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黃章敗也黃章,作為MP3王者魅族的優勢哪去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近業界流行「倒閉」。

先是樂視牆倒眾人推,人人都盯著他什麼時候真的倒下;接著錘子也因為賠了6個億,急著找接盤俠,風傳到了破產清算邊緣;就連聯想也因為移動業務大潰敗,被眾人期待以Nokia的方式了解;甚至有人開始打中興的注意,不過只能意淫了;近一段時間魅族發新機,於是也被納入了大家的死亡射程……

真是「男人看了沉默,女人看了流淚」。

智慧型手機市場這兩年年景並不差啊?怎麼能說死就死呢?連錘子都可以靠著羅永浩走穴活下去,現在怎麼去討論一家一二線品牌廠商倒閉,著實為時尚早。

不過近一兩年確實是智慧型手機廠商的大變動時期,各家廠商調整動作都比較大,引來非議也無可厚非。

其中靠山不牢的魅族,雖然有業績支撐,但近來巨大的動作,確實讓人難免生出「搖搖欲墜」的感覺。

今天小新要討論的就是魅族的搖擺。

黃章靠技術眼光撐起魅族並不簡單

從去年魅族創始人黃章復出以來,魅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一個問題就是魅族下定決心要在國內A股IPO,所以魅族面臨盈利壓力;第二個問題,智慧型手機到了全新的變革期,整個市場產業鏈還沒準備好,魅族如何應對變革大勢。

由此,整個魅族在策略上、市場上出現了一定的混亂。

首先是魅族品牌與魅藍品牌分家;接著是出現了一堆X10、Max、E系列產品,搞得用戶眼花繚亂;更嚴重的問題是在競爭對手各種概念機的情況下,魅族沒能拿出一款有突破性設計的產品。

到了今天,魅族Pro7這樣怪異不成熟的產品設計,加上過高的售價,引來市場的大量質疑。

作為智慧型手機的先行者、小米初期的學習對象,在整個行業如火如荼點炮詐和的背景下,魅族這樣弱勢的動作,讓人心痛。


再怎麼說魅族也是一個年銷量2000萬級別的智慧型手機廠商。

不拿出點驚喜算誠意嗎?

作為一個MP3時代的王者,智慧型手機時代的先行者,魅族這是怎麼了?

魅族的今天,可以說是靠著黃章的個人堅持一手締造出來的,整個魅族有著黃章深刻的個人風格烙印。

既然創始人個人風格太濃重,創始人以個人判斷來大包大攬各種公司決策,那黃章在公司業務層面上的任何搖擺,都會對魅族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從1997年與愛琴高層鬧掰、創業魅族到現在,黃章已經在電子行業做了20多年的時間。

