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的AI野心:打造「全棧」解決方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記者 倪雨晴 上海報導

導讀

AI戰略的發布,對於華為而言,是一次新的升級,進入到智能化階段,這不僅拓展了華為的邊界,也意味著華為和國際AI巨頭比肩競爭,除了基礎的軟硬體業務之外,未來有機會在更多的領域進行超越。

10月10日-12日,第三屆HUAWEI CONNECT 2018(華為全聯接大會)如期而至,這是華為最重要的開發者大會,也是華為對外展示生態系統的窗口。

和2017年一樣,ICT(信息通信技術)依然是關鍵詞,這是華為的發家之本,也是觸摸其他領域的前沿陣地。

不過和之前大會不同的是,AI成為了今年的主角。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會上系統闡述了華為的AI戰略、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其中包括人工智慧的Ascend(昇騰)系列晶片。

全棧解決方案這個提法野心極大,在全球範圍內來看,目前還沒有能夠提供全棧解決方案的公司,特別是在歐美,往往強調自己所在一個領域的專業能力。

因此,華為的「全棧」更顯特立獨行。

在會議期間的交流中,華為高管們反覆向記者表示,「全棧」的提出是出於多場景的需求。

從雲端到各類終端設備,比如車載、手錶、手機等,都需要AI的助力,而各場景之間也要相互關聯。

而合作夥伴需要設備、需要算力。

華為公司董事、戰略Marketing總裁徐文偉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等媒體採訪時說道:「未來肯定是智能世界,原來華為做基礎設施,然後做雲其實是做服務,這也是趨勢。

現在人工智慧雖然有泡沫,但是大的趨勢是不變的,初級人工智慧已經提高效率了,就像任總(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說的,方向大致正確的情況下要先開一槍。

那麼,這一槍對於華為來說意味著什麼?回看華為的發展歷程,從最初B端的伺服器、交換機業務,進入到C端手機、筆記本等終端產品。

在這個過程中華為開始走近消費者,打開更廣闊的空間,華為的形象也更加全面。

如今AI戰略的發布,對於華為而言,是一次新的升級,進入到智能化階段,這不僅拓展了華為的邊界,也意味著華為和國際AI巨頭比肩競爭,除了基礎的軟硬體業務之外,未來有機會在更多的領域進行超越。

解密AI晶片

根據徐直軍的介紹,華為的全棧是技術功能視角,是指包括晶片、晶片使能、訓練和推理框架和應用使能在內的全堆棧方案。

該方案具體由四部分組成,其一是晶片層面的Ascend,即基於統一、可擴展架構的系列化AI IP和晶片,包括Max,Mini,Lite,Tiny和Nano等五個系列。

會議期間發布了昇騰910(max)和昇騰310(mini),昇騰910明年上市,昇騰310已經量產。

其二是CANN,即晶片算子庫和高度自動化算子開發工具,可以提升開發效率;其三是MindSpore,支持端、邊、雲獨立的和協同的統一訓練和推理框架;其四是應用使能,提供全流程服務(ModelArts),分層API和預集成方案。

在這四個部分中,AI晶片和Mindspore框架最受關注,兩者分別代表著算力和算法,也是人工智慧的兩大核心要素。

首先來看AI晶片,昇騰310更多是用在邊緣計算產品上,昇騰910主要用在雲端來提供訓練能力。

在華為提供的數據中,昇騰910的性能高出英偉達V100一倍,華為稱之為「目前全球已發布的單晶片計算密度最大的AI晶片」。

對於華為的晶片性能,集邦諮詢拓墣產業研究院分析師姚嘉洋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單以昇騰910來說,在FP16的運算效能就已經超過Tesla V100,所以不難想像在其他運算精度上的算力,應該也可以有超過Tesla V100的表現。

而910採用7nm製程,這對於晶片的效能增進,會有一定程度的幫助,所以在性能優勢上,確實可以輾壓採用12nm製程的Tesla V100。

目前來看,可以確定的是,這兩款產品將可以優化華為的終端產品的競爭優勢。

不過,一位AI晶片專家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分析道:「(單位計算密度)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指標,並不代表最後的實際性能。

