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是BAT最有力挑戰者,產品讓用戶「尖叫」如今頻被唱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礪石導語:曾經,小米被稱為中國最新銳、最富創造力的網際網路公司,被認為是BAT之外的另一極。

伴隨著銷量下降,市場份額遞減,唱衰小米的聲音日盛。

如今,正在走下坡路的小米能否重拾風口,峰迴路轉?

文|劉彥領

小米能風光多久?

如今答案似乎已經明了。

從0到到450億美元估值巔峰,小米用了4年時間;從巔峰滑落,小米僅花了一年時間。


從2011年小米1開始,小米手機就以產品硬體+低價的高性價比為賣點,加上線上銷售、飢餓營銷等銷售模式,顛覆了中國的手機市場。

2015年,小米全年手機銷量更超過7000萬台,保持全國第一。

但短短一年之後,小米在智慧型手機領域突然失去了往昔的光輝。

IDC數據顯示,2016年小米手機全年出貨量同比下跌達36%,市場份額也從2015年的15.1%下跌至8.9%。

更有傳言小米估值已經大大縮水,不及巔峰時期的十分之一。

從手機行業的「領頭羊」變成「追趕者」的小米這幾年又到底經歷了什麼?正在走下坡路的小米能否重拾風口,峰迴路轉?礪石商業評論通過梳理小米7年來的發展路徑,我們或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示。

雷軍其人

創辦小米時,雷軍剛過40歲。

「四十而不惑」,雷軍自己也說,小米是他最後一次創業,是積累了20年的商業經驗之後,「畢其功於一役」的一次全新嘗試。


雷軍年少成名,18歲考入武漢大學計算機系。

大學畢業後,雷軍隻身闖蕩北京,1991年底在中關村與金山軟體創始人求伯君結識,隨後加盟金山軟體,成為金山的第六名員工。

1998年,29歲的雷軍升任金山公司總經理,堪稱年少得志。

雷軍在這個職位上一待就是十年。

期間,金山歷經從辦公軟體到詞霸、毒霸,再到向遊戲和網絡的多次轉型,幾經起落。

雷軍帶領金山五次衝擊IPO,最終依靠網路遊戲的業績,在2007年10月成功在香港上市。

但金山當年的上市估值,遠不如同一年在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更不及早幾年在美國上市的盛大、百度等網際網路企業。


風雲變幻間,時勢使然。

多年之後,雷軍回憶起這一段還頗為感慨說,「成功僅僅靠勤奮是不夠的,要找到最肥的市場,順勢而為。

金山錯過了第一波網際網路浪潮,不過有一件事情卻在日後至關重要。

2000年,雷軍牽頭了一個金山內部的創業項目——卓越網,四年多後,以75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亞馬遜。

這次出售讓雷軍實現了財務自由,也為其後來的天使投資奠定了資本。


2007年年底,金山成功上市兩個月之後,雷軍以健康原因辭去總裁與CEO職務,離開金山。

事後證明,正是這一次的離開,成就了雷軍的脫胎換骨。


離開金山的雷軍,轉身成了天使投資人,開始從大勢出發,以更大的視角來觀察和思考網際網路。

2008年,他在個人博客中寫下:移動網際網路是下一波創業的大機會。

同時,雷軍在移動網際網路、電商、社交等多個領域連續投出多個業界知名的案子——拉卡拉、UCWeb、凡客誠品、YY、樂淘、多玩、多看等。

其中,凡客誠品風靡一時,YY已在美國上市,目前市值超過40億美元。


做投資讓雷軍更加深入了解網際網路,也獲得了異常豐厚的回報。

但他投資的這些公司很難說是雷軍自己的事業。


在內心深處,雷軍仍想做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事業,用一家量級龐大、甚至稱得上偉大的公司,來奠定自己的江湖地位。


很快,雷軍找到了自己的「勢」——智慧型手機和移動網際網路的大爆發。

2010年4月,小米公司註冊成立,第一個產品——移動作業系統MIUI在當年8月上線。

2010年年底,小米完成A輪融資,金額4100萬美元,投資方為晨興創投、啟明和IDG,公司估值2.5億美元。


2011年,創業一年後的夏天,雷軍召開了一個小型的媒體溝通會,宣布了兩件事,一是MIUI是雷軍做的,二是小米下個月推出手機。

而之所以選擇智慧型手機業務,雷軍認為「偉大的公司總是誕生在偉大的趨勢之中。

智慧型手機應該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機會了。

小米現象

2011年8月16日,小米手機1正式發布。

1999元、參數跑分、網際網路銷售以及粉絲經濟,幾個高度濃縮的關鍵詞概括了小米運營。

小米異軍突起,崛起的速度甚至遠超雷軍預期。

與其他智慧型手機採取線下地推方式不同,小米在國內首開網上銷售先河。

每款手機上市前,小米都會展開強大的推介攻勢,以飢餓營銷吸引粉絲的眼球,而且小米手機僅在小米網銷售,藉此倒逼粉絲搶購式下單,加之產品疊代迅速,很容易產生「為發燒而生」的超預期效果。