從音響VCD時代一路走到智慧型手機時代的今天,國內擁有相等資歷並在行業內有巨大影響力的,可能也就剩下段永平的步步高、OPPO段系家族了。

這期間,大陸市場淘汰掉的代工廠、電子品牌數不勝數,黃章能帶著魅族活下來並數次走到巔峰,也充分證明了他的能力與抱負。

從解決MP3併線問題拿到昂達的代工訂單到今天的智慧型手機時代,黃章都是靠著自己過硬的技術能力與出色的產品眼光取勝。

可惜技術這事是個無底洞,越往前走門類越多。

並且黃章更擅長硬體產品,面對軟體系統整合優化,還是有些吃力的。

MP3業務創業的時候,黃章只需解決電源管理模塊的併線問題,提高產品穩定性,就可以拿下大把訂單,現在智慧型手機光傳感器模塊都幾十個,就不提其他幾百個功能模塊了。

以前是8位CPU,只用管好其中4個重要的功能接口就完事了,現在各種8位MCU加上一個64位CPU,功能是以前的上萬倍。

公版硬體設計越來越流行,你再怎麼用心打磨,用戶也不會發現上萬個功能中幾個小功能的差異。

這些對於魅族來說並不難,或許只是小意思。

但面對軟硬體結合、未來軟體標準、發展方向時,黃章難免會來回猶豫,這所帶來的問題就凸顯出來。

系統設計上的小聰明並沒有贏得市場

從國內智慧型手機的開山之作——魅族M8,到今天的魅族Pro7,魅族在產品上經歷過多次的搖擺,浪費了大量的時間技術資源。

M8時代因為市面上沒有更多現成系統,魅族選擇Windows CE系統,大量的優化適配工作交了學費,這無可厚非。

但到了M9、MX的Android時期,各種押寶失誤讓魅族丟失了稱霸的機會。

智慧型手機初期,由於硬體技術還不成熟,核心元器件供應商太少、發展又太慢,各家手機廠商特別是國產廠商在硬體上的話語權並不強。

那時,Android也未發布自己的標準設計方案,並鼓勵手機廠商自行研發,再有Google Android團隊整合推廣。

所以廠商們更多的是在軟體定製、系統交互標準上發力。

例如當年HTC SenseUI的控制項設計,在Android3.0上就被Google吸收作為通用標準推廣。

魅族的設計能力不錯,便響應Android的號召,有這樣的心思做出一套自己的設計標準,並打造成新平台。

從M9的定製Android系統開始,魅族將桌面通知欄的控制項做了調整,使得第三方APP開發者,可以直接調用做出系統級的功能。

許多開發者為魅族開發的個性通知欄控制項火了一把。

到MX的時候,魅族的野心更大了,想打造自己的軟體生態。

因為M9的高解析度讓魅族嘗到了開發者們「關照」的甜頭,於是開始在硬體上做手腳,意圖用一款3:2(15:10)的非主流比例螢幕,繼續迫使開發者適配自家硬體標準。

可是到了MX2螢幕比例又變成了16:9,到了MX3再次改換比例,這一次是15:9。

這就有點亂套,難為開發者了。

2012年底,與魅族MX2一同發布的還有軟體標準SmartBar。

當年Android官方團隊剛剛推出了Android Design標準,於是魅族就在Split Action Bar、Combined Bar標準之上加工,打造出了更加美觀、操作邏輯簡潔的SmartBar。

可惜的是整個Android生態的開發者,並不在乎Google Android官方給出標準,大家採用的都是參照蘋果iOS的設計標準,騰訊、新浪這些大廠還研發了自己相應的控制欄模塊。

最終適配SmartBar的寥寥無幾,並且後續少有更新。

最後連Android官方也放棄了Android Design設計標準。

可魅族卻堅持到了2015年,最後還是徹底放棄。

在這期間,小米這些競爭對手們用著公版的硬體拉低成本,抱定高通的大腿,一門心思在相機算法、美顏特效、軟體升級上下手,加強供應鏈的技術合作。

靠銷量與技術積累取勝。


小米3之後,小米直接把MIUI與手機的發布會分開,用新機搭載老版系統的方式來保證手機的穩定性。

當然即便如此,小米手機的穩定性也並不出色,但至少小米努力用過渡動畫安撫了用戶的焦急心理。

而魅族則是每一代新品與新版系統捆綁發售,系統bug多的讓人頭疼。


黃章堅持著極簡的設計理念,結果只能是一邊bug多,一邊又不願用產品設計的方式來掩飾,另一邊又不願意做一些小功能特效來取悅用戶,魅族在用戶心目中的印象只能是越來越差。

等到魅族MX5以後,魅族開始穩定下來與聯發科合作走量,硬體底層方案不再大幅變動,魅族手機才用心優化螢幕顯示技術、相機算法,逐漸加入各種功能特效。

魅族終於拋棄了過往,能用底層硬體提供的功能決不在算法優化上戀戰的「傳統」。

渠道上的任性,魅族為自己打了個死結

2012年,魅族還在學著OPPO、vivo在全國鋪線下店,積極與各地電信運營商達成合作,廣鋪渠道多賣貨!2013年初,魅族還與俄羅斯、以色列的運營商合作,第一次走出國門。

戰績不錯。


但也是2013年,正在與中國移動談判合約機的魅族,因為創始人黃章不滿移動各種定製功能的要求,在微博上發微博直接開罵。

與此同時魅族的總裁白永祥、CEO李楠正在積極與移動談判,這一發飆使得好端端的合作突然終止。

隨後小米全力跟進,還特別研發了全新的紅米機型,來支持與中國移動的渠道合作。

至今,中國移動為小米賣出了至少5千萬台手機。

隨後,黃章則開始張羅自己的魅族商城,以及跟天貓、京東的合作,意圖拿下電商渠道。

2014年,魅族便發布了針對線上的MX4。

1799的價格打壓了魅族專賣店的生存空間,使得魅族線上線下、運營商渠道都陷入了困局。

2015年2月,魅族正式「投靠」阿里,拿下阿里6.5億投資,開始密集發布魅藍品牌入門機型。

但即使如此,一年的銷量也只到2000萬台。

黃章的一意孤行、前後搖擺讓魅族的市場渠道陷入了長期混亂之中,最後魅族既沒有搭上電商的快車,也未能嘗到線下市場崛起的甜頭。

小米則靠著低價收割了電商渠道紅利,用不遺餘力的宣傳拿下了與高通的緊密合作關係,隨後老老實實布局技術才能在今年線下渠道占主流的趨勢下,迎來第二春。

OPPO、vivo這些年則更是按著既定的道路,布局軟硬體技術,在手機的製造、設計、優化上形成了競爭壁壘,贏得了不錯的市場口碑。


而魅族則活在黃章跪求阿里爸爸用優勢資源力推、一次創新贏得全世界的夢想里。

可即便是2015年,魅族靠著超前的眼光、強悍的技術能力,及早與匯頂合作,首發Android指紋識別技術方案,並持續進化出MBack方案,獲得整個市場跟進。

在銷量上不還是沒有太大突破?

