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發展史① 一顆電晶體引發的數字革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前言:個人PC發展的基礎階段

開篇語:

隨著移動互聯逐漸普及、物聯網初現端倪,個人PC似乎正在成為時代的棄兒。

在此之際,作為PC時代的遺留物,小編決定撰文緬懷,緬懷正在逝去的個人PC,一個時代、一份情節、一絲回憶——感慨於此情可待成追憶。

在個人PC誕生之前,大型主機和小型計算機的商業模式往往是由少數巨頭公司所把持,它們會提供一整套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硬體的製造、安裝和維護、軟體的代碼編寫以及程式設計師的培訓等等。

這種行業模式可以確保它們穩賺不賠。

但是,這「巨頭」並非個人PC誕生的原始驅動力,反而在特定時期還會對個人PC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反之作用,它們的產品價格高高在上,而且缺乏現成的軟體應用支持,實際上對於大部分個人用戶而言,這樣的設備毫無吸引力。

應該說,個人PC始於對創新孜孜追求的狂熱愛好者。

隨著微處理器、DRAM存儲以及EPROM整合電路的應用於市,BASIC高等彙編語言開始得到廣泛的應用,並最終催生了GUI圖形用戶介面和個人運算的漸入主流。

隨之而來的硬體標準化和商業化最終讓個人PC成為普通大眾的個人消費品。

接下來,我們將會對微處理器和個人PC的歷史進行一番梳理和回顧。

第一期主要內容包括電晶體和微處理器,時間跨度為1947年-1974年,我們姑且將此階段成為「基礎階段」。

本文大量素材來源於美國知名科技包括techspot,在此鳴謝。

2貝爾實驗室里誕生首個二極體

●貝爾實驗室里誕生的首個二極體

當時,市場的領導者們不太願意接納個人運算業務,原因很簡單——投入產出比太低,而且軟體缺乏標準化,且潛在用戶又受限於專業技能,導致市場預期並不樂觀。

但是,當8080處理器被廣泛用於各種終端設備之後,Intel的工程師開始意識到個人運算的重要性,並試圖說服公司高層儘快著手個人運算業務了。

而且,當時還在HP供職的天才設計師斯蒂夫·伍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也做了同樣的事情——建議HP開展個人運算業務。

1947年12月,在麥可·法拉第(Michael Faraday)、朱利葉斯·利林費爾德(Julius Lilienfeld)、鮑里斯·達威德夫(Boris Davydov)、拉塞爾·奧爾(Russell Ohl)、卡爾·L-霍羅維茨(Karl Lark-Horovitz)等半導體專家們的研究基礎上,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沃爾特·布拉頓(Walter Brattain)、約翰·巴丁(John Bardeen)、羅伯特·吉布(Robert Gibney)以及傑拉爾德·皮爾森(Gerald Pearson)五位科學家在貝爾實驗室聯合開發了業界首款電晶體

約翰·巴丁、威廉·肖克利、沃爾特·布拉頓在貝爾實驗室,攝於1948年(圖片來源techspot)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貝爾實驗室繼續充當著電晶體快速發展的原動力(特別是其在1952年研發的MOSFET——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電晶體,堪稱里程碑之作),不過為了避免遭受美國司法部的反壟斷指控,貝爾實驗室於1952年向其他同行開放了專利授權許可。

1947年,業界首款電晶體在貝爾實驗室組裝完成(圖片來源techspot)

在半導體業務發展迅速的大環境下,貝爾以及其母公司西電公司(Western Electric)也加入了一個由40多家、包括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美國無線電公司(RCA)以及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等巨頭在內的聯合組織。

後來,威廉·肖克利離開貝爾實驗室另起爐灶,並於1956年成立了肖克利半導體(Shockley Semi-Conductor)。

3「八叛逆」和他們的仙童半導體

●「八叛逆」和他們的仙童半導體

1957年,美國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的八名年輕科學家由於無法忍受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肖克利專橫獨裁的學閥式管理風格,在諾伊茨(N. Noyce)的煽動下集體離職,肖克利怒不可遏地罵他們是「八叛逆」(The Traitorous Eight)。

