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目的可否實現?評論:即使華為倒下 亦無法阻止中國的崛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本月美國政府宣布對華為採取進一步制裁措施,從而切斷這家中國通信設備巨頭的全球晶片供應之後,關於華為和中國政府層面的應對便成為行業關注焦點。
根據川普政府的最新規定,華為將無法獲得任何使用美國設備或設計技術生產製造的半導體晶片。
通過切斷依賴於美國製造工具的台灣代工企業台積電(TSMC)的關鍵晶片供應,美國的目的是令華為陷入絕境。
Light Reading的最新評論報導對美國此舉對華為和中國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了分析,並認為進一步的封鎖可能會對華為產生一定衝擊,但長期來看這絕不會阻止中國的崛起。
以下為Light Reading報導內容(部分內容有節選):
專家們一致認為,美國政府的最新措施將對華為這家中國巨頭公司構成嚴重威脅。
他們的意見分歧在於嚴重程度。
有很少一部分人認為,如果這些規則得到全面實施,華為將只能存活一年時間。
其他人則對該公司的前景更為樂觀。
然而,不管華為的命運如何,普遍的看法是,美國阻礙中國技術發展的行動最終將會失敗。
這種情況能持續多久?
對華為前景的悲觀預測來自於市場研究公司New Street Research。
該公司分析師在本周的一份報告中寫道:「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華為還剩下12個月的存活時間。
」華為目前的困境是缺少台積電甚至是中芯國際等代工廠所使用的美國製造工具的替代品。
外界一致認為,如果台積電供應受限,那麼中芯國際將成為一個潛在的退路。
華為對台積電的依賴程度無需多言。
根據The Information Network提供的估算信息,華為目前是台積電的第二大客戶,僅次於蘋果,華為約占台積電收入的15%。
在2019年,這一數字大約為52億美元,約為華為去年緊急儲備庫存之前該公司每年在美國零部件上支出的一半。
除此之外,華為在某些5G晶片以及網絡伺服器中使用的微處理器上也依賴於台積電。
中芯國際似乎從來都不是理想的替代者,純粹是因為該公司被認為在晶片製造技術方面落後於台積電。
這種技術發展的目標之一是縮小以納米(nm)為單位的電晶體尺寸,這樣晶片中就可以塞進更多的電晶體,從而提高性能和效率。
市場研究公司Dell'Oro Group的分析師Stefan
Pongratz表示,華為發布的面向5G基站的晶片「天罡」(一種ASIC)採用了台積電的7納米製造工藝。
他說,中芯國際一直在投資14納米技術。
「這種轉換可能會影響ASIC的能效和/或計算性能以及整個RAN的性能。
」Stefan Pongratz在一份郵件中表示。
中國的資金最終應該會造就一個更具競爭力的中芯國際。
據報導,本月初,這家總部位於上海的公司發布公告稱,擬於科創板發行不超過16.86億股股份。
若按照5月7日收盤價(16.94港元/股)計算,中芯國際此次科創板的募資金額或將高達285.60億港元(約261.3億元人民幣)。
New Street
Research稱,此舉將有助於「擴大生產規模,並使中國擁有更強大的資產」。
但是對於華為而言,從台積電轉向一個能力更強的中芯國際可能需要花費很長時間。
EJL Wireless Research分析師Earl Lum表示:「將任何設計移植到中國代工廠都需要花費時間,而將技術提升到台積電的水平將需要耗費數年時間。
」New Street
Research估算,中國大陸的晶片製造工藝水平可能比台積電落後三到五年。
另一個問題是,中芯國際顯然使用了美國公司(例如Applied Materials、Lam Research和Teradyne等)生產的製造工具。
這將使這家中國代工企業受到目前威脅到台積電與華為關係的同樣限制。
目前尚不清楚的是,這些新規定是否比最初對美國零部件的封鎖更難繞過。
此前華為的供應商通過使用其非美國設施,避開了最初的封鎖。
Stefan
Pongratz表示:「圍繞這一最新變化的關鍵未知因素之一是,是否存在任何可以利用的漏洞,例如,台積電將晶片直接發送給非中國合同製造商進行集成。
」
對於中國來說,唯一有絕對保證的保障措施就是投資於自己的製造工具。
Earl Lum表示:「工具開發雖然可以實現,但同樣需要時間。
」批評者們說,實現製造獨立性的最快途徑可能是對目前由歐洲、日本和美國公司提供的一系列設備進行逆向工程。