曾經的硬體技術優勢,也被供應鏈拖累

還有,在硬體研發上的問題。

魅族是最早研發全電容觸控屏智慧型手機的一批廠商,在硬體技術上一直領先於其他智慧型手機廠商。

當然跟蘋果、HTC相比還有些差距,但在國內絕對是數一數二的。

可是經過10年的發展,魅族在硬體研發上已經顯現出落後的姿態,特別是在全面屏、曲面屏領域。


作為MP3時代的王者,魅族從第一代智慧型手機M8開始,就配備了優秀的音頻解碼晶片,2011年魅族第三代智慧型手機MX就已經支持同軸數字音頻信號輸出、主動降噪,並開始向夏普定製專用的3:2比例螢幕。

能力不可小覷。

接著MX2的16:9、MX3的15:9,都進一步進行獨特的螢幕定製。

MX螢幕的960*640解析度,MX2螢幕達到了1280*800解析度,每一代螢幕都比對手高一個級別。

螢幕主鍵也整合紅外觸控、背光燈技術,創新的推出多功能小圓點。

成為一代經典。

到MX4 Pro的指紋識別,也是搶先一步市場,提前找到供應鏈,合作完善產品,成為了第一個推出電容指紋識別技術的Android手機廠商。

隨後升級推出的MBack至今受到整個追捧。

可是這又如何?除了一個獨占的小圓點技術外,其他技術都是跟其他廠商合作的結果,只有一時的優勢。

唯一獨占的小圓點技術,最後也被廢棄了。

而在MBack研發之後,黃章就退出魅族公司的日常運營,開始全身心投入智能手錶的研發上。

在經歷了與智能手環Bong合作、推出Connect to Meizu、爆出瑞芯微方案的原型產品之後,終於在2016年推出了一款名為Mix的智能手錶,隨後Mix這個名字就被小米用到自家全面屏概念機身上……

最終,魅族的智能手錶野心也未能成行,2016年底黃章不得不重新回到公司,處理未來發展的難題。

今天,魅族研發了兩年多的智能手錶變成了魅族Pro7的背面副屏,成為了魅族特立獨行的新標誌!

在這期間,黃章帶領的魅族,不顧自身供應鏈的弱勢,執意採用與蘋果iPhone一致的晶片產品,在定製螢幕上,還一心要定製解析度更高的產品。

但是魅族的銷量使其根本無法控制這些供應鏈為己所用。

就拿三星的晶片來說,三星並不是一家專業對外銷售手機晶片的公司,並且三星的半導體業務還並不獨立。

從長期發展來看,不利於魅族進行技術積累,也難以為魅族提供更專業的技術服務。

當時魅族還可以選擇英偉達、Marvell、博通、高通、聯發科的晶片服務。

即便是聯發科當時的技術還不夠強,但其他幾家的技術完全夠格!英偉達、Marvell、博通的晶片技術在諸多方面要優於高通。

魅族墨跡到2012年,移動TD制式在國內市場崛起,才不得不重新考慮選擇核心晶片合作廠商。

當時市場主流已經開始走向AP(處理器)+BP(基帶)單晶片解決方案,放眼望去只有高通、聯發科可選。

經過考量,魅族選擇了聯發科,以便於更深入的技術合作。

如此之前在三星處理器上積累的技術方案,又得在聯發科晶片上重新進行研發適配。

在短時間內穩定性、功能完善度都難以做好。

魅族第一款聯發科晶片手機MX4發布後,螢幕幀率過低現象用了半年才徹底解決,引得一大批煤油批評。

而魅族的銷量也難以籠絡供應鏈的忠心,使得自己辛辛苦苦參與研發的技術,只贏得了幾個月的獨占期。

聯發科剛與魅族發布完高端旗艦,扭頭就把同一晶片賣給小米做千元機,魅族優勢大打折扣。

現在,魅族又要轉向高通方案,戰略如此反覆更換,此前積累下的硬體研發技術優勢,已經消失殆盡。

所以,現在黃章不得不親自回歸,老老實實規劃自己的產品技術路線。

結語:

但還是不得不承認的是,在近20年的發展中,魅族積累了強悍的硬體研發設計能力,再加上黃章獨到的創新能力,雖然不至於「一招鮮吃遍天」,但至少還能繼續被供應鏈視為座上賓,保留優先合作的身份,魅族還是有能力拿出前沿的產品設計。

但這隻夠魅族這個品牌活下去。

未來魅族能不能一飛沖天,成為真正的一線品牌,還要看黃章能不能在研發出具有前沿功能的硬體產品技術同時,還能收放有度的籠絡好自己的供應鏈。

在解決供應鏈問題之後,相信魅族離迎來自己的爆發不會太遠。

但何時能解決這一問題?黃章何時能解決自己來回搖擺的戰略選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從黃章炮轟中移動看小牌手機廠商的求生之道

在智慧型手機激戰、小米手機異軍突起的情況下,到底是誰有資格嫌棄誰?魅族的底氣哪裡來?黃章是否下決心和中國移動對抗到底?魅族的「大腦」黃章向來以隱客自居,與小米雷軍的高調風格截然不同。黃章不參與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