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美國電信運營商退出雲計算業務的背後原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引用申明

本文為信風觀察原創內容。

其他個人或機構轉載請在文章開頭標註:

「轉自:信風觀察(ctbri1010)」

本文約4600字、預計閱讀18分鐘


2017年5月,美國運營商Verizon將企業雲計算、託管服務以及雲網協同方面的業務出售給IBM,全面退出雲計算市場。

本文通過分析美國運營商雲業務的背景和退出市場的原因,對中國電信雲業務的發展提出建議。

在當前市場環境下,應儘量維持公有雲份額,大力發展私有/專用雲。

一、美國運營商雲業務背景

在雲計算戰略布局中,美國電信運營商較為領先。

早在2006年AT&T斥資3億美元收購IDC服務商Usi後就整合了美國、歐洲和亞洲的5個超級IDC,建立起包含38個IDC的雲服務網絡,並於2008年8月推出AT&TSynaptic Hosting網絡託管服務。

2009年5月 AT&T又推出SynapticStorage按需存儲服務,隨後推出AT&T Synaptic Compute服務,為企業提供可定製的、高擴展性的計算處理能力。

美國電信運營商Verizon在2009年6月正式推出CaaS業務,主要面向大型企業和政府客戶。

在2010年Verizon已在35個國家擁有超過200個傳統數據中心。

隨著雲計算領域競爭的加劇,美國運營商已紛紛退出雲市場。

由於在公有雲領域一直競爭不過AWS和MicrosoftAzure,Verizon從2014年起不再強調其公有雲業務,到2016年則宣布退出公有雲領域,並於2017年5月其將企業雲計算、託管服務以及雲網協同方面的業務出售給IBM。

AT&T則早在2015年就將大約價值20億美元的數據中心託管業務賣給了IBM,並於2017年宣布了將數千個內部資料庫遷移到OracleCloud IaaS和PaaS。


二、退出的原因分析

1.市場競爭激烈,運營商可獲得的空間狹小

從2003年進行雲計算研究開始,美國雲計算產業已經過15年的發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產生了一批壟斷企業,其中又以亞馬遜AWS最具代表性。

根據Frost& Sullivan的調研結果:稱截至2016年年底,在全球雲市場亞馬遜IaaS和PaaS份額為40%,與2015年年底基本持平。

微軟份額同期增長3%,至11%。

谷歌增長2%,市場份額6%,IBM的份額也為6%。

圖1 2016全球雲計算市場份額格局

反觀電信運營商,在退出雲市場之前的2014年,AT&T和Vrtizon在全球雲市場中的份額已經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同期亞馬遜在IaaS領域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了40%。

即便在擁有巨大優勢的私有雲領域,運營商依然敗給了網際網路企業。

根據Synergy的研究,IBM在私有雲和混合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其收入是其他服務提供商的兩倍以上,Amazon,微軟和Fujitsu等瓜分了剩餘的份額。

可以說,運營商在雲市場的競爭中已經全面敗北。

在美國本土市場,這種差距更加巨大。

根據VansonBourne的調查,截止2013年底,北美市場已有87%的企業採用雲服務,而其中亞馬遜等四家領先企業的市場份額更超過80%。

可以說,在日漸飽和的美國市場,雖然AT&T等運營擁有非常多的數據中心和優質網絡資源,在市場競爭中卻幾乎沒有容身之地。

2.投入產出比低,持續出現負利潤

自2009年推出雲業務開始,Verizon每年均要花費巨額資金投資數據中心和網絡專線建設,並收購一些開發雲計算、雲電視等產品的公司。

其中最大的一筆併購在2011年4月,Verizon以每股19美元現金收購Terremark,耗資14億美元使其成為自己的全資子公司。

然而根據其財報顯示,在2013年Verizon雲業務的收入增長為4.6%,2014降低到2.3%,在2015年財報中就已不再提及雲業務的增長。

由此可見,運營商花費巨額資金打造的雲業務並未產生預期收益,不但投入產出比極低,收入抵不上支出,還出現增長放緩等衰退跡象。

3.自身技術薄弱,產品缺乏競爭力

AT&T在2006年開始布局雲服務,2008-2009年相繼推出了AT&T Synaptic Hosting、AT&T Synaptic Storage、AT&TSynaptic Compute等基礎雲服務,但之後的幾年,AT&T並未在基礎服務上做更多擴展,其所能為客戶提供的功能和服務僅有十幾種。

反觀亞馬遜,AWS同樣起步於2006年,但在完成基礎服務布局後,AWS每年都會進行新產品疊代。

2010年,AWS推出了61項重要服務和功能,2011年,這個數字是82,2012年是159,在2013年是280,其產品覆蓋逐漸從基礎的計算、存儲擴展到應用、分析、遷移、管理、開發者工具等方方面面。

