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12大手機廠商國產品牌占9席,兩大硬傷讓我們沒資格大肆祝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近日,美國知名市場調研機構C Insights對外公布了2017年全球12大智慧型手機廠商的排名,在整個榜單中,國產手機品牌可謂大獲全勝,原因是國產手機品牌占據了全榜的四分之三,分別是排名第三的華為、第四的OPPO、第五名的vivo、第六名的小米、第八名的聯想、第九名的中性、第十名的TCL(王牌)、第十一名的金立、第十二名的樂視/酷派。

對於這樣的成績,眾多媒體大肆宣揚、誇讚,有的說"完虐歐美",有的說"全面趕超",但是,就像科技日報總編劉亞東先生日前所說的一樣:那些把中國建設成就誇大其詞的輿論,無論出於什麼動機,都是百害而無一利,其結果是誤國害民。

的確,我們在數量方面取得了絕對性勝利,但這並不應該成為我們大肆慶祝的資本,因為在這完美的數量成績單背後我們依舊有著兩大無法迴避的兩大硬傷。

銷量不足,低端稱王,高端滯後

雖然在智慧型手機整體銷量方面,以華為、OPPO、vivo、小米為代表的國產手機品牌發展迅猛,但總體銷量卻顯得嚴重不足,三星+蘋果兩家總銷量高達5.3億部還多,而國產9大手機廠商出貨量綜合僅為6.26億台,此外國產手機品牌智慧型手機售價多在200美元以下,而三星與蘋果的售價普遍很高,幾乎占據了整個高端市場,國產手機盈利情況極不樂觀,甚至多家仍處於虧損狀態。

簡單來說就是,國產手機整體銷量不足,低端手機稱王,高端手機滯後。

組裝大廠,核心技術,嚴重匱乏

雖然國產品牌整體銷量在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增速迅猛,甚至在中國、印度、印尼、拉美、非洲等多個國家與地區已經超越了蘋果與三星,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目前我們的國產品牌普遍缺乏核心技術,包括系統、晶片、存儲晶片、攝像頭等多個核心領域仍然嚴重滯後,甚至幾乎為零。

以國產手機領導者華為為例,華為目前在手機晶片方面有了長足進步,但與三星、高通等頂級處理器製造廠商存在很大差距,就更別提處於無敵至尊狀態的蘋果A系處理器了,而在手機系統方面我們依舊依賴於美國谷歌的安卓處理器,此外,包括手機螢幕(韓國三星)、攝像頭(日本索尼、德國徠卡)、存儲晶片(韓國三星)等等主要方面韓美仍是最大贏家。

在過去幾十年我們在科技領域取得了眾多成就,但我們真的距離已開發國家的科技水平仍然存在極大差距,就像科技日報總編劉亞東所講,我們今天一些喜大普奔的科技成就,比如打飛機,人家半個多世紀前就有了。

我們今天一些正在苦苦攻關的重大項目,比如載人登月,美國1969年就已大功告成,明年整整五十年。

這些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差距。

一直以來,在國產手機的成績面前,眾多媒體都過於樂觀,尤其是最近華為嚇人的技術GPU Turbo、vivo零界全面屏NEX、OPPO未來旗艦Find X的出現更是讓很多媒體與網友對國產手機的吹捧達到了史無前例的程度,甚至有人因此叫衰蘋果、三星,甚至揚言就此超越蘋果、三星,這是何等的笑話與悲哀?

常言有云: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華為、小米也好,OPPO、vivo也罷,我們真心希望國產手機能夠屹立全球,遍地插滿旌旗,但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我們掌握核心技術的基礎上,"在別人的地基上蓋了房子,非說自己有完全、永久產權"的做法完全就是忽悠公眾、忽悠自己,一旦被別人扼住了咽喉,我們就會發現一切美好都不過是空中樓閣。

我是爆侃哥,說點真話,說點實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生存還是死亡?國產手機之「尷尬」

近年來,國產手機品牌的逐漸壯大有目共睹,但是國產手機發展同質化現象也日趨嚴重。廠商應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結合智能生態來延伸產品的應用場景,注重交互體驗,實現軟硬體生態的協同升級。然而,手機市場表現...

2016年第一的智慧型手機品牌是誰?

前兩天,知名市場調研機構國際數據公司IDC發布了2016年第四季度的手機季度跟蹤報告。自此,2016年全年的手機出貨量數據得以全部顯現。在全球市場上,2016年出貨量第一的手機品牌仍然是三星,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