公開資料顯示,小米開售時,5分鐘之內30萬台一搶而光,並且這種搶購場景幾乎在每一次的新品發售都會重複,同時不斷被刷新。

在一片質疑聲中,2012年小米賣出719萬部手機,2013年賣出1870萬部手機,極大地抑制了當時的聯想、TCL、酷派、魅族等,衝到了最前沿。

在此過程中,小米完成四輪融資,估值迅速突破100億美元,成為手機界的現象級品牌。

小米模式一時炙手可熱。

小米倚重的是網際網路思維這一最重要的商業砝碼。

用雷軍當初的說法,小米模式是不建工廠,不做線下,不打廣告,然後「專注、極致、口碑、快」,手機要跟軟體和服務結合在一起。

手機定價時,儘量貼近成本,不用中間渠道,電商化,用價格「殺死」競爭對手。

可以說,小米借網際網路思維劃出了一道精彩的成功「逆襲」路線。

小米在資本市場上的估值也迅速攀升,到2014年底,其估值已達到450億美金,4年時間增長近180倍,超過全球任何一家未上市的科技創業公司。

同年,小米手機的市場份額也超過了華為和聯想,成為中國市場份額最大的智慧型手機廠商,還曾一度緊隨三星和蘋果,排名全球第三。

雷軍的笑臉不停地出現在《時代周刊》、《財富》等雜誌的封面上。

有人為小米鼓掌,稱讚它不到2000元的國產智慧型手機,總能做得和三星、蘋果手機一樣「功能強大」;同時,也有人指責小米是打價格戰的「行業破壞者」,把它比作一台「轟然前進的挖土機」,「一個接一個地推倒行業再重新洗牌」。

這些質疑並未影響後來者對它的追隨。

不斷有小米模式的模仿者湧入手機行業,爭相將產品與小米手機做對比。

遭遇成長的煩惱

2013年和2014年,人們對小米及其所代表的網際網路模式、網際網路思維狂熱地追捧,並稱雷軍為「雷布斯」。

2015年,一路高歌猛進的小米在第五個年頭遭遇了成長中的煩惱。

在接下來的兩年里,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變成了華為、OPPO和vivo的天下。

2014年第四季度是一個轉折點,小米的手機銷量第一次出現了季度環比下降。

季度銷售環比下降是所有高成長企業的噩夢,意味著企業業績下滑拐點出現,業務想像空間不在,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的估值也將受到重創。

同時,根據監測,小米自2015年二季度開始走下坡路,四個季度的手機銷量分別是1400萬台、2000萬台、1850萬台、1690萬台。

2016年下降尤其明顯,一季度,小米手機出貨量為1280萬部,同比減少了120萬部,下滑8.6%。

而小米的主要競爭對手們在2015年卻碩果纍纍。

魅族成為2015年手機行業的最大黑馬,高歌猛進;華為憑藉華為與榮耀雙品牌牢牢占據市場占有率第一;而樂視憑藉生態優勢與高性價比,也拿到了中國智慧型手機行業的入場券並站穩腳跟。

2016年第一季度,小米更是首次被擠出排名前五。

IDC報告顯示,2016年一季度,三星、蘋果、華為占據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前三,而OPPO和vivo分別取代聯想和小米,成為全球第四和第五大智慧型手機生產商。

甚至有媒體斷言,小米處於盛衰轉折間:最可怕的不是增長速度變慢,而是由盛而衰,小米觸頂後開始下滑。

小米困境

無可否認,經歷5年的順風順水後,處於新階段的小米麵臨著新的挑戰——怎麼走上新的台階。


過去幾年,小米嘗試過多元化,把小米商場做成百貨公司,試圖用其他產品來彌補手機的問題。

小米做電視、做平板、做接線板、做移動電源……打開小米商城上百種商品撲面而來。

但是,小米沒有找到一個足以替代智慧型手機銷售額的產品。

而小米手機長期以來以性價比取勝,失去了品牌溢價的能力,到了換機時代舉步維艱。

除了業績的不理想,小米開始經歷高管人才的流動,從財務相關的副總裁張金玲,到內容方面的陳彤,再到國際業務副總裁雨果。

加入小米時,雨果曾說過小米要「征服全世界」,2014年雨果帶領小米進軍印度市場,一年後,小米在印度賣出了300萬部手機,隨後還在印度上線了電商網站。

到2016年,小米在印度的銷量已經增長至650萬部,成為印度第三大智慧型手機生廠商。

其後雨果還帶領小米進入巴西、印度尼西亞、非洲市場。

而隨著他的離開,突圍國際市場又成為一道擺在小米麵前的難題。

在海外市場,橫亘在小米麵前的還有專利問題。

2013年,小米就被國內製造企業指責抄襲;2014年12月,899元的小米空氣凈化器問世後也遭到了「質疑」,被認為無論是外形、還是內部構造,甚至是宣傳文案都與日本某一品牌產品相似。