「八叛逆」包括諾伊茨(N. Noyce)、摩爾(R.Moore)、布蘭克(J.Blank)、克萊爾(E.Kliner)、赫爾尼(J.Hoerni)、拉斯特(J.Last)、羅伯茨(S.Boberts)和格里尼克(V.Grinich)。

從肖克利半導體集體出走的「八叛逆」創建了仙童半導體。

上圖從左至右依次為:摩爾、羅伯茨、克萊爾、諾伊茨、格里尼克、布蘭克、赫爾尼和拉斯特(圖片來源techspot)

不過,後來就連肖克利本人也改口把他們稱為「八個天才的叛徒」。

後來,八叛逆得到仙童攝影器材(Fairchild Camera and Instrument)公司老闆費爾柴爾德先生的資助,創立了仙童半導體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

後來,八人由於種種原因紛紛離開仙童,其中諾伊茨和摩爾在風險投資者阿瑟·洛克(Arthur Rock)的支持下,創辦了Intel;而赫爾尼則成為了電晶體製造領域planar製程工藝的開山鼻祖。

仙童半導體

當時,仙童半導體公司管理層始終對個人運算業務並不感冒,因為他們更加看重的是利潤豐厚的電晶體業務,比如說旗下應用在北美XB-70戰略轟炸機的IBM飛行系統、Minuteman洲際彈道飛彈(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縮寫ICBM)系統的自動導航計算機以及NASA的阿波羅導航計算機等等。

4初出茅廬的Intel和被挖空的仙童

●初出茅廬的Intel

「八叛逆」的帶頭大哥應該是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National Semiconductor)的創始人查爾斯·斯波克(Charles Sporck)以及後來創辦了Intel公司的摩爾和諾伊茨。

那是一個午後,諾伊茨給風險投資人阿瑟·洛克的一個電話為Intel融來了23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

因為諾伊茨有一張閃光的名片——集成電路的聯合發明人之一(另一位是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德州儀器的傑克·基爾比)。

Intel聯合創始人諾伊茨(N. Noyce) (圖片來源:網絡)

摩爾、諾伊茨以及來自仙童半導體的團隊將全新的矽柵M0S自對準工藝應用於集成電路的生產和製造,佛德利克·費金(Federico Faggin)是這一工藝的奠基人和先行者,他是全球第一款晶片的發明者,同時也是全球首款微處理器4004的共同發明人,當時也就職於仙童半導體。

由於對個人運算產業的卓越貢獻,這位義大利人最終獲得了美國永久居民的資格。

後文我們會著重介紹費金以及他發明的首款商用微處理器4004。

業界首款平面式集成電路,出自仙童半導體之手(圖片來源techspot)

●下坡路上的仙童半導體

核心研發團隊的集體叛逃讓仙童半導體出離憤怒,因為後來證明,這些「叛逃」的天才們在別人的旗下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比如說在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

隨著德州儀器、美國國家半導體以及摩托羅拉在電晶體市場的崛起,仙童半導體的利潤開始下滑。

到1967年底,由於預算的大幅削減以及核心員工的出走,仙童半導體陷入了低谷。

之前連年不斷的巨額研發投入並沒給他們帶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再加之管理層矛盾重重,更是令仙童的前景蒙上陰影。

而且,在專利還不是那麼重要的年代,產品上市時機的把握就顯得異常關鍵,而仙童半導體在產品開發方面總是經常性滯後,在研發項目上投入了相當大的資源,但是整個研發部門儼然已經越來越偏離以產品為重心的原則。

結果可想而知,仙童半導體的市場領袖地位很快被第二大集成電路提供商德州儀器所取代,雖然前者在業界的影響力猶在,但是內部高層管理架構卻一直混亂不堪。

而且,仙童半導體在品控方面做得也不夠到位,通常情況下會有20%的產品不過關。

為了追求更加穩定的工作環境和職業前景,越來越多的仙童半導體員工開始步「八叛逆」的後塵,紛紛另謀高就。

經過一番動盪之後,傑里·桑德斯(Jerry Sanders)成為了仙童公司的市場主管,但是其上任之後便單方面做出了每周發布一款新產品的決定——也就是所謂的「Fifty-Two」計劃。