與此同時,在2013年AWS的員工人數也迅速擴充到3000餘人,其中60%以上均為研發人員。

截止2016年Q2,估計AWS員工總數達到15000餘人,平均每年增長超過60%。

而AT&T雖然在2009年就已擁有三十萬員工,但其內部真正專注於雲業務的員工只有數百人,相比之下技術實力遠遜於亞馬遜。

圖2 2013-2016AWS員工情況

4.運營模式落後,用戶體驗較差

由於歷史原因,電信運營商曾經長期處於壟斷地位,其運營模式也相對固定,垂直封閉式的業務架構,使得內部缺乏實施業務創新的動力。

在產品研發方面,運營商仍然採取傳統的技術驅動模式,即根據技術演進設計產品,完成全部開發後再運營部署的模式,不但產品開發周期長,而且在開發過程中不能根據客戶需求的變化進行修正,經常面臨新產品發布確無人問津的窘境。

這一點在AT&T等運營商的雲業務上也體現的淋漓盡致,雖然提供了基本服務,卻沒有進一步針對用戶需求進行改進,且長期保持在較高的服務價格,最終失去了客戶。

相比之下網際網路企業在研發方面的市場驅動模式,使其對用戶的反應速度遠在運營商之上。

AWS讓開發團隊直接與客戶合作,並有權根據他們學到的內容進行設計,構建和啟動。

通過不斷的研發探索,當新功能或改善準備就緒時,開發團隊就可以將其推出並使其立即可用。

這種方法快速,以客戶為中心,且高效率,在過去8年中,AWS可以將價格降低40倍以上,並保持盈利,而且仍將持續降價。

5.戰略方向轉移,由自運營轉向生態合作

AT&T在2016年啟動了網絡轉型,在其超過30%的網絡上實現了SDN,以使其能夠更好地利用運營商在網絡、和通信中的固有優勢。

網絡轉型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其利潤率快速提升至40%以上。

相比於快速改善的網絡業務,雲業務因為持續的不景氣而遭到拋棄。

但是,為了能夠更好的整合網絡和企業級服務,並與關鍵的雲計算企業級用戶實現融合,AT&T仍然會保持雲和網絡融合方面的技術和投入,以期獲得更好的客戶網絡解決方案。

同時,AT&T也會深化和AWS等業內領先者的合作,通過AT&T的NetBond平台,創建與AWS連接的私人和安全網絡。

雙方還計劃開發針對客戶的可見的、自動化的和更安全的網絡工具,以此提升應用性能。

目前,AT&T Net Bond’s 生態系統已經包括AWS,、IBM,、Salesforce,、Microsoft、Cisco和VMware等領先雲企業。

三、對中國電信發展雲計算業務的啟示

1.當前中國的市場和美國市場非常類似,運營商IaaS業務面臨危機

日前,國際市場研究機構IDC公布了「2016年度中國公有雲市場統計數據」。

2016年,國內IaaS市場總規模接近100億元,其中阿里雲占得市場份額增加了10%,為40.67%;中國電信占得市場份額為8.51%,相比2015年降低了5%;騰訊雲占得市場份額為7.34%,排名第三。

圖3 2016年中國IaaS市場格局

可以說,當下的中國IaaS市場,恰似13-14年的美國市場,各大網際網路企業紛紛推出自己的雲業務,並形成了阿里一家獨大,騰訊、金山等奮起直追的競爭格局。

運營商IaaS業務面臨著市場份額較低,話語權衰弱的窘境,只是由於國內雲市場尚處於高速發展期,所以收入增長率下滑尚不明顯。

根據數據顯示,2016年阿里雲的收入增長率超過140%,而中國電信雲業務的增長率只有52%,市場份額的差距將會逐漸拉大。


2.中國私有雲市場政企客戶占主導,尚未出現壟斷企業

根據中國信通院的調查,2016年國內私有雲市場規模接近345億元,同比增速25.1%,預計到2020年會達到762億元的規模。

不同於美國私有雲客戶更在意建設和遷移成本,安全性(64%)和可控性(42.9%)是中國私有雲客戶最重要的考慮因素。

圖4 企業選擇使用私有雲的考慮因素

隨著雲計算市場的日漸成熟和國家政策的引導,以政府、金融為代表的行業上雲進程加快,逐漸成為對私有雲需求增長最快的客戶群體。

這些行業所掌握的信息,涉及企業經營、民生、隱私、財產安全等等,一旦被泄露,帶來的後果不堪設想。

有數據表明,只有22%的用戶選擇自主運維私有雲系統,更多則是依賴私有雲服務商或第三方提供運維服務。

因此,服務商的安全可信對企業的選擇至關重要。

而在政府、金融等數據高度敏感的行業,阿里和騰訊等網際網路企業,其本身的中立性和可信任度不及作為國企的運營商。

阿里雲就曾多次發生被用戶質疑監聽其數據的事件。

圖5 企業私有雲運維模式構成

根據中國信通院的調查,2016年已經應用雲計算的企業占比44.8%,只使用私有雲的企業占比12.5%,相比2015年提升了8.9個百分點。

因此,中國私有雲市場尚有大片空餘的市場空間。

同時,根據Forrester Wave調查報告,在中國私有雲市場,包括紅帽、VMware、IBM、HPE、微軟、思科和華為等九家雲方案提供者分別被定位在「領導者」(Leaders)、「表現卓越者」(Strong Performer)等不同的市場層級中,其中IBM的市場份額最高,但也只有不到10%。

