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經濟」日本流行中:你的日常工作,可以直接變現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當產品品質和服務水準很難做出差異化時,剩下的事情就是「販賣你的故事」或「將創造作品的過程變現」,才有可能獲得額外的收益。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主打 編輯部原創 策展專區 CrossingCampus Podcast 海外職場 專欄作者 訂閱季刊 頻道 人物故事 People 國際趨勢 Trends 文史藝術 Humanities 生活風格 Lifestyle 觀點評論 Perspectives 時事現場 News 編輯嚴選 Editors'Picks 換日線X施羅德 關於我們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搜尋 投書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註冊 登入 立即加入會員取得專屬服務 立即加入 首頁 國際趨勢 商業 「過程經濟」日本流行中:你的日常工作,可以直接變現嗎? 佐藤峻/日本人的台灣創業紀錄 2021/08/18 2076 PhotoCredit:截自 00:00Studio(フォーゼロスタジオ) 當產品品質和服務水準很難做出差異化時,剩下的事情就是「販賣你的故事」或「將創造作品的過程變現」,才有可能獲得額外的收益。

大家好!我是在台灣創業,經營數位行銷公司applemint的代表佐藤(LeoSato)。

今天,我想與你分享一個在日本討論度大增的話題。

這次要介紹的這個概念,應該能幫助到大家──其實我已經開始應用它,從事相關的收費服務。

只是它要真的成功,其實背後的挑戰也不小。

過程經濟(プロセスエコノミー)在日流行中 言歸正傳:你聽過「過程經濟」嗎?應該還沒有吧!如果你已經聽到有人任在討論這個名詞,那他收集日本情報的速度相當快。

「過程經濟」(プロセスエコノミー,ProcessEconomy)是由天使投資人、漫畫服務公司ALU(アル株式会社)董事長古川健介先生提出的一個概念。

簡單地說,就是「不對已完成的工作收費,而是對工作的過程收費」。

舉個例子:去年在日本,Sony音樂和韓國著名的藝人經紀公司JYP,聯合舉辦了名為NiziProject的選拔賽,選拔賽則在名為Hulu的付費串流平台上播出。

這正是一個典型的「過程經濟」案例──參加選拔賽的選手,僅管都是還沒出道的素人、也沒有任何自己的作品,但他們奮鬥的過程,卻直接成為收入的來源。

為什麼要強調「過程經濟」? 圖/截自 kensuu.com 其實如同上述的選秀比賽、職人實境秀等等,大家並不陌生。

換句話說,「過程經濟」其實並不是最近才誕生的商業模式──但為何如今在日本突然成為顯學? 古川先生認為,現在「要將作品完成的過程變現,而不是將作品本身變現」,已是大多數業者都必須思考的策略,關鍵原因在於「(日本)商品和服務的品質,已經開始均質化」。

說實話,我認為不論是台灣或其他國家,多數市場還是有「提高品質就可以改善獲利」的空間──但日本的情況十分不同。

許多日本人到國外後才發現,日本本地的商品或服務,品質不但很好、價格甚至更低──例如即使在唐吉訶德用超低價買到的產品,基本上品質也不會有什麼問題;又或者是在東京街頭隨便進一間餐廳,通常也不會有「踩雷」的問題。

簡單來說,這是因為日本的許多產業(例如零售、民生服務業等),已經到了高度、甚至完全競爭的地步,業者們在不同的價格區間,拿出手的幾乎都已是該價位能買到的最佳品質。

於是,當產品品質和服務水準很難做出差異化時,剩下的事情就是「販賣你的故事」或「將創造作品的過程變現」,才有可能獲得額外的收益──不僅對產品來說如此,對創作者而言也是如此。

將「創作的過程」變現,會被學走技術嗎? 這就是為什麼Kensou啟動了一個名叫「00:00工作室」的服務。

在那裡,你可以透過直播,看到職業漫畫家實際工作的樣子,但需要付出一定的費用。

對那些有志成為漫畫家的人來說,他們可以在這裡直接目睹專業人士的技術;對於漫畫家的粉絲們來說,也能夠見證喜愛的作品是如何誕生的。

圖/截自 0000.studio 官方網站 這正是「將過程變現」的一種嘗試。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這樣做,專業技能和訣竅不就等於公開了嗎?」但正如我前面提到的,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個可以直接在YouTube上,看到米其林廚師教你怎麼做菜、職業運動員教你怎麼打球、各式職人無不分享其專業技藝的年代。

換言之,認為自己的「獨家技術」會因為公開而被人學走、並因此煩惱的人們,恐怕是杞人憂天了。

畢竟,再怎麼說,真正頂尖的職人即使公開了訣竅,其他人也沒有辦法完全複製另一個他/她。

舉例來說,假設今天碧昂絲公開她的發聲訣竅、練舞心得⋯⋯等等,就算全部學起來,你我還是沒辦法成為另外一個碧昂絲吧? 用「過程經濟」變現的兩大重點 讀到這裡,有人可能會馬上說:「哇,那我也可以透過直播工作的過程賺錢!」 呃,但「過程經濟」倒也不是這麼簡單(笑)。

以下列舉一些過程經濟的要點,供有意嘗試的你參考: 品質必須夠卓越,否則反會自曝其短 過程經濟揭露了你的操作方法,所以你需要對作品/產品的品質非常有自信。

你的技術至少必須到人們會「想看、想學習」的程度,否則很難加以變現。

有人會問:但技術極優的企業或職人,為何需要透過「過程經濟」創造收益?他們本身的產品就有高度競爭力了。

例如TeamLab和Rhyzomatiks這樣的日本頂級創意團體,由於技術水準高,只專注成品也同樣能獲得高收益。

然而這其實不是「非A即B」的問題,而是可以兼得的:假設TeamLab或Rhyzomatiks除了最終成品外,還透過影音頻道分享他們創作的過程,就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願意付費觀看。