而緊接著,印度德里高等法院裁定小米侵犯愛立信專利,小米為此支付了高額的賠償。

而訴訟案更引發人們對國產手機重新審視:外形再美,價格再低,若缺乏龐大的移動技術專利,終究無法走出國門。

在中國,「小米粉」稱雷軍是「雷布斯」,小米是「中國的蘋果」。

但反對者卻指出,蘋果的專利授權數量是小米的48倍,小米可搜索的專利總量僅有蘋果的一半。

2015年5月小米網店正式登陸歐美主流市場,但只銷售耳機、移動電源和手環,沒有手機。

3月的德國漢諾瓦通信和信息技術博覽會上,小米展台也不見手機蹤影。

面對手機銷量下滑、高管離職以及海外市場拓展受阻等問題,雷軍對小米的路徑似乎也陷入了搖擺和思考中,很明顯,小米正在遭遇著七年之癢,轉型之困。


這種困難在於小米藉助網際網路風口成長起來,風口已過,小米的研發能力依然薄弱,轉型中供應鏈問題不得不面對,在失去國際市場支撐之際,卻沒有繼續成長的基礎。

重新出發

雖然手機業務遭遇挑戰,但不可否認的是,小米仍然是一家極具競爭力的公司。

OPPO和vivo兩家擁有大量線下傳統店的崛起,讓雷軍再次重新審視「線下渠道」。

雷軍也承認這一點:「今天傳統零售和傳統渠道依然是 80% 的市場,這是小米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怎麼突破商業模式的障礙。

我們看到,過去的一年小米都在謀求轉變,最大的變化是從網際網路打到線下,利用小米之家為包括手機、電視以及所有米家品牌相關的生態鏈產品提供出口。

雷軍公開表示,「小米之家至今已經開通54家,其中上海大悅城店、北京五彩城店、鄭州大衛城店年銷售額破億元。

今年計劃開200家店,未來三年計劃開通1000家。

除了小米之家為代表的線下渠道,官方近期還上線了類似於加盟的直供的模式,允許個人和企業直接參與相關計劃拿貨。

渠道之外,小米還做了一項對品牌提升來說特別成功的事情,打造了一款「全面屏」的小米MIX,獲得了來自國內外的諸多好評。

今年2月的最後一天,小米自主研發的晶片「澎湃S1」發布,會上雷軍重新溫習了小米的初心問題,在大眾固化的思想中,「高性價比」該是小米創辦的初心,而忘記了2010年的小米是「為發燒而生」。

澎湃S1的面世,不得不說是小米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其對小米具有深遠戰略意義。

先前嘗到因供應鏈問題措施首發的苦頭,導致銷量大跌,小米深知把核心技術握在自己手中,才算是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澎湃S1和此前發布的小米MIX,即是小米在發展低谷期給出的轉型方案:以技術立命。

「回歸初心,重新出發」。

雷軍先前接受採訪時還表示,「小米雖然還處於低谷期,但已經開始全面反彈。

IDC數據顯示,2017年第一季度,小米手機在國內市場份額為9.0%,位列第五,僅次於第四位蘋果的9.2%,相較去年第四季度的7.4%,環比大增21.6%。

業內人士評論稱,小米的觸底反彈已經看到非常明顯的效果,這個獨角獸正在逐漸搶回更多的市場份額。

結語

雷軍創業之初欲將小米做到100億美元估值的目標,實現僅用了三年。

小米模式的成功讓其成為全球智慧型手機產業的一匹黑馬,他與蘋果、三星、華為等傳統手機廠商的競爭中走出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隨著小米模式遭遇困境,雷軍開始重新審視小米的做法。

從輕資產到親自管理供應鏈,從不做廣告到聘請代言人,從幹掉渠道到擴張小米之家,現在的小米手機和傳統手機廠商的套路並無二致。

這背後,是對依託於網際網路的純線上商業模式的拷問。

儘管小米最初所堅持的網際網路模式沒有一以貫之,但對產業和用戶帶來的影響,依然巨大而深遠。

對中國手機產業來說,一個極具破壞力的鲶魚,讓華為聯想中興OPPO在惶恐中急速進步;而對中國網際網路用戶來說,小米模式將國產山寨機清洗一空,讓人們體驗到高效便捷的移動網際網路服務,加速了中國智慧型手機的普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數據打架:OPPO真超華為成第一?

【觀察者網 綜合】據通信世界網10月31日報導,近日,IDC數據顯示,OPPO超越華為,在第三季度中成為中國手機市場銷量第一,出盡風頭。該數據引起了各方關注,被認為是深耕「線下渠道+電視廣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