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十餘載,中興為何在華為面前漸行漸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關注「盛景商業評論」,思考快人一步!

一家企業的基因或者說是靈魂,很大程度上,在創始人創立之初,就已經隨著創始人的性格、品德、氣質等因素決定了。

本文選取了兩家同業競爭的企業——中興和華為進行了對比,分析了企業基因對公司長久經營的深遠影響。

來源 | 盛景商業評論 編輯 | Lisa 美編 | Lisa

近日,一份來自華為的公司文件「對經營管理不善領導責任人的問責通報」在網上刷屏。

因「部分經營單位發生了經營質量事故和業務造假行為」,華為公司對主要責任領導作出問責。

其中,任正非罰款100萬;輪值CEO郭平罰款50萬。

而正是這樣一家重罰領導人的企業,卻在2017年取得了6000億人民幣的銷售額,接近1000億美金的規模;其中,運營商業務持續穩健發展;企業業務已經服務於197家世界500強企業;余承東帶領的消費者業務,智慧型手機發貨1.53億台,全球份額突破10%,持續保持全球前三。

華為已經在國際市場上拼出了一條路,與各個國外企業同台競爭。

這些驕人的成績,不由得讓人想起,當年與華為比肩齊飛的另一家中國企業——中興通訊。

中興與華為如今的境遇有多大?

查閱中興近幾年的財報發現,其成績單並不好看。

曾在2012年出現了虧損的情況,之後的幾年業績雖緩步上升但泛善可陳。

反觀昔日並駕齊驅的另一個電信設備巨頭華為,其規模已經與中興通訊不在同一個量級。

相比之下,業務高度相近的兩家企業,中興通訊在營收和凈利潤兩方面都要明顯落後於華為。

企業的基因決定了最終命運

成立於同時代,中興、華為成長環境迥然相異,兩家企業被植入天冠地屨的企業基因,核心競爭力早已霄壤之別。

我們來看看華為和中興的業績差異的原因到底有哪些?

(1)公司市場研判

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大量銀行破產的情況下,華為不僅不撤出俄羅斯,相反加大在俄羅斯的投入,展示出獨特的「狼性」。

同期的中興與其他中國公司則選擇了保守性地撤出了俄羅斯市場。

如今,中興自然無法收穫華為現在在俄羅斯每年超過10億美元的巨額收益。

(2)研發方面投入

作為技術密集型企業,研發歷來是二者投入重心。

兩家企業的技術戰略都具有相當的超前思維特徵,二者每年投入技術研發費用均約為收入的10%。

1998年後,華為根據《華為基本法》中制定的「研究開發政策」,開始了從技術跟進、產品模仿,向創新和改進的轉變。

華為實施「領袖型戰略」,不單純注意市場需求,還注意競爭對手的攻防轉換,強調高投入高壁壘形成的絕對技術領先。

而中興技術戰略其實秉承了其「牛文化」溫和寬容的企業基因特徵,研發的核心要點在於適應成熟的市場,未必都是絕對市場領先的高新技術,明顯是一種防守型的技術發展戰略。

因此,在同樣技術研發費用率的水平下,華為的技術產品明顯領先於中興。

在與運營商的合作中,華為體現出更強的議價能力,使之在趨於飽和的、成熟的電信市場中體現出明顯優勢,二者毛利率逐步拉大。

技術研發及在運營商領域的差距,亦源自二者基因之差異。

(3)華為的狼性精神

這是華為備受爭議的一部分,但不可否認,這也是華為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據外媒報導,華為能在過去五年實現營收翻倍的部分原因是,員工犧牲假期、放棄加班費加班密不可分的。