「粗看之下,大多數工具將需要5-10年進行開發。
」New Street Research分析師表示。
儘管美國的新規不會在120天內生效,但沒有一家公司擁有在如此長時間內存活下來所需的足夠庫存。
與此同時,許多依賴於華為的國家和電信運營商將進行緊急風險評估,他們此前已經受到了美國制裁行動的衝擊。
Stefan Pongratz說:「不管最終結果如何,其中一些損害可能是不可逆的。
美國政府為遏制華為崛起的最新行動,可能是這些持觀望態度的運營商重新審視5G供應商格局的又一個原因。
」
儘管發出了上述警告,但這位來自Dell'Oro Group的分析師並不太同意New Street Research提出的美國最新行動將摧毀這家中國最大的通信供應商的說法。
「對於這能否擊垮華為,我持十分懷疑的態度。
」Stefan Pongratz告訴Light Reading,「簡而言之,我認為這些限制將在遏制華為崛起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將十分有限。
」
從去年起,華為就開始為沒有美國供應商的未來做準備。
華為的研發支出從2018年的143億美元到去年飆升至186億美元,已經遠遠超過其歐洲和美國的競爭對手。
今年該公司計劃在研發方面投資200億美元。
圖:主要設備供應商研發支出(單位:百萬美元)。
數據來源:各家公司公開數據。
(註:貨幣換算使用目前的匯率)
美國面臨的另一個危險是,它封鎖中國企業的行動,給美國產業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
Earl Lum解釋道:「美國的戰略顯然是要禁止所有中國通信公司使用美國技術。
美國政府所做的這一切都在傷害美國公司,並可能促使生意轉移到歐洲、日本和其他地方。
」
正如NeoPhotonics、Lumentum和華為其他零部件供應商在最初的規則中尋找漏洞一樣,這些企業可能會試圖規避美國的最新監管規定。
美國律師事務所Dorsey & Whitney高級合伙人Nelson
Dong此前詳細闡述了相關風險。
他在通過郵件發送的一份聲明中表示:「這一舉動很可能迫使全球半導體行業將目光從美國的半導體設計工具和製造設備供應商身上移開,然後甚至在其他國家(包括中國在內)出現新的競爭公司。
」
這在此前已經有過先例。
Nelson Dong說,美國曾在衛星技術領域占據主導地位,但在對該技術實施更嚴格的出口管制後,美國的地位出現了下滑。
這些管制促使許多客戶避開美國供應商,這最終使得美國供應商相較其國際競爭對手損失了數十億美元的銷售額。
他指出,對半導體市場更嚴格的控制,可能會引發「未來幾十年微電子行業的結構性轉變」。
中國已經在加大技術投資。
據悉,中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大基金二期)已於2019年10月正式註冊成立,註冊資本達2041.5億元人民幣。
這將有助於中國堅持技術獨立於美國。
毫無疑問,關於半導體製造工具的討論已經在中國政府層面進行。
人才是真正的財富之源
New Street Research稱,中國這些舉措不會很快產生挽救華為的效果。
此外,該研究公司預測說,在未來5-10年的技術戰中,中國將會輸給美國。
New Street Research分析師在報告中寫道:「中國將無法在這一時間框架內擁有具有競爭力的晶片。
中國將會擁有新的生態系統,但其規模將完全不及美國現有的生態系統。
在經驗和規模方面的劣勢,將使中國無法獲勝。
」
但從長遠來看,中國可能會取勝。
「人是真正的財富之源。
」New Street Research援引十六世紀法國哲學家讓·博丹的話說。
該公司指出,中國龐大的人力資本資源最終將是唯一重要的東西。
「下一場爭鬥將圍繞教育和經濟增長展開。
美國能從中獲勝嗎?」
圖:主要設備公司年收入(單位:百萬美元。
)
來源:各家公司公開數據。
(註:貨幣換算使用目前的匯率,華為和中興通訊數據包含其終端業務)
這種人口失衡已經成為當今電信和技術市場的一個關鍵因素。
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去年占據美國最大電子產品製造商蘋果公司總銷售額的17%。
據瑞典愛立信公司CEO Borje
Ekholm稱,中國市場占據了全球4G基礎設施市場高達60%的份額,他認為中國在未來的5G領域將同樣占據主導地位。