反過來說,如果對品質不夠講究的人,卻直播自己工作的樣子,反而可能暴露出自己的「粗製濫造」,讓以前賣得好的產品、現在反而賣不出去。

在這裡強調的,是過程經濟仍要「先專注於提高品質」,而不是只想著用製作過程變現。

「故事」不可或缺 那麼,難道只有業界最頂尖的人物/公司,才有可能透過「過程經濟」獲取額外收益嗎?這倒不盡然。

技術、品質並非頂尖的人,也有可能將其工作過程變現──該如何做呢? 我認為重點在「創造故事」,同時最好是有挑戰性的故事。

好比前面提到的NiziProject之所以讓觀眾覺得「有付錢看的價值」,是因為節目呈現了來自日本各地、想成為偶像的女性們,努力奮鬥、挑戰極限的故事。

同時,我認為「有意義的挑戰」會更好。

舉例來說,「開一間賺錢的拉麵店全記錄」和「挑戰世上還沒人嘗試過的拉麵」,你會比較願意支持哪一個? 過程經濟的意義:「不要怕失敗」 最後,我認為過程經濟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既然是「過程」,必定有高低起伏、也有順境逆境,沒有人是一路完美的──換言之,不需要害怕挫折或失敗。

我經常遇到有人說自己想創業、或在工作上嘗試新模式,但最後卻「不敢」──因為他們害怕失敗。

後者尤其常見。

例如當我鼓勵對方創新時,最常被反問的一句話是:「那這樣的創新,有什麼成功的案例嗎?」 但是,如果已經有「成功的案例」,代表這件事情其實不夠「創新」,甚至許多競爭者都已開始爭奪這塊大餅了。

另外,從頭到尾按部就班、懼怕出錯的過程,並沒有任何「挑戰感」,在過程經濟中,是很難將這樣的無趣過程變現的。

過度害怕挫折而不敢自我挑戰的人,更難創造出「故事」。

圖/Armin[email protected] 反過來說,如果你能夠在實現夢想的挑戰中,把所有的過程,包括順境和挫折都公開,還可能獲得實際的收益,何樂而不為呢? 最後的最後,還是想要提醒大家──想要創造故事,「過程中的風景」才是最重要的,過程經濟的目的,也不應該「只是為了賺錢」而已。

希望今天的專欄,能對正在考慮創業、或在工作中創造附加價值的人有所幫助! 執行編輯:蕭又寧 核稿編輯:張翔一 品質 故事 職人 過程 商業 消費 經濟 關聯閱讀 有了「質感產品」卻沒有「品牌」的企業,依然走不了太遠 【日本商管新知快遞】在服務至上的年代,你更應該學習「當一位好顧客」? 作品推薦 「逆CP值」策略,日本流行中:越不方便,越受歡迎?用「限制」帶來獨特性 堅持vs效率:談談日商和台商的「文化差異」 參考資料 TOP 佐藤峻/日本人的台灣創業紀錄 佐藤峻(LeoSato)畢業於國際基督教大學(ICU)/政大商學院碩士,2017年在台灣創立了applemint數位行銷公司。

從外部投資0、客戶0、人脈0,毫無資源的狀態開始,三年業績成長了3000%。

2019年協助來自日本的品牌KARADAfactory創造在台7年來最高利潤。

在沒有母公司支持、沒有客戶介紹、沒有參加任何研討會、更沒有出資為公司打廣告的前提下就獲得日、台超過40間企業的數位行銷代理機會。

公司唯一的廣告宣傳花費用在實習生招募與新人數位廣告訓練,且僅僅8萬日圓。

即便如此,依舊實現了與日、台40間以上企業的廣告投放與數位行銷合作,正在台灣親身實踐「築夢踏實的人生」。

相關社群連結:LeoFB、LeoIG、applemintFB 看更多 上一篇 你也逢場作戲了嗎?「劇本殺」在中國逆勢成長,疫情之下竟創百億商機 下一篇 歐盟強勢推的「碳邊境調整機制」到底是什麼──為何挑起日韓、澳洲、台灣的貿易敏感神經?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新創Startup 創新創業第一課:商場從來沒有「神」,靠的是「不怕失敗」的大環境與人 職涯Career 產品這麼好、世界這麼大,為何只能一輩子待在台灣?──隻身赴日從零開始拚外銷,我的驚奇收穫與答案 商業Business 台灣人對「日本職場文化」的五大印象,現在還有多少真實度? 商業Business 2050讓碳排歸零!未來鑽石為地球永續立下誓約 熱門文章 1 一個美國媽媽在中國:當幼稚園老師把雞蛋強行塞進我兒子的嘴裡⋯⋯ 2 牛津再奪「世界大學排名」榜首──在當地攻讀博士的我,從「研究方向」看出什麼? 3 陽明交大副教授,給大學生的一封信:放手玩4年之前,你一定要知道的事 4 不怕職涯從零開始,只怕不懂何謂「適合的工作」──歷經疫情低谷後,給年輕人的5個求職建議 5 「下車加個油而已,幹嘛背包包?」北美加油站:你不可不知的3大危險! 6 離岸風電水手初體驗(下)每一句「活在當下」的瀟灑,背後是「生離死別」的無奈⋯⋯ 合作推薦 合作推薦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Copyright©2022天下雜誌.Allrightsreserved.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隱私權政策 著作權聲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