這種拔苗助長的做法註定是個失敗的策略,因為事實證明,這些倉促發布的產品中有很多機種的產量僅在1%左右,而且90%的產品出現要麼出現跳票情況,要麼就是在產品規格設計上存在瑕疵,亦或兩者兼具。

從那時起,仙童半導體的光環便開始逐漸褪色……

5Intel招兵買馬 AMD艱難起步

●Intel招兵買馬

如果說是摩爾和諾伊茨把Intel帶入跑道的話,那麼另一個的加入則成為Intel一飛沖天的助推器,他就是安德魯·格魯夫(Andrew Grove)。

格魯夫出生於1936年的匈牙利,曾就職於仙童半導體,他並沒有生產製造方面的經歷和背景,卻被慧眼識珠的諾伊茨委以重任,當擔Intel運營總監一職。

表面上看,這個選擇有些令人不解,因為格魯夫只是化學領域的研發專家,也曾是伯克利分校的講師,但是他卻沒有任何運營和管理背景。

第四位加入Intel的是鮑勃·格雷漢姆(Bob Graham),負責主導市場策略。

實際上,格雷漢姆本應該是Intel的第三位員工,但是因為錄取通知長達3個月,才讓格魯夫「搶了先」。

格雷漢姆的姍姍來遲在無形中令格魯夫得到了更多的管理權限。

Intel前100位員工在美國加州山景城公司總部的合影,攝於1969元(圖片來源techspot)

作為一名出色的銷售人員,格雷漢姆被普遍認為是Intel管理團隊的兩位候選人之一——另一位則是與諾伊茨有著深厚個人交情的桑德斯。

桑德斯是萊斯特·霍根(Lester Hogan)成為仙童半導體CEO(從摩托羅拉高價挖來救火的,他的到來直接導致仙童半導體核心人員分崩離析,因為他從摩托羅拉帶來一批嫡系)之後最後一批離任的高管之一。

●AMD艱難起步

隨著霍根的強勢入主,桑德斯在仙童半導體支離破碎的管理層依稀保有的那份信任很快便消失殆盡。

據稱,霍根對桑德斯的印象本來就不咋地,再加上他的團隊不願接受小額訂單(100萬美元或者更少),更令霍根對此人頗有微詞。

後來,在短短的數周之內,霍根就貶了桑德斯兩次,最終導致其「引咎」辭職。

霍根的目的就這樣達到了,接下來,其嫡系便「順理成章」地拿下了仙童半導體的關鍵崗位。

桑德斯似乎是被擠兌走的。

1969年,桑德斯被迫離開仙童之後,在短短數周之內便成功「挖角」了4位對另起爐灶頗感興趣的前仙童員工,他們均來自仙童半導體模擬電路部門,分別是傑克.吉福德(Jack Gifford)、法蘭克·博特(Frank Botte)、吉姆·賈爾斯(Jim Giles)和拉里·斯滕格(Larry Stenger)。

很顯然,桑德斯也要單幹了。

加上之前的前仙童半導體銷售強人艾德·特尼(Ed Turney)、約翰·凱里(John Carey)以及晶片設計師斯文·西蒙森(Sven Simonssen),桑德斯的創業團隊已經達到了8人。

AMD創始人傑里·桑德斯(Jerry Sanders)

在桑德斯的帶領下,這8個人於1969年5月創辦了Advanced Micro Devices公司,但是AMD的起步階段並不順利。

眾所周知,Intel的創業團隊基本都是專業的晶片工程師,這讓他們在不到1天的時間就獲得了大筆的融資,而AMD不同,領頭人桑德斯是制定市場策略的一把好手,但是他來帶隊開干半導體業務勢必會讓眾多投資人不那麼放心。

這也難怪,同為仙童和Intel的風險投資人洛克對AMD說了「不」。

之後,AMD新雇來的法人代表Tom Skornia去找了諾伊茨,Intel的聯合創始人因此成為了AMD的投資人之一。

諾伊茨到底給AMD投了多少錢不重要,因為在AMD投資人的名單中如果有像諾伊茨這樣的重量級人物出現的話,就足以證明AMD是一支非常不錯的潛力股。

最終,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同年6月20日止,AMD的首輪融資額達到了155萬美元。