因此,中國私有雲市場尚未有像美國市場一樣的絕對領先者(IBM,市場份額30%以上)出現,市場集中度很低,運營商仍有機會。

圖6 ForresterWave中國私有雲領先者報告

3.維持公有雲份額,大力發展私有雲/專用雲業務

在公有雲市場,目前市場競爭已日趨白熱化。

從幾年前開始,雲計算行業已經進入價格戰階段,從阿里雲、騰訊雲等網際網路巨頭,再到金山雲、小鳥雲計算為代表的雲計算行業的後起之秀,均採取過大力度降價的方式來吸引客戶。

而價格戰的背後,則是依靠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不斷地降低成本。

這要求企業在資金實力、技術研發能力和運營功力都要領跑行業。

而目前,運營商缺乏完善的技術研發能力,在資源復用率上與競爭對手相比無優勢,僅能夠依靠較低的帶寬價格來拉低成本。

因此,在公有雲市場,運營商短期內難以取得巨大進步,應以維持目前的市場份額為目標。

同時,利用在公有雲市場的競爭參與,加快儲備人才,提升自身技術實力,為發力私有雲/混合雲市場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私有雲領域,運營商擁有的網絡、渠道、政策和資源整合等方面的優勢,將會助力運營商,快速拓展私有雲市場。

在網絡資源方面,雲計算的發展與網絡密不可分,而寬頻和數據中心資源正是運營商的重要優勢,如中國電信骨幹網絡帶寬達到22T,數據中心機房面積已經超過100萬平米,數據中心機房超過300個,機架超過10萬個,運營商可以結合網絡為客戶提供端到端的解決方案;在政企渠道方面,多年積累下的政企渠道和品牌優勢,使得運營商能夠更加方便的了解客戶內部業務流程和不同的行業需求,針對性的提供按需定製的私有雲/混合雲集成方案;在政策扶持方面,國家提升了雲計算戰略定位,大力扶持相關產業發展,地方亦謀求雲計算先發優勢,紛紛搶位布局,電信運營商與許多省市政府、大型企業簽署了信息化戰略合作協議,雲計算是重要落地領域;在資源整合方面,國內運營商在ICT領域長期積累了大量的產業鏈合作資源,能夠整合產業鏈眾多設備提供商、集成商、應用開發商,形成更緊密的合作。

具體到中國電信,雲公司具有一定的雲計算技術儲備,在雲市場中已經占有一席之地。

系統集成體系有豐富的集成建設服務經驗,結合成熟的政企渠道和多年建立的國企品牌,如果集中力量,大力發展私有雲/混合雲市場,將大有可為。

4.持續提升技術能力,藉助開源構建生態

由於傳統通信業務的標準化、管道化特性及運營資金和資質的高門檻,電信運營商是不需要具備類似於網際網路公司那樣的自主研發能力的。

但云計算時代產業融合競爭的新形勢,使得運營商必須重新審視自主研發的必要性,開源雲計算則為運營商構建自主研發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和手段。

得益於社區的貢獻,開源雲計算產業鏈支持度高、入門容易、初始啟動成本較低,但運維、人工等後期成本較高。

運營商若想在規模運營中最大化釋放自身價值並獲得商業成功,應著力提升自主研發和集成創新能力,有選擇、有重點地實現開源部署,構建體現核心競爭力的平台和產品。

最終聚合運營商和第三方能力,提供面向應用的需求發現、開發測試、部署運營與商業變現的全流程服務,形成能力、應用、數據聚合與開放的生態環境。

作者簡介:

趙旭澤 就職於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戰略與規劃研究部網際網路研究中心,從事網際網路新業務研究工作,負責中國電信創新產品管理與新興ICT生態圈研究工作,長期跟蹤網際網路行業發展動態、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行業競爭格局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華為要做公有雲,戰略已經浮出水面

作者:IT戰略家- 楠渢在剛過去的2017華為分析師大會上,華為新成立的公有雲事業部Cloud BU正式亮相,華為公有雲的定位與戰略也浮出水面。華為將自己定為全球公共雲服務提供商,並提出將與亞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