如果這一估算是準確的,如果中國對愛立信和諾基亞在市場准入方面設限,那麼它們因此所產生的移動行業收入份額損失,將大於因美國、歐洲和亞太其他地區對華為設限使其所產生的份額損失。
行業高管Kaan Terzioglu表示,未來,中國的人力資本加上對數字化技術的投資,將使中國成為人工智慧領域的全球主導力量,這可以解釋為什麼美國要對華為進行打壓。
Kaan Terzioglu曾是土耳其移動運營商Turkcell的領導者,如今是Veon的聯合CEO。
「你認為誰在培訓技術智能方面會取得更大的成功?」Kaan Terzioglu在去年的MWC大會上曾向Light
Reading發出這樣的提問。
「誰擁有更多的數據。
誰現在的數字化程度更高,誰的人口更多。
中國的數字化程度要比美國高得多。
」
特別是在研發戰中,人力資本失衡將是美國難以應對的。
去年,華為和中興通訊共雇用了超過12.4萬名研發人員,這一數字相當於愛立信和諾基亞員工總數的63%。
EJL Wireless Research分析師Earl Lum今年早些時候在接受Light Reading採訪時表示:「中國有很多人可雇用。
你聘用的每個人都不是愛因斯坦,這沒關係。
其中一個人會成為愛因斯坦。
」
美國政策舉動的支持者稱,將美國技術與中國產品脫鉤,將降低安全風險,並阻止中國竊取美國的創新成果。
眼下,對這種孤立主義的批評者正越來越少。
但是,當前全球供應鏈、合作夥伴關係和貿易體系的後繼者,將是一個標準不兼容、風險集中和潛在資源受限的巴爾幹化世界。
在這種情況下,中美之間的和睦關係就更加難以想像了。
在這種環境下,一場持續數十年的技術軍備競賽,不太可能會使美國成為一個贏家。
(C114
艾斯)
美國最終還是對華為下了手 中芯國際注資22.5億美元
現在美國已經控制了生產廠商向華為發貨的晶片組,如果華為想繼續生產高端手機,它將不得不提出其他計劃。因為有消息稱,它已經開始將其中檔手機的部分晶片生產轉移到中芯國際。因為它使用完全受中國智慧財產權...
華為遭美國進一步封殺,國家出手闊綽注資中芯國際
歐界報導:眾所周知,華為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手機廠商,在5G技術上做到了世界第一,是國企的驕傲。但是俗話說「樹大招風」,正在快速上升期的華為頻頻遭到美國「卡脖子」。自去年美國把華為列入「實體清單」...
美揚言斷供華為,晶片核心供應商巨頭有大動作,變數還有多大?
中國成為世界工廠,與漂亮的數字GDP相伴的,是能源和汗水的天量消耗和揮灑。把全世界的髒活累活都攬下來,為全世界提供生產生活資料,把環境污染和工廠留在家園。當兩代人流大汗攢了點家底,孩兒們也終於可...
繼台積電之後,中芯國際也無法倖免:無法為華為代工
最近關於華為有重新走到了大眾的視線中,幾乎各大媒體頭條都是有華為,因為華為受到的限制進一步的加強了,這意味著很多使用了美國技術、美國設備的企業要替華為生產代工的時候,都需要經過美方的同意。其中...
台積電最終屈服於美國,承諾投120億在美建廠
01川普政府提出要讓台積電在美國建廠 晶片作為手機、電腦等現代常用科技產品的核心部件,對產品性能優劣有著決定性作用。當下,在晶片代加工領域,台積電無疑是「世界霸主」。無論是從代加工產量還是從質量...
FT:中國晶片製造能力仍落後國際十年
本文原載於FT中文網(1月12日)當華為本月在深圳發布其最新晶片組的時候,中國權威的《環球時報》稱讚這一「突破性」進展「推動」國內晶片製造業,後者「往往被描述為過於依賴外國供應商」。
面對美國對華為的升級打壓,這8大備胎,足以抗衡
2020年5月16日,華為為在內部網站「心聲社區」中刊發了一則《沒有傷痕累累,哪來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難》的文章:「回頭看,崎嶇坎坷;向前看,永不言棄」。
中芯國際或取代台積電,213億元國家注資將救華為於水火
隨著我國的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壯大,在世界的話語權也逐漸顯現,不過這似乎令一些國家認為「動了他們的奶酪」,從而屢屢對中國施壓,美國就是其中的代表。前有美國半導體設備製造商要求中國軍品代工廠不得用美國...
打臉?外媒稱中國晶片製造水平仍落後國際10年!
近日,英國金融時報撰文稱,華為今年1月在深圳發布其最新伺服器晶片組時,陸媒認為這是突破性發展,因為在這個領域,一直被詬病過度依賴外國供應商。但華為的這款伺服器晶片組,同他們享有盛譽的智慧型手機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