計算密度主要是跟製造工藝節點和架構有關。

比如你用7nm,那就肯定比10nm的高,因為電晶體小。

另外,如果晶片上全都堆的是計算單元,沒有複雜的數據連結和大量的片上存儲單元等其他部分,算下來用於計算的面積所占比例大,自然密度就高。

而兩枚AI晶片背後,則是華為首次對外公布的達文西項目,在該項目中,華為還自研了達文西架構,此次的AI晶片便是基於統一的達文西架構。

一位達文西項目的研發人員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這個項目是去年正式開始的,但是之前已經設計了好幾年了,由華為內部的專家主導研發。

為了全自研的晶片,去年一年都在加班加點地開發。

此前華為的部分麒麟晶片是基於寒武紀架構,「之後應該都會用自研架構了,不會用寒武紀了,麒麟里的也會換了。

」一位華為內部人士告訴記者。

徐直軍在媒體見面會上則談道:「新的架構是根據我們對人工智慧的理解和需求產生的。

寒武紀的也很好,但是沒有辦法支持我們的全場景。

我們需要雲到邊緣到端,還有物聯網終端,全場景的需求,需要開創一個架構。

市場上還沒有看到相應的架構,可以做到這個。

事實上,華為從20多年前就開始做晶片,在徐文偉看來,華為的晶片歷程有四個階段,「最難的是在商業上決定做不做,技術上想盡辦法還是有辦法做的。

他向記者回顧道,1991年華為就做了晶片,當時要求集成度高,這是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是因為普通的商業晶片不能滿足業務需求,但是商用晶片或者很貴、或者就是買不到,所以需要自己做;第三個階段是基於商業判斷,華為在2005年就開始做3G的手機晶片,當時華為還沒有手機業務,只有數據卡,但是數據卡當時有需求,也看到了趨勢,所以還是決定做了。

「現在的麒麟是下決心要做的,可以說是基於商業決策,但其實是願景驅動,現在可以說是第四階段,即人工智慧晶片,市場上沒有幾家可以買,同時我們雲、邊緣、端、管道等都需要有人工智慧晶片。

我們需要人工智慧的解決方案,在場景基礎上進行創新,我們的晶片是全場景覆蓋、可擴展、性能高,並且在一些應用場景下功耗低。

主要目的還是降低成本,提高集成度。

」徐文偉說道。

AI框架挑戰

晶片之外,華為的人工智慧框架Mindspore也備受矚目。

眾所周知,AI並不是一個單一的技術系統,而是諸多系統的智能化整合。

AI 系統主要包括如下幾個層面,一是業務應用層,包裝好的第三方應用,或定製的應用程式及技術方案;二是智能框架層,深度學習框架基於雲計算層對數據做智能化處理,是AI系統的大腦;三是雲計算層,提供算力支持,在大數據層基礎上對數據做各類傳統形式的處理;四是大數據層,包括物理世界和線上世界的數據獲取存儲,比如生產數據,金融數據,社會生活數據,自動駕駛道路數據等。

目前大部分國內的企業都處在應用層面,少部分的巨頭在雲方面有所成就,比如阿里雲和華為雲。

針對人工智慧的算力,國內的頂級玩家也非常少,巨頭有華為、阿里的平頭哥和達摩院,垂直領域有寒武紀、地平線。

一位人工智慧業內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晶片固然是人工智慧的血液,但智能框架才是人工智慧的大腦和靈魂,智能框架是人工智慧領域的作業系統。

晶片尚且可以代工,系統卻代表了生態,是整個智能世界的關鍵。

晶片有很多廠商和技術流派,但作業系統全世界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作業系統上構建的生態決定了所有軟硬體的生命節奏。

目前頂級的人工智慧框架都來自美國,最著名的有谷歌的TensorFlow,Facebook的pytorch,亞馬遜的Mxnet,甚至連微軟都開發了智能框架CNTK,可以說幾乎頂級的科技巨頭都在爭奪這個領域的冠軍。

而人工智慧框架和平台在國內觸及的企業幾乎沒有,此前只有百度的Paddle-Paddle,阿里的PAI,但總體來說還不夠強大,如今,華為的Mindspore是新晉人工智慧框架,目前還沒有開源。

