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莫大康:中芯國際化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芯國際公布Q2的結果,讓業界有些失望。

由於市場是千變萬化,任何企業不可能持續的增長,如晶園代工龍頭台積電8月10日公告它的7月合併營收716.11億元(台幣),較6月下滑14.9%,與去年同期相較下滑6.3%。

所以業界沒有必要過多的去解讀,而是應該鼓勵中芯國際樹立信心去迎接新的挑戰。

問題的關鍵要清楚去年為什麼能增長這麼高?現在發生了哪些變化?以及未來應該聚焦什麼?

資本與技術兩輪驅動

魏少軍博士曾在中國電子報撰文,提出要資本與技術兩輪驅動來推動中國半導體業的進步。

然而現階段中國半導體業的發展可能仍是依資本推動為主,對於每兩年前進一個工藝台階的進程恐怕還無力全程的跟蹤,它與中國半導體業的基礎,發展階段,西方的控制、人材、以及產業大環境等改善相關聯。

因此中國半導體業的目標是努力縮小差距,提升產業的競爭實力。

中芯國際是國內晶片製造業的領頭羊,在目前一路讚歌的態勢下,它的浮沉引起業界關注也是十分正常,但是也要客觀,它的年銷售額才近30億美元,與台積電的295億美元,10nm量產尚有很大的差距,不在同等數量級上。

中芯國際的銷售額在2016年同比增長近30%,據分析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產能大幅擴充及產能利用率高聳,如2015 Q4的產能為284,250片(8吋計),而2016 Q4迅速猛增達406,250片,增長達42,9%。

而2015全年矽片出貨量為3,015,966片(8inch),及2016全年矽片出貨量達3,957,685片,增長達31.2%,另按矽片平均售價比較,2015年ASP為743美元(8inch),而2016年為736美元。

另一個是兼并LFoundry(70%),獲得40,000產能(8 inch)。

因此它的銷售額暴漲主要是依賴於產能的大幅擴充,而不是仰仗於先進工藝製程的進步。

來源:根據中芯國際的季度資料匯總

今年的產能擴充看來不能如法炮製,因為「人算不如天算」。

雖然中芯國際計劃由2016年第4季單季總產能約40.8萬片(8吋計),預估到2017年第4季8吋廠單季產能將成長至25萬片,增長11.6%,及12吋廠產能增至10.5萬片,增長40%,合計產能年增約20%。


因此今年它的Q1與Q2按計劃分別季增產能為3.8%及3.9%,但是由於市場的變化,如蘋果開始猶豫屏內指紋識別技術,而諸多廠商跟蹤開始撤單,導致生產線的產能利用率(UT)急劇下滑,由2016 Q4的96.5%,到2017 Q1的91.8%,以及Q2的85.7%。

再加上全球8吋的二手設備缺貨,價格上揚,產能擴充受到影響。

另外雖然Q2的28nm的占率己由Q1的5.5%,上升到6.6%,但是實在是」杯水車薪」,抵擋不住銷售額的下滑。

業界傳來好的消息,中芯國際Q3的UT有望上升,至少可以減緩持續下滑的劣勢,但是要恢復去年的盛景可能已是無望。

中芯國際要依靠技術上來推動進步,是個方向,可能尚需時間上磨練。

這個問題相當複雜,與前幾年的研發投入少等有關,但也不夠全面。

中芯國際自2011年後採用務實的發展策略,在實現盈利的前提下展開投資,方針是完全正確的,否則也不可能有今天的良好局面。

但是面對今天的競爭態勢,中芯國際持續的擴充先進位程的產能,它的28nm的占率提升己經成為首要的「攔路虎」。

不但為了提升它的銷售額,同樣為未來能進入全球代工第一陣營中打下基礎。

所以28nm製程的突破,包括低功耗的HKMG28nm技術的量產必須想盡方法儘快的解決。

多重並舉

中芯國際現在的實力還無法達到掌控自如,手中能打的牌並不太多,一定程度上仍是」靠天吃飯」,決定於全球代工的大勢走向。

分析它的外部環境的競爭性會更加激烈,它的對手會越來越多,有的己打到家門口,如廈門聯芯、三星、台積電、甚至成都的「格芯」等。

近期聯芯聲稱28nm量產,有5,000片產能,馬上擴展到10,000片,而中芯國際的北京B-2產能已經擴充至23,000片,苦於技術上稍遜,產能爬坡尚不夠理想。

為了迅速的提升銷售額,實現至2020年時達到60億美元的大目標,中芯國際必須採用多重並舉的策略,即要做好客戶的服務,資本與技術兩輪驅動,12與8吋的產能都要積極的擴充,技術上涵蓋14nm至28nm及成熟製程,包括與封裝廠合作的先進封裝技術,加上國內的fabless進步再快些,進一步支持它的發展,以及產業大環境的迅速改善,包括優秀人材的引進等。

28nm是一場大的」賭局」,是縮小差距的主要標誌之一,中芯國際必須要下更大的決心,它是一片片矽片的通過,從中得到真諦,因此只是時間問題,相信一定能夠突破。

儘管競爭態勢更加激烈,但是對於中芯國際未必是件「壞事「,相信只有在市場競爭中勝出才能生存下來,這樣的過程是無法倖免。

結語

脫開中國半導體產業大環境的特殊性來看待中芯國際的進步與成長是不公平的,尤其是近年來自強不息,連續21個季度的實現盈利是十分不易。

產業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出現一些波動是正常的現象,更何況中芯國際要實現年均增長率達到20%的指標,並非很理性,因此不必太很在意。

另外今年以來全球半導體業受供應鏈調節庫存影響,代工的火紅態勢己大不如從前,加上現階段半導體業的增長動力呈現分散性,而且都有一定的難度,給業界帶來新的挑戰。

雖然2017全球半導體業看似異常紅火,增長達兩位數以上,然而僅是存儲器業一枝獨秀。

對於中國半導體業的進步,有人說」彎道超車」,或者是多少年後超越美國等可能是個夢想,在近期內希望都不大。

對於中芯國際也不要指望在此變革的時期,它能短期內發生很大的改變,恐怕仍是一個做好」跟隨者」,」學習者」與「貢獻者」的角色,更何況還無法預料未來美國對華開展外貿301調查會怎麼樣?所以中芯國際必須樹立更強信心,要一步一個腳印去爭取更好的成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莫大康:中國半導體業進入IDM模式是大勢所趨

近期業界再次點燃中國半導體業要不要搞IDM模式的討論,儘管意見存有分岐,其實也是十分正常。事實上採用什麼模式可能並不重要,而是要想清楚兩種模式,代工與IDM究竟差異在那裡?及現階段中國半導體業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