6Intel的第一炮 64位SRAM晶片出爐

●Intel的第一炮 64位SRAM晶片

Intel就是為半導體而生的,當它拿到第一筆融資之後,便迅速在半導體行業搞得風生水起。

其歷時不到3年而造的首款商用產品被譽為是當時業界5大「首創」之一,它不僅給半導體行業帶來了一次積極的變革,而且還深深影響到了個人運算的發展走勢。

當時,計算機提供商霍尼韋爾(Honeywell)在藍色巨人IBM的淫威之下可謂苦不堪言,它正在尋找其他可以提供64位SRAM(static RAM,靜態隨機存取存儲器)晶片的半導體公司,這為Intel提供了巨大商機。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當時,Intel的晶片開發工作已經形成了兩條主線,一條是由萊斯·貝達茨(Les Vadász)帶領的MOS電晶體開發團隊,另一條是由迪克·博恩(Dick Bohn)帶隊的雙極型電晶體(bipolar transistor)開發團隊。

其中,雙極型電晶體團隊率先完成了既定目標,他們開發出了業界首款64位SRAM晶片,並於1969年4月由首席設計師H.T. Chua(H.T. 蔡)親自交付霍尼韋爾公司。

Intel的首款產品——基於全新的肖特基雙極型技術(Schottky Bipolar)的64位SRAM晶片。

(圖片來源:CPU-Zone)

當時的業界,一款產品在上市發布時通常都會以部件號來命名,Intel的首款64位SRAM晶片自然也不例外——3101。

產品的部件號,特別是像電晶體數量等這種具有重要意義的數字往往會被認為對潛在客戶更具吸引力。

而且,給產品起一個實際的型號可能會被認為是在利用產品型號來掩飾產品的工程設計缺陷。

在Intel還沒有意識到用數字命名得不到版權保護之前,Intel往往會選擇用數字編號來給自己的產品命名。

7摩爾解難題 首款MOS存儲晶片登場

●摩爾解難題 首款MOS存儲晶片登場

雙極型電晶體開發團隊給Intel帶來了突破性的產品,而MOS電晶體開發團隊這邊也找到了屢屢失敗的真正元兇。

在晶片製造過程中,矽柵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工藝(silicon-gate MOS process)需要大量加熱-冷卻的循環。

這些循環過程會因為熱脹冷縮效應導致在矽和金屬氧化物之間產生變異和龜裂,從而導致電路晶片受損。

當年的戈登.摩爾(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對此,摩爾的解決辦法是通過在金屬氧化物的表面「塗抹」雜質來降低其熔點,以便使氧化物適應這一加熱循環。

1969年7月,MOS電晶體開發團隊重要開發出了業界首款商用MOS存儲晶片——256位1101。

很快,霍尼韋爾就下單了——用全新的256位1101代替了之前的3101。

在1102開發之初,Intel同時還在開發另一款類似的產品——1103,這兩個項目幾乎是並行開展的,後者由貝達茨領銜,開發團隊包括鮑勃·阿爾伯特(Bob Abbott)、約翰·里德(John Reed)以及喬爾·卡普(Joel Karp),1103顯示出了巨大的市場潛力。

1102和1103同樣基於3個電晶體的存儲單元結構,這種設計理念是由霍尼韋爾的威廉·雷吉茨(William Regitz)提出的,具有高單元密度和低製造成本的優勢。

當然也有缺點,基於此設計的晶片在無供電的狀態下無法保存數據信息,而且電路設計需要每隔2毫秒就需要加一次壓。

業界首款DRAM存儲晶片Intel 1103(左)和業界首款MOS存儲晶片Intel 1101(右)(圖片來源:CPU-Zone)

在當時,電腦隨機存取存儲器屬於磁心存儲器晶片(magnetic-core memory chips)範疇,隨著Intel 1103 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晶片於1970年10月份登場並於次年修複製程瑕疵之後,該技術逐漸失去了市場的主導地位。

自此,Intel在這一快速成長的半導體市場成為了支配者。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Intel和它的第2供應商

之後,Intel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一次營銷活動,邀請磁心存儲器的用戶們積極參與,旨在告訴他們「用DRAM系統晶片可以更省錢」。