華為的工作強度即使是在中國公司當中也是數一數二的。

2014年,西非國家爆發伊波拉疫情,其他國際公司的員工全部撤離,華為的中國員工卻悉數留了下來。

這些員工後來獲得了額外獎勵。

但是這種奮鬥精神,似乎從中興方面傳出來的不多。

同時,任正非的影響無處不在。

他發布在公司內網的文章被廣泛閱讀,一些管理者還會考察員工對任正非的了解程度。

華為員工做過的一道選擇題跟任正非的演講有關。

他在演講中把怪異天才比作畸形水果,外表雖然不好看,但是味道很好。

(4)採用「雙供應商」,降低供應鏈風險

華為和中興最大的一個區別,就是華為面對國外競品的強勢表現,而中興微電子的相對無名。

尤其是在終端,Kirin和balong系列的表現,更是體現出了華為的領導人的高瞻遠矚。

當年華為最早做出USB數據卡,而且在全球大賣,一度占到了全球數據卡市場70%的市場份額,賺了很多錢。

開始的時候,華為的數據卡全部基於高通的基帶解決方案,所以兩家公司每年都有個討價還價的過程。

後來高通改變了供貨策略,優先供貨給中興,導致華為出現高通晶片供貨不及時,造成了丟單給中興的事情。

這也給當時的華為終端公司提了個醒,採購一定要有「雙供應商」戰略。

這一策略的好處就是,零組件的成本會因為兩家工廠的競爭,而保持在較低的水平。

如果其中一家出現問題無法滿足產量需求,還有另外一家可以快速補上,這大大降低了產能不足的風險。

當然,這一策略也會帶來一些弊端。

比如這些零部件都需要花費兩筆開模和調試費用,另外由於是出自不同工廠的代工,這些部件的性能也會存在一些差異。

(對於「雙供應商」策略的利與弊歡迎大家到評論區參與討論。

(5)自主研發核心部件,建立護城河

當然,華為在供應鏈上遇到的困難也不僅僅只是在晶片上面。

有一年,余承東興沖沖地發布了全球最薄手機P1S,結果樂極生悲,由於三星不肯供應螢幕而夭折,這也讓余承東鐵了心也要投資開發麒麟(Kirin)系列晶片,建立護城河,造就了華為系列的輝煌。

(6)良好的股權激勵機制

前面提到華為的員工很辛苦,但這種辛苦也是有回報的。

廣受好評的股權激勵機制也是華為領先的根本,造就了華為式管理的向心力,能夠激勵員工的工作熱情。

華為這個「部隊」敢沖、敢拼。

通過這樣的對比,我們會發現,正是根植於企業內部的基因的決定了兩家企業如今的差異。

何為企業的基因?

如果把企業看做一個生命體,所謂企業基因,就是決定它這麼做、不那麼做,做得好此、做不好彼的內在的路徑依賴。

就像詩人和物理學家都關注外在世界,但他們的方式截然不同。

華為公司自身的「狼性基因」使其無論在公司市場研判、產品研發、供應商選取,還是員工的工作狀態上都與中興有著天壤之別的差異。

這就是華為的基因。

世界著名風投公司——紅杉資本的主席麥可·莫里茨說過:「一個公司的基因早在它最初的18個月就被決定了。

此後公司不可能再有什麼大的變化,如果DNA是對的,它就是一塊金子。

如果不對,那基本就玩完了。

不同的企業用不同的方式創造價值,正如人類社會因個體差異而多姿多彩一樣。

一家企業的基因或者說是靈魂,很大程度上,在創始人創立之初,就已經隨著創始人的性格、品德、氣質等因素決定了。

正如賈伯斯的變態式地追求完美、追求極致,才成就了蘋果的成功。

企業基因對一個公司長久經營,有著深遠的影響。

今年73歲的任正非依然為了企業的發展帶頭做自我檢討,不惜自罰100萬,這樣的企業家精神是值得我們敬畏的。

華為在全球有17萬員工,對於如此航母級的企業來說,創始人必須是一位領袖級的人物。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年之際,中國改革開放第一批企業中仍然活躍在一線工作的創始人里,任正非算是為數不多的幾個人之一了。

借任總的這句話送給各位企業家:「燒不死的鳥是鳳凰,在自我批判中成長!」

(企業的基因到底對企業有何影響?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原創 | 華為崛起!不談情懷,看實力

眾所周知,當前全球三大智慧型手機製造商分別是三星、蘋果跟華為。今年,全球手機行業進入調整期,尤其是三星手機連續出現爆炸事件,令行業出現變數,有分析指三星空出的市場空間也許會被華為填補。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