSphere 5.0雲核心作業系統。

華為特別在雲數據中心和電信雲方面進行了相關能力的增強。

雲計算時代,沒有哪家公司能夠承包所有業務,華為發展了數百家IT渠道商,將其FusionSphere作為標準集成到他們的軟體上。

另外,關於融合存儲,在存儲領域,華為可以說是一個後來者,但卻來勢洶洶。

Gartner報告顯示,2014年Q1華為存儲全球收入以唯一的兩位數增長列增長率第一。

核心來看,華為在雲計算領域的戰略打法,就是基於對核心大客戶的需求理解,先從電信行業突破,先有電信級的可靠性、專業性,再向各行業逐步滲透,在華為的融合戰略上,打通雲計算的核心關鍵領域。

對大企業用戶來說,電信級的專業、可靠,是雲服務的重中之重。

而這一點,是華為優於所有其它IT企業之處。

其三,戰術:開放的生態圈

為了更好的實現「融合」,華為堅持開放合作的戰略,從2010年底正式宣布進軍雲計算領域,並啟動「雲帆計劃」以來,華為就開始與各個行業的合作夥伴一起,共同提供創新的產品和解決方案,為企業的數字化重構提供差異化、有競爭力的解決方案和服務。

除了開放式的技術架構之外,與IBM、SAP等跨國企業的合作之外,OpenStack體系則是華為開放生態圈的一大亮點。

華為成為OpenStack的金牌會員已有兩年,在OpenStack的網站上有所有成員企業、開發者做出的貢獻的實時統計,無論是對「較大改動體驗」還是「Bug修復」的貢獻,華為都排在前十名。

華為對OpenStack的總體貢獻率排名第四,是除網際網路企業Google、Facebook和雅虎之外的唯一一家IT企業。

HCC2014上,華為首屆開發者論壇成為一大亮點,華為拿出了「真金白銀」——開放平台eSDK,這是首次貫通存儲、伺服器、網絡的全面開放的技術支持體系,當前已開放的包括網絡交換、無線LTE、數據中心網絡、伺服器、存儲、虛擬化、視訊、UC、融合會議、視頻監控、呼叫中心、BYOD、SDN等產品與解決方案。

為了更好地服務合作夥伴,華為還成立了eSDK團隊,支撐華為產品的能力開放,並逐步建立公司能力開放的管理機制、接口規範、開放模式、對外呈現模式和未來可能的商業模式,為開發者提供專業服務。

目前,華為正攜手1000多家開發者共建這個開放的生態圈。

做好雲生態的建設,這是華為這幾年一直著力打造的,企業既是客戶,也可以是生態圈的合作夥伴之一,可以說,OpenStack的出現完全顛覆了傳統的廠商和客戶的關係,OpenStack正在重構市場秩序。

作為沒有任何包袱的「後來者」,這是華為彎道超車的殺手鐧,也是其走向國際市場的重要一步,

從大的層面來看,也許華為推出公有雲服務晚於亞馬遜、微軟以及阿里巴巴這些企業,但從勢道術的戰略分析上來看,華為的雲服務既是大勢下的新業務,再基於華為已經有私有雲建設經驗,其電信級的可靠性、專業性,以及公有雲的彈性、靈活性以及開放的生態圈建設,這才是華為的底氣所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