由於在當時那個年代,晶片的產量和供應並不能確保萬無一失,所以客戶們通常會要求有第二供應源。

儘管格魯夫強烈反對設立附屬供貨源,但是怎奈Intel資歷尚淺只能向產業需求妥協。

最終,Intel選擇了一家加拿大新品製造商——Microsystems International Limited(以下簡稱MIL)。

如此一來,Intel便可以通過專利授權協議輕輕鬆鬆從MIL那邊得到每年100萬美元左右的收入,而且一旦MIL試圖通過增大晶圓面積(從2英寸提高到3英寸)、縮小新品體積的方式來提升產量的話,Intel還能得到更多的專利許可費。

不過,後來,由於MIL的產線出現瑕疵,客戶最終還是轉投Intel方面下單了。

此時的AMD也得到了快速成長,因為它得到了仙童半導體9300系列TTL(電晶體—電晶體邏輯,Transistor-Transistor Logic)電路的輔助供貨商的資格,而且還在為美國西屋電器(Westinghouse)軍品部門供應制定版的晶片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為西屋電器供應晶片的廠商本來是德州儀器,但是因為其無法及時交單,最終才被AMD撿了漏。

8代號1702 首款EPROM晶片破繭而出

●代號1702 首款EPROM晶片破繭而出

後來,在存儲晶片的製程工藝上,Intel又遇到問題了。

這一次,Intel指派另一位前仙童半導體成員、年輕的以色列物理學家多夫·弗羅曼(Dov Frohmann)前來求火。

通過分析之後,弗羅曼得出的結論是:一些電晶體的門電路被斷開了,出現浮置狀態,並且被包裹在氧化物之內而無法回到各自的電極。

弗羅曼同時還對摩爾解釋稱,由於四周都是絕緣子,這些浮置門柵極(floating gates)可以保留一個電荷,從而存在被編程的可能性。

此外,浮置柵極中的電荷可以通過紫外線照射消除,並刪除編程。

EPROM存儲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弗羅曼發明的EPROM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可擦除可編程只讀寄存器)技術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

它是一種斷電後仍能保留數據的計算機儲存晶片——即非易失性的(非揮發性)。

它是一組浮柵電晶體,被一個提供比電子電路中常用電壓更高電壓的電子器件分別編程。

一旦編程完成後,EPROM只能用強紫外線照射來擦除。

通過封裝頂部能看見矽片的透明窗口,很容易識別EPROM,這個窗口同時用來進行紫外線擦除。

可以將EPROM的石英玻璃窗對準陽光直射一段時間就可以擦除。

EEPROM存儲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EPROM技術的缺點是成本高,之後,一種一次性可編程的(one-time programmable,縮寫為OTP)的EPROM應用而生了。

這種技術無需石英玻璃窗、電可擦除、可編程的ROM——EEPROM(電可擦可編程只讀存儲器)。

EEPROM是用戶可更改的只讀存儲器,其可通過高於普通電壓的作用來擦除和重編程(重寫)。

不像EPROM晶片,EEPROM不需從計算機中取出即可修改。

在一個EEPROM中,當計算機在使用的時候可頻繁地反覆編程,因此EEPROM的壽命是一個很重要的設計考慮參數。

EEPROM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快閃記憶體,其應用通常是個人電腦中的電壓來擦寫和重編程。

全球首款EPROM晶片——Intel 1702(圖片來源:computermuseum.li)

首款EPROM存儲器的型號為1702,其製造難點在於存儲器數據寫入時電壓的控制,它需要非常精準的電壓,太低可能引起編程不完整,太高的話又容易導致燒毀晶片。

從美國飛歌跳槽過來的喬·弗里德里希(Joe Friedrich)以及另外一位前仙童半導體工程師不經意間發現,如果在寫入數據之前給晶片加高負壓的話此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由於「walking out」技術並沒有在物理形態上改變晶片,所以其他晶片製造商在售賣Intel設計的集成電路時很難發現為何Intel的良品率能夠有如此突飛猛進的提升。

良品率的巨大提升也表現在了營收方面,從1971到1973年3年間,Intel的營收呈現出了每年600%的增速。

這樣的情景讓包括AMD、美國國家半導體、Sigtronics以及MIL等在內的第二供貨源們一時間找不著北了。

9首款商用微處理器4004的前世今生

●CPU之父費金和他的首個作品4004

ROM(只讀存儲器)以及DRAM(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是一個主機系統必不可少的兩個組件,也算是個人運算髮展史上的兩座里程碑。