「整個戰略裡面,全棧、全場景解決方案裡面,最大挑戰是我們Mindspore作為計算和推理框架,未來能不能構建一個生態,大家會不會用,這是唯一的挑戰。

」徐直軍對記者說道,「我們分析過,現在所有框架很難適應全場景,比如我們會出一個部署在端上的學習框架,這個之前是沒有的。

比如谷歌,主要推的是雲上的人工智慧,他是在雲端訓練,推理,但是這個框架就不能用在手機這樣的端側。

你要在端側做訓練,做推理,就這個框架要小,架構要靈活,現在的Tensorflow就放不進去。

邊緣,未來網絡裡面是邊學習邊推理,也是需要有框架。

我們找不到一個框架真正能夠實現全場景,所以我們就自己做了一個,這樣可以滿足我自己的需求。

而比網際網路時代作業系統更殘酷的是,巨頭的智能框架基本都是開源模式。

在PC和網際網路時代,尚且有微軟和蘋果是相對封閉的作業系統,只有Android是開源,這樣使得其他沒有掌握作業系統技術的國家有開發作業系統的動力。

但在人工智慧時代,谷歌,Facebook等一上來就把自己最頂級的深度學習框架開源,並且免費給算力,免費搭建社區,甚至花大力氣來培訓開發者,根本目的就是構建極高的遷移成本,如果頂級的開發者都被吸引到谷歌,Facebook的陣營,要再想讓他們學習國內的智能框架就非常困難了。

對公司來說也是如此,如果有現成的免費的開源技術方案,再要投入巨大人力去開發底層技術需要極大的實力和勇氣。

國內目前也只能期待華為、BAT這樣的巨頭能否有這樣的決心,在輸掉PC和網際網路作業系統之後,在人工智慧作業系統上扳回一局。

生態與邊界

計算機世界有三個生態:一是以英特爾,微軟為首的PC生態,特點是圍繞在提升硬體性能,以摩爾定律為指揮棒不斷升級固件來獲得市場增長;二是以谷歌、蘋果為代表的網際網路生態,主要提供基礎設施,吸引開發者進入,通過網際網路服務獲得用戶價值;三是人工智慧生態,這個生態格局未定,各家都在做前期的技術投入。

目前來看,谷歌的人工智慧項目最為全面和強大,其深度神經拉攏了一眾開發者。

現在,人工智慧行業處在搭建生態的階段,商業形態是第二位的,拉攏更多的開發者和上下游廠商是第一位的。

華為也高調構建自己的技術生態,召開全聯接大會提高自己在AI領域的聲量。

10月11日,華為宣布,計劃在3年內發展100萬開發者和合作夥伴,同時還推動成立全球行業組織高峰會議(GIO),意在促進行業組織間交流和協同,成員包括3GPP、5GAA、5GSA等16家產業組織。

在應用案例上,深圳機場、招商銀行、奧迪等都應用了華為的AI技術。

姚嘉洋向記者表示:「就華為的做法來看,華為似乎有意要打造屬於自己的AI生態系統,然而,過去華為本身也是伺服器供應商,如阿里巴巴、百度等,都可以算是華為的客戶群,如今華為提供Mindspore框架,這對於CSP(雲服務供應商)來說,某程度上會形成競爭關係,華為要如何跟國內BAT三大龍頭保持『合作大於競爭』的關係,應該會是接下來的觀察指標。

畢竟BAT過去在AI都有投入相應的資源與打造自己的生態系統,BAT應不會容許會有其他的競爭者來影響他們AI生態圈。

對於構建生態的挑戰,徐文偉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首先要成為一個平台,且作為平台必須技術上有領先性。

第二點必須具有開放性,第三必須具有公平公正性。

也就是說和夥伴合作,建生態的時候,最核心的是業務要有邊界。

可以看到,從雲到端、從算法到算力、從訓練到推理,華為的AI戰略進行了全方位覆蓋。

這也引發了大家對華為邊界的疑問。

徐文偉則表示,華為將繼續堅持「上不碰應用,下不碰數據」,今後的產業是競合關係,不要惡性競爭,最重要的是把產業做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