1969年,日本Nippon Calculating Machine Corporation(以下簡稱NCM)計算機公司找到了Intel,希望Intel為他們的台式計算器(desktop calculator)設計一套12晶片系統。

而此時的Intel正在緊鑼密鼓的開發SRAM、DRAM以及EPROM晶片,所以非常希望與之合作,兩者自然一拍即合。

特德·霍夫,Intel第12號員工,其帶來的團隊製造了第一個微處理器(圖片來源:網絡)

NCM方面最初的提議是打造一款8晶片系統的計算器,不過Intel的特德·霍夫(Ted Hoff)從當時的小型主機身上突然找到了設計靈感——用一顆晶片處理所有任務,而非一種晶片處理一種任務。

霍夫的想法其實就是設計一款4晶片系統,項目代號MCS-4,由1個移位寄存器、1顆ROM晶片、1顆RAM晶片以及一顆處理器晶片組成。

1970年2月6日,NCM與Intel簽署了合作協議,後者需要在未來三年之內為NCM提供至少60000套MCS-4計算器系統,Intel拿到了60000美元的預付款。

霍夫提出的這套系統需要一顆處理器和三組輔助晶片。

那麼問題來了,誰來開發關鍵的處理器呢?這時候,又一位在仙童半導體鬱郁不得志的工程師走到了風口。

1970年4月3日,費金開始正式加入MCS-4項目的開發團隊,他第一天的工作是聽取斯坦·麥卓爾(Stan Mazor,首款微處理器的聯合發明人之一)工程師的項目介紹。

第二天,費金和NCM首席代表Masatoshi Shima進行了短暫的交談,但是費金被告知:NCM現在想要的是儘快看到處理器的邏輯晶片,而非聽一個接觸該項目不到一天的人紙上談兵。

Intel 4004,首款商用微處理器,內建2300個電晶體,主頻為740KHz(圖片來源:CPU-Zone)

接下來,費金的團隊(包括Masatoshi Shima,項目設計階段成員)著手開發4晶片系統。

很快,他們只用了不到一周時間就完成了項目之一——4001(動態內存DRAM)。

到了5月份,4002(只讀存儲器ROM)和4003(寄存器)相繼出爐後,業界首款商用微處理器4004的誕生正式進入倒計時。

同年12月份,Intel 4004在首次試生產階段出現遇到了點小麻煩。

在封裝過程中,由於關鍵的埋接觸層(buried contact layer)被忽略,以至於成品無法正常工作。

不過,第二版解決了該問題。

3周之後,4001、4002、4003和4004準備就緒,項目進入測試階段。

4004電路圖

但由於技術原因,Intel的延期交貨讓NCM公司頗為惱怒。

與此同時,計算器領域的競爭日益激烈,當Intel徹底完成4004晶片的設計和樣品的生產時,NCM公司要求Intel打折扣,Intel同意了,並退還了後者60000萬美元的預付款,但是它附加了一個條件:允許Intel在除計算器晶片市場之外的其它市場上自由出售4004晶片——至此,業界首款商用計算機微處理器4004正式誕生了,Intel公司也完成了從單一的存儲器製造商向微處理器製造商的轉型。

F-14雄貓式戰鬥機(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同時代的另外兩款類似產品分別為蓋瑞特艾雷賽奇(Garrett AiResearch)的MP944以及德州儀器的TMS 0100和1000,前者基於MOS工藝,其競爭對手為美國海軍F-14雄貓戰鬥機的主飛行控制電腦的電機系統(Central Air Data Computer),後者的主要競爭對手為掌上計算器系統,比如說Bowmar 901B。

4004和MP944需要其他晶片(ROM、RAM以及I/O)輔助才能正常運行,而德州儀器的晶片產品可以將這些功能集成到了一顆CPU中——業界首款微控制器(或者稱之為computer-on-a-chip,單片計算機)也在同期登場了。

10專利成武器 交叉授權協議時代開啟

●專利成武器 交叉授權協議時代開啟

之後,德州儀器與Intel於1971年簽署了一份交叉協議,涉及邏輯晶片、製程工藝、微處理器以及微控制器等多項專利。

自此,半導體行業交叉授權協議和合資公司的時代正式開啟,專利也正式成為商業武器。

MCS-4系統交付於NCM預示著越來越多的基於4004處理器的項目將會應用於市。

1969年年底,剛剛成功IPO、懷揣大把現金的Computer Terminal Corporation (CTC,計算機終端公司, 後來更名為Datapoint)接洽Intel和德州儀器,它計劃打造8位終端控制器。

不過德州儀器因為各種原因早早放棄,而Intel於1970年3月份啟動的1201項目則因為該項目主管哈爾·菲尼(Hal Feeney)需要兼顧另一款靜態隨機存取存儲器的項目,而導致1201項目進展非常緩慢。

最終,Intel這款專門為CTC Datapoint 2200所打造的微處理器1201因為交貨延遲且效能未達到預期,慘遭退貨。

不過CTC允許Intel將其出售給其他客戶。

當時,大型主機每年的市場銷量大概不到20000台,IBM是這個相對較小的市場的「白雪公主」,而UNIVAC、GE、NCR、CDC、RCA、Burroughs以及Honeywell則是「七個小矮人」。

小型主機市場則是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DEC,美國數字設備公司)一家獨大。

包括Intel在內的其他微處理器廠商很難奪得大型主機和小型主機的市場份額,於是紛紛把重心放在了存儲晶片方面。

1972年4月,1201姍姍來遲,Intel隨即將之改名為8008,似乎是在告訴業界,它是4004的升級產品。

8008是首款8位處理器,上市之後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它也有缺陷——18針的封裝限制了I/O和外部總線的速度。

由於運行速度較慢,且基於初級彙編語言和機器代碼,8008離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處理器還有很遠的距離,不過IBM當時推出的8英寸軟盤23FD為接下來幾年微處理器的發展提供了動力。

Intellec 8微型主機

之後,Intel推出了Intellec 4和Intellec 8兩套微型主機,分別基於4004和8008處理器。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款被廣泛使用的作業系統CP/M(Control Program/Monitor)主要就是為Inte Intellec-8系統量身定做的。

這款系統由數字研究公司開發,Gary Kildall負責主要工作。

(加里·基爾代爾,人微機作業系統的真正發明人,DOS之父)。

Intel 8008為世界上第一款八位元處理器,它的誕生,大大促進了個人電腦的發展。

提示:我們將會於近期發布《個人PC和微處理器發展史②——Intel、摩托羅拉雙頭壟斷戛然而止》,主要講述1974-1980年這段時間的全新產業概況,敬請關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PC傳奇的誕生,致敬英特爾X86處理器問世40周年

中國老百姓憧憬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現代化生活,美國人早在二戰前就實現了,二戰後美國科技也迎來大爆發,尤其是半導體科技,20世紀60年代誕生了一大批公司,推動了半導體產業日新月異地發展,其中就...

細數AMD與Intel競爭歷史 AMD也曾領先

大家都知道AMD與Intel屬於競爭關係,在AMD與Intel長達40年的競爭中,促進了整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毫不誇張的說,沒有這兩家公司,就沒有今天的數字化生活。今天我們就來聊聊AMD與Int...

如果沒有這家公司 就不會有今天的矽谷

矽谷的半導體公司基本上都可以追溯到一家公司——仙童半導體公司!「仙童」,一個永遠讓世人銘記和仰慕的名字,一個對半導體界乃至全世界作出了後人無法企及的貢獻。引用蘋果總裁賈伯斯的一句話:「仙童半導體...

深度復盤 AMD與Intel三十年的恩怨情仇

我們都知道AMD和intel是兩個生死冤家,但你們知道他們很早以前曾經是一家企業麼?AMD與intel的前身是仙童半導體公司,由肖克利博士於1957年創建,肖克利是一名富有創業精神的物理學家,...

全世界最好的晶片製造商有哪些?

1968年7月16日,英特爾在矽谷成立。說起英特爾大家都很熟悉了,大多數人的電腦上都會貼一個英特爾的標籤,表明用的是英特爾的晶片。晶片在英語中是chip和炸薯條是一個詞,不過薯條一般都是用的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